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初二語文下冊第五單元備課資料參考

初二語文下冊第五單元備課資料參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W 次
初二語文下冊第五單元備課資料參考
一、單元學習目標
1.培養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大致理解詩文的能力;積累文言詞語,掌握讀音和意義。
2.在反覆誦讀,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深入品味詩文中的優美意境和深刻哲理。
3.激發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對文言文的語言感受能力。
二、教學設想
本單元入選的九篇名家經典古詩文短小精緻而又形式多樣,洗練簡潔而又渾然天成,言語淺近而又意旨深遠,敘事平常而又富有睿智和哲理。《與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友人的信,同時也是一篇詞清句麗的寫景小品文,描繪了富春江壯麗優美、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大自然圖景,文章造句駢散相間,寫景歷歷如繪,清新雋永,是六朝山水小品佳作。《五柳先生傳》是陶淵明託言爲五柳先生寫的傳記,實爲自傳。文章從思想性格、愛好、生活狀況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獨立於世俗之外的隱士形象,讚美了他安貧樂道的精神。《馬說》以千里馬喻人才,寫知遇之難,表達了懷才不遇的不平與憤懣。《送東陽馬生序》追憶了自己含辛茹苦發憤讀書的往事。《詩詞曲五首》有的追述不幸的遭遇,有的表達生死不渝的愛國豪情,有的追溯歷史的蹤跡,有的表明對國計民生的憂慮。因此,教學時要根據文言文的特點,以朗讀爲主線,主要採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教學形式,運用多種方法,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注重學習方法的引導。
三、教學建議
1.要了解一些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背景知識,努力地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內心,與山水風光對話,和仁人志士交流,從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啓發與感悟。
2.重視對課文的誦讀。本單元所選的這幾篇文言文,都提出了背誦的要求。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養成誦讀的習慣,這是培養文言語感的重要途徑。學生如果能夠熟讀背誦一定數量的文言作品,熟悉常用的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就能逐步具備初步的閱讀文言作品的能力。
3.要用心領悟課文的內容,弄清文言詞語的含義和在課文中的用法。其中的一些重要句子要儘量準確、連貫、流暢地翻譯出來。
4.要注意積累語彙。特別是保存在現代漢語中的文言語彙、名言警句以及說理、抒情、寫景名段名篇,最好能做到爛熟於心,出口成章。
四、自主學習思路探究和拓展遷移設計
《與朱元思書》
1.文中哪一句話最能概括課文所寫景物的特徵?爲什麼?
提示“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是景色的特徵,全文都圍繞着“”奇“異”這兩個字展開。
2.作者是怎樣一步步展現這個“異”和這個“奇”字的?
提示:景:異水 “清” 如“千丈見底、直視無礙” “急”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 “看” 如“高山寒樹,軒藐成峯” “聽”如“泉水作響,好鳥成韻”,蟬鳴不窮,猿叫無絕)
3.根據文句你能悟出作者寫這篇文章時的心情嗎?
提示:無拘無束、任性自得。雖亟思奮發有爲,但終未顯達,因而有些消極遁世的思想情緒。)
4.本文的語言有什麼特點?
提示:文句清新優美,寫景狀物細緻,句式兩兩相對,又駢中帶散。
5.古詩文中描寫山水的名句還有哪些,舉例。
提示:如《與謝中叔書》、《使至塞上》、《望廬山瀑布》等。
【資料平臺】
《與顧章書》 吳均
僕去月謝病,還覓薜蘿。梅溪之西,有石門山者,森壁爭霞,孤峯限日,幽岫含雲,深溪蓄翠。蟬吟鶴唳,水向猿啼,英英相雜,綿綿成韻。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遍饒竹實。山谷所資,於斯已辦,仁智所樂,豈徒然哉?
