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離騷課文教案範文大綱

離騷課文教案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4W 次

一、作家作品

離騷課文教案範文

1.屈原(約前340~約前278),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曾被推舉爲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廣泛尊崇。《屈原列傳》說屈原名平,字原。而《離騷》中則自稱爲名正則,字靈均,這是前者的轉寫化名。“正則”與“靈均”是平和原二字的引申義。屈原的作品,根據劉向、劉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離騷》1篇,《天問》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遠遊》《卜居》《漁父》各1篇。

2.《離騷》是“楚辭”篇名,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王逸《楚辭章句》題作《離騷經》,也有人稱之爲《離騷賦》,或簡稱《騷》。自漢迄南北朝,《離騷》又常被舉作屈原全部作品的總稱。在文學史上,還常以“風”“騷”並稱,用“風”來概括《詩經》,用“騷”來概括“楚辭”。《離騷》作爲長篇鉅著,所表現的思想內容是極其豐富的。《離騷》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於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其中閃耀着詩人鮮明的個性光輝。《離騷》的創作,既根植於現實又富於幻想色彩。詩中大量運用古代神話和傳說,通過極其豐富的想象和聯想,並採取鋪陳描述的寫法,把現實人物、歷史人物、神話人物交織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國、人間和幻境、過去和現在交織在一起,構成了瑰麗奇特、絢爛多彩的幻想世界,從而產生了強烈的藝術魅力。

二、寫作背景

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與懷王同祖,他當左徒,是以宗親而任重臣。楚懷王死後,長子頃襄王繼位,以其弟子蘭爲令尹。當時,楚國人都責怪子蘭勸懷王入秦的過錯,所以,屈原受到廣泛的同情。但子蘭非但不思其過,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頃襄王誹謗屈原。頃襄王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區。他遠離故國,又無職位,對於國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嘆而已。於是,他又慢慢地順着沅江,向長沙走去。屈原回楚都既不可能,遠遊、求賢又不成,這是他“被髮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最後,在無可奈何之際,他自沉於汨羅江中,以明其忠貞愛國之懷。

三、重點字詞

1.通假字

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

“錫”(cí)通“賜”,賜給。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爲佩

“闢”通“僻”,偏僻。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道”通“導”,引導。

指九天以爲正兮,夫唯靈脩之故也

“正”通“證”,佐證。

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茝

“維”通“唯”,只。茞(zhǐ)同“芷”,香草名,即白芷。

2.詞類活用

(1)名詞作動詞

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

名:取名。字:取表字。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爲佩

紉:貫串聯綴的意思。

(2)動詞、形容詞作名詞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爲佩

佩:佩帶在身上的飾物。

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

穢:污穢的行爲。

一、文脈梳理

課文節選自《離騷》的1~19節,從自己的世系、品質、修養和抱負寫起,回溯了自己輔佐楚王所進行的改革弊政的鬥爭及受諂被疏的遭遇,表明了自己初衷不改的政治態度和對楚懷王反覆無常的痛惜。詩人發揮想象,多用比興,用奇花異草來裝飾自己,表現自己美好的精神世界,這些意象和詩人的政治抒情疊合在一起,形成《離騷》全詩特有的寫實與虛擬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離惝恍的意境,給全詩增添了綽約的風姿和芳菲的情韻。

二、技巧鑑賞

1.浪漫主義手法的運用

屈原的浪漫主義在《離騷》中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一是詩中塑造了一個高大純潔的主人公形象,由於理想的崇高、人格的峻潔、感情的強烈,這個形象遠遠超出了現實之上。詩中貫穿着詩人改造現實的鬥爭精神,當殘酷的現實終於使理想破滅時,他便表現出以身殉國的堅決意志。

二是運用奇特的幻想、新奇的意象來表現個人生活和政治理想,感情充沛、強烈,語言華麗。《離騷》中的感情或熾熱、激越、昂揚,或纏綿、細膩、深沉,同時詩中有“我”,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有個性,詩中充滿了內質與魅力,給我們帶來感動、眼淚、歡喜、惆悵。屈原的筆有點鐵成金、化腐朽爲神奇的力量,他將充滿原始意味的神巫故事、寓言神話引來,他將楚人的俗語鄙語、淫祀巫風引來,它們化作神祕的氣氛、浪漫的情調、幽雅的韻致、綺麗的色彩、迷狂的激情;他又引來天地萬物驅遣比興,他用蘭花香草、荷衣蓉裳來象徵自己品格之純潔高尚,他將羣小黨人比作蕭艾臭草、惡禽穢物。這一切都富有浪漫主義的特色。屈原的浪漫主義精神和《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交相輝映,形成了中國詩歌的優良傳統。

