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二年級教案 > 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我是什麼》評課稿

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我是什麼》評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4W 次

《我是什麼》是一篇擬人的科學短文,以樸實而生動的語言,講述了水的變化及其利與害。周老師以“清新、嚴謹又不失靈動”的教學設計引領孩子們進行了一次“我是什麼”的探尋,整堂課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我是什麼》評課稿

這是一節在課題(《以“動筆”爲載體培養低年級學生語文學習力之研究》)引領下的研究課,教學環節凸顯了課題的研究點,真正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

一、引領學生動筆

在“品讀課文”教學環節中,周老師讓學生在自讀課文第1、2自然段時,要求學生邊讀邊圈:我會變成什麼?巡視中關注學生動筆的狀況,及時予以指導、幫助。特別是在交流時,周老師非常關注學生動筆的有效性:

1。方法指導細緻入微。如學生在圈 雲 時,文中是雲字上有引號,像【“雲”】,周老師利用學生的課本展示時提醒道:“這個小朋友圈的好,圈字時不圈邊上的標點。”我們常會發現學生在課本上圈圈劃劃時有些隨心所欲,以致好好的文章被圈劃的一塌糊塗,周老師的提醒會讓學生養成整潔的好習慣。

2。糾錯方式值得提倡。在交流中,有學生在圈 雹子 時,把 小硬球 也圈出來了,周老師沒有簡單地糾正,而是問學生:“雹子、小硬球是兩個嗎?那爲什麼叫小硬球呢?”讓學生進行探究、討論,得出:應該圈 雹子 。繼而周老師又讓學生找找課文中還有沒有像“小硬球”這樣的寫法?與學生一起交流“小水珠、小花朵”表示的是什麼,爲什麼要這麼寫。這樣的教學真的是爲學生的學習力着想,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二、教師示範動筆

在課文第2自然段對於“雲變成雨、雹子、雪花”的教學中,周老師抓三個動詞“落、打、飄”,讓學生到黑板前對應着貼一貼,再說說這麼貼的`理由。

生:雪輕輕地,用“飄”;小硬球重重的,用“打”下來;雨是不輕不重的,用“落”。教師順勢說:“這三個詞用得好,我們可以在書上做記號。”教師在電子白板上演示,用“△”,學生學着在書上做記號。教師結合課文內容的理解,發現值得學生動筆的文本亮點,教給學生方法,讓學生在模仿中學會學習,這也是課題的研究點之一,使學生的語文學習力逐步得到提升。

整堂課中,周老師的字詞教學獨具匠心,令人眼亮,值得我們好好學習,主要體現在:

一、識字做到“觸類旁通”

如“雹、袍”的學習,周老師在學生正音、會讀、比較不同的基礎上進行拓展:說說帶“包”的字。學生說到:跑、泡、抱,周老師再出示相關的字,並引導學生記憶:有腳就會“跑”,有水就是“泡”……既形象有很生動,對學生的識別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類似還有“躁”的學生,也讓學生說說帶“喿”的字,如“操、澡、燥”,並利用偏旁進行兒歌式的記憶。可見,對於識字教學周老師不僅關注學生是否學會,還重視積累、運用,值得我們好好借鑑。

二、詞語做到“層層深入”

如“淹沒、灌溉”的教學,周老師從“淹沒”入手,知道“沒”是多音字,這裏念“mò”,讀準“淹沒”這個詞,然後出示“淹沒莊稼”讓學生讀正確,接着出示文中的句子“我也做過許多壞事,淹沒莊稼,沖毀房屋,給人們帶來災害。”讓學生讀正確。而後,再讓學生觀察“灌溉、淹沒”這四個字,有什麼發現?(跟水有關)這樣的教學真的印證了“一步一個腳印”的理念,促使學生學得紮紮實實,從學會到運用,亦能幫助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

三、辨析做到“教學無痕”

如“飄浮、漂浮”這兩個詞語的辨析和運用在《詞語手冊》上有,課堂上學生講到了“飄浮”一詞,但第一個學生的理解是錯誤的,他說:“樹葉落到水上,就是飄浮。”周老師就引導學生辨析,第二個學生說:“這是在天上飄呀飄呀。”於是,周老師出示了《詞語手冊》中辨析的兩句話讓學生選擇並說明理由。得出:在空中飄,有個“風”,樹葉在水上漂,有個“氵”。周老師適時小結:漢字真豐富,偏旁也會告訴我們……這樣的教學自然、貼切,化有痕爲無痕,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總之,周老師的課明快、節奏感強,帶給學生們的是愉悅和收穫,帶給老師們的是學習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