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國殤》優秀教案

《國殤》優秀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W 次

教學目的及要求

《國殤》優秀教案

1、體會《國殤》通過塑造和歌頌爲國犧牲的英雄,表現出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2、瞭解敘和贊相結合的寫法。

3、背誦這首詩,並能正確解釋重點字詞。

教學重點

詩中表現出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難點

描寫古代戰爭的生字詞。

教學過程

一、介紹屈原及《楚辭》

導語:今天我們學習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一首詩《國殤》。屈原,這個偉大的名字我們一定不陌生。

(1)誰能說說你瞭解的屈原?(什麼時代的人?哪國人?有哪些作品?有關他的傳說故事)

(2)自讀註釋①畫出有關屈原的介紹,

(3)題解。《國殤》是《九歌》中的一篇。《楚辭》是很具有楚國的地方特點的詩歌。在詩句中大量使用楚地方言,詩行中大量使用“兮”字。“九歌”是戰國時楚國的民間祭歌,屈原將其加工後,改造用來祭悼爲國捐驅的`楚國將士,“殤”指夭折或在外而死。楚國的年輕戰土們爲保衛祖國死在野外,所以稱之爲“國殤”。

二、朗讀

1、教師範讀全詩並用《十面埋伏》配樂。(教師範讀時要富於激情,使學生受到感染。)

2、學生自讀,要求在文中標出生字的字音,讀準字音。請學生分別讀,看看誰讀錯的字音最少,齊讀,要求放開音量,大聲朗讀。

三、在熟讀的基礎上,理解這首詩的內容

1、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指導學生先自學前10句。

要求:認真看註釋後,把重點詞標在書上的空隙處,每標一句,都要自己試着串講一句。

教師可對學生認爲較難理解的地方進行重點講解,如“車錯轂兮短兵接”(車:戰車,兵:兵器)等,還要鼓勵學生多提問題。

在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有了初步瞭解後,讓學生自己試着概括這部分的主要內容。(讓學生自己思考,逐步鍛鍊概括能力。)

教師在學生概括的基礎上,用富於激情的語言,把這部分內容串講一下,讓學生對這前10句詩有較爲完整、全面、生動的印象。(可參考《教參》。)學習“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這兩句時,可結合已學過的課文《鄧稼先》中的一段《弔古戰場文》:“浩浩乎!平沙無垠,夐不見人。河水縈帶,羣山糾紛。黯兮慘悴,風悲日曛。蓬斷草枯,凜若霜晨。鳥飛不下,獸鋌亡羣。亭長告餘曰:‘此古戰場也!常覆三軍。往往鬼哭,天陰則聞!’”讓學生對照詩句學習,展開豐富的聯想,通過對《弔古戰場文》這段精彩的環境描寫,使學生更體會到精練詩句中的豐富內蘊。

2、繼續學習這首詩的11~18句。其方法可以和學習第一部分的方法相同。(自學,自己串講,概括後8句主要內容。)在瞭解了這幾句詩的內容後,教師可提出幾個有一定深度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如:①“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這兩句有什麼內在聯繫?“路超遠指的是離哪裏遠?從這兩句可看出戰土們怎樣的心理?

②“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爲鬼雄。”這兩句詩可以用我們現在在紀念英雄人物時常說的什麼話來概括?(“你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你的精神永垂不朽!”我們有不少同學可能會背李清照的一首小詩中的兩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這“鬼雄”二字,就是來源於屈原的詩。讓我們結合這句詩再來讀讀《鄧稼先》這篇課文中引用的一首詩歌吧。

中國男兒、中國男兒、要將雙手撐天空

長江大河、亞洲之東峨峨崑崙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黃塵燕然勒功至今熱血猶殷紅。

從屈原的時代到現在已經過去幾千年了,幾千年來歷史發生了巨大變化,然而屈原詩中的這種愛國主義精神一直光照着現實,成爲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

3、《國殤》從題目看是一首悼亡詩,學習了全詩之後,同學們回味一下,這首詩給人的是一種悲哀的感覺嗎?(啓發學生回答)有了感性認識後,讓學生自已總結詩的主題,教師可給出下列詞:不僅……更重要……激勵、同仇敵愾、振興等等。

四、瞭解《國殤》敘贊相結合的表達方式

不知同學們是否注意到這首詩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表達方式是不一樣的。解釋敘贊相結合的寫法。

五、評論

整體把握問題設計:《國殤》爲什麼要描寫戰鬥的全過程,最後兩句對全詩起了什麼主要作用?

《國殤》是追悼爲國捐軀英勇將士的祭歌。屈原從戰爭敵勝我敗着筆,選材氣勢恢宏,場面龐大,情緒悲壯激昂,振聾發聵,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受。“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多麼鮮明立體的人物形象,多麼浩氣長空的英雄氣概!寥寥數句,讓我們體味到了古戰場上激烈拼殺的血腥場景,也讓我們看到了楚軍將士寧死不屈,人雖敗精神不倒的大無畏精神。這種選材充分體現了屈原對楚國的熱愛和對楚軍將士無限崇仰的真摯情感,成功地塑造了英雄戰士的集體羣像。本詩戰鬥場面的描寫異常出色。第一部分描寫戰鬥過程,詩句不多,但內容豐富、筆法靈活。短短十句詩記敘了楚軍披掛上陣,與敵交戰,兵敗身死的完整過程。其中既寫了敵軍人多勢重,進攻兇猛,又寫了楚軍士氣昂揚,奮力死戰;既有短兵相接,箭矢交墜的細節描寫,又有天怨地怒、屍橫原野的氣氛渲染,既寫了士兵被堅執銳,奮力衝殺,也寫了將帥援枹擊鼓,臨陣指揮。從寫法上,作者採用了三個結合:把概括敘述和具體描寫結合,把動態描繪與靜止畫面結合,把暗寫敵人兇猛與明寫楚軍奮勇結合起來,使之互相補充,映襯,使當時戰鬥場面如同浮雕般強烈地凸現在讀者面前。

此外詩中還用誇張、比喻的修辭方法形容敵方的人多勢盛,渲染戰鬥氣氛,對將士們面對強敵不畏懼的精神起到了側面烘托的作用。

屈原大多數作品的語言浪漫主義色彩濃厚,詞藻華美,花團錦簇,而在《國殤》這篇詩中,由於題材的肅穆感,屈原採用了質樸通俗、剛勁堅定的語句。句式上也是整齊精練,七字一句,每句中第四個字又都用“兮”字這樣相同的句式,不僅增強了詩的節奏感,也使情感表達越顯莊重,特別是最後兩句“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爲鬼雄”,把作者對愛國將士們的崇敬感情推向了高潮,增強了全詩的悲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