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高中語文必修三《勸學》教案(精選11篇)

高中語文必修三《勸學》教案(精選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6W 次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語文必修三《勸學》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語文必修三《勸學》教案(精選11篇)

高中語文必修三《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瞭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度的論述。

2.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教學重點

瞭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度的論述。

教學難點

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 導入新課

1、導語設計

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 《勸學》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古樂府詩《長歌行》 :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物質文明的進步。那麼,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麼?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學習。可以說,人的一生都處於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爲自覺的行爲,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這一點,古人已爲我們指明瞭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闢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裏,膾炙人口的好文章。

2、解題

《勸學》的“勸”起着統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後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麼意思?學生纔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講:“勸”的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爲“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爲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二、作者介紹: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 況 , 字 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遊學於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後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後葬於蘭陵。

荀子是孔孟之後最著名的儒家學者,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學識淵博,重實踐,具有一定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爲轉移的,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

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爲後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爲有標題的論文,標誌着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三、研習課文

1、 首先,聽教師範讀一遍,同學們認真看課文,注意字音、句讀及語調。

2、 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句讀,讀得抑揚頓挫。

3、學生個別朗讀課文, 根據學生朗讀情況,正音及強調某些句子的句讀。

4、 這篇文言文較淺顯,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結合註釋看能否讀懂文章內容,遇到不能理解的字、詞、句先圈出來,過會兒提出來集體解答。

辨析字音

(學生根據導學案中的字音,上講臺寫出答案)

木直中(zhòng)繩 輮(róu )以爲輪 雖有(yòu )槁(go)暴(pù)

金就礪( lì)則利 參省(cān)(xǐng) 知(zhì)明而行無過

須臾(xū )( yú ) 跂( qì ) 彰(zhāng)

輿( yú )馬 生( xìng )非異 跬( kuǐ )步

騏驥( qí )( jì) 駑馬( nú ) 鍥(qiè )而不捨

朽木不折( zhé ) 鏤 ( lòu ) 螯( áo ) 蛇鱔( shàn )

找出通假字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知”通“智”,智慧

2.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有”通“又”

3.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生”通“性”,資質,稟賦

4.木直中繩,輮以爲輪。 “輮”通“煣”,使彎曲

5、研習第一、二段:展開 學--議--評--練

步驟:齊讀一二段後,由學生自主合作,結合註釋疏通兩段文意,並由學生自由發言,提出疑問,其他同學幫助解決;如解決不了,老師適當引導。 如果學生沒提出疑問,那麼就提問學生,相關文言知識點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教師作補充歸納,擴展延伸,同時利用練習鞏固提升。

第二段文言知識點歸納

1,重要字詞

取之於藍:提取/藍草

木直中繩:合乎 其曲中規:合乎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省察,反省 對於,

知明而行無過:明達

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從/但是/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對於,

2,通假字

輮以爲輪 “輮”通“煣”,使……彎曲

雖有槁暴 “有”通“又”,暴通曝,曬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知”通“智”(zhì),智慧。

3,詞類活用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日:表時間的名詞,放在動詞“參省”前,作狀語,當“每日”講。

其曲中規 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木直中繩,輮以爲輪 輮:動詞的使動 使…彎曲

4,古今異義(古/今)

1、勸學: 勉勵/規勸、勸戒

2、輮以爲輪: 把…做成/認爲

3、金就礪則利: 金屬做成的刀劍/金子

4、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檢查/參加、加入

5,特殊句式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判斷句式

青,取之於藍 介詞結構後置

課堂練習:指名學生上臺翻譯句子 然後由學生評議 教師再點撥翻譯要領。

1,木直中繩,輮以爲輪,其曲中規。

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繩,如果給他加熱使它彎曲做成車輪,它的彎度就可以合乎圓規。

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省察自己,就智慧明達、行動不會犯錯誤了。

(一)提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君子①曰:學不可以已② 。

①君子:有學問、有修養的人②已:停止

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二)第2段互動探討課文分析:

要求學生找出本段論述的事物及特點。

加工 冷凍

明確:藍————青 水————冰

勝於 寒於

輮 繩 礪

直木————輪 木————直 金————利

第一層“青出於藍”、 “冰寒於水”,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提高。

第二層“直木爲輪”,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還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

第三層“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說明:肯下功夫。必見成效。

——推論出人必須通過學習和參省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本段是從總論學習的重要意義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設問引出本段結構:這一段作者是從學習的哪一方面來進行勸學的?主要運用了什麼手法?請具體分析這一段着重闡明學習的重要意義,分三層連用了五個比喻,證明學習的重要意義。

從論證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層:

①人只要不斷學習,就能得到發展、提高;

②人只有博學,才能增長知識,培養品德,鍛鍊才幹,即達到“知明而行無過”這兩層不是平行並列的,而是延伸。

四、佈置作業

整理知識點 疏通全文 背誦前兩節

第二課時

一,研習第三段: 學--議--評--練

步驟:齊讀一二三段後,由學生自主合作,結合註釋疏通本段文意,並由學生自由發言,提出疑問,其他同學幫助解決;如解決不了,老師適當引導。 如果學生沒提出疑問,那麼就提問學生,相關文言知識點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教師作補充歸納,擴展延伸,同時利用練習鞏固提升。

第三段文言知識點歸納:

(1)重要字詞

須臾之所學:片刻 博見:廣

聞者彰:清楚 假輿馬者:藉助,憑藉

致千里:到達 絕江河:橫渡

(2)詞類活用

1、非利足也 形容詞使動用法,使足利,使……走得快

2、非能水也:名詞做動詞,游泳

3、登高而招:形作名 高處

(3)通假字

君子生非異也:生通性,資質,

(4)練:指名學生上臺翻譯句子3

1,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輯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藉助車馬的人,不是腳走得快,卻能達到千里之外;藉助船隻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卻能橫渡江河。

2,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只是善於藉助外物罷了

二,課文互動探討分析:

提問:要求學生找出本段最能說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明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說明“善假於物”的?

明確:從四個方面說明。即:登高而招見者遠,順風而呼聞者彰,假輿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絕江河。最後一句是對以上四種情況的歸納總結,說明學習的作用在於彌補自身不足。

第三段作者又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設喻說理

請指出來,並說說這些比喻句是爲了論證學習的哪一方面進行勸學的?

