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語文《核舟記》教案(共三課時)

八年級語文《核舟記》教案(共三課時)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7W 次

  目標定向:

八年級語文《核舟記》教案(共三課時)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詞語。

2.瞭解我國古代藝人高超的雕刻技藝。

  能力目標

1.學習掌握本文運用說明和描繪相結合的筆法。

2.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探明主體部分的說明順序。

 德育目標

文章生動介紹了明末雕刻藝人王叔遠高超的雕刻技藝和獨特的才華,熱情頌揚了我國古代民間藝人的藝術成就。學習它,有助於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感情。

 教學重點:

1.幫助學生樹立起關於核舟的空間概念,把握文章的說明順序。

2.品味語言,真切感受本文觀察細緻、描寫生動的特點。

 教學難點:

探究課文主體部分按照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方法。

 教學方法:

1.讀想法。這是一篇實物說明文,要使學生一邊讀一邊想像核舟各個部分的樣子直到最後在眼前出現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讓學生繪製示意圖。按照課文內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簡單示意圖畫出來。這樣做,既熟悉了課文內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種景物及人物的空間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寫作順序。

2.發現法、探究法。引導學生學習運用“發現法”閱讀,便於整體感知文意;在學生繪製核舟示意圖、理清文章寫作順序後,引導學生探究爲什麼寫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頭→中間→船尾”的順序寫,而是按照“中間→船頭→船尾”的順序。

3.點評法。文章除了說明外,不乏生動傳神的描寫。篩選文中寫人物情態的語句,引導學生仔細閱讀、品味這些生動傳神的描寫。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示範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弄清文章的寫作順序,並探究思考按照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方法;揣摩語言,品味文中生動傳神的描寫;課堂訓練,強化文言知識積累和運用。

  第一課

  [教學步驟]

  一、激情生趣:

同學們,我國古代流傳下來許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誰來講給我們聽聽呢……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遠的故事,他能把一個長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動再現了歷史上一個著名的文學故事,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核舟記》。(板書文題、作者)

  二、朗讀課文,疏通文句,自學生疑:

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學生聽讀課文,力求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教師提示並領讀以下內容(投影顯示):

(1)注意以下字的讀音:

罔(wǎnɡ)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戌(xū)

篆(zhuàn) 八分有(yòu)奇(jī) 詘右臂支船(qū)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確讀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中/峨冠而多髯者/爲/東坡

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2.學生讀課文,結合註釋,藉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學習小組爲單位,完成正確讀、準確譯的學習任務,學生互動共同研究解決閱讀理解方面的疑難問題。教師巡視各組,隨時答疑釋疑。

 三、整體感知,釋疑解難:

1.疏通文意後,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發現,“核舟是什麼?”“核舟上有什麼?”“你在覈舟上發現了什麼?”以此爲話題進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學生仔細研讀課文,繪製核舟示意圖,樹立起關於核舟的空間概念。

按照課文內容,一步步繪製核舟的簡單示意圖,看誰畫得既準確又逼真。然後選畫得最好的同學出示自己繪製的示意圖,介紹示意圖,複述課文內容。

3.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弄清作者的說明順序。

(1)教師引導學生理清文章整體思路。

明確:文章採用總-分-總的結構模式。開頭第1段總說,介紹王叔遠在雕刻技術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題。中間(2-5)詳細介紹“核舟”的結構、舟上的人物和題名。最後(6段)總結全文,通計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數量和刻字的總數,又以“計其長曾不盈寸”呼應開頭,然後用“嘻,技亦靈怪矣哉”作結。

(2)辨明說明順序。

提問:在課文的主體部分,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介紹核舟的?