【注】謝病:因病而自請退職。 還覓薜蘿:意思是正準備隱居。薜,蘿,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辭》:“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帶女蘿。”後以此代指隱士的服飾。 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內。 森壁爭霞:陰森陡峭的峭壁與天上的雲霞爭高。 孤峯限日:聳立的高峯遮斷了陽光。 幽岫:幽深的山穴。 英英:形容聲音和諧動聽。 綿綿:形容聲調悠長。 重:這裏是嚮往的意思。 葺宇其上:在上面修建屋舍。葺,修建。 幸富菊花,偏饒竹實:幸好菊花、竹實很多。富,充裕。偏,特別。饒,豐富,竹實,又名竹米,狀如小麥。菊花、竹實,都是隱士所食之物。 山谷所資,於斯已辦:意思是說,山谷中隱居生活的必需品,這裏都已具備。資,提供。辦,具備。 仁智之樂:意思是,佳山秀水爲仁人智士所喜愛。《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五柳先生傳》
1.由八年級(上)所學《歸園田居》引出陶淵明。思考:主人公爲什麼自號“五柳先生”?
提示:“先生不知何許人也”,文章開頭第一句,即把這位先生排除在名門望族之外,不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貫,“亦不詳其姓字”,他是一位隱姓埋名的人。晉代是很講究門第的,而他竟與這種風氣背道而馳,這就暗示他是一位隱士。“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爲號焉”,就這樣隨便地取了一個字號。他不僅隱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視姓字。
2.作者以“五柳”爲號體現了他怎樣的精神風貌?
提示:以五柳爲號,可見他家居環境的清靜、淡雅、簡樸,由環境可見他淡泊的志趣、不慕榮利的生活態度。
3.作者與五柳先生到底有什麼關係,爲什麼要寫文記傳?
提示:陶淵明實際是借五柳先生寫自己,這在南朝梁代蕭統的《陶淵明傳》中已指出:“淵明少有高山趣……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五柳先生的生活情趣,正是陶淵明棄官歸隱、安貧樂道的生活寫照。
【資料平臺】
1.陶淵明的生活:
陶淵明是一位偉大的詩人,在中國文學史上應該佔有重要的位置。過去的一些人把他當作一位完全脫離現實的飄然靜穆的典型,這是不對的。正如魯迅先生所說:“陶潛正因爲並非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
他的生活除了物質的貧困外,還有另一面。梁啓超:檀道濟說他(陶淵明)“奈何自苦如此”。他到底苦不苦呢?他不惟不苦,而且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一個人。他最能領略自然之美,最能感覺人生的妙味。在他的作品中,隨處可以看得出來。詩人在困苦之中,醉心文學創作,寫了《飲酒》等組詩,他的文學創造達到高潮。公元427年,一個偉大的詩人,在貧病中離開了人世,享年63歲。他給我們留下的詩歌,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不爲五斗米折腰、不同流合污的品格,爲後代許多正直、進步的人士所景仰。
2.陶淵明、顏回、諸葛亮的人生態度的比較:
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餘爲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爲德,家叔以餘貧苦,遂見用於小邑。於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爲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餘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歸去來兮》序文)
哀公問:“弟子孰爲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論語?雍也》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諸葛亮《誡子書》)
《馬說》
1.本文以“說”爲文體,各用一句話概括每一段說了些什麼內容?
提示:第一段:伯樂對千里馬的決定作用。第二段:分析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進一步說明千里馬沒有遇到伯樂,無法施展才華。第三段:提出主旨——不是天下無千里馬,而是不識馬。
2.到底先有千里馬還是先有伯樂?爲什麼?
提示:作者認爲,世上先有伯樂,然後纔有千里馬。千里馬沒有遇到伯樂,“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甚至還會淪入“奴隸人”之手受辱。
3.本文中“伯樂”“千里馬”各比喻了什麼樣的人?這是什麼寫法?根據韓愈的生平說說本文表達了韓愈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伯樂即善於識別人才的統治者。千里馬即人才。這是“託物寓意”的寫法。本文不是單純寫馬,古文運動提出“明道”的觀點,韓愈的文章也是爲了反映社會問題而作,這篇文章既是借千里馬爲喻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也是爲了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社會問題。
【資料平臺】
師說(節選) 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貌岸然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同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送東陽馬生序》
1.文章是如何寫出自己學習時的困難條件的?請引用原文的關鍵詞句回答。
提示:主要體現在借書抄錄,爲師嚴厲,衣食粗劣,生活簡樸,跋涉艱難等方面。主要語句有“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餘則縕袍敝衣處其間”“未嘗稍降辭色”等。
2.作者寫了自己學習時極爲艱苦的條件,目的是什麼?