第三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係才能使學習產生顯著效果。

“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四個比喻,闡明瞭在實際生活中由於利用和藉助外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說明人藉助學習,就能彌補自己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並非先天素質與一般人有差異,而完全靠後天善於學習。本段是從學習的重要作用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 。

三、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1-3段。

2、完成課後練習

第三課時

一、檢查背誦情況

抽查(個別)背誦,集體背誦。

二、研習第四段: 學--議--評--練

步驟:齊讀第四段後,由學生自主合作,結合註釋疏通本段文意,並由學生自由發言,提出疑問,其他同學幫助解決;如解決不了,老師適當引導。 如果學生沒提出疑問,那麼就提問學生,相關文言知識點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教師作補充歸納,擴展延伸。同時利用練習鞏固提升。

第四段文言知識點歸納:

(1)實詞

神明自得:人的智慧 聖心備焉:聖人之心,通明的思想

不積跬步:古代稱跨出一小步爲“跬” 用心躁也 浮躁,不專心

(2)虛詞

風雨興焉:兼詞,於此 聖心備焉:語氣助詞

(3)詞類活用

1、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上、下:方位名詞分別用在動詞“食”、“飲”前,作狀語,當“向上”(指在地面上),“向下”(指在地下)講。

2、用心一也 一:數詞作形容詞,專一

3、積善成德 善:形作名 善行

(4)古今異義(古/今)

1、用心一也:因爲思想意識活動/讀書用功

2、蟹六跪而二螯:腳/跪下

3、爪牙之利 :爪子和牙齒/壞人的黨羽或幫兇

(5)特殊句式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定語後置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判斷句式

練:翻譯句子

1、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拿刀刻東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頭也不能刻斷;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2、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飲泉水, 是因爲它心專一。

課文互動探討分析:

提問:第四段作者又運用了幾個比喻?請指出來,並說說這些比喻句是爲了論證學習的哪一方面進行勸學的?本段還運用了什麼手法?

第四段作者用了十個比喻。

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說明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不積跬步”、“不積小流”從反面說明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說明學習要積累。

下面就分兩層說明如何做到積累。

“騏驥”、“駑馬”對比,說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纔是學好的關鍵;“鍥而不捨”,“鍥而舍之”對照,說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纔會有所成就。說明做到積累就要堅持不懈。

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比,說明做到積累還要專一。

——本段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三、總結全文。

1、提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分別從哪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明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就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鬆,不可以半途而廢。這一中心論點,是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三個方面來論述。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後,接着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二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爲君子,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四段,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恆、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課文中心論點用“君子曰”引出有什麼好處?中心論點包括哪幾方面的意思?

明確: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使觀點更具權威性。這個觀點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因爲學習意義很大,所以學習不能停止;二是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學習。

第四課時

四、簡析文章寫作特色。

這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議論文,但我們讀了覺得一點也不枯燥,很有趣味性,文 章讀起來朗朗上口易於誦讀。爲什麼?

運用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得具體、生動、深入淺出。

比喻的運用靈活多樣,生動形象,增強了表達效果,使論證更有力。

①大量運用比喻闡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點。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體,深入淺出,使人易於瞭解和接受,提高表達效果。第二段用了五個比喻,說明學習的重要意義;第三段用了五個比喻,說明學習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個比喻,說明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些比喻有的用同類事物相襯托,如:“登高而招”與“順風而呼”,“假輿馬”與“假舟楫”,“積土成山”與“積水成淵”;有的用相反情況相對比,如“騏驥一躍”與“駑馬—卜駕”,“朽木不折”與“金石可鏤”等。比喻說理明白透徹,深入具體,使人信服。

②論證方法靈活,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後分段論證。每段說明一個問題。第二、三段是先行論證,最後歸結論點;第四段則把論點貫穿於論證之中。論證中有時先正後反,有時先反後正。靈活而有變化,使論辯生動有力。

③語言特點:運用了排比和對偶,文章句式整齊又節奏和諧。排比還增強語勢、增強說服力。

文言知識歸結

1.古今異義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古義:驗,檢查 今義:參加,加入

(2)聲非加疾也

古義:強 今義:疾病

(3)假輿馬者

古義:藉助,利用 今義:不真實

(4)蟹六跪而二螯

古義:蟹腳 今義:兩個膝蓋着地的一種姿勢

(5)金就礪則利

古義:指金屬製的刀劍等 今義:黃金的簡稱

(6)用心一也

古義:因爲 今義:使用

2.詞類活用

(1)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爲輪。

(2)名詞作狀語:

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3)名詞用作動詞: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4)形容詞用作動詞: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3.特殊句式(學生口譯,教師重點點撥翻譯註意點)

(l)判斷句

①青,取之於藍

②冰,水爲之

③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

⑤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2)固定格式

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爲“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海”中“無以”同此)

(3)定語後置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4.名句翻譯(將名句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將之翻譯出來)

(1)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爲之,而寒於水。

譯: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藍的顏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結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2)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譯:藉助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但是(能)達到千里之外。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譯:積累善行,養成良好的品德,於是精神就能達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發展,聖人的思想(也就)具備了。

(4)駑馬十駕,功在不捨。

譯: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於走個不停。

(5)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譯:所以不積累小步,(就)沒有藉以遠達千里的(辦法);不匯聚溪流,(就)沒有藉以成江海的(辦法)。

(6)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譯: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用心專一(的緣故)。

《勸學》(節選)一文中共有16個“而”,弄清它們的用法和意義對研讀課文很有幫助,並且“而”是高考必考的12個文言虛詞中的重點,《勸學》中的“而”的用法和意義歸類如下:

連詞,錶轉折,可翻譯成“卻”“但是”。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②冰,水爲之,而寒於水。

③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④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⑤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⑥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二、連詞,表遞進,可翻譯成“而且”“並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三、連詞,表因果,可翻譯成“因而”。

①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②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四、連詞,表修飾,可翻譯成“地”。

①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②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 。

④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

五、連詞,表假設,可翻譯成“如果”“假如”。

①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②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六、連詞,表並列,可翻譯成“和”“與”。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五、總結

本文作爲《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理論爲基礎,旁徵博引,娓娓說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其中闡述的關於學習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同時,本文也體現了作爲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六、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以“善假於物”爲主題,寫一篇文章,要求不少於五百字。

板書設計

學不可以已——中心論點

高中語文必修三《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繼續培養學生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積累文言文詞彙。

[過程和方法]培養學生朗讀、翻譯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啓發學生學習古人的學習精神,通過不斷地努力學習來完善和充實自己。

教學重點:

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主旨。

教學難點:

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教學課時: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聽三國演義主題曲

師: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確,亂世出英豪。三國,這樣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涌現了一大批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曹操、劉備、孫權,三足鼎立,可謂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對手曹操的稱讚。對於孫權,也許我們更多的是瞭解他當帝王的一面,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來學習第十五課《孫權勸學》。(板書課題)

二、背景簡介

1、提問:《孫權勸學》這篇文章選自《資治通鑑》,有誰能談一談有關《資治通鑑》的知識嗎?

