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六國論》教案設計

《六國論》教案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8W 次

 【教學目標】

《六國論》教案設計

  1、指導學生掌握文中重點文言實詞虛詞的用法並能運用有關文言知識解讀文言作品;

2、學習本文運用中心論點和分論點並舉例論證的方法,領略借古諷今的寫作特點;

3、學生能通過對文本的研習,學習審視歷史,反思歷史,接受和借鑑歷史經驗,提高認識社會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戰國七雄,論富有,秦國比不上齊國;論兵力,秦國比不上趙國;論地域的遼闊,秦國比不上楚國。可是最後六國卻全部被秦國一一滅掉。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就讓我們來看一下蘇洵對這個問題的的闡述。

 二、簡介作者:

蘇洵,“三蘇”,“唐宋八大家”。

  三、自由、大聲朗讀課文,初步品味本文的語言之美。

 四、結合課下注釋,理解課文內容。

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字詞,小組討論。

如不能解決,在課堂提出疑難,師生共同解決。

積累文中重點的實詞虛詞。

 五、分析課文內容結構:

1、出示秦滅六國時間表: 前230年滅韓;前225年滅魏;前223年滅楚;前222年滅燕、滅趙;前221年滅齊。

2、在文中找到六國滅亡的原因。

同學在文本中查找,歸納概括爲:韓魏楚因割地求和(展示韓魏楚以地賂秦大事年表),而燕國因荊軻刺秦,趙國因李牧被誅,齊國因與嬴而不助五國。

3、由此請學生將六國分爲兩類:賂秦者,韓魏楚;不賂秦者,燕趙齊。

再讓學生在文中找到兩個分論點:“賂秦而力虧”,“不賂者”“失強援”。

由此學生便水到渠成地找到了本文的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六、分析蘇洵寫作此文的動機:

1、討論六國滅亡的原因:你怎麼看待六國的滅亡?

2、蘇轍在《六國論》中提到“而乃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指出六國背棄了盟約自相屠殺而導致滅亡;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提到“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指出六國沒有愛惜百姓而導致滅亡;李楨在《六國論》中提到“孟子嘗以仁義說樑、齊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指出六國沒有施行仁義而導致滅亡。

那麼蘇洵並非歷史學家,見解未必準確,他爲什麼強調六國滅亡的原因是因爲“賂秦”呢?

3、展示“時代背景”:北宋中葉以來,遼和西夏逐漸強大,成爲北宋王朝的嚴重威脅。宋軍和遼軍、西夏軍大小六十餘戰,敗多勝少。軍事上的軟弱無能導致了外交上的妥協投降,例如1004年與遼訂立“澶淵之盟”議定,每年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1042年,宋又在遼要挾下,應允每年增納白銀10萬兩,絹10萬匹;1044年,宋又與西夏簽約,每年納白銀7萬兩、絹15萬匹,茶葉3萬斤。

4、結合北宋的地形圖,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分析、討論本文的寫作動機:借古諷今,勸誡北宋統治者不要採取以賄求和的方式而重蹈六國的覆轍。

5、明代詩人何仲默評價此文說:“老泉論六國賂秦,其實借論宋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謂深謀先見之識矣。”

 七、反覆誦讀,體會本文的語言風格:

1、歐陽修評價蘇洵說:“吾閱文士多矣,獨喜尹師魯、石守道,然意猶有所未足,今見子(蘇洵)之文,吾意足矣。”而清代學者儲欣在《唐宋十大家全集錄·東坡先生錄》卷五中曰:“老泉論六國之弊在賂秦,蓋藉以規宋也,故激切而淋漓。”

2、請學生概括本文的語言風格並在文中找出能夠代表這種風格的語段,誦讀品味。

  八、體會感悟:

《貞觀政要》中記載,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徵去世後,感慨地說:“人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學過本文以後,你能從中獲得什麼啓示?

九、課下閱讀:

一門三父子同樣都寫過對於六國的論述,請課下查找蘇轍的《六國論》以及蘇軾的《六國論》,與本文作比較閱讀,加深對作品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