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鄂教版八年級下冊《河與沙》教案

鄂教版八年級下冊《河與沙》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9W 次

  [教學目的]

鄂教版八年級下冊《河與沙》教案

1.通過品讀散文形象而雋永的語言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在理解性閱讀的基礎上嘗試生髮式閱讀。

2.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教學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

任務:理解性閱讀(走進文本)。

 一、導入

中國當代文壇上有一位卓爾不羣的作家,他的散文被譽爲“大散文”,他不抒發“小我”之情,而是書寫大題材,抒發“山河判斷”之大情。他就是在新疆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著名作家周濤。周濤對新疆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不僅熱愛新疆很多著名的河流,也對新疆的沙漠和沙化有高度的關注。下面我們一起走進周濤的散文《河與沙》。

(簡要介紹作者的經歷和文學成就,對學生較快進入文本很有幫助。)

 二、解讀課文

一讀課文,整體把握:

1.全文寫了哪幾樣事物?

河、沙、人、樹。

(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是解讀文章的第一步。)

2.關注文章中起過渡作用的句子,可以幫助我們理清文章的結構思路。找出文中承上啓下的兩句話,說說它們在結構上是如何承上啓下的。

“在河與沙的殊死搏鬥中,夾在當中的是我們人”、“夾在河流與沙漠之間的人,直到這時,纔想起了樹”。前半句均承上,後半句均啓下。

(通過關鍵句理清文章的結構和內容,是一個很重要的閱讀技巧。教師要在適當的時候,結合文章予以點撥指導,進而讓學生形成自覺的意識。)

  二讀課文,局部探究:

先看多媒體畫面剪輯:新疆塔里木河、伊犁河、樓蘭古城遺址、綠洲、土地荒漠化。

(通過聲光刺激,學生注意力將迅速集中,並指向“河”與“沙”,爲關注文章內容作好準備。)

① 作者把“河流”、“沙漠”分別比喻成什麼?這個比喻給你什麼感覺?作者爲什麼要這樣比喻?

生命之蛇:河流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和人類生活的棲息地,“我”非常熱愛它們,它們就像蛇一樣“纏住了我的心”。巨蜥:沙漠隨時會淤塞阻斷河流。

(“比喻”的背後是作者對事物的情感態度,與文章主旨息息相關,要讓學生高度關注、充分體驗。)

2.哪些語句體現了河與沙的搏鬥是“殊死搏鬥”?

“沙漠固執地蹲伏在那裏,愚蠢而又警覺,充滿仇恨而冷酷無情,等待時機,隨時準備猛地撲過去,並一口咬斷它。”

(結合文章理解詞語的意思,實際上是用文章中的語句闡發信息,要求閱讀中要瞻前顧後,上鉤下聯。)

3.作者對‘‘河”、“沙”分別是什麼態度?你從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對河流是熱愛態度,從第3自然段的幾個比喻句可以明顯看出。對沙漠是厭惡態度,從第6自然段對沙漠的形象化描述可以看出。

(此環節爲整合信息,要求學生在閱讀中有整體意識。)

4.燒窯師傅詼諧談話的背後是什麼?

用原文表述:對生態環境的危機意識和呼籲。

(從詼諧中聽出殘酷,從荒誕中聽出真實,學生才真正讀懂了作者的意圖。本環節是對學生思維水平的提升性訓練。)

5.作者對“人”是什麼態度?你從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兩點:一是讚揚人對生態環境的憂患(第12自然段),二是批評了砍樹等破壞生態的行爲(第15自然段)。

(此問題有一定跨度。學生回答可能不全面,教師應適當引導。)

6.作者對“樹”是什麼態度?