(指名介紹)學生介紹自己蒐集的資料。

2、教師明確作家、作品

三、一讀——讀通課文

1、讀準字音請一生明確讀音,全班齊讀。

2、請一生試着朗讀課文。

3、聽課文朗讀(提醒學生注意聽清字音和停頓)。

4、全班齊讀。

四、二讀——讀懂課文

1、根據課文下面的註釋,自己解讀課文。

2、小組合作學習。

3、提出疑難字詞,全班互助解決。

4、出示重點詞句,指名翻譯。

5、全班齊讀。

第二課時

五、三讀——讀出語氣和感情

1、孫權的談話。

提問:要讀出什麼樣的語氣?

明確:語氣肯定,語重心長,現身說教。(學生練讀、指名讀、全班讀)

2、魯肅與呂蒙的對話。

提問:要讀出什麼樣的語氣?

明確:魯肅:驚訝、讚歎。呂蒙:自豪、自得。(學生練讀、指名讀、全班讀)

3、教師順勢拋出問題:從上述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孫權、呂蒙、魯肅具有什麼樣的特點?

學生自由回答,教師評價、點評、肯定。

4、在上述基礎上,要求學生當場表演孫權與呂蒙、呂蒙與魯肅的對話,再現當時情境。

5、全班齊讀。

六、延伸拓展:學了這篇文章,文中孫權勸學、呂蒙就學、魯肅贊學,對你有什麼啓示?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點評。 七、結束語: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應該認識到我們必須不斷地學習,才能挺立在時代的潮頭。老師送給同學們一句話與大家共勉:“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希望大家在知識的海洋裏,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板書設計:孫權勸學

孫權→勸→呂蒙←贊←魯肅

(語重心長)(自豪、自得)(驚訝、讚歎)

關愛部下虛心接受意見愛才

好學勤學、刻苦敬才

善勸

高中語文必修三《勸學》教案 篇3

一、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揣摩文中言簡意豐,生動傳神,富於情味對話描寫。

2、體會人物各自說話時語氣、神態和心理,研討人物的性格特徵。

3、學生懂得“善勸”“好學”的重要性。

3、學習刻苦治學的態度,提高自己的學識修養,重視學習,養成讀書的好習慣。

二、學習重點難點:

(1)積累文言詞語,理解“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的意思。

(2)體會人物各自說話時語氣、神態和心理,研討人物的性格特徵。

三、教法學法設計:

1、朗讀法。引導學生反覆朗讀,可聽讀、齊讀、思讀、分角色讀等。

2、表演法。領會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再現人物形象。

3、討論法。研討“善勸”“好學”的重要性。

4、競賽法。進行快速背誦競賽,激發學生的比學趕超意識。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傷仲永》寫方仲永從幼年聰慧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而“泯然衆人”。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有關古人年長始學,學有所成的文章,它就是《孫權勸學》。 (板書題目)

(三國時期吳國有位大將,名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可呂蒙有個毛病;不愛讀書學習。孫權屢屢勸他多學點知識,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還自以爲自己一介武夫,讀書有何用?這回,孫權又來勸他了,結果怎樣呢?讓我們來看《孫權勸學》一文。)

(話說三國鼎立之時,吳王孫權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員名將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曾隨周瑜、程普大破曹操於赤壁,後又襲破關羽,佔領荊州,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可他呂蒙有個毛病;不愛讀書學習。孫權屢屢勸他多學點知識,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還自以爲自己一介武夫,讀書有何用?這回,孫權又來勸他了,結果怎樣呢?讓我們來看《孫權勸學》一文。)

(三國故事中有“劉備借荊州,有借不還”的故事,想來大家都很熟悉。後來,孫權、魯肅都想要奪回荊州,終不能如願。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劉備令守荊州的關羽率主力攻樊城,孫權一看機會來了,一面用計迷惑關羽,一面命一個人爲大都督,率兵襲取荊州。這個人把精兵隱藏在大船艙內,命搖櫓士兵穿白衣,僞裝商人西進,然後出其不意急襲荊州、關羽率軍回救荊州失敗,走麥城,中埋伏被俘殺。這就是歷有名的白衣渡江之計。這個奪荊州擒關羽厲害人物是誰呢?他就是呂蒙。(《三國演義》第75回“關雲長刮骨療毒,呂子明白衣渡江”)

呂蒙,字子明三國吳國名將,初不習文,怎麼會變得這麼厲害呢?今天要學的《孫權勸學》會告訴我們這個原因的。)

這篇文章選自《資治通鑑》,作者司馬光,哪位同學來介紹一下相關資料?

說到司馬光,我們對他少年時《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們一起來認識司馬光(介紹司馬光)。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資治通鑑》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命名爲《資治通鑑》,司馬光編纂此書的目的是爲統治者治國提供歷史經驗和教訓。

(文中故事發生時間大約是漢獻帝建安15年,即公元210年。這一年吳國大將周瑜在伐蜀途中突然病逝,此時的孫權可以說是失去了一支臂膀,以後更要倚重呂蒙,所以對他真誠地提出了學習的要求,寄予了厚望。)

(二)、初讀熟讀課文

1、範讀。教師範讀了解一下文章,聽的時候注意掌握字、詞的讀音,注意重音、停頓等朗讀技巧。

2、齊讀課文,熟悉內容。

(1)理解下列列詞語的意思

當途:當道,當權辭:推辭治經:研究儒家經典涉獵:瀏覽羣書,不作深入研究見往事:瞭解歷史。

(2)理解下列成語並學會運用。

吳下阿蒙:吳下,指吳縣,現江蘇蘇州;阿蒙,指呂蒙;比喻人學識尚淺。現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轉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從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窮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語。

刮目相待:刮目,擦擦眼,意思是改變舊看法,用新眼光看人。

(3)理解下列重點句子的含義。

①蒙辭以軍中多務。(倒裝句)

理解爲:“蒙以軍中多務辭”,呂蒙用軍中事務多來推辭。以:拿,用,介詞。

②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長兄怎麼知道這件事這麼晚啊!何:怎麼,爲何。

(三)、精讀疏通文意(競賽法)

翻譯課文,標出問題,小組探討,理清結構。

概括情節:孫權勸學(詳寫)——呂蒙就學(略寫)——魯肅贊學(側面描寫)。

(四)、研讀賞析文章

1、分析語言(分組表演閱讀)

①“不可不學!”應該是怎樣的口氣?

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決,表現了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同時嚴厲中又可見關心、厚望。

②“孤豈欲卿治經爲博士邪?”應該怎樣表達?

“邪”表示反問語氣,譯爲“嗎”,隱隱可見孫權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悅神情和略帶責備的意味。

③“卿言多勞,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爲大有所益。”應該怎樣表達?

