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論語》九則教案

八年級《論語》九則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3W 次

 教學目標

八年級《論語》九則教案

1.有韻味地誦讀文言經典,積累名句,激發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

2.通過教師講解、學生自悟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把握選言含義;通過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思考行孝與立德的相關問題,繼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僞存真、重義輕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

 教學重點

準確理解選言含義。

 教學難點

既能整體感知又能細緻思考言論中的思想。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

 一、導入新課。

一年前,我們曾有幸結識孔子,體驗了學而時習、學而思之的學習境界和謀事而忠、交友而信的人格品性。今天,我們將再次捧讀《論語》,繼續聆聽聖賢的教誨。

 二、充分誦讀。

1教師範讀。教師有滋有味地朗讀課文,以陶醉之情和虔敬之意感染學生。

2教師領讀。教師讀一句,學生復讀一句,強調字音,強調句讀,傳達文言語感。

3學生放聲讀。教師要求學生爭取做到旁若無人,放聲讀書,讀出自己的風格。

4學生個別朗讀。一名男同學和一名女同學分別朗讀課文,學生個人展示鍛鍊,教師瞭解具體學情。

5師生齊讀。讓教室傳出抑揚頓挫的琅琅書聲。

三、默讀初解。

1.給學生十分鐘時間,結合工具書和書下注釋默讀課文前四則。要求學生絕對安靜。

2.提醒學生在筆記本上抄錄最感興趣的一則,記下閱讀過程中產生的疑問。

 四、講解交流。

1.學生交流自己最感興趣的一則,並帶領全體同學背誦這一則。

2.學生提出閱讀過程中產生的疑問,教師和其他同學解答。要求學生藉助《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清除詞句理解障礙。

3.教師提問,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思考。

(1)前四則談論了一個共同的話題,是孝道。同樣問孝,

孔子給孟武伯和子游的回答爲何各有不同?

孔子對弟子提問的回答都是有針對性的,針對學生不同的個性和狀態給予不同的引導和教誨,正所謂因材施教。孟武伯是魯國世家孟孫氏的子弟,其父孟懿子曾按照其祖父的臨終囑託向孔子學禮,但有始無終。所以其父孟懿子在向孔子問孝時,孔子回答的是“無違”,暗指他不應違背父親的囑託。孟武伯行事錯亂,所以孔子教導他不要讓父母因身體疾病之外的事情爲他操心。子游爲人公正方明,但有些不拘小節,所以孔子教導他要注意表達對父母的恭敬孝順之心。

(2)“父母在,不遠遊”,孔子提出這一觀點是希望子女如何行孝?這種觀點在交通便捷、開放動態的現代社會應如何理解?

孔子提出這一觀點是希望子女能夠儘量膝下承歡、牀前盡孝,把行孝落實在日常的聽命侍奉上,關心父母的衣食冷暖,關注父母的健康狀況,能及時行孝。

這種觀點在交通便捷、開放動態的現代社會依然可行。時代發展、科技進步使遠遊和遲歸的必然聯繫淡化了,子女即使遠遊也可日行千里地返回,重要的是遊子心中要裝着對父母的牽掛和惦念,經常回家,並儘可能多陪伴父母。空巢老人的大量出現,正是因爲太多的現代遊子以“忙”爲由,丟失了爲人子女應有的孝心,使“意恐遲遲歸”的雙親飽嘗孤獨寂寞。所以,穿行於現代時空中的男女,仍然應該把“父

母在,不遠遊”記在心間。

(3)守候的意義在於及時行孝,知年的意義則在於用心行孝。身爲人子,會因何而喜?因何而懼?

知道父母的年紀,壽高康寧,子女得以成歡膝下,是乃人生喜事,足以擺酒相賀,此爲“喜”。但也要念及父母年紀增高,人生苦短,來日不多,時有不測之憂,因此而“懼”,所以身爲人子更應珍惜光陰,盡心侍奉。

(4)“百善孝爲先”。《論語》中有很多談及“孝”的篇章,你能再舉幾例嗎?(藉助幻燈,指導學生朗讀、理解、背誦。)

有子曰:“其爲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學而》)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學而》)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爲政》)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爲孝乎?”(《爲政》)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里仁》)

  五、背誦感悟。

1.學生背誦自己最喜歡的一則。

2.全體同學隨發言同學齊誦這一則。

 六、課後作業。

1.背誦並默寫課文。

2.按照課上摸索的解讀方式在課後獨立完成對後五則的解讀,選擇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寫一篇不少於500字的讀書筆記,題目自擬。下節課交流。