明確:按照空間順序介紹,先整體後局部。先寫核舟的正面,次寫它的背面。寫正面則整體介紹核舟的體積,接着寫舟的中間部分船艙,然後介紹船頭和船尾。

學生齊讀2-5段。

 四、再讀全文,探究思考:

提問: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頭→船艙→船尾”的順序寫,而將船頭和船艙的順序顛倒,請探究這樣寫的原因。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在此基礎上稍作點撥。

明確:原因大概有兩個:一是核舟的中間部分是船艙,高起而寬敞,十分引人注目,艙邊的窗又可以關閉,這樣說可以引發讀者的興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蘇軾《赤壁賦》《後赤壁賦》中寫景的名句,可以使讀者通過想像感知蘇軾當年泛舟赤壁時的優美環境。如果我們把核舟比作一幅圖畫的話,船艙無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說背景,不僅可以引人入勝,而且可以使讀者初步感受這個環境中的特殊氛圍。

4.學生齊讀課文,根據寫作思路提示,背誦2-4段,在頭腦中完善“大蘇泛赤壁”的故事。

 五、反思學習:

  第二課時

品析語言,真切感受本文觀察細緻、描寫生動的特點。

1.問題討論,引導學生注意作者的細緻觀察。

提問:課文第一段介紹雕刻品核舟的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雲”,課文哪些地方說明這次水上游覽者是蘇軾和他的兩位朋友,而不是別人呢?哪些地方說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說明是“泛赤壁”呢?

學生根據問題提示,讀課文,思考。

教師可就第2個問題稍作點撥:至少有三個地方說明是“泛舟”。第一,從“蘇、黃共閱一手卷”可知船行並不快;第二,從“舟尾橫臥一楫”船漿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從“舟子”“居右者……若嘯呼狀。居左者……若聽茶聲然”可知“泛舟”。

教師總結:我們學習《核舟記》,能如此具體而細緻地感受一件主題鮮明的藝術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遠巧妙的藝術構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藝,另一方面是藉助作者細緻的觀察。看來,寫好說明文的前提和關鍵是細緻觀察、精心構思。

2.揣摩語言,品味文中生動傳神的描寫。

多媒體顯示:

揣摩下列語句:

(1)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

(2)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

(4)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學生齊讀四句話。教師示範分析(2)句:寫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灑脫不羣的神態,放浪形骸、超脫塵世之情呼之欲出,讓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兩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風明月中。

學生選例,師生一起評點:如(1)句描述蘇黃二人泛舟時的閒適心情,二人共閱一手卷,顯得那麼情深意篤。他們在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卻了現實的煩惱,這是何等曠達的襟懷啊。如(3)(4)句描寫得細緻入微,神韻畢具,惟妙惟肖,一個悠閒自在,一個神情專注,這樣來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題,也渲染了舟中輕快、愉悅的氣氛。

學生自選其他一些說明生動的語句,自主品評揣摩。

教師總結:這些生動傳神的描寫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作者在說明這件雕刻品時,不爲原作所囿,在細節上又大膽想像,進行了藝術上的再創造,賦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這啓發我們說明事物時不應是呆板平實的,而應該是能打動人的,給人以想像的。

3.教師請五位同學上臺表演:一爲東坡,一爲佛印,一爲魯直,其餘兩個爲舟子,注意表現他們的位置、姿態、動作。

  六、課堂小結

課文通過介紹王叔遠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藝,反映了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偉大成就。篇幅雖短,卻說明順序合理,就連雕刻家的藝術構思都介紹得淋漓有致,確實令人驚歎。這要靠什麼?一方面靠細緻的觀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體的描繪和生動的說明。這無疑給我們以很多啓示。

  七、課堂練習

多媒體顯示(顯示一題,完成一題):