反問句,語重心長,言辭懇切、鼓勵呂蒙求學。

總結:孫權的這番勸言,先揭示學習的必要性,再說學習的目的、方法,然後揭示學習的可能性,委婉的批評,最後現身說法,讀書的益處,表現出他的善勸。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這句話表現了呂蒙當時怎樣的心情?爲自己的進步深感自得、自豪,並不是埋怨魯肅,“乎”表感嘆語氣,相當於“啊”。

2、人物形象(研討法)

孫權:善權,從自身出發。呂蒙:善學,虛心。魯肅:尊重有學識的

3、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

本文通過寫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令魯肅歎服並與之“結友”的故事,強調了讀書學習對增長才略的重要作用。

(五)、積累詞句。

(一)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蒙辭以軍中多務( )

2、但當涉獵( )

3、見往事耳( )

4、即更刮目相待( )

(二)翻譯下面文言句子。

1、卿今者才略,非夏吳下阿蒙!

2、土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六、佈置作業

高中語文必修三《勸學》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司馬光及《資治通鑑》;積累常用文言詞語和成語。

2、過程與方法:運用多種方式讀課文,理解文意,揣摩人物說話時的語氣,想象人物的神態和心理活動,進而把握人物形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聯繫生活,讓學生領悟讀書有益於人的發展和完善的道理。

二、教學重點:

積累文言詞語;揣摩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

三、教學難點:

聯繫生活,讓學生真正領悟到讀書有益於人的發展和完善的道理。

四、教學方法:

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五、課型:

自讀課

六、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看過《三國演義》嗎?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話說三國鼎立之時,吳王孫權獨霸一方,他手下有員大將名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曾隨周瑜、程普大破曹操於赤壁,後又襲破關羽,佔領荊州,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可呂蒙有個毛病,不愛讀書學習,孫權屢勸他多學知識,可呂蒙每次都推三阻四,還自以爲一介武夫,讀書何用。這回,孫權又來勸他了,結果如何呢?讓我們來看看《孫權勸學》一文。

(二)、瞭解作者、作品

學生讀註釋(1),勾劃重點。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

《資治通鑑》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命名爲《資治通鑑》,即爲統治

階級提供政治借鑑。

(三)一讀,讀準字音讀出停頓

1、師範讀課文

2、學生自由讀,提示注意生字的讀音

3、強調重點字的.讀音

卿(qīng)孰(shú)涉獵(shè)爲博士(wéi)遂(suì)更(gēng)邪(yé)

4、指名學生讀

5、學生齊讀

(四)二讀,讀懂文意

(1)學生結合註釋,邊讀邊翻譯,劃出不懂的詞句,小組討論

(2)學生推舉代表翻譯課文,師糾正學生翻譯的不準確的地方。

(3)師強調重點文言字詞:

但當涉獵:只,只是。孰若孤:誰,哪個。乃始就學:於是,就……

及魯肅過尋陽:到了?的時候。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何:怎麼;之:無意義……

(4)請學生找出出自本課的成語並學習

吳下阿蒙:特指原來不好讀書的吳國大將呂蒙。後泛指缺少學識才乾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來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別人,要估計到別人的進步。

(五)三讀,讀出語氣。揣摩人物說話時的神態心理,進而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

1、孫權是如何勸學的?(學生齊讀孫權的話)

A、師引導學生體會孫權說話時的語氣神態心理:

“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一語破的,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

語重心長,諄諄告誡,嚴厲中又可見對呂蒙的關心、厚望。

“孤豈欲卿治經爲博士邪!??”——————用反問句式,可見孫權對呂蒙的推脫有一絲不悅和責備。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爲大有所益。”——————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語重心長,言辭懇切。

B、學生表情朗讀孫權的話並試背。

C、引導學生從對孫權語言的分析中概括其性格特點

關愛部下好學善勸

2、這次呂蒙欣然接受孫權的建議,開始學習,課文是如何表現呂蒙學有長進的?(生答:通過呂蒙於魯肅的論議。學生齊讀二人的對話)

A、師引導學生體會魯肅說話時的神態語氣

“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這是情不自禁的讚歎,可見魯肅十分驚奇的神態,以他眼中呂蒙變化之大簡直判若兩人,表現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驚人長進。同學們要知道,魯肅不僅地位高於呂蒙,而且很有學識,由他說出這番話,更可表明呂蒙的長進確實非同一般。

(學生表情朗讀魯肅的話並試背)

B、引導學生體會呂蒙應答時的神態語氣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可見呂蒙頗爲自豪自得的神態。

(學生表情朗讀呂蒙的話並試背)

C、聯繫“結友”一句,概括魯肅和呂蒙的性格特點

魯肅:敬才愛才呂蒙:聽勸好學

(六)總結課文內容,指導學生背誦

本文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歎服並與之“結友”的佳話。先寫孫權勸學,呂蒙就學;後寫魯肅“與蒙論議” ———贊學,“結友而別”。

(七)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在孫權的勸說下,呂蒙通過學習由一介武夫成爲學識淵博的人,並且贏得了魯肅的誇讚,他的變化對你有什麼啓示?(學生答)古今中外有很多關於讀書的名言:高爾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希望同學們要多讀書,讀好書,用豐富的知識武裝自己,幾年之後,當我們再見面時,同學們都不再是當年那個吳下阿蒙了,你們的進步一定會讓老師刮目相待。

作業:寫一篇小短文,談談呂蒙的變化給你的啓示。

板書設計:

孫權勸學《資治通鑑》

高中語文必修三《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借鑑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和學習態度的論述。

2.掌握、積累“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於、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熟記“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於)”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3.理解從三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方法。

4.學習以喻代議、寓議於喻的設喻方法。

教學重點

1.學習以喻代議、寓議於喻的設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虛詞和實詞。

教學難點

對荀子的學習觀的理解。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1.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

2.介紹作者、解題;

3.正字正音;

4.理解本文的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5.試譯難句。

教學過程

一、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導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課文《爲學》導入,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四、作者介紹(結合註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遊學於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後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後葬於蘭陵。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

五、解題。

《勸學》的“勸”起着統領全篇的作用。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爲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六、指導學生處理課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1.對照註釋,藉助字典,正字正音

輮róu通煣有y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已是“曝”的古字生xìng通性

2.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註,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

3.結合“思考和練習”二,理解文言常用虛詞“於”、“者”、“而”的用法:

4.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5.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聽讀,指出字音、語氣讀錯的地方。

七、佈置作業。

1.認真閱讀註釋,正確理解課文中的通假字、重點文言常用虛實詞和難懂的句子。

2.書面作業:“思考和練習”二、三、四。

3.熟讀課文,初步自析課文,思考題:

(1)課文的三段各是從什麼角度論述的?

