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初二語文下冊備課資料參考

初二語文下冊備課資料參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2W 次
初二語文下冊備課資料參考







第六單元 寫景記遊 抒情與言志

一、單元學習要點
1.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內容,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並能熟讀成誦。
2.體會遊記散文借景抒情的特點。
3.品味古詩詞名句的思想感情,結合親身體驗加深理解。
二、學習要點解析
本單元詩文以山水遊記散文爲主,這些借景抒情的佳作,有的表達怨憤抑鬱之感,有的表達曠達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樂,有的抒發閒適之情。學習本單元,要在反覆誦讀中理解文意,感受、體會文本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能熟讀成誦,領會課文優美的意境。並能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等資料,初步學會欣賞、品味詩文中的名言佳句。
三、教學建議
1.注重誦讀,在流暢誦讀的基礎上,把握作品的思想內涵及藝術風格。古詩文的學習,誦讀是十分關鍵的環節。課文內容的理解,作品美感的薰陶和感染,都必須在流利誦讀的基礎上,才能展開的。誦讀的形式可以多樣,如首字串連法,完形法,補充法,排除法等,以激發誦讀的興趣,培養語感。
2.繼續培養藉助註釋,工具書疏通文意的能力。並在義項確定不了的時候,和同學討論交流,對於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幫助很大。
3.採用比較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這種比較可以是課內幾篇文章之間的比較,可以是課內與課外相關內容的文章的比較。
四、自主學習思路探究和拓展遷移設計
《小石潭記》
1.課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點?
2.作者對小石潭的整體感受是什麼?
3.作者的情感是怎樣變化的?
4.你最欣賞哪些語句,爲什麼?
課外閱讀“永州八記”中的《鈷姆潭記》
提示:課文以遊蹤爲序採用移步換形,依次寫景組織材料。寫小石潭,先寫水聲,後寫潭中景物。寫潭中景物又先寫“近觀”(水、石、樹、魚),後寫“遠望”(水源),最後概寫環境,引發感觸。作者抓住了小石潭潭小、水清、石奇、魚多等特點,表達自己怨憤抑鬱之感。
岳陽樓記》
1.作者認爲古仁人之心和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裏?
2.你認爲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樣的?你從哪些語句中體會到的?
3.課外可以誦讀杜甫的《登岳陽樓》或餘秋雨的《洞庭一角》。
附: 登岳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提示: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個人遭遇或外物的觸發而變化;古仁人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者通過這樣的對照,否定了遷客騷人的悲喜觀,進而,作者又以古仁人的名義引出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見解,表明自己不爲個人得失而悲喜,以天下爲己任的高尚情操。
《醉翁亭記》
1.全文以“樂”爲線索,作者到底在“樂”些什麼呢?讀後請找出有關語句,說說自己的理解。
2.與黃庭堅改寫此文而成的一首詞《瑞鶴仙》進行比較閱讀,說說你喜歡的是哪一篇?爲什麼?
提示:課文以“樂”爲線索,分別寫了“山水樂——四時樂——宴酣樂——禽鳥樂——太守樂”。表現了“與民同樂”的主題。
《滿井遊記》
1.第二段中作者描寫了哪些初春的景物?有什麼樣的特點?你感受到了作者
怎樣的心情?
2.本文直接抒發作者心情的語句有哪些?體現了作者怎樣的心理變化?
提示:課文先寫全景,再以獨特感受爲審美中心,分別描寫了“冰皮”、“山巒”、“柳條”、“麥田”、“遊人”、“鳥”、“魚”等種種景物,抓住了初春“乍暖還寒”,萬物復甦,生機勃勃的特點,寄寓了作者歡快、恬適的心情。
《詩五首》
《飲酒》
1.“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是什麼?
2.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背誦王維的《渭川田家》
渭川田家
作者: 王維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閒逸,悵然歌式微。
《行路難》
1.李白詩中“欲渡黃河”‘將登太行“是寫實的嗎?作者爲什麼會有這種感受?
2.你能說說呂尚、伊尹的故事嗎?作者爲什麼提到他們呢?
3.課外抄一抄、背一背李白的《蜀道難》。
《己亥雜詩》
1.“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兩句詩,你怎麼理解?由此,你想到了什麼?
2.挑選《己亥雜詩》中你喜歡的來背幾首。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1.詩歌描繪了怎樣的情景?在這樣的困境中詩人卻有怎樣的情懷?
2.怎樣理解“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崇高理想?
《白雪歌送五判官歸京》
1.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邊塞風光?試着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它。
2.讀這樣的送別詩給你怎樣的感受。
3.從句式,敘事,抒情等方面比較這首詩和《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的異同,以加深對這類古詩的理解。
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 專題
綜合性學習(一) 獻給母親的歌
一、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多側面地認識母親,體會母親的關愛,培養孝敬母親的情感;
2.通過活動,學會用適當的方式向母親表達感情,學會理性地思考母愛以及“愛”的內涵;
3.培養用多種表達方式(口語交流或書面寫作等)來表達自己真情實感的能力。
二、教師準備
1.活動前,老師要涉獵有關“母愛”的材料,最好準備一些聲像資料,以便給活動營造一種情境或提供一點背景;
2.教師在瞭解學生家庭背景和興趣特長的基礎上,給學生劃分學習小組,確定學習小組組長,明確學習小組長的職責;
3.在本次活動開展之前,明確任務,提出要求,讓學生提前做好準備;
4.設計活動計劃表,以便讓學生做好活動記錄,使之成爲過程評價的依據。
三、活動指導
本次綜合性學習,主要任務有二,一是開展四項學習活動,二是在開展學習活動的基礎上,寫一篇作文。四項活動各包括若干小項,可讓學習小組各有側重地開展活動。
1.關於“道不盡的母愛”。“母愛”的主題,在各種文學藝術作品中都有表現。開展本項活動,旨在引導學生圍繞“母愛”這一主題把目光投注到各類文學藝術的題材和體裁中去,通過活動的開展,使學生獲得“母愛”情感的浸潤,同時培養諸如編輯、概括、交際等語文能力。教材中列舉的五個方面,其目的就是要引導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視角(體裁、題材)去探尋、感受“母愛”。“母愛”幾乎是一切文學藝術作品的永恆“話題”,學生深入其中,將會發現這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感情世界。
2.關於“剪不斷的‘臍帶’”。開展這項活動,是促使學生主動了解屬於自己的那份“母愛”,通過與母親聊天,向母親採訪,進一步瞭解母愛,體會母愛。教材中列舉了四個方面的內容,既不是要求面面俱到,也不是僅此而已。只是舉例,旨在提示。實際上,這四個方面中,3、4小項可以合二爲一,當然,也可以從所列舉的四個方面伸展開去,這將根據學生家庭的特點和母親的實際情況而有所取捨或自主設計。
