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方山子傳》教學參考知識

《方山子傳》教學參考知識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4W 次

  傳:

《方山子傳》教學參考知識

文體的一種。是以記載人物事蹟爲主的一種文章。

一般人物傳記寫作常規:

介紹人物姓氏

籍貫、生卒年月、世系

生平行事

平鋪、直敘

本文是是元豐四年(1081)蘇軾被貶在黃州時爲他的好友陳慥所作的一篇出色的別傳。

  蘇軾簡介: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傑出文學家,書畫家,與父蘇洵,弟蘇轍並稱“三蘇”。

元豐三年(一零八零)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在黃州四年多,曾於城東之東坡開荒種田,故自號東坡居士。

蘇軾的文學作品標誌着北宋文學創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學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爲唐宋八大家之一;爲著名詩人,同宋代著名詩人黃庭堅並稱“蘇黃”,爲傑出的詞人,開闢了豪放詞風,同傑出詞人辛棄疾並稱“蘇辛”,對後世產生了很大影響;爲著名書法家,同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爲著名畫家,工枯木竹石。此外,在農田水利,教育,音樂,醫藥,數學,金石,美學,烹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名句直擊: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春宵一刻值千金, 花有清香月有陰。

  方 山 子:

方山子,即宋代陳慥,字季常,號方山子,別號龍邱先生。晚年隱於光州、黃州間。蘇軾任鳳翔籤判時與其相識。

陳季常好賓客,家有歌妓。妻柳氏非常厲害並且愛忌妒,常常當着客人的面就與陳季常大鬧,讓他下不了臺。蘇東坡就寫詩嘲笑陳說:“龍邱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這就是成語“河東獅吼”的來歷。

  朗讀課文,瞭解文章內容

1、第一自然段介紹了什麼內容?

少年——血氣方剛,一身俠氣

成年——折節讀書,有志用世

晚年——無所遇合,遁於光、黃間生平生活極爲清苦——庵居蔬食 徒步往來山中

不與外界交往——不與世交往 人莫識也

穿戴奇特——所著帽,方屋而高晚年生活

第一自然段簡介方山子生平,並說明得此稱號的緣由。

2、第一自然段哪句話可以看出作者與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明確:欲以此馳騁當世。

然終不遇。

3、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兩次邂逅作對比,指出方山子並非尋常的隱逸之輩,兩次邂逅所見有何不同?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

明確:俯而不答,仰而笑 。

因與餘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時豪士。

4、思考:爲什麼方山子聽了蘇軾的遭遇後,表現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態?

明確:這既表現了方山子對於黑暗腐敗的世道的熟悉,因爲他是過來人,所以見怪不驚。又極含蓄地表現了他對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對打擊誣衊蘇軾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視。所以笑過之後邀請作者住宿在自己破舊的家裏,讓作者自己感受遠離政治的安寧。

提示:方山子的表現不是常人的表現,超乎尋常,因而作者“聳然異之”;又在其家看到蕭條的景象,這使作者自然聯想到年輕方山子。同時,也使前後形成對比,得出方山子淡泊的心態個性。

5、作者爲何“聳然異之”,繼而“獨念”少年方山子意氣風發之狀?

6、第四段爲什麼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明確:爲了突出其“異”於常人之處,甘心放棄顯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處。作者在此極度讚頌方山子超脫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讚語僅最後“此豈無得而然哉”!

7、方山子的“隱”,是不是真正的消極遁世?

1、從鑑賞提示可知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動作者的是他的“異”,那麼方山子的“異”表現在哪兒呢?

一是生活道路的選擇與改變,生活態度的獨特之處;

生活道路的改變: 少年——血氣方剛,一身俠氣

成年——折節讀書,有志用世

晚年——無所遇合,遁於光、黃間

二是待人接物的方式:不與世相聞,人莫識也

三是其家教、家庭情況以及其大氣、大方的行爲作風:

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  世有勳閥,歲得帛千匹,皆棄不取,獨來窮山 。

生活態度的獨特:庵居蔬食,棄車馬,毀冠服,

徒步往來山中, 所著帽,方屋面高

領悟重點:

2、表達了作者一種怎樣的情感傾向?

表達了作者對方山子獨特的人生道路選擇與超脫的人生價值觀的賞識之情。

總結:方山子的有俠到隱、

由入世到出世,不可能是思想

感情上的徹底消解,作者已經

從他的神情上看到了這一點:“今幾日耳,精悍之色,猶見於眉間。”

文章最後的異人的“陽狂”之行乃是一種掩飾,是爲了壓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矛盾。

所以他的“隱”是積極的。

  文章主旨:

表彰陳慥淡泊自守的高潔品德。

藉此流露出同爲「不遇」的感慨。

(換句話說:對老友的知音之情,

寄託自己身世之感。)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請問此文是如何打破平淡,塑造豐滿形象的?

  鑑賞藝術:

1、把敘事、描寫、議論融爲一體

2、奇妙的構思。

3、奇妙的語言。

4、隱約的折射。

(一)敘述:概述方山子 (二)他鄉遇故知

(三)倒敘 (四)補敘 (五)對方山子之讚頌

2、奇妙的構思。

從結構上看沒有像一般傳記,平鋪直敘地介紹人物的姓氏、鄉里、家世、生平等,而是“隨物賦形”極其切合隱士的身份,由隱而顯,由略而詳,層層設疑,層層呼應,愈深愈見方山子的不同尋常和卓立無匹。

3、奇妙的語言。

大師用字準確而含蓄,字裏行間飽含感情,細節描寫、形象描寫獨具匠心,故有言簡意豐的藝術效果。

如:當得知作者被貶黃州的原因後,這位作爲故人的隱士,竟一點也沒有同情或安慰的表示,只是“俯而不答,仰而笑”,在這裏,作者再度向讀者渲染了隱士的特徵,不僅活靈活現地寫出了其神態,而且也蘊涵了多少人生的滄桑與感慨!

4、隱約的折射。

作者結合自己當時被貶黃州的處境,於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己胸中之塊壘。寫方山子未的不遇,又寫自己的詩文被禍,不直言,於是隱約其辭,語多委婉。

翻譯下面的句子

1.稍壯,折節讀書,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

2.此豈古方山冠之遺像乎?

3.今幾日耳,精悍之色,猶見於眉間,而豈山中之人哉!

方山子逐漸長大成人以後,就一改往昔所爲而專心讀書,希望通過讀書施展自己的包袱,但始終沒有得到朝廷賞識重用的機會.

這難道是古代方山冠流傳下來的樣子嗎?

這些離現在纔多長時間啊,那精明勇敢的神色仍然

隱隱出現在眉宇之間,又怎麼會是一般的山中隱士呢!

4.然方山子世有勳閥,當得官,使從事於其間,今已顯聞。

5.皆棄不取,獨來窮山中,此豈無得而然哉?

然而方山子出生於累世都有功勞的門第,應該得到

官位,如果讓他從事政事,到現在早就有顯赫的聲名了.

但他都捨棄而不取,獨獨到這窮山中隱居,這

豈是無緣無故而能如此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