(2)課文的每組比喻包含什麼意思?它們之間在意義上有什麼內在聯繫?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1.每組比喻的意義和內在聯繫;

2.論述中心的三個角度;

3.設喻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二、研讀課文。

高中語文必修三《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及重要的文學常識,積累成語,翻譯課文。

2、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主旨,背誦課文。

3、反覆朗讀課文,揣摩文中言簡意豐,生動傳神,富於情味的對話描寫,體會人物各自說話時語氣、神態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特徵。

4、明白後天學習的重要性,重視學習,養成讀書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1、識記重點字詞,理解文章內容。

2、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教學難點]

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徵。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成語導入,激引興趣

提問“士別三日,刮目相看”的意思,那麼同學們知道這個成語是最早描述的是哪個人物?(呂蒙),那麼咱們今天就來學習《孫權勸學》一文,看看呂蒙是怎樣做到了“士別三日,刮目相看”?

二、題目、作家作品簡介

(一)這篇文章選自《資治通鑑》,由同學來介紹一下相關資料。[課本P112頁註釋]

1、《資治通鑑》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人們可以從這本書所記載的豐富史料中,瞭解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狀況,得到寶貴的經驗,宋神宗以其“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命名爲《資治通鑑》,即爲統治階級提供政治借鑑。司馬光編纂此書的目的就是爲統治者治國提供歷史經驗和教訓。

2、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

(二)文中的幾個人物:孫權,字仲謀,三國時期吳國的國君。呂蒙,字子明,三國時期吳國的名將、魯肅,三國時吳國名將。字子敬,臨淮東城人。

(三)寫作背景:在的赤壁之戰前後,孫權既要北拒曹操,又要防止劉備鳩佔鵲巢,所以在招攬人才、鞏固勢力的同時,勸勉臣下讀書明理,提高自身素質。孫權勸呂蒙注意學習的故事就發生在此時。

(四)題目解說:《孫權勸學》寫的就是呂蒙在孫權的勸說下多讀史書、兵書,其才略很快就有了驚人的長進,令魯肅歎服並與之“結友”的佳話。

那麼,孫權究竟是怎樣勸呂蒙的呢?我們先來聽一聽錄音,初步瞭解一下文章的內容;注意聽的時候要掌握字、詞的讀音,注意重音、停頓等朗讀技巧。

三、讀譯課文,理解文意

(一)讀一讀

1、請一位同學朗讀課文,同學們聽是不是讀準了字音、讀清了句讀。學生評議後,強調易錯字音、難讀語句。

字音:卿(qīng)邪(yé)涉(shè)孰(shú)即更(gēng)刮目相待

幾種句式的朗讀:

主謂句中主語與謂語之間要停頓,如“權/謂呂蒙曰”,“蒙/辭以軍中多務”,“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動賓短語中動詞與賓語之間要停頓,如“見/往事耳”;

四、字句

2、節奏,如“但當/涉獵”,“與蒙/論議”,“士別/三日”,“結友/而別”,總之,朗讀時要以不讀破句爲前提。

3、給課文畫上朗讀提示符號。(見課本記號)

4、齊讀課文,熟悉內容。

(二)譯一譯

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讀文章,疏通文意,有疑問的劃出來。

1、文中出現的幾個古今異義詞

①博士古義:古代研究經學的官職名稱今義:學位的一級

②但古義:只,僅僅今義:轉折連詞,但是

③見古義:瞭解今義:看見

④及古義:到了??的時候今義:以及

⑤過古義:到今義:經過

⑥更gēng古義:重新今義:更改、更正

(或gèng更加)

2、重點句子的含義

①蒙辭以軍中多務。(倒裝句)

理解:“蒙以軍中多務辭”,呂蒙用軍中事務多來推辭。以:拿,用,介詞。

②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理解:不過是要你廣泛瀏覽羣書,瞭解往事罷了。

③卿言多務,孰若孤?

理解:你說事務多,誰能像我(有那麼多事務)?

④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理解:(從)你如今的才幹和謀略(看),(你)不再是(當初)吳下的那個學識尚淺的阿蒙了!

⑤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理解:一個人跟你幾天不見面,(你)就要去掉老眼光重新看待他。

⑥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理解:兄長怎麼認識事物(或明白事理)這麼晚啊!何:怎麼,爲何。

(三)說一說

請學生理一理文章的寫作思路,概括文章的故事情節。

本文主要講了孫權勸呂蒙學習,呂蒙聽勸開始學習,學業大有長進的故事。全文緊緊圍繞一個“學”字來展開故事情節:、

孫權勸學(詳寫)——呂蒙就學(略寫)——魯肅贊學並與蒙結友(側面描寫)。學生根據這一思路再次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

(四)議一議

整篇文章故事情節的展開都是通過人物對話來展現的,孫權爲什麼“勸”,是怎麼“勸”的,“勸”的結果怎樣?那麼請大家把人物對話部分先挑出來,然後體會一下人物各自說話時的語氣、神態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徵。

1、請找出孫權“勸”呂蒙學習的語句。

(1)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 (揭示學習的必要性)

“不可不學!”應該是怎樣的口氣?表現了怎樣的心理?

(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孫權勸學》決,表現了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同時嚴厲中又可見朗讀時應體現語重心長,諄諄告誡的口吻,“不可不學”應重讀強調。)

(2)孤豈欲卿治經爲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揭示學習的目的、方法) “孤豈欲卿治經爲博士邪?”表達了人物怎樣的心態?

(“邪”表示反問語氣,譯爲“嗎”,強調並不是要呂蒙研究儒家經典,當專管經學傳授的學官,而是有別的目的。“見往事耳”應重讀強調。同時聯繫句意,隱隱可見孫權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悅神情和略帶責備的意味。朗讀時應注意體現這一點。)

(3)卿言多務,孰若孤? (委婉批評,揭示學習的可能性)這是一個反問句,對呂蒙辭以多務的理由加以徹底否定。同時,運用對比、反問,“孰若孤”要重讀強調,語重心長,言辭懇切。

孤常讀書,自以爲大有所益。 (現身說法,談讀書好處意在鼓勵呂蒙求學,)

(五)演一演

請三位同學分角色扮演孫權、呂蒙與魯肅,然後進行對話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語氣,體會說話時人物的心境,演完後學生作點評。

【小結】

五、課外延伸,體驗反思

高中語文必修三《勸學》教案 篇7

教學建議

一、謀篇立意

本文寫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的故事。可分兩層:先寫,呂蒙“乃始就學”;再寫魯肅“與蒙論議”,“結友而別”。