3.關於“多角度看母愛”。如果說,前兩項活動側重於瞭解和感受,那麼這項活動則側重於對母愛的理性思考,也就是說,前兩項活動是較感性的,而這項活動則是較理性的了。在這一活動中有三個問題可以任選其一。(1)從生活中舉出幾件傾注着母親無盡關懷的尋常小事,再說說你的感受。在這項活動中,既有對母愛的回憶和追敘,也有對母愛的再體驗和反思。母愛,猶如陽光和空氣,我們沐浴其中而常常不知不覺。回首往事,我們才幡然醒悟,母親那尋常的小事卻富含着深愛。因此,開展這項活動,就是讓學生學會體驗,學會反思,從而培養美好的人格情操。(2)狐狸的母親在自己的孩子長大後會把它趕出巢穴,強迫它開始獨立生活。你怎樣看待狐狸母親的這種行爲?你認爲理智的母愛應該是怎樣的?開展這項活動,是讓學生從動物世界的母愛中得到啓示,進而對人類的母愛進行理性思考。母愛,是偉大的,忘我的,但有時是狹隘的,短視的,溺愛便是如此。對孩子的溺愛是有害的,愛,就是對成長負責,對未來負責,因此,開展這項活動,要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母親的嚴厲,像胡適的母親那樣,但更要注意母親的溺愛,防止溺愛對意志的侵蝕,防止溺愛對壞習慣、壞脾氣的縱容和袒護。(3)我們從母親那裏得到的不只是愛的撫慰,往往還有做人的道理,處世的態度。人們常說: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請你對自己的“第一任老師”做一個客觀的評價。這一問題是對前兩個問題的深化,是促使學生從做人處世的方面去思考母親對自己的影響。要求做一個客觀評價,就含有對嚴愛與溺愛等不同的愛的方式和內涵的辨析。
4.關於“報得三春暉”。這項活動是對前面幾項活動的昇華和總結,既是對母親感念之情的表達,又是對母親熱愛之情的深化,同時也是要求把孝敬母親的感情化爲實際行動。這項活動形式多樣,有朗誦、唱歌;有講故事、演講;亦有看電影、圖片展示。可從教材列舉的多個項目中選擇,因地制宜地開展活動。
四、活動建議
1.要認真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重點、有選擇地開展活動,不求面面俱到,但要講求實效。
2.要特別關注那些特殊家庭的學生,如單親家庭,努力避免觸動學生的心靈創傷,如有必要,可讓一部分學生圍繞“親情”自主設計和開展綜合學習活動。
3.本次活動主要在家庭和學校之間展開,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活動要圍繞家庭開展,因此,教師應事先與學生家長取得聯繫,比如,先給學生家長寫一封公開信,說明本次活動的內容、程序和目的,以爭取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實現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整合。
4.在活動過程中,指導學生做好活動記錄和材料整理,以便作爲後期寫作的素材,作爲評價的依據。
5.適當組織學生進行階段性小結,及時檢查前期活動,以幫助深入有效地開展下一步活動。
五、活動評價
本次活動分爲四項,根據四項活動形式的不同,採取不同的評價方式。
1.對“道不盡的母愛”活動的評價。這項活動的主要方式是分小組開展,在班上交流,“小組合作學習”和同學之間相互交流是這一活動的主要特點。因此,活動評價應以同學相互評價爲主。同學相互評價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同學參與的態度、程度以及合作意識與能力;二是同學在蒐集資料、編輯成冊方面的實際水平與交流的效果。
2.對“剪不斷的‘臍帶’”活動的評價。這項活動主要是在家庭中開展,是在母子之間進行,因此,有必要讓家長(特別是母親)參與評價,家長評價與學生自我評價相結合,是這一活動評價的重要特點,家長評價應成爲本項活動評價的主要依據。教師可以設計相應的表格,以便家長對活動進行記錄和評價。
3.對“多角度看母愛”活動的評價。這項活動的內容主要是對三個問題的探討,活動的形式主要是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因此,本項活動評價的側重點是評價該同學對問題思考的深度(對問題思考的深度,實際就是參與的程度)和在班上“交流”的效果。可以讓同學們自主地用評議或評比的形式進行。
4.對“報得三春暉”活動的評價。這項活動可以用不同形式來開展,因而,評價也可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可以讓同學相互評價,可以同學自我評價,也可以讓家長參與評價,亦可以由老師進行總結性評價等。
對四項活動的評價,都要關注學生的參與過程、情感投入以及情感的變化發展,注意把語文能力(口語表達能力、交際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的提高與學生情感態度(對母愛的體驗和理解,對母親的熱愛和孝敬)的養成結合起來考查。
六、活動方案示例
(一)教學目的:
1.通過活動,多側面地認識母親,體會母親的關愛,培養孝敬母親的情感;
2.通過活動,學會用適當的方式向母親表達感情,學會理性地思考母愛以及“愛”的內涵;
3.培養用多種表達方式(口語交流或書面寫作等)來表達自己真情實感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
1.在與人交往中學會說話簡潔。
2.在交際過程中注意說話的方式。
(三)教學難點:
1.學習綜合歸納使用資料的方法。
2.在學習中學會互相合作。
3.培養用多種表達方式來表達自己真情實感的能力。
(四)教學課時:二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導入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母親給予的,在母親來臨之際,讓我們用不同方式,表達對母親的愛。
2.蒐集關於母親節的資料(分小組進行,每小組一個專題)
⑴關於母親節。
母親節是由一個名叫賈維斯的婦女倡導,並由她的女兒安娜.賈維斯發起創立的。賈維斯夫人是一個有着10個子女的母親,是當時美國格拉夫頓城教會主日學校的總監。在美國以解放黑奴爲目的的南北戰爭結束後,她在學校裏負責述美國國殤紀念日的課程。賈維斯是一位心地善良,極富同情心的女人。她講述着戰爭中那一個個爲正義捐軀的英雄的故事,望着臺下一張張充滿稚氣的孩子們的臉,一個想法猛然涌上心頭;爲祖國貢獻了這麼多英勇戰士,保證了戰爭勝利的,不就是那一個個含辛茹苦地撫育着子女的母親們嗎?她們的兒子血染疆場,承受了最大的痛苦和犧牲的,不也是這些默默無聞的母親嗎?因此,她提出應該設立一個紀念日或母親節,給這些平凡的女人一些慰藉,表達兒女們對母親的孝思。可惜的是,這個良好的願望還沒有實現,賈維斯夫人便與世長辭了。她的女兒安娜.賈維斯目睹母親撫養自己和兄弟姐妹成人的辛勞,深感母親的提議是適合天理人心的。因此,她寫出了幾十封信,發給美國國會、地方州長和婦女組織等,提議領導創立母親節。在她的一再呼籲下,這一提議得到了社會上的廣泛呼應和支持。1914處,美國總統威爾遜鄭重宣佈,把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天,也就是賈維斯夫人的忌日,定爲母親節。美國政府還規定,母親節這天,家家戶戶都要懸掛國旗,以表示對母親的尊敬。由於賈維斯夫人生前喜愛康乃馨花,這種花也就成了母親世的象徵。母親節是個充滿人間溫情的節日,這一天,家裏的男成員要把全部家務活包下來,兒女們每人都要做一件讓母親高興的事,以盡孝道。即使遠在異地的孩子,也要打電話向母親表示祝賀。這一天,美國人民都要在胸前佩上一朵花,母親健在的,戴一朵有色的花,表示歡愉;母親逝世的,戴一朵白花,表達哀思。母親節創立後,也得到了全世界各國人民的支持。安娜.賈維斯在世時,設立母親節的國家已達43個。時至今日,歡慶這個節日的國家就更多了。母親節,已經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國際性節日。
⑵小組蒐集資料專題。
請同學們分爲幾個小組,從以下幾個方面蒐集資料並編輯成冊,再爲它起一個恰當的名字,在班上交流。
①寫母親的詩歌、小說、散文等文學作品。
②聞媒體報道過的與母親有關的感人事蹟。
③描寫動物世界母子之情的作品。
④展現母親形象的繪畫、攝影、歌曲、電影、廣告等作品。
⑤與母親有關的格言、俗語。
⑶每組出一份關於母親節的手抄報。
3.與母親聊天
⑴母親的生活經歷,喜怒哀樂,她對事業和生活的夢想和追求;
⑵母親十月懷胎和一朝分娩的甘苦;
⑶母親在養育子女過程中的甜酸苦辣;
⑷母親對孩子的希望和要求。
採訪時可以找出母親往日的照片,請她講一講照片背後的故事;還可以爲生活中的母親拍照,爭取爲她拍出最能表現她的特點的照片,並根據自己對母親的瞭解,爲每張照片題寫標題。採訪結束後,整理好採訪記錄,爲寫作做準備。
4.說說母親
母愛的表現形式不盡相同。請你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和體會,從下面三個問題中選擇一個,在班上與同學交流。
⑴舉出幾件傾注着母親無盡關心的生活小事,再說說你個感受。
⑵狐狸的母親在自己的孩子長大後會把它趕出巢穴,強逼它開始獨立生活。你怎樣看待狐狸母親的這種行爲?你認爲理智的母愛應該是怎樣的?
