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漢賦的發展過程

漢賦的發展過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W 次

導語:漢賦是在漢代涌現出的一種有韻的散文,它的特點是散韻結合,專事鋪敘。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漢賦的發展過程,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漢賦的發展過程

漢賦的形成和發展可分爲三個階段:1、漢初的賦家,繼承楚辭的餘緒,這時流行的是所謂“騷體賦”,代表作家和作品有賈誼的《吊屈原賦》、淮南小山的《招隱士》、枚乘的《七發》等; 2、其後則逐漸演變爲有獨立特徵的所謂散體大賦,這是漢賦的主體,也是漢賦最興盛的階段,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司馬相如的《子虛》、《上林》,揚雄的《甘泉》、《河東》、《羽獵》、《長楊》,班固的《兩都賦》等; 3、東漢中葉以後,散體大賦逐漸衰微,抒情、言志的小賦開始興起,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張衡的《二京賦》、《歸田賦》,趙壹的《刺世嫉邪賦》,蔡邕的《述行賦》,禰衡的《鸚鵡賦》等。漢賦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儘管散體大賦有其華而不實、矯揉造作的弊病,但在中國文學史上,漢賦仍然有其一定的地位。它在豐富文學作品的詞彙、辭句以及技法方面,在促進文學觀念的形成方面,有着重要的意義。

漢賦是在漢代涌現出的一種有韻的散文,它的特點是散韻結合,專事鋪敘。從賦的形式上看,在於“鋪採擒丈”;從賦的內容上說,側重“體物寫志”。漢賦的內容可分爲5類:一是渲染宮殿城市;二是描寫帝王遊獵;三是敘述旅行經歷;四是抒發不遇之情;五是雜談禽獸草木。而以前二者爲漢賦之代表。

漢賦在結構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稱作“亂”或“訊”的結尾。漢賦寫法上大多以豐辭縟藻、窮極聲貌來大肆鋪陳,爲漢帝國的強大或統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讚歌,只在結尾處略帶幾筆,微露諷諫之意。

漢賦分爲大賦和小賦。大賦又叫散體大賦,規模巨大,結構恢宏,氣勢磅礴,語彙華麗,往往是成千上萬言的長篇鉅製。西漢時的賈誼、枚乘、司馬相如、楊雄,東漢時的班固、張衡等,都是大賦的行家、小賦揚棄了大賦篇幅冗長、辭藻堆砌、捨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漢賦基本文采的基礎上,創造出篇幅較小、文采清麗、譏諷時事、抒情詠物的短篇小賦,趙壹、蔡邕、禰衡等都是小賦的.高手。

漢賦形成於漢初。賈誼首開漢賦先風,其代表作爲《吊屈原賦》和《鵬鳥賦》。真正創立漢賦體制的是漢初辭賦大家枚乘。《七發》是枚乘的代表作,起到承前啓後的作用。

在漢武、宣、元、成帝時代,漢賦達到全盛期。這一時期成就了名望最大、在漢賦史上佔有“賦聖”地位的司馬相如。司馬相如作賦29篇,現僅存《子虛》、《上林》、《大人》、《長門》、《美人》、《哀二世》6賦。其中,他的《天子游獵賦》包括《子虛賦》和《上林賦》兩篇,代表了漢大賦的最高成就。司馬相如在兩賦中基本規定了漢大賦的模式:先是連篇累牘地堆砌辭藻,極盡誇張美飾之能事,最後以淫樂足以亡國,仁義必然興邦的諷諫作爲結尾,鑄成“勸百諷一”的體制。

自西漢末期至東漢中期,漢賦基本定型,後輩漢賦作者無法超越前人,故模擬之風大盛,漢賦進入模擬期。這時的漢賦作者以揚雄、班固爲最著名。

從東漢中期至末年,漢賦進入轉變期,即朝着接近現實的方向轉化。張衡的《歸田賦》,抨擊社會政治,表現不滿傾向,初步奠定小賦基礎。蔡邕的《述行賦》使之成爲漢賦第二大家。他的賦作內容深刻,用詞得當,鞭笞了社會的醜惡,對人民的疾苦表示出同情和關懷。

漢賦至魏晉定型於小賦,至南北朝演化成駢賦,至唐宋轉變爲律賦與文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