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初二上冊《橋之美》說課稿

初二上冊《橋之美》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9W 次

各位評委:

初二上冊《橋之美》說課稿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八年級上冊第12課《橋之美》,由粗讀到品讀,我對這一課有如下認識:

  一、解讀教材

《橋之美》是著名畫家吳冠中的一篇美學小品文,文章先指出了畫家眼裏,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就是“橋之美”,然後舉正反實例具體說明,以畫家的標準和眼光,發掘了橋在不同環境下所產生的美學效果,以獨到的視角,引領我們用“另一種眼光”去看“橋之美”。文章思路清晰,語言優美,表達富有個性,詩意的描寫性文字和說明性的文字相間雜出,體現了科學小品文的魅力,因此我把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爲:

(一)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積累美詞,掌握與“橋之美”有關的美學知識。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思路,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徵。

3、品讀賞讀精彩語言,體會科學小品文的語言魅力,體味語言的個性色彩。

(二) 過程和方法目標

理解本文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的說明技巧。

(三)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讓學生充分感受美的薰陶,提高審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賞,用“美”的心靈去感受,成爲一個有品位的人。

知識和能力目標當屬教學的重點,培養學生獲取知識,提升能力,鍛鍊思維應是語文課永遠的使命,而“理解本文的說明順序”則是教學中努力突破的重點,尤其是對文章極富個性的語言賞讀,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演練的好契機,可能會在課堂上形成一個各抒己見,人人爭議的小高潮,也是鼓勵學生個性閱讀,大膽思考,創意表達的一個設想。

  二、關於教法:

對這樣一篇帶有說明性質的小品問,我會用朗讀法、討論法、引導點撥學生走進課文情境,細心體會,反覆揣摩。美點尋蹤法,讓學生自主發現精彩句子,在涵詠品味中接受美的'薰陶,在充分的討論交流互動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創新精神和合作意識。我還會用比較閱讀法,引導學生深入認識文章的特點,再有如情境設置法,引導學生走進“橋”與“美”的境界中去。

  三、談談學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爲指導思想,如勾畫圈點批註法,合作探究質疑法,涵詠品評法,等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的自主學習的方式,在討論、思考、品評、欣賞中快樂學習,快樂認識“橋之美”。

  四、教學設想:

我設想“以讀貫之,活動充分,積累豐富”,八年級學生剛剛接觸說明文,而本文又是一篇小品文,所以我會重視學法指導,兼顧學法實踐,具體爲:

快速閱讀,感知形象——定向閱讀,提取信息——可視閱讀,學會鑑賞——句段品讀,體味語言——美文聯讀,感受特點——課外擴讀,拓展延伸。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橋是經過放大的一條板凳——橋樑專家茅以升這樣解釋橋,那麼在畫家眼裏,橋又是怎樣的形象呢?又會有怎樣的魅力呢?讓我們跟隨吳冠中先生一起,對“橋之美”進行一次全方位多角度的審視與探尋吧!

(直入課題,會比圖片展示更具簡潔性,閒言少敘,引導學生快速進入課文情境語境中)

(二)快速閱讀,感知形象。

要求學生速讀全文,思考文章說明對象是什麼?用“這是一篇寫……的課文”句式說話。

(這是對文章的整體感知與把握,衆說紛紜的課文感受也考察了學生的概括信息、提煉信息的能力,是一種相對淺顯的語言表達訓練。)

(三)定向閱讀,提取信息。

1、再讀課文,並劃出揭示“橋之美”的文句。

2、思考:(1)在作家看來“橋”“美”在何處?

(2)你對此有何感想,從中得到了什麼啓發?

3、以小組爲單位,討論交流。

(這一環節是本節課語言信息最豐富的學習內容,我設想讓學生注意勾畫圈點,學做批註,大膽積極思考,進行個性化的表述,要求他們學習中切實體現合作意識。)

4、默讀課文,把握課文的行文思路,理清說明順序。

(教師點撥指導:可先概括各段的內容要點,內容相近的段合成部分,把全文劃成相對獨立的若幹部分,歸納每部分大意,依次銜接,就形成了文章的思路,得出了文章總-分-總的說明順序)。

(1) 同桌之間合作、交流。

(2) 師生互動交流。

(這一環節是本課應突破的難點,重視了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教是爲了不教,”“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注重學生自主能動的學習並讓學生自主實踐,合作探究。)

(四)可視閱讀,學習語言。

多媒體顯示形態各異,背景不同、多姿多彩的橋,讓學生比較鑑賞,認識“橋之美”。

(這一環節回扣課文,形象直觀的對學生進行了美的薰陶,並且讓他們直接學用了文章的美學原則如變化和諧等去品評鑑賞,而不僅僅止步於欣賞。)

(五)句段品讀,體味語言。

1、多媒體顯示一組句子,要求學生體味其情味。

如“茅盾故鄉……舒暢的氣”

“早春天氣……令畫家銷魂”等。

2、自己尋找一些充滿詩意,語意蘊含豐富的語例,品讀賞析,可用“我喜歡……這句話,因爲它……”(可以用詞,修辭,表達手法,句式特點等多方面入手)

(這一環節的設計重在讓學生在個性化閱讀的基礎上,進行語言積累,暢談審美體驗)

(六)美文聯讀,鼓勵創新。

聯讀《中國石拱橋》,比較兩文的異同,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討論交流,或製作表格具體對比。

(教師提示:從兩文的說明對象,說明順序,說明方法及語言特徵等角度,比較評析。)

(這一環節設計是主要引導學生充分理解規範說明文與科學小品文的區別聯繫,全面認識“說明文”這一文體,深入認識文章寫作特點。)

(七)課外擴讀,拓展延伸。

1、課外蒐集有關“橋”的詩詞文字,或者瞭解橋的名稱由來,有關橋的故事傳說等。認識立體全面的“橋”,發掘全方位多角度的“橋之美”。(可以當堂展示一些教師準備的詩文資料)

2、以“寫”爲主的拓展延伸,用書中所學的美學原則,如對比、變化、和諧等欣賞、品評一幅山水畫,學用第四段文字表述。

(這一環節聯繫生活,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樹立“大語文”學習觀,連接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八)板書設計:

橋之美

順序:總_——分——總

語言:描寫說明

(板書設計原則力求簡潔,全面,概括。)

在這樣一節“以讀貫之”的語文課上,學生“活動充分,積累豐富”,他們不僅收穫了知識,而且提高了能力,訓練了思維,愉悅了審美,而且在貫穿全課的閱讀中,在對課文富有情趣的欣賞中,在師生自由平等的對話中,在深入內質的思考中,會引導培養學生擁有開放的學習視野,合作探究的意識,自主創新的勇氣。這樣的語文課,我想也一定符合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訓練爲主線,思維發展爲核心的新課標理念,課堂上才能出現活潑的形式和豐富的內容及較好的效果,纔有可能達到教與學的最佳結合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