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初二下冊語文文言文必考知識歸納

初二下冊語文文言文必考知識歸納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1W 次

  【初二下冊語文文言文必考知識歸納】

 21 與朱元思書

初二下冊語文文言文必考知識歸納

一、 文學常識

吳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學家。本文選自《藝文類聚》,與陶弘景、丘遲被成爲樑代最優秀的三位山水詩人。本文是一封書信,也是一篇寫景小品文(書信體)

二、必考知識點撥

1 富陽至桐廬一百來裏的風景的總特徵是: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2 作者是怎樣一步步展現“奇”和“異”的? 表達方式:敘述、描寫——議論

異水:清澈(千丈見底、直視無礙)湍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高峻(高山、寒樹、負勢、成峯——視覺)生機勃勃(泉水、好鳥、蟬猿—聽覺)

3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敘述):恬靜豁達,閒適隨意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負勢競上,互相軒邈(描寫):熱愛自然,讚頌生命力

5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議論):蔑視世俗、功名利祿

6 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議論):厭惡官場、避世歸隱

7 主旨:熱愛大自然;厭惡追求名利、官場世俗;希望避世歸隱

8 說說你對“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深層意思的理解:這兩句只要寫人們在這高山、泉水和草木鳥獸的奇景中的感受。這是一個和諧、美好的世界。這樣的世界,使人意氣風發,精神高尚。那些極力追求功名利祿的人,那些被世俗事務纏得暈頭轉向的人,到這裏來看一看這雄奇的景象,也會被它所吸引,可以冷靜一下頭腦,讓自己的身心得到暫時的休息,讓自己的靈魂得到淨化,

9 第三段的寫景順與從高到低,從遠到近。從視覺、聽覺兩個角度來描寫

10 本文與《三峽》思想感情的差異:《三峽》“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一句通過渲染悲涼的氣氛,流露出作者內心的憂傷。本文從“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對追求功名利祿的否定,同時也反映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留戀和嚮往之情,含蓄表達了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22 五柳先生傳

一、 文學常識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諡號靖節,東晉著名詩人,自號“五柳先生”

二、必考知識點撥

1 五柳先生性格——閒靜少言、不慕榮利 淡泊名利、率真自然

興趣——好讀書、性嗜酒、著文章 安貧樂道

生活——環堵蕭然,短褐穿結,簞瓢屢空 ——隱士

2 否定詞(“不”)體現了作者與世俗格格不入,對高潔志趣和人格的堅持

3 表達的感情:厭惡追求名利、官場世俗;希望避世歸隱

4 作者以幽默的筆調,着重表現了自己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氣質

5 文中最能突出五柳先生安於貧困,樂觀豁達性格的句子是: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簟瓢屢空,晏如也

6“不求甚解”按現在的理解帶有貶義,爲什麼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因爲五柳先生讀書只求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這與他“不慕榮利”的追求有關,讀書是爲求知的滿足,精神的享受

7 “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與“銜觴賦詩,以樂其志”中的“志”是什麼?淡泊名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迴歸自然

 23 馬說

一、文學常識

1 說: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常以託物寓意的手法,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

2 韓愈:字退之,人稱“韓昌黎”,唐代詩人,散文家,曾與柳宗元一同倡導“古文運動”。居“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必考知識點撥

1 伯樂重要(論點: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爲論點服務——伯樂重要)根本原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直接原因: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諷刺執策者“不知馬”(中心句:其真不知馬也)

2 比喻 千里馬——人才

伯樂——發現、賞識、任用人才者

食馬者——不識人才、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統治者

3 主旨:本文託物寓意,借千里馬難遇伯樂,終被埋沒,揭露並有力地嘲諷鞭撻了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現象,表達作者強烈的憤慨和深沉的痛惜。寄寓了統治者應當善於識別人才,充分利用人才的道理(懷才不遇、壯志難酬——文中沒有直接體現,問答題可答

4 一食——吃一頓 不以千里稱也——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策之——用鞭子打(不能寫鞭打) 執策——鞭子 馬之千里者:定語後置標誌,不譯

鳴之:補充音節、不譯

5 本文論證的中心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6 最後一段用了什麼修辭?有什麼作用?用了排比、引用、設問的修辭手法。把“食馬者”的愚妄寫得淋漓盡致,點明瞭全文主旨:其真不知馬也

7 千里馬的特點:一食或盡粟一石

8不以千里稱也(B)A稱讚 B稱呼 C物名

9 其真不知馬也(C)A知道 B識別 C懂得

24 送東陽馬生序

一、文學常識

1 宋濂,字景濂,號潛溪,諡號文憲。明初著名散文家,爲明代“開國文臣之首”。與劉基、高啓併成爲明初詩文三大家

2 序,一種文體。分爲書序(前言後記)和贈序(文人之間以言相贈,相當於議論性散文)(本文是贈序)

