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金文的發展歷程

金文的發展歷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4W 次

  金文的特點:

金文的發展歷程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爲代表,樂器以鍾爲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

所謂青銅,就是銅和錫的合金。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的製造十分發達。因爲周以前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爲這類銅器以鐘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過去又叫作“鐘鼎文”。

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1200多年。金文的字數,據容庚《金文編》記載,共計3722個,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2420個。

銅器上的銘文,字數多少不等。所記內容也很不相同。其主要內容大多是頌揚祖先及王侯們的功績,同時也記錄重大歷史事件。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個字,記事涉及面很寬,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與甲骨文筆道細、直筆多、轉折處多爲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筆道肥粗,彎筆多,團塊多。

金文早在漢代就已不斷出土,被學者所研究。金文是研究西周、春秋、戰國文字的主要資料,也是研究先秦歷史的最珍貴的資料。

  金文的發展

最早的甲骨文隨着殷亡而消逝,金文起而代之,成爲周代書體的主流,因鑄刻於鐘鼎之上,有時也稱爲鐘鼎文。據考察,商代銅器上便刻有近似圖畫之金文;其後繼續演進,至商末之金文亦與甲骨文一致。此種金文至周代而鼎盛,緒延至秦漢。但商代器物和銘文皆少,秦漢以已至末流,所以應算周代爲主流。

據統計,金文約有三千零五字,其中可知有一千八百零四字,較甲骨文略多。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啓秦代小篆,流傳書跡多刻於鐘鼎之上,所以大體較甲骨文更能保存書寫原跡,具有古樸之風格。

金文之全盛時期爲周,周以平王東遷分爲西周及東周──西周趨於端整雄渾,造成金文之黃金時代;東周因列國割據而形成地域特色──所以分別介紹之。

西周承殷末書風,直到成王時方產生獨特的風格,書體雄渾典麗而壯觀;在昭穆之後,則變爲嚴謹端正。

學術文化之發展多少會受到社會及政治等因素的影響。西周前期,自武王克殷,至康王之世,由於天下統一,社會安定,加上週公制禮作樂,堪稱太平盛世,故書法家得以表現雄渾典麗之風格,內容亦有逐漸加長之勢,如大盂鼎即爲此期最典型之傑作也。

而至昭穆之後,書風漸變,筆畫由粗細相參而趨於均勻劃一;收筆與起筆亦由方圓不一,而變成圓筆;行款甚至演成方格之形式,書風極爲嚴謹端正。端整典雅之頌鼎、典雅整贍之大克鼎及稍具早期之風之毛公鼎等,皆爲此期之代表。

東周:周平王東遷之後,秦遷都於雍,承襲了西周的故地,同時也承襲了西周的文化。正因爲如此,春秋戰國時期秦的文字和西周文字是一脈相承的;也正因爲如此,當東方各國的文字因地區特點和文化上的原因發生橫向變異時,文化落後的秦國文字反而卻成爲漢字的正統(即使不考慮最終由秦統一中國並統一文字的事實,也可以認爲,在漢字發展史上,秦系文字代表了漢字發展的主流,而六國文字代表了支流。)因此,春秋戰國時代的文字可以大別爲兩系:即秦系文字和六國文字,(秦系由春秋至戰國,六國系乃指戰國時的東方各國)一般文字學家也叫做“西土文字”和“東土文字”。

秦統一六國之後開始了文字規範的措施,即所謂的“書同文”。秦規範文字是以秦文字爲基礎的,秦以後的'漢字的演變也是在經秦規範過的秦小篆以及秦篆的日常書寫形式的古隸的基礎上發展的。秦“書同文”之後,六國文字被淘汰了,秦文字成了真正的主流。因此,秦系文字是上承西周古文、下啓漢魏隸書,乃至楷書的一個重要環節。它的變化可以看作是漢字按自己內部結構規律演化的一部分。也因此,就文字學而言,秦系的西土文字的研究較之六國文字更爲重要,因爲它是漢字的直系血親,而六國文字則是旁系分支,雖然它們之間也相互影響、相互吸收。

秦代金文漸至末流,所存石刻書跡亦不多存。秦始皇一統天下後,一法度、衡石、丈石之業,皆刻或鑄於銅鐵之上,以頒行天下。其以曲線爲主,間架平穩,整齊中寓變化,氣勢奔放,堪稱小篆之傑作,也爲後代習小篆者提供了最可信之完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