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語文版八下《南京大屠殺》教學設計?彙編

語文版八下《南京大屠殺》教學設計?彙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3W 次

  《南京大屠殺》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語文版八下《南京大屠殺》教學設計?彙編

  1. 整理歸納出作者列舉的幾大案件,明確作者寫作意圖。

2. 品味報告文學散文化的語言,體會作者隱含於文字中的悲憤之情。激發民族義憤,激勵

爲中華崛起而奮鬥的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

整理歸納作者列舉的幾大案件,明確作者的寫作意圖。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隱含於文字中的悲憤之情。

 教學過程:

  一、由題目導入

提問1:課題中有“屠殺”兩字,通讀全文,從文章內容上給“屠殺”下個定義。

提問2:“屠殺”可解釋爲“大批大批地殘殺”,爲什麼在“屠殺”前要再加上個“大”字?

 二、細讀文章,歸納“大屠殺”案件

1.(列表)歸納“大屠殺”案件。

2.明確:“大”說明南京大屠殺人數之多,屠殺的殘忍度之烈。日本軍國主義殘殺中國人民不分對象,尼姑、平民、軍人甚至婦女兒童。說明他們以殺人爲目的,想要亡我中國。

  三、感悟文章議論部分,明確作者寫作目的

1、思考:日本在中國實行屠殺政策並非始於1937年,日本軍國主義的亡我之心由來已久(東北三省、上海、河北、南昌都在37年前發生過類似的屠殺事件),作者爲什麼要選南京大屠殺作爲這篇報告文學的題材呢?

2.、帶着這個問題散讀課文第三部分。(重點品讀“作爲歷史的回顧”、“記住這中華民族的奇恥大辱”等句)

明確:國土如此之小的日本野心極大,妄圖將中國滅亡,“南京”是中國當時的首都,顯然日本軍國主義是要“殺一儆百”,其野蠻和殘暴程度可見一斑。

3、思考:日本軍國主義爲什麼會有這樣的野心來吞併中國,中國人民爲什麼會遭受這樣的災難?

明確:因爲當時中國太落後了,綜合國力不強,落後就要捱打。所以我們要增強國力。——作爲學生我們應該努力學習,爲中華崛起而奮鬥!

 四、感悟作者隱於文字背後的情感

提問:最後一部分作者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愛憎之情溢於言表,一篇好文章通常作者都會將自己的情感隱藏於文字中,比如“風景秀麗的燕子磯”這句,作者爲什麼要在敘述“燕子磯大屠殺”加上這句話呢?

明確:1、美麗的地方卻成了屠宰場,形成強烈的對比,作者這樣安排是爲了突出日軍的殘暴,中國人民的無辜。

2、如今的燕子磯依然秀麗,但它卻時刻提醒着人們不應該忘記在這片土地上曾有過的血腥屠殺,亡靈們的哀號,我們不應該忘記這段恥辱的歷史,更不要讓這段悲劇再一次重演。

五、回家作業

類似“風景秀麗的燕子磯”這樣將作者情感隱於文字中的句子在文中還有很多,回家後

找出一兩句,說說它們分別隱含了作者什麼思想,有什麼作用?

  感悟如下:

每次聆聽陳老師的教誨總會有茅塞頓開之感,今天也是如此。當我整理完陳老師口訴的自己上過的《南京大屠殺》的教案後,再對比自己的教案我又有了新的發現與啓迪:

1、語文老師要使出渾身解數將學生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拉回課堂。

要做到這一點並非如說的那樣輕鬆。就那我今天上的.這堂課來說吧!原本我選擇這篇

自讀課文就是因爲它能激發起同學們的民族義憤,能使原本死氣沉沉的課堂變得有些感染力。沒想到一節課下來還是因爲多種因素而沒能實現原定的目標。雖然我試圖用老師範讀來增加感染力,帶動全班的氛圍,但是同學們卻一如既往地“我自巋然不動”,搞得我挺被動的。

其中當然有客觀的因素諸如時間上少了10分鐘,學生們在第一節課上通常都有點沒睡醒等等。但究其主觀原因我認爲還是由於我的課沒有備好:主要是我忽略了對於“南京大屠殺”這一知識同學們是“已知”的這個問題,在“已知”的情況下就應該試圖給他們一些“新知”,一些新的情感體驗,而並不僅僅等同於以往的愛國主義教育。

正如陳老師說的那樣,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不同,其他學科教會學生從“無知”到“有

知”,而語文是母語,是自小就在不斷訓練不斷“明白”的一門“基礎學科”。所以語文學科要把同學們的興趣停留在課堂,還是要努力讓同學們在課堂上習得“新知”、獲得“新”的情感體驗。

2、 教師首先要熟悉文本,要經過一番專研琢磨,這樣才能備好一堂有“效率”的課。

今天我的這節課無疑是在做一次無效的勞動,這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僅僅關注如何將報告文學的三個特徵機械地灌輸給學生,而不是讓他們在體驗感悟中獲得這三個概念。其二,指導學生圈畫有關表現日軍殘暴,人民無辜的語句過繁、過細。