二、必考知識點撥

1 借書抄錄的故事(勤奮、毅力、求知慾強——遍觀羣書)(矛盾:嗜學—家貧)(致書之難)請教先達的故事(獲有所聞))矛盾:未嘗稍降辭色、叱咄—色恭禮至)(求師之艱)

學社生活的故事(略無慕豔—中有足樂者【精神富足】)(對比:縕袍敝衣【貧苦】—衣飾

華麗【富貴】)(求學之苦)

2 作者主要的求學方式是借書抄錄

3 作者對“同舍生”的豪華生活毫不羨慕的原因是什麼?作者從讀書中得到精神上的快樂,不在意生活的貧困

4 從文中可以得到那些啓示?學習的動力源於濃厚的興趣;向人求教要謙虛誠懇;學習要敢於發問;學習要有主動性;學習要勤奮刻苦‘以讀書爲樂,就會不畏艱難

5 “略無慕豔意”“ 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表現作者在艱苦環境中一心向學的精神。

6 最後一段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夠戰勝物質上的貧困

7 結合文章,談談應怎樣看待學習條件與學習好壞之間的關係:學習條件的好壞,對學習能夠有所影響,但不是決定性的。促使學習成功的關鍵,是長期堅持“勤且艱”,專心致志。這是宋濂的切身體會,也是古今學有所成的人的共同體會。

8 作者學有所成的三個原因:刻苦學習,博覽羣書,虛心求教

9 作者“縕袍敝衣”處在同學中間,卻“略無慕豔意”“ 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對此你有何評價:作者貧寒的生活與富家子弟的生活形成鮮明的對比。它表現了作者不爲飢寒生活所動搖,不爲富家子弟所誘惑,潛心研究學問,終於學有所成。既說明了求學的不易,也表現了作者的意志和毅力。作者以學得只是爲最大樂事,這種高潔志趣,讓人敬佩,值得學習。

10 你覺得“先達”對弟子“未嘗稍降辭色”的作法可取嗎?不可取。師生關係應該是民主平等關係,老師應放棄高高在上的架子,與學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長。這樣纔能有利於我們的學習和成長。可取。我認爲先達的未嘗稍降辭色並非不尊重學生,而是一種更負責的尊重。因爲只有嚴師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質的學子。同時,尊重師長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11 陶淵明讀書“不求甚解”求“會意”,目的是自娛。宋濂借書、抄書、求師,目的是觀羣書,求上進。

 25 詩詞曲五首

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1.《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寫給白居易的酬贈詩。“酬”的意思是以詩相答

2.“巴山楚水淒涼地, 二十三年棄置身。”一聯是如何表達自己怎樣的情感的?

答:“巴山楚水”寫出了被貶之地的偏遠,“淒涼地”寫出了作者的悲涼與無奈;“二十三年”寫出了被貶時間之長,“棄置身”寫出作者的憤懣。

3.“懷舊空吟聞笛賦, 到鄉翻似爛柯人。”用了兩個什麼典故,抒發了什麼感情?

答:○1向秀和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滿司馬氏集團被殺,向秀經過嵇康故居時,聽見有人吹笛,不禁悲從中來,於是作《思舊賦》。這個典故抒發自己對亡友柳宗元的懷念和自己的寂寞孤獨以及對統治者迫害自己舊友的不滿;○2晉人王質上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就停下觀看,棋局終了,手中的斧把已經朽爛,回到村裏,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這個典故暗示貶謫時間的長久,抒發作者對人事全非的感慨生疏與無限悵惘。

4.請對“沉舟側畔千帆過, 病樹前頭萬木春。”一聯的藝術手法與情感內容進行賞析。

答:展現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側仍有千帆競發,大自然中,雖有病樹但萬木依舊爭春。

此句運用比喻修辭,把自己比作“沉舟”“病樹”,前面卻是生機勃勃的“千帆過”、“萬木春”的美好前景,知道在他之後必定有新人新氣象。揭示了社會進步,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的哲理,表明自己雖然處境艱難但仍然信心百倍,積極進取的樂觀精神。【說明個人的沉淪算不了什麼,社會總是要向前發展的,未來肯定會比現在好。】

5 首聯寫自己被棄置在巴山楚水這個淒涼的地方,度過了23年,包含了詩人無限的辛酸(×)

【應爲22年】

二 《赤壁》(詠古詩)