全文抓住和魯肅“與蒙論議”來寫,即先寫出事情的起因,緊接着就寫出結果,而不寫呂蒙如何好學,他的才略是怎樣長進的。寫事情的結果,也不是直接寫呂蒙怎樣學而有成,而是通過魯肅、呂蒙的對話生動地表現出來。寫,着重表現孫權的善勸,而完全略去呂蒙的對話,僅以“蒙辭以軍中多務”一句寫呂蒙的反應,並僅以“蒙乃始就學”一句寫呂蒙接受了勸說。寫魯肅“與蒙論議”,着重以二人的一問一答,來表現呂蒙才略長進之快之大,至於魯肅與呂蒙“結友”,這最後的一筆,是魯肅“與蒙論議”併爲其才略所折服的餘韻。

二、以對話表現人物的寫法

課文着重以對話表現人物。對話言簡意豐,生動傳神,富於情味。僅寥寥數語,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先一語破的,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即因其“當塗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學”;繼而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使呂蒙無可推辭,“乃始就學”。從孫權的話中,既可以看出他善於勸說,又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親近、關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讚歎,可見魯肅十分驚奇的神態,以他眼中呂蒙的變化之大竟然判若兩人,表現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進。需要指出的是,魯肅不僅地位高於目蒙,而且很有學識,由他說出這番話,更可表明呂蒙的長進確實非同一般。“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是呂蒙對魯肅讚歎的巧妙接應,可見呂蒙頗爲自得的神態,他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度,表現自己的才略長避之快之大。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魯肅、呂蒙兩人的話則有調侃意味,二者的情調不同。

三、側面烘托及對比手法的運用

課文除正面記言外,對呂蒙這一形象還運用了側面烘托及對比的手法。“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魯肅正是一個跳出廬山的旁觀者,呂蒙讀書的功效是通過他的話從側面展現出來的,他的驚歎襯托出了呂蒙今非昔比的事實。而話中的“吳下阿蒙"又將呂蒙的過去與現在進行了一個縱向的對比,得出了"變"的結論,而呂蒙之"變"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四、精當的詳略安排

文章材料取捨精當,詳略安排得當。課文以對話爲主,其他內容均一帶而過,或簡說,或不說。如對呂蒙的學習情況,僅以"蒙乃始就學"一句加以概括,至於他讀了哪些書,又如何用功的隻字未提。後文中呂蒙二人的談話,只用一句"與蒙論議"來交代,兩人談論的是什麼話題,呂蒙的哪些見解讓魯肅起敬的都略去不寫。

五、精煉的語言與緊湊的情節

人物的語言簡潔而傳神,極富表現力,毫無冗繁之處。其中的"吳下阿蒙"、"刮目相待"更是因其言簡意豐而流傳運用至今。除對話外的其他語言也非常簡省而意賅。情節發展上,孫權的刻意勸學終使呂蒙就學,他就學後的淵博學識又使魯肅驚歎,呂蒙又緊承其嘆發出"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語,上下文銜接自然,前因後果,井然有序。

六、引導學生自讀的教學建議

本文是課內自讀課文。篇幅短小,含意深刻。要讓學生藉助註釋閱讀理解,有些生字生詞,由學生自查工具書解決。

要引導學生根據本文以對話爲主的特點,通過反覆朗讀,體會課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並當堂背熟全文。魯肅、呂蒙的對話是本文的重點和難點,可抓住關鍵詞語“吳下阿蒙”“刮目相待”來理解二人對話的內容,並細心體會這段對話的情味。教學本課,可採用一些靈活的方式,如讓學生討論本文對自己有什麼啓發,進行快速背誦競賽,用現代漢語複述課文,等等。

教學設計示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開卷有益”這個成語是說讀書對人們大有益處。本文講了一個有關讀書的故事。三國時,孫權手下的名將呂蒙大字不識幾個。孫權勸他,你現在當權,不可以不讀書。呂蒙聽了孫權的勸告,開始學習,後來果然大有長進。

二、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資治通鑑》,題目是編者加的。《資治通鑑》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來政治家,史學家。

三、閱讀分析

1.朗讀課文(老師範讀或聽錄音後,學生朗讀)

2.請學生翻譯。(一人譯一句)

3.課文註釋補充。

謂……曰:對……說。掌事:掌管國家大事。但:只不過。多務:事情多。孰若:與……相比如何。遂:於是

4.再次朗讀課文,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完成目標1)

(1)“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2)“鄧豈欲卿治經爲博士邪!”(反問句,強調並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經典,當專享經學傳授的學官,而是有別的目的。)

(3)“卿言多務,孰若孤?”(反問句,否定呂蒙辭以多條的理由。要重讀強調。)

(4)“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感嘆句,要選出驚訝不解的語氣。)

(5)“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反問句,指責中帶有自豪的語氣。)

5.提問:孫權如何以現身說法,勸呂蒙學習?

討論並歸納:“孤常讀書,自以爲大有所益。”

6.提問:呂蒙讀後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通過誰的所見所語來寫?

討論並歸納:“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通過魯肅所見所語來寫。

7.提問:爲什麼“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討論並歸納:因爲情況是在不斷變化,人也在不斷變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問:請解釋“吳下阿蒙”並造句。(目標3)

討論並歸納:“吳下阿蒙”原指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意思是說人沒有學問的意思。現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轉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從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窮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語。

(例句)你還不知道嗎?小黃已貴爲經理,可不再是吳下阿蒙了。

9.提問:請解釋“刮目相待”並造句。(目標3)

討論並歸納:“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來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別人,要估計到別人的進步。

(例句)聽了少管所的“現身說法”報告後,小明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你對他可要刮目相待。

10.當場背誦全文。

四、教師小結

本文通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後大有長進的故事,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對話爲主,用不多幾句話,就使人受到人物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五、佈置作業

1.課後練習一、二、三。

2.背誦全文。

3.寫寫這篇文章給你的啓示。

高中語文必修三《勸學》教案 篇8

一.教學內容:

《勸學》

二.學習目標:

1.掌握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通假字及其他一些古漢語知識。

2.翻譯全文。

3.瞭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有的態度的論述,從而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

三.目標重點:

1.瞭解荀子有關學習的論述,明確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不懈”、“專心致志”的道理。

2.掌握文中出現的重要的古漢語知識。

3.準確翻譯。

四.目標難點:

1.第一段中五個比喻之間的關係。

2.荀子在《勸學》中勸人們學習的內容。

五.走近作者: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年),名況,戰國時期趙國人,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當時人們尊稱他荀卿。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學生。

荀子是戰國後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反對天命和迷信,肯定“天行有常(規律),不爲堯存,不爲桀亡”,並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政治上,他主張禮治法治並用。一方面仍很重視“王道”,提倡“禮義”;同時主張“法后王”,同意武力兼併天下,用法禁、刑賞治理國家。在人性問題上,他針對孟子“性善論”提出“性惡論”。他特別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性,反對“生而知之”的先驗論。他認爲人的知識、品德不是天賦的,是後天經過禮義教化、學習改造獲得的。

