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五柳先生傳》原文和譯文(含賞析)

《五柳先生傳》原文和譯文(含賞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3W 次

 原文:

《五柳先生傳》原文和譯文(含賞析)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爲號焉。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hào)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zhé)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cēng)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hè)穿結,簞(dān)瓢屢空,晏(yàn)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qián)婁之妻有言:“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chóu)乎?銜觴(shāng)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yǘ)?'

 譯文:

不知道五柳先生是哪裏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字號。因爲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就以此爲號。他閒適沉靜,很少說話,不貪圖榮華富貴。他喜歡讀書,只求領會書的大概意思,而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深究,每當他對書中意旨有所領會的時候,就高興得忘了吃飯。他特別喜歡喝酒,但家裏窮,經常沒有酒喝。親戚朋友知道他這種情況,有時擺了酒席請他喝。一喝酒就要喝得盡興,希望一定喝醉。他來了就喝酒,喝完就走,從不客氣。簡陋的居室裏空空蕩蕩,不能遮擋狂風和烈日。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許多補丁,平時難以吃飽,可是他卻總是一副安然自若的樣子。常以寫文章自娛自樂,用文章顯示出自己的志趣。得失都不放在心上,用這樣的方式過完自己的一生。

評價說:“黔婁的妻子曾經說過:‘不爲貧賤而憂愁,不熱衷於發財做官。’這話大概說的是五柳先生一類的人吧? 喝酒作詩,以此來抒發自己的志向。這是上古無懷氏時候的百姓?還是遠古葛天氏統治下的百姓?

 賞析

  《五柳先生傳》賞析(邱子釗)

陶淵明歷來都被稱爲“田園詩人”,因爲他的很多傑出詩篇都是歸隱田園以後所作。他讚美勞動的生活與大自然的優美閒靜,幻想出現沒有貧困與壓榨的理想社會。語言樸素,自然優美,一反六朝時代追求華麗堆砌的文風,無論在思想性藝術性上都對後代文學有很大影響。他的散文也有很高成就,《五柳先生傳》是他託名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傳。蕭統在《陶淵明傳》中說:“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時人謂之實錄。”五柳先生的形象,正是陶淵明的自畫像。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文章開頭第一句,即把這位先生排除在名門望族之外,不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貫,“亦不詳其姓字,”他是一位隱姓埋名的人。晉代是很講究門第的,而他竟與這種風氣背道而馳,這就暗示他是一位隱士。“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爲號焉,”就這樣隨便地取了一個字號。他不僅隱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視姓字,用莊子的話說,“名者,實之賓也,”本就無關緊要。但爲什麼看中五柳樹呢?也許他宅邊並無桃李,只有這麼幾棵柳樹,這與後面所寫“環堵蕭然”是一致的。他的房屋簡陋,生活貧窮,這五柳樹帶一點清靜、淡雅、簡樸的色彩。以五柳爲號也就顯示了他的志趣。

對他的名字作了介紹之後,接着寫他的生活、性格。“閒靜少言,不慕榮利”,這是他最突出的地方。閒靜少言是他的外在表現,不慕榮利,纔是他的真實面貌。因爲不追求榮利,他就無須奔忙,不用煩躁,自然也就閒,也就靜,用不着喋喋不休。但這種閒靜少言,並不等於他沒有志趣。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讀書,一是飲酒,一是寫文章,可見他的志趣是高雅的。他雖然隱姓埋名,但與道家說的“形同槁木,心如死灰”並不一樣。不過,他“好讀書,不求甚解”,爲什麼不求甚解?這就與他的“不慕榮利”有關。他讀書的目的,是一種求知的滿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他並不想“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他既不追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有什麼“會意”呢?沒寫。我們從陶淵明所寫的《讀山海經》、《詠荊軻》等詩作中可以想見。他從書中得到哲理,得到啓示,對當時的混亂、醜惡的現實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對人生有了更透徹的瞭解。但只能“會意”,不能言傳,因而“閒靜少言”,只是不說,不是不知。這使我們隱隱地感到五柳先生是一位有知識的人,也隱隱地感到那個社會對他的限制和迫害。

第二個志趣——飲酒。五柳先生“閒靜少言”,但讀書時“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說明他內心並非一潭死水,而是有波瀾的。內心的波瀾沒有表現出來,卻找到了一個使波瀾平靜的方法,這就是嗜酒。“嗜”字說明不是一般的小飲,而是“期在必醉”。儘管“家貧”,也沒有改變這一嗜好,就因爲在醉鄉中可以使心靈的波瀾得到平靜。這是他在那種環境裏使自己得到解脫的一種方法。

