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下登幽州臺歌》教學反思

八年級下登幽州臺歌》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2W 次

 【教學反思】

八年級下登幽州臺歌》教學反思

《登幽州臺歌》是一首登高懷遠、弔古傷今的精神悲曲,是一曲在悲憤中用淚和恨高呼的生命悲歌,是面對大地的蒼茫、時間的無限、歷史的風流時所流露出的悵恨和無奈。古人云:遠望當歸,長歌當哭。陳子昂眺望遠方,然而卻歸向何處?陳子昂放聲長歌,然而卻只能嗚咽悲吟。

這首詩篇幅短小,僅僅二十二個字,但是每一個字卻都有千斤之重,讀之有心力盡瘁之感,似有厚重水泥板層壓難喘,然後能明白陳子昂抑鬱已久的悲憤之情,以及那些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遭受壓抑的境遇,他們在理想破滅時孤寂的。

在上課時,我考慮這首詩並不難懂,所以課堂上,我給學生十分鐘時間,讓他們結合課下注釋自己先去理解,然後以小組爲單位,以不同形式來說出或是表演展示他們的感悟體會。但是課前我並沒有給他們講述寫作背景,我覺得在課堂上一個恰當的時候給出背景比在一開始什麼都不瞭解的情況下給出更能讓學生產生深刻的共鳴和體悟。課堂上學生討論積極而熱烈,可以看出學生已經對文本有了自己的感受並且已經有了表達的慾望和要求,這時我們只用給他們提供一個平臺,給他們一點空間和時間就可以點燃他們內心早已按耐不住的熱情。果然,當我剛說完展示開始時,六個小組依次而行,發言踊躍:有的進行了擴展,有的是短劇表演,並帶有旁白,還有的對詩歌進行了分析講解。每一個小組展示完後,我都做了一個小評。當學生把陳子昂抑鬱悲憤的情感基本分析出來後,我問道“陳子昂爲何會有這樣的孤獨淒涼鬱悶之感?”隨後我給出了這首詩的寫作背景,並告訴學生,古代仁人志士,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遭受壓抑時,在理想破滅時都會弔古傷今流露出內心的孤寂和落寞之感。此時給出背景,學生不但沒有突兀的感受,反而更有助於學生理解或糾正之前不到之處,而且這個時候給出背景學生會聽的更認真,因爲這符合他們的認知需求。

課後我又總結了一下這首詩的內容情感。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兩句粗筆勾勒,橫空出世。前渺渺,後茫茫,先古有賢君,未來有明主,而詩人獨不寫現在,隱喻可知當下既無賢君,又無明主,正是有志之士的悲哀,不寫是因爲無處可寫,比寫更痛心;兩個眼中不見,卻是內心渴望相見,反筆所寫,無明君可見更能凸顯詩人內心的悲恨落寞。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登樓眺望,空間的遼闊無限,浩瀚無邊;天之高,地之廣,若功成名就,會有曹操的觀碣石的豪邁,而此時卻一事無成,高廣更反襯詩人孤單悲苦的心緒,“獨、涕”二字深含慷慨悲涼之情。


1.八年級語文《我的母親》同步練習

2.八年級下冊《旅鼠之謎》教學設計

3.初二語文下冊《我的母親》同步習題

4.八下《我的母親》練習題

5.八年級語文下冊《雲南的歌會》教學反思

6.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我的第一本書》教學案例

7.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我的童年》教學案例

8.胡適《我的母親》課堂實錄

9.八年級下冊課文《藤野先生》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