1 杜牧:常有生不逢時壯志難酬的抑鬱情懷,懷古傷今是他的詩歌的一大主題。

2 本文借題發揮,慨嘆英雄成名機遇,抒發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抑鬱不平。

3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一聯對歷史有眼光獨到的反思,告訴讀者一個什麼道理?含蓄地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英雄成功靠的是機遇。懷才不遇、生不逢時的抑鬱不平。

4 詩的開頭爲什麼從一把不起眼的折戟說起?因爲這折戟與古代戰爭有聯繫,同時,也是爲了引出後文對歷史事件的詠歎。

 26 小石譚記

一 文學常識

柳宗元,字子厚,“唐宋八大家”致以,世稱“柳河東”,又稱“柳柳州”,與韓愈並稱“韓柳”。被成爲“遊記之祖”,其山水遊記的著名代表是“永州八記”

二 必考知識點撥

1 順序:發現石譚——譚中景物——小潭源流——譚中氣氛

2 觀魚和結束時的不同心情:觀魚和結束時的不同心情爲一樂一憂,樂其實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淒涼憂傷纔是本文感情的主調。作者寄情山水正是爲了排遣抑鬱,但這種自然帶來的環境之樂和生機之樂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淒涼憂傷的心境又流露出來。

3 本文屬於散文。

4 “全石以爲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用了白描手法。作者對小石譚的整體感受是:幽深寂靜,淒涼憂傷。課文始終貫穿一個“清”字。

5 本文是按遊覽的先後順序寫的,突出了小石譚水清、石奇、魚活、溪水曲折、環境悽清的特點,抒發了作者被貶後的淒涼憂傷悲憤。

6 “悽神寒骨,悄愴幽邃”在全文的作用:不僅高度概括了譚中的氛圍,環境清幽的特點,也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淒涼憂傷的心境,是全文的點睛之筆。

7 “譚中魚可百許頭”可否改成“譚中魚百頭”?不能。儘管譚中水很清,但是魚是在遊動的,人不可能把譚中魚數清楚,只能用“可”“許”,不能用確數。

  27 岳陽樓

一 文學常識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其詩文收集於《范文正公集》。本文主要用了描寫、敘述、議論、抒情的表達方式。

二必考知識點撥

1、(1)第1段:寫作緣由——敘述 描寫 抒情

(2)第2——4段:描寫岳陽樓景觀 ①氣象萬千 前人感受

遷客騷人 ②淫雨霏霏 憂讒畏譏(悲)

③春和景明 心曠神怡(喜)

(3)第5段:政治抱負(議論)【勸勉&自勉】

2 洞庭湖全景可以用“勝狀”“大觀”概括,特點是壯闊浩渺。

3 對“微斯人,吾誰與歸”的理解:用反問句式和抒情的表達方式強烈地表達了自己要學習古仁人崇高思想的決心與抱負

4 二三段在寫法上的共同特點:先寫景再抒情,借景抒情,寓情於景

5 “若夫”“至若”對全文結構的作用:這些詞解作“像那”“至於”,在結構上有承上啓下的過渡作用,使文章結構更完整圓潤。

6 作者寫“悲”“喜”的目的是將這兩類情感同下文的“古仁人之心”對比,引出議論,突出主旨

7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表現了作者吃苦在前,享受在後,樂於奉獻的精神。無論環境有多艱苦,憂國憂民之心不改,表現了他曠達的胸懷和偉大的抱負。

8 “去國懷鄉,憂讒畏譏”——互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互文

“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借代&對偶 “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對偶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擬人&誇張

9“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爲”和前面的“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中的“異”分別指什麼內容?“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中的“異”是指遷客騷人看到不同自然景物所抒發的不同的感觸,即“悲”與“喜”兩種心境。“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爲”的“異”是指古仁人不同於上述遷客騷人,能不受自然風物好壞的影響,具體表現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0最後一段主要的表達方式是什麼?從中可看出作者的政治抱負是什麼?怎樣理解這句話

議論。作者的政治抱負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的含義是要超越個人的憂樂,以天下爲己任,以利民爲宗旨,補救時弊,積極進取。

11、范仲淹與歐陽修的行爲模式不同,但其精神實質是一樣的,請談談他們不同與相同之處。

范仲淹是“進亦憂,退亦憂”(或答“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歐陽修是以寬和仁愛之心“與民同樂”。其精神實質都是體現了以民爲本,勤政愛民的思想。

12、寫出本文保留至今的成語並解釋

政通人和:政事順利,百姓和樂。形容國泰民安。

氣象萬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種多樣,非常壯觀。

心曠神怡:心情舒暢,精神愉悅。

 29 滿井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