荀子文章說理透闢,結構嚴謹,氣勢渾厚,多用排比和比喻,素有“諸子大成”的美稱。已由語錄體發展爲標題論文,標誌我國古代說理文趨向成熟。荀子是第一個使用賦的名稱和用問答體寫賦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稱爲辭賦之祖。

探尋背景:

荀子處於我國封建制取代奴隸制、全國大統一的局面即將形成的舊中國末期。他曾在齊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的稷下學宮講過學,做過楚國的蘭陵(今山東蒼山縣)令。後失官失居,著書立說,教授學生。《勸學》是荀子從事教育活動的經驗總結,勸勉人們努力學習,“積善成德”,成爲有知識有修養的人。《荀子》這些觀點,從認識論上講,符合認識客觀事物的規律,具有唯物論的因素。從政治意義上講,適應了當時新興地主階級對於人才的迫切需要,具有歷史進步意義。

六.語篇結構分析

全文共四段

第1段: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第2段:論述學習的意義在於能夠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第3段:論述學習能夠彌補不足的作用。

第4段:論述學習要逐步積累,要堅持不懈,要專心致志。

七.疑難問題探析

1.第一段中的五個比喻,都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於提高自己,改變自己。它們是平行並列的關係嗎?請分析說明。

從論證思路上看,本段可分爲兩層:(1)前兩個比喻說明人只要不斷學習,就能得到發展、提高;(2)後三個比喻說明人只有博學,才能增長知識,培養品德,鍛鍊才幹,即達到“知明而行無過”。這兩層非平行並列的關係,而是延伸拓展,逐漸深入的。前兩個比喻和後三個比喻的關係也是如此。

2.提問:荀子主張“學不可以已”,這個“學”當然指“學習”,但是他到底“勸”人們學習什麼呢?是學習文化知識嗎?

課文中,荀子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從上句的“故”字看,這是荀子通過一組比喻得出的結論。從這一點看,荀子勸學是“勸”人們首先要學習做人。另外,“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這一句同樣着眼於品德的養成。在荀子看來,學習可以改造人“惡”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養。所以,學習的對象是明確的,也就是品德的學習。

《勸學》中未選入本文的語句有“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始乎爲士,終乎爲聖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這些語句也可以證明荀子勸勉人們學習就是讓人們完善自己,最終成爲一個真正的人。歷史和現實無數的事實證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國。時至今日,先賢的宏聲巨音仍迴響在現代都市和鄉村的上空,引領着人們求美、求善。以德治國,公民道德規範的實施不正印證了這一點嗎?劉海洋傷熊事件確實值得我們深思,讓我們深刻地領悟到現代教育的些許缺憾。

附錄:荀子《勸學》一詞多義

1.於:

(1)寒於水(比)

(2)善假於物也(介詞,不譯。引進作用)

(3)取之於藍(從)

2.而: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遞進關係,並且)

(2)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遞進關係,而且)

(3)終日而思矣(表修飾)

(4)而見者遠(錶轉折)

(5)鍥而舍之(表假設或承接)

(6)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

(7)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連詞,錶轉折關係,卻)

(8)鍥而不捨(表假設,如果)

(9)蟹六跪而二螯(連詞,表並列)

3.者:

(1)假舟楫者(代詞,指……的人)

(2)不復挺者(……的原因)

4.焉:

(1)風雨興焉(兼詞,“於之”,意爲在這裏)

(2)聖心備焉(語氣詞)

5.利:

(1)金就礪則利(形容詞作動詞,變鋒利)

(2)非利足也(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快,走得快)

6.之

(1)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音節助詞)

(2)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代詞代青)

(3)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後置的標誌)

(4)非蛇鱔之穴(的)

7.假

(1)善假於物也(藉助)

(2)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假裝)

(3)以是人多以書假餘(借)

(4)因求假暫歸(假期,休假)

(5)假以雄權(授予,給予)

8.疾

(1)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強)

(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高中語文必修三《勸學》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孫權勸學》是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這個單元選取的文章都是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藝術家的生動感人、廣爲流傳的事蹟。《孫權勸學》講的是孫權勸說東吳大將呂蒙認真學習的故事,選自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文章簡練生動,用語不多,但能在寥寥數語中描摹出人物說話時的口吻、情態和心理,人物個性鮮明,躍然紙上,堪稱人物語言描寫的精品之作。同時文章宣揚了一種謙虛好學、重視閱讀的昂揚向上的思想,具有極強的教育價值。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在上冊已經學習了7篇古文,14篇古詩,在下冊學習了2篇:《傷仲永》《木蘭詩》,對古文的幾種翻譯方法已經有了初步掌握,也積累了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

目標確定

“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這是新課程標準對初中文言文教學的基本要求。雖然七年級學生已學過幾篇古文,但對古文閱讀理解上還有一定難度,所以我考慮這節課還是讓學生朗讀爲主,以積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詞語爲基礎,然後能夠準確流利地翻譯句子,複述故事。鑑於此,我把本文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1、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詞語,瞭解文言語氣詞所表示的不同語氣;

2、品味孫權、魯肅、呂蒙對話中表現的人物形象特點。

3、積累一些成語,掌握一些寫作方法,獲得一點啓示。

重難點主要體現在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和思想認識的提高,所以確定以下教學重難點

重點:品味孫權、魯肅、呂蒙對話中表現的人物形象特點。

難點:聯繫生活,真正領悟到讀書有益於人的發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具準備多媒體教學課件

課時安排共一課時

教學設想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爲了達到預定教學目標,我堅持“吟誦爲本、注重基礎、合作探究、當堂展示”的十六字方針。“吟誦爲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點,讓“讀”貫穿課堂始終,激發學生興趣,還文言文課堂書聲朗朗的本來面目。而且,文言文的朗讀必須讀出“古味古韻”。本課中我將通過學生多層次、分角色朗讀,把對文本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自主學習”,即關注學生文言文學習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自己掃清字詞障礙,疏通文意, “合作探究”,即小組內進行交流,合作完成個人解決不了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當堂展示”,即在個人思考與小組合作之後,能積極主動大膽展示,從而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增強自信心。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要適時引導,關注全體,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自主的學習、探究,讓學生自主地與文本、教師和其他同學進行對話。