⑶我們從母親那裏得到的不只是愛的撫慰,往往還有做人的道理,處世的態度。人們常說: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你對自己的“第一任老師”作一個客觀的評價。
5.主題班會
以“獻給母親的歌”爲題召開一次主題班會,結合蒐集的資料、採訪的感想、交流的結果,用配樂朗誦、唱歌、講故事、演講、看電影片段、圖片展示等多種形式展開活動,可以邀請母親們參與,還可以設計一些親子游戲,以增進母子感情。
6.寫母親
在以上各項活動的基礎上,從下面題目中任選一題。
⑴爲母親寫一篇小傳,力求全面反映母親的個性和人格特點。可以附上母親的照片及其他相關資料。
⑵以“媽媽,您聽我說”或“母愛”爲題寫一篇作文,文體、字數不限。

綜合性學習(二) 尋覓春天的蹤跡
一、活動目標
1.通過尋覓、觀察春天的蹤跡,讓學生深入認識大自然的物候特徵,瞭解一點生命在春天裏成長變化的過程及特點,培養熱愛春天的情感;
2.在觀賞春天、讚美春天的活動過程中,加深對春天的體驗和感悟,培養初步的自然觀賞和藝術欣賞的能力;
3.培養在觀察中勤於記錄的習慣,學會用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悟和感情,培養能將描寫與抒情相結合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活動指導與建議
教材以“春天”爲主題設計了三項活動,而開展此項活動正值春季,因此,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且這三項活動的學習資源不難找到,適宜學生自主開展。但三項活動各有特點,其活動方式、重點、達成的目標各有不同,教師在指導時應區別對待,各有側重。
1.關於“編一輯‘自然日誌’”。這項活動可按以下步驟進行:首先,教師可以提供一些資料,讓學生對二十四節氣有所瞭解,在明確“春雨驚春清谷天”(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具體涵義的基礎上,從中選擇一兩個節氣,蒐集當地的有關諺語,同時細心觀察物候變化;其次,組織指導學生選擇一、兩種植物或動物“跟蹤”觀察,逐日記錄,通過觀察和記錄,學生可以從中發現春天的“足跡”,感悟春天的神奇,甚至還可引發關於自然、關於生命的諸多思考;第三,指導學生將蒐集的諺語和自己對動植物的“觀察記錄”進行整理編輯;第四,組織全班學生對“活動成果”進行交流、評比。
在開展活動的方式上,可以將“小組合作”與“自主探究”兩種學習方式結合起來,比如,對二十四節氣和“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的具體涵義的瞭解、蒐集諺語等活動可以採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而對動植物的觀察、記錄則應側重於自主探究。本次活動的重點是選擇一兩種動物或植物進行觀察記錄,以及對觀察記錄進行編輯整理。因此,教師要加強對這一環節的組織與指導。
2.關於“譜一支‘春天的讚歌’”。這一活動是對前一項活動的伸展和提升,如果說,“編一輯‘自然日誌’”,主要是觀察春天,那麼,這項活動則是歌頌春天;前項活動要求對春天“跟蹤瞭解”,用理性去認知,此項活動則要求對春天“深情投注”,用心靈去體驗。教材中設計了兩個小活動:第一,“選擇一種你最喜歡的方式,寫一首詩、一篇散文或一篇雜感”。開展這項活動期望實現兩個目的:(1)提升、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豐富、深化學生對自然的感情。寫作的過程是對以前的觀察進行再“觀察”的過程,即反思與體驗的過程,是對已有觀察的提煉,是對情感的激發和提升。因而,學生在活動中所獲得的對春天的熱愛、欣賞之情,可以通過寫作來進行內化、強化和昇華。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一定要關注學生情感的投入和發展,而不僅僅是寫一篇文章。(2)發揮學生的寫作特長,進一步提高寫作能力。教材提示了可用“你最喜歡的方式”,可以寫成詩歌、散文、雜感,旨在尊重學生的興趣的基礎上,發揮其寫作特長,來充分表達對春天的感情。實際上,除教材提示的體裁外,還可寫成童話,甚至可以創作歌詞,由自己或請人譜曲等。第二,以“春天的讚歌”爲主題出一期牆報。開展這一活動旨在相互交流,互相促進,也爲評價提供了依據。開展這一活動可以納入“爲畫題詩”“爲詩配畫”學習活動的成果,將“配畫詩”或“詩配畫”在牆報裏展出,或許會爲牆報增色生輝。如果牆報“版面”已被佔用,也可採用“春天的讚歌──散文、詩歌朗誦會”等活動形式,同樣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3.關於“創作一幅‘詩畫’”。這項活動是爲了讓學生從文學藝術的角度再次感受春天的“詩情畫意”,同時通過活動來激活學生的創作潛能,用詩筆、畫筆表現春天。教材中設計了兩項活動內容,可讓學生根據興趣特長任選一項。教師對“爲畫題詩”這一活動的指導,需要注意三點:第一,爲畫題詩,通常要選擇那些富有意境和情趣的畫作,對這樣的畫作題詩,便於展開、發揮;第二,爲畫題詩不是對畫面或畫意簡單複述,而是表達對這幅畫的獨特理解和再創造。通常是抓住畫面最有特色、最有意趣“那一點”生髮開去,發揮想像,點睛傳神;第三,其詩作一般不宜過長,不要喧賓奪主。教師對“爲詩配畫”這一活動的指導需要注意的是:第一,爲詩配畫,不僅要理解詩意,而且有自己獨特的感悟和聯想;第二,配畫不是對詩意的直觀的面面俱到的“圖解”,而是要描繪出詩中某種的神韻。
教師對學生活動的指導,可以先提供一些範例,並進行解說;也可以讓學生利用網絡來查找、觀摩這方面的資料(網絡上“詩配畫”、“畫題詩”的作品較多,可資參考)。
無論是“爲畫題詩”,還是“爲詩配畫”,教師在指導時應注意不能要求過高,以激勵爲主。
“詩情畫意”本就相通。可以通過相互協作的方式來開展活動,如共同圍繞“春天”的主題,先讓有繪畫專長的同學來作畫,然後由會寫詩的同學來題詩;或者反過來,先由同學寫出詩作,然後再由另一同學來配畫。對這種合作學生可能比較感興趣,而且同學之間相互合作,便於在合作中切磋研討,品評揣摩,相互啓發,共同長進。
4.關於寫作。教材只設計了作文題“我心目中的春”或“在這個不尋常的春天裏”,而對作文的體裁沒有要求,可讓學生自由選擇。但從文題看,這兩篇作文都有抒情性、文學性較強的特點。因此,在進行作文指導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尊重學生個性化的表達方式,尊重學生的語言特點,應大力提倡學生富有靈性的表達,理解並尊重學生自己的視角,防止用成人世界的思維方式和正統觀念去鉗制學生的思維;(2)要引導學生克服作文中的矯情。裝腔作勢、虛情、矯情是學生抒情性作文中的一大弊端,造成這一弊端的根源在於沒有自己的體驗,而是在追求對成人世界“正統情感”的迎合。真情來自真切的感悟、心靈的震顫,所以,要引導學生在觀察、體驗、感悟的基礎上寫出屬於自己的真情實感。
三、活動評價