板書設計:

行孝——唯疾之憂

——敬而養之

——遊必有方

——知年喜懼

第二課時

不動筆墨不讀書。相信同學們都已經在讀書筆記中寫下了你的讀書思考,請你選擇自己讀書筆記中自認爲最精彩的部分朗讀,可側重於詞句理解方面的收穫,也可側重於思想感悟方面的收穫。傾聽同學發言時,大家要注意隨時吸納,及時補充自己的不足。

 二、學生展示。

1.學生分小組展示。

2.教師及時點評,鼓勵學生形成個性理解,並提醒其他學生整理補充。

 三、教師補充。

1.視學生展示情況而定。

2.教師參照《教師教學用書》作如下準備:

(1)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孔子說:“花言巧語,僞善的面貌,這種人,仁德是不會多的。”

仁,是愛人。弟子問仁,孔子的回答各異。克己復禮爲仁,仁者樂山,仁者不憂,仁者必有勇……都是針對弟子的不同個性和狀態加以引導和教誨,使之接近真君子的品性。對仁的解說可以各異,但有一點被孔子反覆強調,那就是“巧言令色”之下很難有仁的存在。只敢順情說好話,不敢說逆耳之言;只敢顯和顏悅色,不敢顯真實怒容。花言巧語、面貌僞善,這是生命的病態和假象,嚴重影響人與人之間的相知相愛。首先看到仁的反面,堅決地與之劃清界限,才能順暢地走向仁的中心。

(2)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不會孤單,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做夥伴。”

在追求仁德的道路上會很多困難,包括他人的誤解和自己的孤獨。當你遠離巧言令色的人時,容易產生“舉世皆濁我獨清”的無奈,此時要堅定地自我激勵:志同道合者並不

遙遠。有德者立於世,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自然會有朋自遠方來;更何況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樣,不論能否歡聚暢談,有德者都不愁沒有精神知己相伴。

(3)孔子所說的“義”和我們現在所說的“義”有何異同?

孔子所說的“義”和我們現在所說的“義”都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和舉動,“見義勇爲”“義不容辭”“義務勞動”中的“義”都是這個含義。但是,因爲“捨生取義”“大義凜然”“大義滅親”“共產主義”等價值觀的滲透和影響,人們心中的“義”有約定俗成地縮小爲“大義”的傾向,即重要的原則,如“民族大義”等。

(4)如何理解孔子所說的“恕”的深刻含義?

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見在孔子的思想中,恕很重要。什麼是恕?孔子的定義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講,我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別人也不要把他的想法強加給我。恕很不容易做到。子貢說,“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孔子說,“賜也,非爾所及也”。恕是將心比心,古人拆字爲解,“如心爲恕”。我們要注意的是,孔子所謂恕,與現在的寬恕不同。今語寬恕,強調的是寬,從寬引申爲原諒。孔子談的恕,含有對等原則。

(5)君子原指有官位者或權貴子弟。《論語》中提到的君子是儒家的人格典型,指有理想、有原則、不斷進德修業、

追求至聖境界的人。如果立志做一位21世紀的君子,應繼承什麼?還應有哪些發展?

如果立志做一位21世紀的君子,應繼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僞存真、重義輕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踏踏實實做事,堂堂正正爲人。除此而外,還應賦予君子以時代的新內涵,如應有強烈的家庭責任感、民族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積極面對人生的磨難和挑戰,善於接納新鮮事物和理念,在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把握機會、顯現才能,但也要懂得納悅自己。

(6)《論語》中還有哪些關於“君子”的論述?(藉助幻燈,指導學生朗讀、理解、背誦。)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學而》)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

子曰:君子不器。(《爲政》)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爲政》)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爲政》)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八佾》)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里仁》)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里仁》)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里仁》)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顏淵》)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顏淵》)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子路》)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憲問》)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憲問》)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憲問》)

子曰:“君子義以爲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衛靈公》)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衛靈公》)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衛靈公》)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衛靈公》)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衛靈公》)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衛靈公》)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

知也。”(《衛靈公》)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季氏》)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季氏》)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爲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爲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爲盜。”(《陽貨》)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陽貨》)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陽貨》)

四、誦讀感悟。

1.學生放聲朗讀後五則。

2.學生分別背誦後五則。

3.全體背誦後五則。

 五、課後作業。

1.默寫課文後五則。

2.以小組爲單位,堅持研讀《論語》,並蒐集最新的有關《論語》的熱評。讀書課上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