教法與學法

1、朗讀法: 採用多種形式,如老師範讀、學生練讀、齊讀、分角色朗讀等,在反覆朗讀中理解文意。

2、比較閱讀:通過比較《孫權勸學》和《傷仲永》,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3、自讀質疑,合作釋疑:藉助工具書自讀課文,提出其中的疑難,師與生、生與生之間可通過合作共同探究解答。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三國時期,吳國有位大將叫呂蒙,呂蒙武藝高強,勇猛無比,爲吳國立下了赫赫戰功。但他有個毛病,不愛讀書學習,這不,吳國國君孫權都來勸他了,結果如何呢,就讓我們從今天的這篇課文《孫權勸學》中尋找答案吧!(出示課題、作者)

二、介紹作者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司馬光,讓我們共同來了解一下與他相關的知識(展示)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著有《司馬文正集》。

《資治通鑑》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三、分層次讀課文,整體把握。

1、 師範讀,生聽讀,請聽清字音,明確停頓;

步驟:師先讀,生聽讀,然後讓學生自由朗讀,只要讀準字音即可。在學生試讀一遍後,出示下列重點字詞,讓學生識記,反饋,記憶。

呂蒙 卿 當塗 豈 涉獵 更 邪

2、二讀。要求讀準節奏。

過渡語(文言文朗讀講究有節奏,大家再次讀課文,要求注意句中的停頓,把握好節奏,大家先自己練習一下)

步驟:生自由練習(師留意身邊學生),生自由展示,師引導糾正,再找幾名學生個別讀,最後全體學生齊讀。

3、三讀。讀懂詞義。

(要想明白文章內容,必須先掌握重點詞語在文章中的意思,大家看黑板,同桌兩個共同找一找藍色詞語在現代漢語中的意思,可以參考文下注釋,也可以翻閱工具書)

步驟:學生藉助工具書和文下注釋瞭解重點詞語在現代漢語中的意思,然後個別展示,師生糾正後學生反饋記憶。

4、四讀。讀懂句意。

只要剛纔老師標示的那些詞語意思你明白了,要想翻譯現在這幾個句子易如反掌,誰來表現一下?

步驟:生自由發言,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並激發學生的成就感。

5、五讀。讀懂文意。

馬上就要揭曉謎底了,這篇文章到底寫了一個什麼故事?誰能從頭到尾的講述一下?

步驟:找1-2名學生髮言,其他學生補充,然後師生齊讀。

6、六讀。讀出語氣。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每個人物說話的語氣,然後比賽一下,看哪個小組讀的最形象,語氣把握最準確。(幻燈展示,生自由發言,師引導)

步驟:師生共同分析每個人物說話時的心理,語氣,然後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練習分角色朗讀,最後自由選擇角色在班級裏面進行分角色朗讀展示。

四、把握內容,分析人物形象,深入理解。

步驟一:說一說:故事大意。師引導,有幾個人物,人物之間的關係,既讓學生掌握文章內容,又爲下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做鋪墊。

分析結構 分析內容 總結人物形象性格特徵

五、總結全文,比較閱讀。

多媒體顯示呂蒙和方仲永,學生思考二人的經歷和結果,通過比較自由發言,談一談自己的感悟。(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學習對一個人的重要性,領悟開卷有益的道理。)

六、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學完這篇文章,大家在語言積累上有什麼收穫?寫作方法上有什麼收穫?個人思想認識上有什麼收穫?

(五)結束語。

以開卷有益的成語作結,鼓勵大家好好學習,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

高中語文必修三《勸學》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瞭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度的論述。

2.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教學重點】

瞭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度的論述。

【教學步驟】

一、導語

二、解題

勸,勸勉,鼓勵。學,學習。

三、分析課文

(一)分析第一段:

1.我們已經粗略地翻譯完了這篇課文,大家思考: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答:

(二)讓我們分析第二段。

1.大家思考:本段一共有幾個比喻句?

答:請讀出並翻譯前兩個。

這兩個比喻是爲了說明什麼呢?

答:

2.那麼通過學習改變了的本性是否又可以回覆到過去的特性呢?作者又用了一個比喻回答了這個問題,那個比喻是什麼?

答:已經改變的本性,是很難恢復到原來的特性的,學習對於人的本性的改變有着決定的不可逆轉的作用。

3.請同學們概括本段所講的內容。

答:

(三)朗讀第三段。(老師正音)

1.找出四組比喻句並翻譯:2.概括本段的內容:

(四)讀第四段。並找出本段的比喻句(共10個)。

四、略析論證方法

比喻論證,對比論證。

五、分析語言特色

六、總結、作業

【我的思考與問題】

高中語文必修三《勸學》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掌握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揣摩人物形象

3.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重點難點

1.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2.刻苦治學,提高修養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一、導語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學海無涯。而智出學海。從古至今哪位能人智者不是從學海脫穎而出的?這就是說,一個人的才能是隻有不斷地學習才獲得的,今天我與同學們一起探究一篇關於勸學的文章: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簡介

1.作者: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

2.孫權(182~252)字仲某,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

3.呂蒙(178~219)字子明,三國時吳國名將。

4.魯肅:字子敬,三國時吳國軍師。

《資治通鑑》是一部編年體通史,以史實爲緯,以年月爲經,按時代順序記錄了上起戰國、下至五代長達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歷史,書名是宋神宗所賜,有鑑於往事,資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爲皇帝提供統治人民的歷史經驗。

三、讀課文

1.教師範讀(或放錄音)。

2.重點強調下列字的讀音與寫法

卿qīng 豈qǐ 涉獵shè 孰shú

3.找學生朗讀課文

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線詞所表示的語氣

①孤豈欲卿治經爲博士邪!(反問語氣)

②但當涉獵,見往事耳。(限制語氣)

③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感嘆語氣)

教學生反覆朗讀這些句子,指讀、齊讀、讀出這些句子的語氣。

4.理解課文大意

結合文下注釋,具體說說本文寫的一件什麼事(翻譯)。大膽說,說錯了也不要緊,同學可以相互補充(學生解決不了的地方,教師指導進行)。

提示:

①通假字:邪同耶,語氣詞。

②重點詞:權謂呂蒙曰(對說)

孰若孤(誰、比得上)

5.出自本文的成語:吳下阿蒙 刮目相看

四、精讀課文

1.整體感知課文

第一層:寫孫權勸學,呂蒙乃始就學。

第二層:寫魯肅與蒙議論,結友而別。

2.同學們自導自演三位人物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3.文中側面表現出呂蒙進步之快的一句是: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4.閱讀全文,瞭解對比的寫法

5.此文對我們21世紀中學生有何啓發

五、小結

新一代的中學生們肩負着建設祖國的重任,要想建設出一個發達富強的國家,必須堅持努力長期刻苦學習,用才略去完成之。

板書:

勸學──不學(懇切)吳下阿蒙

又勸──就學(關心)刮目相看

議論──結友(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