對本次活動的評價,在內容上,要特別關注學生的情感培養和發展,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積極而豐富的詩情,進而引發學生對世界、對生活的詩意體驗;在評價方式上,讓學生多做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小組評價)。此外,教師要參與評價,並需注意以下幾點:
1.做好階段性評價。三項活動及寫作可分爲四個階段,每個階段結束後應及時予以評價,甚至在過程中進行評價。如果等到活動全部結束再來評價,就有可能失之於籠統,不利於及時糾偏導正。當然,全部活動結束後還應該有總結性評價。
2.在加強過程評價的同時,“學習結果”應成爲本次活動評價的重要指標。如對“編一輯‘自然日誌’”活動的評價,要關注“自然日誌”的編輯質量和交流的效果;對“譜一支‘春天的讚歌’”活動的評價,要關注詩、文的表達效果,是否有自己的真切體驗和深入的思考;對“創作一幅‘詩畫’”活動的評價,要看學生選詩、選畫的貼切性和創作的水平。
3.對活動評價時,要特別關注那些基礎較差但在活動中積極參與的學生,要善於發掘、發現這些同學的優長和進步,及時給予鼓勵。
四、活動方案示例
(一)活動目標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尋覓、觀察春天的蹤跡,讓學生深入認識大自然的物候特徵,瞭解一點生命在春天裏成長變化的過程及特點,培養熱愛春天的情感;
2.在觀賞春天、讚美春天的活動過程中,加深對春天的體驗和感悟,培養初步的自然觀賞和藝術欣賞的能力;
3.培養在觀察中勤於記錄的習慣,學會用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悟和感情,培養能將描寫與抒情相結合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活動重點
自然日誌的編輯:選擇一、兩種動物或植物進行觀察、記錄,並對觀察、記錄進行編輯整理。拓展語文學習的途徑,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活動難點
在認識自然中,在賞春、頌春中,培養學生的自然觀賞和藝術欣賞的能力。
(四)課時安排
課外活動兩週,課內活動兩課時。
(五)課外活動
1.選題
教師向學生介紹本次活動的主要任務及預計實現的目標,提供其參與活動的內容建議。
教師根據教材所安排的三項活動,對活動內容進行創造性改編。要求學生從改編後的三項內容中必選內容⑴,任選內容⑴或內容⑵。
內容⑴:在大自然中,尋覓春天的蹤跡
尋覓範圍:在春天裏,在自然中,在校園裏,在社區中。選擇一、兩種動物或植物進行觀察、記錄,寫成“自然日誌”,記錄下春天的足跡。在記錄方式上,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採用文字與圖片(如照片)相結合的形式。
內容⑵:在藝術中,尋覓春天的蹤跡
①圍繞與春天有關的某個節氣,蒐集有關諺語,從中尋覓春的蹤跡。
②尋找與春天有關的歌曲,如《春天在哪裏》《春天的故事》等,從中尋覓春的蹤跡。
選擇與春天有關的詩歌、散文、繪畫或照片,從中尋覓春的蹤跡。
內容⑶:在創造中,展示春天的蹤跡
①以出牆報或辦手抄報等形式,展示春的蹤跡。
②可根據與春有關的歌曲,如《春天在哪裏》的曲調,創作繪春之歌;如《春天的故事》的表達方式,創作“贊春之歌”。
③可模仿蘇軾《惠崇<春江晚景>》,選一幅表現春天景物的畫或照片,爲它配上三五句詩,或者選一首寫春的詩及名句,根據意境配上一幅畫,使詩情更形象直觀。
2.分組
小組人數:4—6人
小組成員的構成:由師生共同參與決定。原則上每個小組應包容好、中、差三個層次與男女生兩個層面的學生。因爲在學生能力差別大的小組內更有利於學生深入和多樣化的思考,能給出並接受更多的解釋。在空間位置上應以彼此距離越近越好,便於 溝通交流。
任務分配:讓小組中每個組員都有自己明確的任務,通過承擔互補或互聯的任務,使小組成員間形成積極的團結協作的關係。
3.成果呈現方式
⑴編輯“自然日誌”。
⑵出牆報或辦手抄報,展示覓到的春的蹤跡(可以是在藝術中尋到的春的蹤跡的摘抄;可以是自我創作“我心中的春”或“在這個不尋常的春天裏”等作品)
⑶唱出自己改編的“春天之歌”。
⑷介紹自己的“畫配詩”“詩配畫”等作品。
4.教師指導
⑴爲學生提供參考資料
①二十四節氣歌。
②對與春天有關節氣的釋義。
③《春天在哪裏》《春天的故事》歌曲的詞、曲或錄音帶或VCD帶。
⑵爲詩畫創作提供示例
①提供一些有詩的古畫,指導學生欣賞。
②提供一些爲詩配畫的傳說。
如“深山藏古寺”、“踏花歸來馬蹄香”的畫與詩相配的故事。
③網絡上“詩配畫”、“畫配詩”的作品很多,教師可爲學生提供有關網站。
(六)課內活動
1.教師導入語:桃花開了,燕子來了,草兒綠了,站在冰雪初融的大地上,感受和風細雨漫天無際的溫柔,我們聽見有一個聲音在我們的心裏快樂地叫着:“春天來了,春天來了”。同學們,在這個美好的季節裏,讓我們一起走近春天,去尋覓春天的蹤跡。
2.活動開展
活動一 記錄——春天的足跡
⑴各小組向全班同學展示編輯的成果和介紹本組編輯“自然日誌”的過程。
⑵各小組選派1—2名同學介紹各自觀察、記錄某種動物或植物的情況,且用3句話概括其所編輯“自然日誌”的特點,進行自我評價。
(邀請生物教師參與課外、課內活動,並對各組的觀察、記錄進行指導,對編輯的“自然日誌”和各位同學對觀察、記錄的情況介紹進行點評)
⑶全班同學投票選出“我最喜歡的‘自然日誌’”。
活動二 展示——春天的讚歌
⑴展示並介紹各小組圍繞各自活動內容所製作的手抄報或牆報。
⑵各小組派出1—2名同學上臺朗誦其以詩歌、散文等文學樣式創作的“春天的讚歌”,或上臺演唱模仿歌曲《春天的故事》等改編的歌曲。
形式上可以是配樂朗誦、集體朗誦、個人朗誦,獨唱、合唱、歌伴舞等。
⑶由學生和教師對各小組展示的成果進行參與式評價。
⑷邀請音樂教師參與課外、課內活動,並對學生創作的歌曲進行點評。
⑸全班同學投票選出“我最喜歡的‘春天的讚歌’”。
活動三 創造——詩情畫意的春天
⑴展示學生利用網絡查找的有關“詩配畫”和“畫配詩”作品等資料,供同學鑑賞。
⑵各組同學展示並解說其課外製作的“詩配畫”或“畫配詩”作品。
⑶由學生評委從“詩畫配合是否恰當、畫作選擇是否富有意境和情趣,作品是否具有創造性和想象力”等角度進行評價。
⑷邀請美術教師參與課外、課內活動,並對學生創作的“詩配畫”“畫配詩”作品給予點評。
⑸全班同學投票選出“我最喜歡的‘詩配畫’和‘畫配詩’作品。
3.活動小結
學生自由發言:(3—5人)談此次活動的收穫與遺憾及以後打算。
教師小結:可從活動中學生的參與度、語文知識和能力綜合運用的情況、活動成果的展示和交流效果等角度進行評價。評價的語言應是中肯的,並能較好的起到激勵學生的作用。
說明:
整個活動中教師可參與其間,且教師可以參與到“繪春”“創春”的活動中,以教師下水作文的形式向學生介紹“教師心目中的春”或“在這個不尋常的春天裏”教師的感受,從而形成師生互動的學習氛圍。 新 課 標 第 一網
綜合性學習(三) 科海泛舟
一、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培養崇真求是的科學態度;
