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辛棄疾《青玉案》教學參考

辛棄疾《青玉案》教學參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3W 次

 一:本詩從哪些方面寫“元夕”的盛況?

辛棄疾《青玉案》教學參考

上片寫元夕之景;下片寫元夕之人。

元夕之景:花——燈火(比喻);星——煙花(比喻);寶馬雕車——車馬。“鳳簫”三句——歌舞。張燈結綵,煙花怒放、車水馬龍、繁華熱鬧的喜慶景象。

元夕之人:兩類人——盛妝豔服、笑語盈盈的美人和燈火闌珊、孤獨寂寞的那人。(對比)

  二:“那人”是誰?

1、情人。2、年老色衰的女人。3、“那人”是一個孤獨寂寞的人。知己4、作者自己。

明確:作者自己。

政治上失意的文人,許多作品都寄託了他自己的身世之感。這首詞中的“那人”形象,何嘗不是作者自己人格的寫照?寫這首詞的時候,他已經四十多歲了,他被迫退休於江西上饒已經好幾年了。詞裏所謂“燈火闌珊處”,可能也就是作者那是在政治上被排斥的境地的寫照。“那人”是一個象徵性的人物,詞人對他的追求,含蓄的.表達了詞人自己不願隨波逐流的美好品格。

 三、王國維“人生三境界”: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A.“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的《蝶戀花》)。這首詞是寫離別的痛苦。閨中人一夜難眠,晨起登高,極目遠眺,西風黃葉,天涯路長,想和思念的人通個音信,卻因山長水闊而不知道他在何處。這句詞富有哲理,王國維以此說明第一境界:高瞻遠矚,選定目標。故也稱爲“立志”。

B.“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戀花》)。寫思念一個女子,爲了她,自己一天天憔悴下去也在所不惜。王國維以此比喻爲第二境界:百折不撓,艱苦奮鬥。故也稱爲“追求”。

C.“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青玉案·元夕》)。這首詩寫上元之夜,燈月交輝、車馬喧鬧。觀燈女郎,笑語幽香,飄然而過。然而意中人千尋萬覓,杳無蹤影,似乎已經絕望了。誰料驀然回首,竟看見他在燈火闌珊之處。悲喜交集,戛然而止,令人回味無窮。王國維以此比喻爲第三境界:豁然開朗,瞬間的頓悟。故也稱爲“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