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宋之問詩歌風格

宋之問詩歌風格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5W 次

導語:宋之問,初唐詩人,其詩多爲應制之作,內容比較貧乏,但是流放途中作的一些詩有較充實的內容,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位詩人吧!

宋之問詩歌風格

他的主要功績和沈佺期一樣,在創作實踐中使六朝以來的格律詩的法則更趨細密,使五言律詩的體制更臻完善,並創造了七言律詩的新體。他也是律詩的奠基人之一。

作爲詩人,宋之問年輕時即已知名,“尤善五言詩,其時無能出其右者。”從《宋之問集》和《全唐詩》所收作品來看,他對當時體裁多能把握,運用熟諳,佳作名句也有可觀。如短歌《冬霄引·贈司馬承楨》訴友情句:“明月的的寒潭中,青枯幽幽吟勁風。此情不向俗人說,愛而不見恨無窮。”五言古詩《題張老松樹》喻高潔句:“百尺無寸枝,一生自孤直。”七言古詩《明河篇》思征夫句;“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乘槎一向津。更將織女支機石,還訪城都賣卜人。”五言絕句《送杜審言》表離別:“臥病人事絕,嗟君萬里行。河橋不相送,江樹遠含情。”五言長律《靈隱寺》繪勝景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皆清新坦易,抒情真摯,暢美如畫。宋之問爲文賦詩,講求比興,屬對精密,點劃入微,對詩的聲律化有重大貢獻。他與沈佺期在齊、樑沈放、庾信到初唐四傑創作發展的基礎上,努力加以實踐和總結,使律詩各體制都達到了成熟定型的地步,明確劃開了古體詩和近體詩的界限,並運用這種形式,寫出了優秀的作品,如《江亭晚望》、《晚泊湘江》、《題大庾嶺北驛》、《度大庾嶺》等。

鑑賞《度大庾嶺》:

度嶺方辭國,停軺一望家。

魂隨南翥鳥,淚盡北枝花。

山雨初含霽,江雲欲變霞。

但令歸有日,不敢恨長沙。

宋之問因媚附武則天的寵臣張易之而獲罪,中宗復位後,於神龍元年(705)春被貶爲瀧州(今廣東羅定縣)參軍。這首《度大庾嶺》詩是他前往貶所途經大庾嶺時所作,真實生動地敘述了過嶺的情景,悽楚悲涼,真摯感人。起句“度嶺方辭國”,扣題直敘,說明詩人已經來到“華夷”分界的梅嶺之巔,將要走出中原,辭別故國了,一個“方”字把“度嶺”“辭國”聯繫在一起,頓然使人產生一種搖曳心旌的感覺,使文勢陡率而高遠。對句“停軺一望家”,詩人停下長途跋涉的驛車,在中原與“夷國”的邊界駐足遠望家鄉的方向,至此,一個失魂落魄的遭貶謫的宦遊人的形象展現在我們面前了。這“一望”的“一”字,也甚爲傳神,傳達出詩人去國懷鄉的深沉感情。

頷聯“魂隨南翥鳥,淚盡北枝花”,緊承首聯中的“望”字而來,詩人遙望鄉關,只見鳥兒飛翔,花兒開放。詩人眼中的鳥兒是“南翥”,花兒是“北枝”,因此觸動了北人南遷的情思,他的魂魄和思緒都隨着那向南飛翔的故鄉之鳥而去了,那嶺北綻放的梅花卻多情地向他頻送春光。此景此情,使他黯然神傷。這聯詩寫得情景交融,將詩人魂斷庾嶺的情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頸聯“山雨初含霽,江雲欲變霞”,上句寫山雨欲停未停,天空已放出些許晴光。下句是描繪江中雲影即將變作彩霞的霎那間,詩人描寫景色的漸變,襯托自己心情的變化的美麗景色。“初含”、“欲變”等字眼,賦予雲雨以靈性。寫雲,不直接表現天空的雲,而是描繪江中的倒影。可見山雨是濛濛細雨。這樣寫可以一箭雙鵰,將山的`空明、水的澄澈同時生動地表現出來了。詩人在《早發大庾嶺》詩裏寫道:“晨躋大庾險,驛鞍馳復息。霧露晝未開,浩途不可測。

兄弟遠淪居,妻子成異域。羽翮傷已毀,童幼憐未識。躊躇戀北顧,亭午晞霽色。春暖陰梅花,瘴回陽鳥翼。”由此可知《度大庾嶺》是《早發大庾嶺》的續篇。這首詩中寫的“山雨初含霽”,大約是在中午或午後;“江雲欲變霞。”可能是在下午或傍晚。

在這樣美好的山水景色中,詩人的心潮逐漸趨於平靜,開始振作起來面地現實考慮自己的出路。在《早發大庾嶺》裏有這樣的詩句:“適蠻悲疾首,懷恐淚沾臆。感謝鵷鷺朝,勤修魑魅職。生還倘非遠,誓以報恩德。”可見他希望勤奮修職,爭取早日赦歸。

由於天氣的好轉,詩人心情也逐漸開朗,由天氣的變化聯想到自己的命運,也充滿了希望。於是不禁發出了“但令歸有日,不敢恨長沙”的感慨,表示他只希望有回去的那天,就心滿意足了,對自己受貶遷不敢有所怨恨。這是用了西漢賈誼遭權臣們排擠被貶爲長沙王太傅的典故,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賈誼到長沙後不適應溼熱的氣候,“自以爲壽不得長”而心生“恨”意。尾聯以直抒胸臆而作結,但上句的“歸有日”又與首聯的“辭國”、“望家”遙相呼應。

這首詩感情真摯,情景交融;章法嚴謹,對仗工整,音韻和諧,是一首成熟的五言律詩,堪稱“示後進以準”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