2.引導並幫助學生深入、全面認識科學,在追求科學的過程中具有人文關懷意識;
3.培養學生正確地把科技信息傳達給他人的口語交際能力和寫作淺顯的科學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達能力。
二、教師準備
1.教師可以準備一些科學家如何迷上科學的故事,或向學生講述,或提供材料讓學生閱讀,以激發學生興趣;
2.在活動之前,教師要引導、幫助學生了解科學小品、科學童話、科技說明文的寫法,或提供一些例文,以便學生模仿,或讓學生在模仿的基礎上創新;
3.教師對科學技術的兩面性作一些查閱和了解,甚至蒐集、掌握一些這一方面的觀點和信息。
三、活動指導
本次綜合性學習設計了四項學習內容,可以根據興趣、特長以及學習條件、資源等不同情況,讓學生有選擇地、有側重地開展活動。
1.關於“我第一次迷上了科學”。開展這項活動,旨在促使學生回憶自己從童年到少年時代如何第一次與科學結緣,從而重新喚醒和提高對科學的興趣。教師對活動的指導,要注意營造輕鬆愉快的氛圍,讓學生自由暢談。只有在自由暢談中,才能相互啓發,讓沉睡的記憶重新激活。教材中提到:“你第一次迷上科學是在什麼時候?是因爲一件玩具,一本書,還是一次難忘的活動?”事實上,兒童對科學產生興趣的原因有很多,或是在上學路上,或是在玩耍之中,或因花開花落,或因鳥鳴蟲唱……教師要啓發、幫助學生活躍思維,展開思路,讓學生談得有趣,談出心得。需要注意的是,對於有的同學來說,可能保留在他記憶中的不是“第一次如何迷上科學”,而是對科學的着迷第一次如何受到挫折,如何被折斷了對科學入迷的感情幼芽。對於這種經歷不妨也允許、鼓勵學生談一談,或許在反思中讓自己和他人都能受到啓迪。
2.關於“思考自然的啓示”。開展這項活動,目的是培養學生寫作科學小品和科學童話的能力。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從科學小品和科學童話中任選一項。教材呈現了兩則小故事,都說明了科學道理,但比較而言,第一則故事更適宜於寫科學小品,而第二則故事更適宜於寫科學童話。當然,教師和學生若有更適宜的材料,也不妨一用。需要注意的是:對於學生寫科學小品、科學童話不能要求過高;對學生作品評價的主要方式應是交流、展覽和選擇優秀作文在班上朗讀。
3.關於“展示身邊的科技發明”。開展這項活動,旨在培養學生在科學的大世界中“動口又動手”的習慣和意識,推動學生成爲科學技術的推廣者和宣傳員。教材中列出了兩項活動內容,一是查閱資料,爲最新科技成果寫一篇說明性文字;二是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小發明、小製作。對於第一項活動的指導要注意兩個問題:(1)要求學生介紹的應是“最新的科技成果”(當然,“最新”是相對而言的);(2)要求學生寫一篇說明性文字。比較而言,“說明性文字”比“說明文”的寫作要求要低一點。因此,不要求每個同學都寫成說明文,只要把“最新科技成果”介紹、說明清楚即可,而對於寫作基礎較好的同學,可以要求寫成較爲規範的說明文。對於第二項活動的指導,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把自己的小發明、小製作展示出來,有必要的話,可以讓學生邊演示邊講解、介紹(這項活動可以與其他學科老師比如物理、勞技課老師取得聯繫,邀請他們參與活動,參與評價)。至於寫“新聞稿”,可以由發明者、製作者來寫,也可以讓觀衆(同學)來寫。
4.關於“科學技術兩面觀”。開展這項活動,是爲了提高學生對科學技術的認識,培養學生在科學追求的進程中具有人文關懷的意識。關於對科學技術全面、辨證的認識這一話題,我們在八年級(上)第四單元綜合性學習──走上辯論臺的“關於克隆的爭議”這一主題活動中已經涉及,開展那項活動是“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科技發展與倫理道德的關係,推動學生深入思考如何運用科技之劍,……爲學生實現科學精神和人文關懷的統一打下初步的思想基礎”。開展本次活動正是對前次活動的接續和提升。教師在指導這一活動時應注意,首先讓學生充分查閱、瞭解科學技術的“正面功能”和“負面效應”,在此基礎上,把重點放在“科學技術發展中的人文關懷”上。通過討論,在對科學技術作出全面、辨證認識的基礎上,養成學生的人文情感。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引導、激發學生加強討論,甚至激烈辯論。
四、活動建議
1.本次活動是在“科海泛舟”,但在“泛舟”時不要忘記了“捕撈”語文,在活動中應努力將科學思維、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和語言表達、母語意識、人文關懷有機結合起來,將閱讀、口語交際、寫作結合起來;
2.本次活動具有體驗性和智力挑戰性,所以,要着力引導學生加強科學情感、態度的體驗,樹立正確的科學價值觀,同時,要激發學生廣泛涉獵科技知識、熱衷於科技新課題,以此來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和語文素質;
3.本次活動可按四項內容劃分4~8個學習小組(亦可稱爲合作小組)進行,在學習小組充分開展活動的基礎上,由各組推舉代表到班上統一彙報與展示。
五、活動評價
1.運用分層評價的方式。學生在小組學習活動階段主要由學習小組成員相互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和小組長評價;學生在全班交流、展示階段主要由教師評價和學生推舉代表來進行評價。
2.運用分項評價的方式。可以分別對蒐集查閱資料、口語交際、寫作進行評價。這種評價方式可以發現學生語文基本素質的強弱,以便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取長補短,重點加強。
3.既關注過程也關注結果。評價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積極態度、行爲表現尤其是情感態度的變化和能力的提高(自我的縱向比較);評價學生在活動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取得的效果,評價學生蒐集資料、口語交際、寫作的實際水平(同學的橫向比較)。
六、活動方案示例
(一)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培養崇真求是的科學態度;
2.引導並幫助學生深入、全面認識科學,在追求科學的過程中體現人文關懷精神;
3.培養學生正確地把科技信息傳達給他人的口語交際能力和寫作淺顯的科學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達能力。
(二)設置話題,明確探究方向。
感受科學:
①生活中的科學(衣、食、住、行、遊……)
②科學化的生活(小發明、小製作……)
③科幻
感受自然:
動物世界;元素的世界……