基於以上兩點,我反思我的這節課沒有帶給學生們新的知識,而只是在做重複勞動。這不符合二期課改“長文短教”的精神。

正如陳老師說的那樣,對於初三年級,語文老師應該關注知識的整合而不是將知識機械地重複。我想這句話對於我們初三接下去的複習課是有指導意義的。

再次對比兩份教案不難發現,陳老師在多年研讀教材,教材已爛熟於心的前提之下依然不斷地在求新求變。在陳老師的教案中對課題“南京大屠殺”有了一番新的詮釋,並分別以“給‘屠殺’下定義”,“爲什麼在‘屠殺’前加個‘大’字”,以及“作者爲什麼要選‘南京大屠殺’作爲自己的這篇報告文學的題材”這三個問題串聯起了三大環節,構思巧妙。而最後“感悟作者隱於文字中的情感”這一環節更能培養初三學生深層次地感悟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讓他們的情感體驗更上一個臺階。

3、 語文老師在課堂上的語言要規範,要有感染力,更要注意精練。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成爲能言善辯的人,但真正要做到說話得體又精煉,而且還能思路明

晰可不是件容易辦到的事。就拿我今天的課來說,事後在評課過程中前輩們爲我指出了不少不規範的課堂用語,比如在提到日本軍國主義時因爲緊張的緣故我說成了“日本人”等等。

當然一個人的語言能力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訓練出來的,但是我會牢記教研員李老師的提點:努力先從“每堂課提問不超過六個問題”開始嘗試,循序漸進地規範並完善自己教學的語言。

  《南京大屠殺》教學設計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日軍侵華歷史,瞭解南京大屠殺詳情。

2.理解課文,瞭解報告文學的總體特徵與本課的獨特風格。

3.培養學生的閱讀速度和質量。

4.準確認讀生難字詞,掌握它們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本課的教學過程是:觀看影片,瀏覽全文,瞭解文章內容,報告文學的總體特徵以及本課的獨特風格,最後針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專門設置了一堂討論課。

情感態度價值觀

銘記歷史,不忘國恥,理解“落後就要捱打”的歷史教訓,明確人生方向,發奮圖強。,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1.把握文章內容和作者的情感態度。

2.體會文章的內容編排設計以及用史料爲證表達自己態度的方法。

3.把握報告文學的特點和整體風格。

難點

1.體會文章的內容編排設計以及用史料爲證表達自己態度的方法。

2.把握報告文學整體風格。

 教學突破

在教學過程中要強調認識歷史的重要性,吸取“落後就要捱打”的歷史教訓。本文爲何從老太太寫起是一個疑點,要加以分析。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查找資料,瞭解南京大屠殺具體情況。關注當今日本對侵華歷史的態度。

2.準備有關南京大屠殺的圖片。

3.準備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影片。

 ◆學生準備1.查閱資料,瞭解日軍侵華與抗日戰爭歷史。2.預習課文,標記理解有疑問的地方。

 教學步驟

 第一課

 第一課時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1.創設情景,導入課 1.觀看影片,思考並回答問題

2.介紹報告文學的風格,指導閱讀 2.閱讀課文,把握課文結構及主要內容。

3、研讀閱讀課文1-8段 3、研讀1—8段

一、創設情景。導入課文(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播放有關南京大屠殺的影片,展示相關圖片。

2.請同學們說說自己對日軍侵華史、抗日戰爭的瞭解和認識。

3.師:大家對於南京大屠殺的發生原因應該有自己的見解吧,誰跟我們說說?

4.師:同學們說得很正確,但除此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原因呢?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相信大家會有新的發現。

板書課題。 1.看影片和圖片,爲南京大屠殺血淋淋的場面所震撼,心中充滿憤慨。

2.紛紛發言,講述自己的所知與認識。

3.生:落後就要捱打,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沒有能力保護自己土地上的人民,導致了南京城內30萬居民的被害。

4.保持良好的學習熱情。

 二、認真閱讀課文,把握課文結構(約 分鐘)

}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

r

;

f

1.介紹報告文學的整體風格,將內容

板書,(見課末板書設計)從而指導 1.抓住報告文學的特點來閱讀課文,瞭解文章內容。

課文,把握課文結構及主要內容3.研讀閱讀課文1~8段 3.研讀1-8段

學生閱讀本文。

2.抽學生劃分層次,歸納層意。

3.根據學生的表述,補充,糾正。

2.劃分課文層次,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並思考本文作者的意圖。 ’

3.與教師共同明確文章結構,瞭解作者意圖,作好筆記。

三、分析課文l-8自然段(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讓學生快速閱讀1-8自然段。

2.結合報告文學的特點,組織學生討論交流本課題目與開頭的特色。將

內容板書。(見課末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