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年二十三 糖瓜粘

年二十三 糖瓜粘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1W 次

二十三,糖瓜粘。這一天也預示着小年的開始。按照民間習俗,二十三要祭竈王爺,把又黏又甜的糖瓜獻給竈王,讓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不用說,這一天也是孩子們最甜蜜的一天。

年二十三 糖瓜粘

然而,爲什麼要用糖瓜?正宗的糖瓜長什麼樣?今天的年輕人已不太瞭解。

所謂糖瓜,是用黃米和麥芽熬成的糖,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文字記載,在賈思勰的名著《齊民要術》中稱:“取黍米一石,炊作黍,著盆中,櫱末一斗,攪和,一宿則得一斛五斗,煎成飴。”文中“黍米”即大黃米,“櫱”是釀酒的曲子。“飴”則是麥芽糖。也就是將三者摻在一起發酵一夜,然後再煎熬成糖瓜。

據《後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竈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後,暴至鉅富。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後常以臘日祀竈而薦黃羊焉。”可知早期祭祀竈王爺不是給糖瓜,而是給黃羊,到了唐代,則改成酒糟。

據《輦下歲時記》記載:“以酒糟塗於竈上使司命(竈王爺)醉酒。”可能因爲早期糖瓜也是發酵而成,所以後來以糖瓜代酒。清代又稱之爲“膠牙餳”,清人厲鶚曾寫道:“節物關人意,殘年一碟添。蓼花分點綴,粉繭共粘。”

傳統的糖瓜用的是粘性很大的'麥芽糖,把它抽爲長條形的糖棍稱爲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形就叫做糖瓜,有的上面沾滿白芝麻,吃起來滿口香。我小的時候,老人總是把買來的關東糖放在鋁飯盒內,擱在屋外的窗臺上。冬天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裏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裹挾着寒氣的關東糖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對於習慣過舊年俗的老人來說,家裏擺幾塊糖瓜最有過年氣氛了,在我看來,糖瓜的味道稍遜於條形的關東糖,但更有節日的儀式感。

而對於年輕人來說,這個年俗已經更新了。不信您看,就連街面上賣糖瓜的商家都少了,有時要買還真不好找。“爲了哄老人高興,我自己製作翻糖南瓜,也算過節了。”“90後”青年小徐是個烘焙愛好者。由於家裏不過萬聖節,這一手翻糖南瓜的技藝只好留到臘月二十三展示。再說了,家裏老人牙口不行了,傳統糖瓜肯定是嚼不動了,吃點翻糖點心還行。在她看來,翻糖也是甜口兒,南瓜也是瓜,多年舊民俗也可以來點新花樣。(傅洋)

製作翻糖南瓜原料簡單,只需要橙色、綠色和巧克力色翻糖。圓形模具沿着90度位置輕輕地劃一圈,將球分成八份。用模具在劃痕的交接處,摁一個窩。少許的綠色翻糖,揉成4釐米長,擰兩圈,作爲南瓜的藤絲。少許的巧克力翻糖,揉成1釐米長,作爲南瓜的蒂。最後翻糖南瓜需要在室溫下晾乾3天,如果是較冷或者較潮的情況下,時間得多加1至2天。最後的成品南瓜,小徐感覺特別萌,既討了老媽歡心,在朋友圈曬曬也倍兒有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