科學世界:空間科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能源科學、材料科學、信息科學、環境科學等。
(三)活動指導
本次綜合性學習設計了四項學習內容,可以根據興趣、特長以及學習條件、資源等不同情況,讓學生自主選擇,有側重地開展活動。
“科技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專題
1.課前準備
⑴回顧已學過的有關現代科技的文章。
⑵重溫課外閱讀過的科普、科幻作品或關於現代科技的文章。
⑶想一想,現代科技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2.具體過程
⑴小組篩選。
在各自分頭準備後,各小組先作交流,而後推選出兩個在全班進行交流。要求發言者寫好故事或新聞稿等。
⑵展示成果。
各小組發言人可以介紹科技信息,或講述自己迷上科學的故事,或發明人講解、演示自己的成果。其間,同學們可以提問,發言人簡要作答。
⑶同學評價。請同學就本次活動的內容、價值、意義作出評價,或對其中某些成果提出改進意見,或者就其開發利用的前景作出預測。
(三)輔助活動
1.利用班會、廣播、電視、黑板報等,在校內舉辦一個科普宣傳週。
2.圍繞本次活動寫一則日記。

綜合性學習(四) 到民間採風去
一、活動目標
1.借“採風”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賞生活、熱愛生活。
2.培養學生運用問卷調查、採訪、蒐集整理文獻資料等方法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和加工分析資料的能力。
二、活動內容方法與形式
方法:1.問卷調查 2.訪問座談 3.查閱文獻 4.攝影錄像
活動形式:1.角色扮演 2.研討辯論 3.編寫報刊 4.舉辦講座 5.舉辦展覽
活動內容:(見教材)
三、活動建議
1.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根據本地情況和學生實際確定活動主題,不求大而全,務求有實效,力求充分激發學生興趣,積極認真投入到活動中去,在活動中增長知識,增強能力,尤其增加學生的生活體驗,以此彌補課堂教學之不足。
2.選題應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本單元多項活動內容(家鄉素描、認識方言、鄉土發現、節日等)應由學生自由選定,自由組合,教師不宜強行指定。
3.教師少干預多指導。指導學生根據選題制訂計劃,指導學生採用研究手段,爲學生查閱資料提供幫助,鼓勵學生用富於創造性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採風結果。整個過程應由學生自行完成。
4.注重評價。切忌虎頭蛇尾不了了之。評價標準:側重態度,側重過程(佔60%),兼顧活動結果(佔40%)。評價方法:①評比②展覽③學生自我評估④學校與社會評估(如校園櫥窗陳列,新聞媒體報道等)。
四、活動方案示例
示例一:蒐集“地方民諺”活動
①確定研究方向與目標。
②研究手段及工具:錄音、筆錄、文獻檢索、採訪專家
③制訂活動程序:蒐集民諺──閱讀理解──深入研究──撰寫論文。
④整理有關資料,形成最終結果(或表演,或編寫詞典或做報告或寫論文)視參與者的愛好及研究結果而定。
具體過程:
1.蒐集民諺
由於民諺來自農村,隨着科學技術的發達,有許多農諺已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伴隨着歲月的流逝而逐漸被人們淡忘。所以,要想真正地獲得第一手材料,要特別關注那些年長的老者。
爲了方便他們採訪,我首先給同學們上了一堂文明禮儀課,教會他們如何深入調查,如何文明採訪,如何使用採訪工具(錄音機、照相機等),如何尊重老人等等。爲了方便工作,我們還請了地方文史研究人員來指導他們確定採集的地點和採訪的對象。
2.閱讀理解
要教會學生如何閱讀自己蒐集來的民間農諺和理論文章,這可不是一件小事。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要求學生不搞信息封鎖,提倡資源共享。通過互相交流,拓展閱讀視野。我們給他們耐心講解農諺的一般特點、閱讀的基本方法、怎樣進行比較、如何欣賞等等。其中方言的演變是我們研究中的一大難題,因爲有些蒐集到的民諺由於太久遠,現代人已不能準確理解其內在含義了。爲此,我們又特地邀請了地方的方言研究專家來幫助學生閱讀理解。
3.深入研究
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我們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他們以小組爲單位進行討論。對他們不懂的問題要適時點撥,如農諺的歷史演變,農諺的時代性、人民性、地域性等特點。經過討論研究後,學生們的觀點基本一致,便教他們如何去歸納總結自己的觀點。學生們又集中在一起畫呀,改呀。不久,一張張“觀點彙總圖”便誕生了。
4.撰寫論文
如何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寫成文呢?此時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對於他們的研究成果持欣賞的態度,並對論文寫作提出相關要求。當然,我們絕不能以規範的學術論文的標準來衡量它,只要學生在文章中有自己的獨特視角、獨立思考和獨到見解就行,哪怕是胡思亂想,異想天開(當然沒有實踐的胡編亂造是不行的)。因爲,他們所獲得的生活體驗和研究經驗也許是他們在書本中永遠也學不來的。
綜合性學習(五) 古詩苑漫步
一、活動目標
1.通過此次活動,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中華詩詞文化的燦爛輝煌,感受古代詩詞作品的豐富多彩,感受文學形象,發展思維能力,受到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薰陶,培養學生熱愛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感情和一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
2.通過分門別類輯古詩、別出心裁品古詩、聲情並茂誦古詩等活動,讓學生學習欣賞、吟誦、演唱古詩詞以及圍繞一個主題查找有關資料的基本方法,積累名言警句,發展語言能力,培養學生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
3.通過此次活動,激發學生用多種藝術形式解讀古詩詞的熱情,樹立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通過漫步古詩苑的活動,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培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二、活動指導與建議