提示:作者認爲,勤奮和艱苦是相互聯繫的兩個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3.文章寫了其他學生哪些優越的條件?寫這些人的目的何在?
提示:“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但他們都沒有成學,由此可見作者在困苦中能夠業有所精,德有所成,而處於優越條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說明其用心不專。
4.本文寫作上有什麼特點?
提示:本文以記敘爲主,筆法簡潔。有些地方適當地加以渲染和描繪,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文章還運用對比揭示出道理,用切身經歷使人感到親切真誠。
【資料平臺】
黃生借書說 袁枚
黃生允修借書,隨園主人授以書而告之曰:書非借不能讀也。子不聞藏書者乎?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然天子讀書者有幾?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非獨書爲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見之矣。若業爲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異日觀云爾。
餘幼好書,家貧難致。有張氏藏書甚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其切如是。故有所覽,輒省記。通籍後,俸去書來,落落大滿,素覃灰絲,時蒙卷軸。然後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爲可惜也。
今黃生貧類予,其借書亦類予。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爲一說,使與書俱。
【注】隨園主人:袁枚自稱。 授:給予。 《七略》:漢代劉歆所著的圖書目錄分類著作。 四庫:宮廷收藏的書。 汁牛塞屋:形容書很多。 無論:不用說。 然:這樣。 假:借。 慮:擔心。 惴惴焉:緊張恐懼而不安的樣子。 摩玩:觀摩玩賞。 業:已經。 高束:包裹起來閒放在一邊。 庋藏:擱置不用。 庋:放東西的架子。 俟:等待。 云爾:句尾語氣詞。 致:獲得。 形:以某種形式表現出來。 切:迫。 輒:就,便。 省記:記憶。 通籍:朝廷有了名籍,指開始做官。 落落:連續不斷的樣子。覃:一種咬衣服、書籍的蛀蟲。 類:類似。 公書:讓書供別人公用。
《詩詞曲五首》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1.這是一首贈詩,誰贈送給什麼人?在怎樣的場合下贈送的?你能想象並複述一下當時的情景嗎?
提示:初步感悟詩歌內容。
2.頸聯寫的是什麼意思?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境界?
提示:本意是在抒發詩人的身世之感,但充滿哲理,指新生事物無比美好,社會總是向前發展的。
3.從體裁上看,這是一首什麼詩?從題目上看,這是一首什麼詩?
提示:抒情詩、贈答詩
《赤壁》
1.開頭爲什麼從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提示:這一把戟與古代戰爭有聯繫,是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很自然地引起後文對歷史的詠歎。
2.全詩最精彩的是久爲人們傳誦的末二句,這二句議論感慨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鬱不平和豪爽胸襟。
《過零丁洋》
1.這首七言律詩首聯寫了個人和國家的哪幾件大事?
提示:一是在他21歲時,因科舉走入仕途;二是在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頭起兵抗元。
2.頷聯上下兩句有何聯繫?都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提示:國家山河分裂,局勢危急,個人命運也動盪不安。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3.頸聯中的“惶恐”“零丁”有雙層含義,請談談有哪兩層含義。
提示:一是兩個地名,二是寫出了形勢的險惡和境況的危苦。
4.尾聯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明作者捨身取義、以死明志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
5.請同學們談談中國歷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提示:如岳飛、鄧世昌、朱自清、聞一多等。
《水調歌頭》
1.上、下片的主要內容各是什麼?
提示:上片敘述了作者的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下片抒發了對弟弟的懷念之情。
2.分別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提示:上片表達了作者積極樂觀、希望有所作爲的人生態度,下片表現出詩人曠達的心胸和情懷。
《山坡羊?潼關懷古》
1.這首曲劃分爲幾個層次?
提示:三層:前三句寫潼關雄偉氣勢;中間四句寫作者的所見所感;後兩句寫作者的歷史感慨。
2.這首曲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作者對災難頻繁,百姓受苦的深切同情和對統治者爲着一己私利挑起兵禍的極大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