2.大量運用比喻和象徵

《離騷》大量運用了比喻象徵的手法。如以香草、美人喻追求高尚節操的'自己,以惡鳥喻邪惡小人,以女喻黨人、奸臣,以天地諸神比喻歷史,以採摘香草喻加強自身修養,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潔等。如“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爲佩”“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其次,運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稱來象徵性地表現政治上的、思想意識方面的比較抽象的概念,不僅使作品含蓄,長於韻味,而且從直覺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再次,全詩以四句爲一節,每節中又由兩個用“兮”字連接的若連若斷的上下句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韻,使全詩一直在迴環往復的旋律中進行,具有很強的節奏感。最後,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爲佩”“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等,將“兮”字去掉,對仗十分工整。

三、疑難探究

疑難問題:怎樣看待屈原的忠君愛國與政治的不得志?

探究思路:屈原與楚懷王同宗同族,對君王和楚國一片忠心,又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按理說應該得到楚君的重用,但是他鬱郁而不得志,最後被放逐,沉汨羅江而死。除了懷王的昏庸、小人的陷害,必然也有他自身的原因。

參考答案:屈原是當時楚國文化上最具開放態度、最博學的人。他與懷王有特殊的關係,他在政治上抱負遠大,但就屈原一生的表現看,他絕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他缺乏現實感,不懂得政治需要忍耐和等待。他心理上有嚴重弱點,不僅有潔癖而且有過深的自戀情結,因此他孤獨少友。這種弱點導致他在政治上最終難以成功。

屈原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但絕不是傑出的政治家。他的政治活動史是由失敗走向失敗的歷史。這種失敗並不能簡單地歸因於君王或政治環境的不利,同時也兼有作爲政治家的屈原自身素質和性格的原因。人們可以熱愛他的詩歌但是不能接受他的政策,這種失敗也不能簡單地歸因於政治環境的不利。先求適應再求發展,是任何政治家追求實現其抱負的第一要義。

[課後習題研討]

一、點撥提示:

《離騷》借香草作喻,抒發了詩人的政治理想。要了解詩人的品格、理想和追求,關鍵是理解這些香草的比喻義,理解了這些比喻義,也就能理解作者的品格、理想和追求。

參考答案:

詩人發揮想象,塑造自我形象,用“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爲佩”“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來表明自己高潔和遠大理想。其中的“辟芷”“秋蘭”“木蘭”“宿莽”都是香草,用這些異花香草來比喻自己,表現了詩人自己美好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的品行。

二、點撥提示:此題要結合全文進行探討。

首先要把握全詩的主旨,瞭解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思想和感情,是怎樣通過具體的語句體現出來,這些語句有哪些特點,有哪些表現方法。

參考答案:

“豈餘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難道是我個人害怕遭殃嗎?我怕的是楚國這輛大車會顛覆),充分展示了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被讒言所害,被罷官放逐荒野時,置生命於不顧,仍然心繫着祖國的前途和命運。面對那些貴族羣要把祖國引上“幽昧”“險隘”的道路,他要鬥爭,他深切關懷人民的疾苦,說自己是“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他一再提到堯、舜、禹,是要引導楚懷王走上謀求楚國富強的道路,因而他勉勵懷王:“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即使在被疏遠之後,他仍然追求理想的實現,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他明知直言諍諫會招來禍患,但他的態度確是“餘固知謇謇之爲患兮,忍而不能捨也”。面對那些貴族的謠言中傷,面對他們的讒言獻媚和背離法度,他決不妥協,決不同流合污,堅定地表示:“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爲此態也。”“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由上可見,《離騷》不但是一篇空前絕後的傑作,而且是它所反映的屈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和端方正直的品格,在整個封建時代,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

三、點撥提示:

翻譯題答題技巧:粗知全文大意,把握的傾向性。詳知句子上下文的含義。諸字對應翻譯,做好換、留、刪、補、調。抓住句子的關鍵字詞,翻譯要與上下文對應。

參考答案:

1.我的內部既有了這樣的美質,我的外部又加以美好的裝扮。

2.我駕着駿馬正要打算去奔馳,你來吧,我要爲你在前面引路。

3.有一批糊塗的人會苟且偷安,他們的道路既黑暗而又危險。

4.我誠然知道耿直是不能討好,但卻忍耐着痛苦不肯拋棄。

四、點撥提示:

要特別注重識記重點的名句。

參考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