1.開展語文的綜合性學習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重要途徑,也給學生展示自己在朗誦、編輯、音樂、舞蹈、繪畫、書法等方面的特長提供了一個非常廣闊的平臺。
2.寫作能力是基本的語文能力之一,要貫穿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首先,要讓學生在活動中有動手寫或畫的內容,引用前人的成果不要照抄照搬,要指導學生寫出自己的獨特體驗和真實感受。要培養學生對材料的懷疑精神,不迷信前人的說法,敢於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活動中可以有選擇地引用或借鑑前人的成果,要告訴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引用全部或引用部分,引用原文或是轉述,或只是受到某一方面的啓發,可以靈活處理,但都要加以說明。
3.口語交際的訓練,其實在輯、品、誦的活動過程中都含有說的成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有時是自主活動,遇到困難就需要和老師同學進行溝通,無形中就鍛鍊了交流合作能力。但是,把口語交際單獨作爲一個教學環節也是很必要的。這個環節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交流開展活動的心得體會或好的經驗,提出尚未解決的疑難問題,共同探討。二是組織對優秀評點、賞析文章、音樂、舞蹈、書法作品進行觀摩欣賞,進行課堂交流。
三、活動評價
活動評價應着重於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創新精神,尤其要尊重和保護學生學習古代詩詞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解讀古代詩詞的思想內容。活動評價應以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爲主。評價指標可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分門別類輯古詩的專集、評點、前言或編後記,對同學的朗誦的評點等方面,是否具有新穎性、準確性。
2.總結交流自己對古代詩詞的理解和感受、對同學誦讀古詩的評點時所表現出來的口語交際能力、參與意識和情感態度,是否反映了學生真實的口語交際水平。
3.評點、前言、編後記是否具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獨特的感受,是否表達了自己的真情實感,說出了自己想說的話,語言表達是否文從字順。
4.在輯古詩、品古詩、誦古詩等體現合作與交流的活動中,是否具有初步的合作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四、活動方案示例
(一)教學目的:
1. 學習古代優秀詩詞曲,提高文化素養。
2. 欣賞詩詞曲中所表現的優美的意境,提高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點:
1. 在反覆誦讀中,體會詩詞曲所表達的感情。
2. 能背誦優秀的古詩詞曲。
3. 能自己蒐集整理自己感興趣的詩人的詩歌並加以點評。
(三)教學難點
1. 在網上查閱資料,蒐集古詩詞曲。
2. 小組合作製作詩歌投影或動畫。
(四)教學課時: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導入語: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王國,特別是中國古代詩歌中所包含的豐富飽滿的情感內容,可以使我們現代人獲得高雅的人生情趣與強烈的同情心。在中國古代,凡是能夠取得巨大創造成就的詩人和能夠廣泛流傳的詩歌作品。都離不開豐富深厚的情感。而且詩人的情感還不限於一般的家庭倫理親情,它很少帶有功利的色彩,而顯得更爲純粹無私。今天的人通過讀這些詩,可以感受詩人的心靈,從而培養自我的情感世界與健康的人格。
中國古代詩歌中所提供的優美意境可以培養現代人對自然審美的嚮往,從而開拓更爲廣闊的生命空間,是自我人生充滿了趣味。山水審美當然不是生活的主調與生命的全部,但卻是人生的精神驛站與心靈的溫馨家園。
同學們現在正是記憶力最佳時期,蒐集積累記憶一些古詩詞曲對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是很好有處的。
2.從小組爲單位編寫一本古詩詞專題詩集(詩集具體內容可以自己確定)。
⑴古詩中的春夏秋冬
⑵古詩中的山水風光
⑶古詩中的花鳥魚蟲
⑷古詩中的名勝古蹟
⑸古詩中的離情別緒
3.根據小組詩集內容開一個詩歌朗誦會或賽詩會。每一組推薦幾名同學參加。
⑴爲自己喜愛的詩歌配樂,創設情景並朗誦。
⑵組織詩歌朗誦比賽。
4.“唱”古詩
“唱”古詩一般有兩種途徑,一是用今人爲古詩譜的曲子。如《關雎》、蘇軾的《水調歌頭》、岳飛的《滿江紅》、李煜的《虞美人》,今人都譜過曲。二是讓一些現成曲譜與古詩“聯姻”。比如葉至善先生爲150首古詩編配了曲調。
5.課堂作業設計
⑴爲自己所喜歡的一首或幾首詩配樂錄音。
⑵爲小組的詩集寫一篇:“小序”。
綜合性學習(六) 背起行囊走四方
一、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進一步瞭解家鄉名勝古蹟及其文化蘊含,瞭解西部自然風光;
2.通過活動感悟對聯的語言妙趣和文化韻味,學會創作楹聯;
3.通過活動培養留心觀賞自然風光、名勝古蹟及其楹聯的興趣和習慣,培養在觀賞過程中勤於記錄、樂於考證的意識;
4.學寫文情並茂的遊記。
二、活動指導與建議
本次綜合性學習活動共有三項內容,可以根據當地的條件和學習資源的特點有選擇地開展活動。
1.關於“家鄉風景獨好”。開展這一活動旨在引導學生關注家鄉的自然風光、名勝古蹟,注意發掘自然風光、名勝古蹟的審美價值和文化意蘊。要求學生活動之後寫一篇遊記,一方面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一方面也是通過寫作來督促學生投入並深入到這一活動中去。
這是一次自然風光、名勝古蹟的探訪、考察活動,探訪和考察的對象是家鄉。因此,可以將全班同學按家庭住址來劃分活動小組,對探訪、考察的目標討論確定後,擬定具體的活動計劃。
學生家鄉的自然風光、名勝古蹟各不相同,有的恰在旅遊景區,或以自然風光秀甲天下,或以名勝古蹟馳名中外;而有的可能地處偏遠山區,邊陲小鎮,名不見經傳。但家鄉地理環境不同,並不妨礙本次活動的開展。本次活動就是要引發學生留意、發掘家鄉平時不大爲人所注意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正是因爲這些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就在自己身邊,或與父老鄉親們的生活發生聯繫,因而容易獲得體認和感悟。在活動中,不僅是觀察,欣賞,同時還要走訪和考察,甚至要查閱有關資料,進行研究和考證,這樣才能走進自然風光、人文景觀的深處,有新的發現,新的領悟。