第三個志趣——著文章。他著文章的目的是“自娛”,不是要給別人看,更不是要獻給統治者,去求官得祿。這一點也說明了他內心的確有“會意”,有話要說的,只是不願對別人說,寫文章給自己看。“閒靜少言”而又“常著文章自娛”,就是這種心情的反映。他實際上是有痛苦的,但能從讀書、飲酒、寫文章當中得到解脫。

對五柳先生的生活、志趣作了敘述以後,文章結尾也仿史家筆法,加個讚語。這個讚語的實質就是黔婁之妻的兩句話:“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這兩句話正好與前面寫到的“不慕榮利”相照應,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點和優點。作者正是通過五柳先生“頗示己志”,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文章最後有兩句設問的話:“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表明作者也很欣賞道家所鼓吹的無爲而治的古代社會,但全文主要精神仍然是儒家的“獨善其身”。全文二百多字,語言洗練,於平淡之中表現深刻的內容,這就是陶淵明詩文的一大特色。

  第二篇: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爲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天天命復奚疑!

(譯文:算了吧!寄身世上還有多少時光,爲什麼不按照自己心意或去或留?爲什麼心神不定還想去什麼地方?富貴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沒有希望。愛惜那良辰美景我獨自去欣賞,要不就扶杖除草助苗長;登上東邊山坡我放聲長嘯,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詩歌吟唱;姑且順應造化了結一生,以天命爲樂,還有什麼猶豫彷徨?)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節選)

陶淵明的這首《歸去來兮辭》主要抒發了作者遠離官場,欣然歸隱的心情,韻律優美,語言樸素,千百年來被廣爲傳誦。而與這首《歸去來兮辭》同樣有名的除了《桃花源記》外,還有另一篇《五柳先生傳》。這篇文章和陶淵明的其他文章一樣的樸實無華,但又富有幽默情趣,使淡泊自得的隱士呼之欲出。

從開頭可以看出,五柳先生並不是什麼名門望族,就連代表自己的號也起得很隨便。“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爲號焉。”這不僅讓我想起在《種樹郭駝傳》中“郭駝”一名字的來歷:這個人也是一位平民百姓,不知他的真名,因爲生佝僂病,走路很像駱駝,所以村裏人都叫他“郭駝”。他反而很滿意,於是以後也自稱爲“郭駝”了。“五柳”這個號的由來倒是和它有些相似。五柳先生還有兩個愛好,一是“好讀書”,卻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深究,說明了他是真心喜歡讀書,爲的是領會書中要旨,而不像那些做表面文章的人爲了求取功名。二是“性嗜酒”。那二十首著名的《飲酒》就是在酒的陪伴下寫成的,他的《連雨獨飲》中也有“試酌百情遠,重觴忽忘天”之句,足見他對酒的喜愛。後一句則說明他爲人正直,既然喝醉了,說走就走,決不裝腔作勢。北宋有個叫張升的爲人也很正直,酒過三巡後他就豪情勃發,擊杯而歌,忘記了屋裏的賓朋。五柳先生的居室也十分簡陋,甚至遮不住風和陽光,可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又何陋之有呢?不僅如此,他生活也很貧窮,但還是一副安然自得的樣子,“襤褸茅檐下,未足爲高棲。”而且從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發現五柳先生的樂觀,雖然他過的是粗茶淡飯、布衣革履、怡然自樂的樸素生活。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他是如何做到如此樂觀的呢?因爲他已經看透了腐敗的官場,十三年來的宦海沉浮,使他深深的懂得:名利、榮辱是煩惱之根,人生百年,只有清靜是最可貴的。這種閒適的生活,可以用上文中所提到的張升的一句詩來描述:

無利無名,無榮無辱,無煩無惱。

“安貧守賤者,自古有黔婁。”以清貧自守,不願出仕的黔婁生活也是如此,他的妻子曾對他做過高度的評價。而作者卻巧妙地把這句話用來評價五柳先生,說明了五柳先生和黔婁有着相似之處,也說明了他的高尚品格。而後文就如同他的《桃花源記》一樣,隱約流露了對當時現實的不滿,同時對五柳先生的品格起了烘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