樹是偉大的‘‘魔杖”,可以使沙漠、河流、人三者和諧起來。

7.具體說說“樹”的作用。

正面說:種樹可保持水土,因此能保護河流、限制沙漠。反面說:砍樹導致土地沙化,從而形成新的沙漠;水土流失而使河道淤塞乃至斷流。請學生舉實例說明。

(文章對樹的作用寫得很簡略,但並不簡單。要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生活積累去補充和豐富它,也就是“還原”它。如此,對文本的理解將更深入一層。)

三讀課文,歸納主旨:

題記和結尾的引用語各有什麼含義?與文章主旨有什麼關係9

題記:河流的開始就是生命的開始,也是人類文明的開始。表達對河流的讚美頌揚之情。

結尾引用語:河流啊,你是孕育我們生命和文明的父母。河流啊,由於人們亂砍濫伐,致使水土流失,你的水流已渾濁不堪了。表達了對生態危機的痛心與悲哀。

題記和結尾的引用語進一步突現了文章主旨,有畫龍點睛之功,也使文章內容更厚重。文章主旨爲:

1.歌頌河流對人類生命和文明的養育作用。

2.呼籲人類要保護好生態環境。

(前面對正文部分的閱讀,以使主旨明朗化。關注題記和結尾的引用語,將進一步強化對文章主旨的認同感。)

  第二課時

任務:生成式閱讀(走出文本)。

 一、教師提出一個問題

文章說河流是養育人類文明的“保姆”。可是,我們經常看到的卻是洪水氾濫成災,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是作者的觀點有誤嗎?說說你的意見。

作者的觀點沒錯。砍樹毀林,破壞生態,是洪水氾濫的主要原因。

(此環節爲質疑性閱讀。質疑使理解更細緻,更深入。)

 二、分角色情景表演

河流、沙漠、樹的自訴。

要求:着力表現河流的“保姆”作用、沙漠的兇殘、樹的無奈。可以用文中的話,提倡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再加工。如果學生在課文基礎上有所生髮,教師應特別予以鼓勵。

應給5-8分鐘讓學生準備。可以合作創作,一人表演。演後組織學生評價。評價重點:是否突出了規定的內容,是否有文采,是否有感染力、衝擊力。

(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再現”和“生髮”,是對閱讀層次的進一步提升。此環節既可讓學生對文章內容和語言有新的整合,也可調動學生思維的創造性,對學生語言表達的磨練也很有價值。)

(評價環節設計較好,既體現教師的引導,又充分照顧到學生的實際水平,有一定彈性。)

 三、根據文中內容解釋“魔幻現實主義”

用魔幻的形式表達真實殘酷的內容,多用豐富的想象和藝術的誇張手法。

教師再舉一例。比如有一小品:一個人穿着用動物皮製成的華美服飾,可是他卻在地上爬,甚至扒在馬桶上喝水。這一小品就是用荒誕的形式告訴人們:“虐待動物的人已沒有尊嚴可言,只是行屍走肉。”

(課文雖然沒有直接給出“魔幻現實主義”的解釋,但提供了一個極好的例子。只要仔細研讀課文,由具體到抽象,學生應該不難得出結論。教師提供的例子也將打開學生的思路。)

 四、創作小品,表現危機

(此環節使學生完全沉浸在“生態憂患”之中,他們將展開想象的翅膀,創造出優秀的作品來,是生成式閱讀的極好切口。)

  五、在環保方面,我們能做什麼 ?

環保應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比如:不捕食青蛙、不亂扔廢舊電池、不用一次性碗筷、節約紙張等等。

(聯繫實際生活,加深理解文章表達的思想,使“環保”意識進一步內化。)

【教學小故事】

學生合作創作的“魔幻環境小品”剛剛展示完畢,課堂該進入尾聲了。爲了讓學生反思一下實際生活中環保的嚴峻形勢,發揮一下語文課程的“人文薰陶”功能,我特意設計了一個問題:“在環保方面,我們能做什麼?”

有學生用小品的形式表現一下。我同意了。

小品成功了,興奮和激動顛覆了課堂。本以爲課堂已近尾聲,該“歸於平淡”了,沒想到居然掀起了新的高潮。顯然,我提出的那個問題已經“多餘”了,一切盡在小品中矣,我刻意追求的所謂“人文薰陶”成了學生小品劇的當然副產品。我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大聲說:“孩子們,你們是好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