開展這項活動因爲要走出戶外,教師最好與學校、家長取得聯繫,讓他們事先知曉活動的目的、方式、時間等,以便爭取他們的支持。若到自然環境比較險峻的地方,一定要周密組織,確保安全。
2.關於“模擬旅遊趣味多”。祖國的西部以其美麗和神祕而令人神往,但身爲學生不可能都去一一親歷旅遊,因此,“神遊西部”未嘗不是一次既能滿足求知慾、好奇心,又能獲得審美樂趣的活動,況且“神遊”便於將“旅遊”與“語文”結合起來。因爲是“神遊”,所以要更多地藉助於文字圖片和聲像資料,或者說,開展這項活動,就是促使學生用“旅遊”的視角去搜尋有關西部自然風光、名勝古蹟、風物特產、民俗風情方面的資料,在較爲全面地欣賞、瞭解的基礎上,有選擇地重點研究某一感興趣的“景觀”,使自己成爲這一景觀的“小靈通”,並用合適的方式(包括寫解說詞,做旅遊指南,做導遊解說等)把它介紹給同學和朋友。
教師在指導這一活動時,可以分三步進行。第一,劃分活動小組。爲激發興趣,引入情境,可以給各個小組命名,如“絲綢之路旅行社”“迴歸自然旅行社”等。第二,按各“旅行社”的旅行路線、遊覽目標不同,分別查閱相關資料,這是活動的重點。在充分查閱資料的基礎上,寫解說詞,做旅遊指南。第三,分發解說詞或旅遊指南(在同學之間交流),並兩組協作,相互配合,交替進行模擬旅遊,即一組做導遊,則另一組扮遊客。
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讓學生充分利用網絡來開展活動。
3.關於“名勝古蹟對聯考”。鑲嵌在名勝古蹟上面的對聯,猶如畫龍點睛,我們可以從這雙“眼睛”裏讀出豐富多彩的人文內涵。開展這項活動是引導學生關注家鄉名勝古蹟上的詩詞楹聯,留心地蒐集和揣摩,並通過交流和學寫,擴大知識面,提高語文素養。
教師指導這項活動可以分三步進行。第一,激發學生的活動興趣,發動學生蒐集、整理、編輯;第二,在全班交流,在黑板上張貼展示,吟誦欣賞,觀摩評價;第三,學生學寫對聯,將自己創作的對聯在班上交流,或將第三步與第二步合併進行。
這項活動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教師在活動中全程參與效果會更好,如教師也蒐集、創作幾副對聯,給學生交流,讓學生觀賞評價,不失爲一種參與的方式。教師可以在活動中向學生介紹一些對聯的常識和創作技巧等,以幫助學生寫作對聯。還可以帶領學生爲家鄉自然風光或名勝古蹟試着題寫幾副對聯等。
三、活動評價
三項活動互有聯繫,具有共性。它們的共性表現在學生自主開展活動,而且多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所以,評價亦應以學生自我評價和小組相互評價爲主。但三項活動也互有區別,各有特點,評價也應各有側重。
1.對“家鄉風景獨好”的評價。對這項活動的評價,可以採用“檔案管理”的評價方式,即教師制定表格,或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來制定表格,把活動各個項目、要求、程序等列在表格上,如考察、走訪的對象、方式、地點、時間、內容等在表格上一一列出,要求學生對自己所開展的活動詳實填寫,以此作爲評價的依據。同時,這一表格還可歸入學生的學習檔案。
2.對“模擬旅遊趣味多”的評價。對這項活動的評價,主要評價學生對材料的蒐集如何,即注重過程評價,同時把過程與結果結合起來評價,即,在關注過程的同時也關注結果,關注學生寫解說詞、做旅遊指南和模擬導遊的質量與效果。
3.對“名勝古蹟對聯考”的評價。對這項活動的評價,可以用學習成果展示與競賽評比的形式來進行。學習成果展示主要指展示學生蒐集到的與名勝古蹟有關的詩詞對聯,看哪位同學蒐集得多且好,比出優勝者,給予表彰和獎勵;對學生創作對聯的評價,既可以用成果展示與評比相結合的形式來進行,也可以通過開展“對聯創作與吟誦大賽”活動來進行。
在整個活動評價過程中,教師要有跟蹤評價、激勵評價和總結評價。
四、活動方案示例
(一)教學目的:
1.讀書與實踐結合,鍛鍊能力。
2.在旅遊中觀賞祖國大好河山,培養熱愛祖國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
1.蒐集有關名勝古蹟的資料
2.感悟對聯語言的妙趣和文化韻味。
3. 選擇感興趣的一個景點,寫一篇導遊詞。
4.根據地圖能制訂旅遊路線圖。
(三)教學難點
1.組成小組,模擬實地旅遊,做一個計劃。
2.互助合作,開展讀書實踐。
(四)教學課時: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導入語
中國是屹立於世界東方的文明古國,自然和文化遺產十分豐富,因而,在中華大地上,多樣性的自然奇觀和悠久的歷史帶來的豐厚文化遺產數不勝數。文化與自然的兼容幷蓄是中國古老文明的基本特點。中國的世界遺產也正是這一觀念的極佳反映。無論是名山大川,還是歷史古蹟,自然資源和入文資源互相依存,完美地統一與一體,這種自然與人文完美的組合已成爲我國名勝古蹟的獨特魅力所在。
在我們的課文中有大量的文章介紹我國的名勝古蹟,豐富了我們的知識。開拓了我們的眼界。古人早就說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因爲只有走出教室,走出校園,走出家庭,才能真正瞭解社會,才能對你所學到的書本知識進行實踐,才能獲得真知。
2.模擬旅遊(分小組活動)
⑴每個小組選定一個自己去過或感性趣的旅遊景點。
⑵查閱這一旅遊景點的相關資料。
⑶一位同學負責寫一篇導遊詞。
⑷其他同學負責找圖片,做旅遊指南。
3.課堂作業設計
⑴出一份手抄報。
具體內容:①旅遊景點介紹。②導遊詞、地圖、路線圖。③圖片、照片等。④對聯賞析。
⑵名勝古蹟對聯考
在我國大部分旅遊勝地,都可以剪刀精彩的對聯,題詠,例如昆明滇池大觀樓的長聯。這些詩聯,不僅概括出旅遊勝地的欣賞價值,往往還形象地提供了歷史、地理、文學、書法方面的許多知識,豐富了人們的旅遊見聞。請你搜集與名勝古蹟有關的詩詞對聯(重點是本省本地市的),分類編成名句名聯集錦,在班上展覽、交流。有興趣的同學,不妨學寫幾副對聯。
⑶根據以上活動積累的材料和感受,寫一篇遊記,也可以寫成書信、日記、對聯等。要寫清楚遊覽地點的風光景物特點,引起人們遊覽的興趣。

編後:
《嘉興市〈語文〉八年級(下)備課參考》由嘉興市教育研究院傅順康策劃;
《第一單元 人生經歷 奮鬥與軌跡》由桐鄉四中呂棟撰寫,
《第二單元 自然事物 生命與情感》由平湖南市中學王利平撰寫,
《第三單元 人與自然 生存與環境》由海鹽縣武原中學陳雪萍撰寫,
《第四單元 民俗民風 生活與情趣》由嘉善縣楓南中學陸紅霞撰寫,
《第五單元 敘事寫景 思考與感慨》秀城區元培實驗學校許波撰寫,
《第六單元 寫景記遊 抒情與言志》由秀洲區新塍鎮中學魯愛萍撰寫,
《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 設計示例》由海寧市宏達實驗學校孫偉忠撰寫;
最後由傅順康統稿、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