1.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A.嘗貽餘核舟一 B.詘右臂支船

C.右手倚一衡木 D.其船背稍夷

E.蓋簡桃核修狹者爲之 F.神情與蘇、黃不屬

G.八分有奇

2.選出加點詞詞性、含義不同於其他的一項。

(1)A.中峨冠而多髯者爲東坡 B.爲宮室

C.蓋簡桃核修狹者爲之 D.爲字共三十有四

(2)A.箬篷覆之

B.左臂掛念珠倚之

C.閉之

D.能以徑寸之木

(3)A.中軒敞者爲艙

B.中峨冠而多髯者爲東坡

C.其兩膝相比者

D.居右者椎髻仰面

3.將下列各句譯成現代漢語,力求簡潔。

(1)蘇、黃共閱一手卷

(2)舟尾橫臥一楫

(3)通計一舟,爲人五,爲窗八

(4)蓋簡桃核修狹者爲之

(5)又用篆章一

4.下邊是課文第2段的現代漢語譯文,文字不夠簡潔,大約可刪去30字左右,請你修改。

這隻船從頭到尾的長度大約是八分還多一點,高大概是兩個黃米粒上下那麼高。船的中間高大而寬敞的部分是船艙,船艙的上面蓋着一張竹箬做成的船篷。船艙的旁邊開着小

小的窗戶,左右兩邊的窗戶都是四扇,一共有八扇。打開窗戶一看,可以看見左右兩邊雕刻着花紋的欄杆正好相對,把窗戶關上以後,只可以看見右邊窗戶上面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的窗戶上面刻着“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每個字都用石青給它上了色。

選幾位同學逐題回答,明確:

1.A.贈送 B.“詘”同“屈”,彎曲

C.“衡”同“橫” D.平

E.挑選 F.相類似

G.“有”同“又”,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奇”,零數。

2.(1)A(A解釋爲“是”,B、C、D均爲“做”“雕刻”)

(2)D(A代詞,指代船艙;B代詞,指代左膝;C代詞,指代窗。D“之”爲結構助詞,“的”)

(3)C

3.(1)譯文:蘇軾和黃魯直一同觀賞一幅書畫卷子。

(2)譯文:船尾橫放着一支槳。

(3)譯文:總計這條船上刻了五個人、八扇小窗。

(4)譯文:原來是挑了一個長而狹的桃核刻成的。

(5)還有一顆篆文圖章。

提醒學生注意兩點:(1)文言文和現代文數量詞的不同點在於:大多數文言文有數詞無量詞,現代文則數詞、量詞同用。文言文的數詞可放在名詞前或後,現代文的數詞習慣於放在名詞前。

(2)“桃核修狹者”“兩膝相比者”屬於定語後置句,翻譯時應提前,譯爲“長而狹的桃核”“互相靠近的兩膝”。

4.修改後的譯文爲:這條小船從頭到尾大約有八分多長,兩粒黃米那麼高。中間高敞明朗的地方是船艙,上面蓋着刻出來的箬篷,旁邊開着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有八扇。打開窗來看,雕花的欄杆兩邊相對。關上窗子,可以看見右邊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着“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對聯,這些字都是用石青塗染上色的。

 八、佈置作業

1.背誦默寫2~4段。

2.研討與練習第四題。

 第三課時

1.一詞多義

爲: 制,做。“爲宮室、器皿”,“蓋簡桃核修狹者爲之”。 是。“中軒敞者爲艙”,“中峨冠而多髯者爲東坡”。 有。“通計一舟,爲人五”。

木: 木頭,木材。“能以徑寸之木”。 樹。“以至鳥獸、木石”。

曰: 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是。“文曰‘初平山人’”。

奇: 奇異。“明有奇巧人” jī,零數,餘數。“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有: 動詞,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爐上有壺”。

yòu,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八分有奇”,“爲字共三十有四”。

端: 開頭一邊。“東坡右手執卷端”。 直,正。“其人視端容寂”。

2.特殊句式

省略句式“各隱卷底衣褶中”,“隱”後省略“於”。“則題名其上”,“名”後省略“於”。

定語後置 “其兩膝相比者”,定語“相比”在中心詞“兩膝”之後,“者”,標誌定語後置。

此外,文中有一個帶雙賓語的句子:“嘗貽餘核舟一。”雙賓語是“餘、核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