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關於糖瓜的作文

關於糖瓜的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6W 次

導語:糖瓜是古老的傳統名點,既是春節年節食品又是祭祀用品(祭竈神)。下面是關於糖瓜的作文。歡迎閱讀及參考!

關於糖瓜的作文

  篇一、關於糖瓜的作文

臘月二十三這天,我們家鄉的風俗和外地一樣,稱之爲小年。這一天,除了要放鞭炮外,還有一樣重要的儀式——祭竈神。

祭竈神這一風俗早就有了,但各地方法卻千差萬別,有的是僅用幾碗飯菜和點心來祭拜,而我們那裏有一樣重要的祭品——糖瓜。由於糖太粘,在傳統文化中,有竈王爺吃了糖瓜可以粘住嘴,上天之後不說壞話之說。於是,“二十三,糖瓜粘,竈君老爺要上天。”這句民俗就廣爲流傳,也反映了當地的風俗。

我們家鄉早先盛產大麥和小米,因此,就地取材,就用這兩種原材料而製作的,製作前要先泡麥芽,即要使大麥生芽。然後則爲熬糖稀。將粉碎了的大麥芽和蒸熟的小米拌勻,倒入發酵缸內發酵後生成飴糖,然後添加開水,使經過發酵產生的糖溶於熱水之中,飴糖沉入底部,渣子會漂浮上來。然後將澄清的糖漿放入鍋中,再溶入一定比例的白糖,用旺火燒開至滿鍋冒泡,並開始攪拌,防止糊鍋,攪拌的過程也叫炒糖。在水分完全蒸發後,把糖舀出。

然後就可以進行拔糖了。大鍋內放水加溫,蓋好鍋蓋並留出氣孔,出氣孔上掛一木鉤,待水燒開,出氣孔上有蒸汽時,把炒好的糖拔出一塊,掛在木鉤上,開始用手拔,邊拔邊在出氣。

口的蒸汽上蒸,越拔越白,直至鬆軟潔白。然後則將拔好的糖,三個人像拉拉麪一樣,來回拉幾次,形成糖片,再經過合縫吹脹形成糖管子,再用細繩把一個個糖管子截斷,用篩子晃動,使其冷卻、定型。最後即要粘芝麻。把成型的糖瓜再放到出氣孔周圍,讓成型的糖瓜有粘性,放入炒好的芝麻中,使其粘滿芝麻,糖瓜就做成了。

糖瓜製作在冬季,但在熬糖稀、拔糖過程中,由於爐火旺盛,蒸汽滿屋,所以糖瓜作坊裏會看到大冬天裏穿着短袖衣服拔糖炒糖的場景,也就不足爲怪了。糖瓜製作過程需要十多人,投入也相對大,加之季節性強,村民一般採用合夥的方式來經營。

糖瓜不僅在我的家鄉有,在關中大地上也有出產糖瓜的地方。但像我們那,一個村子聯合起來製作糖瓜卻是難以看見的。

糖瓜的特點是香、甜、粘。既是祭祖祭宗、饋贈朋友的禮品,又是小孩子愛吃的東西。一個小小的糖瓜在孩子們的眼中甚至是互相炫耀的玩物。糖瓜形狀多爲圓型,有的個頭很大但是重量很輕很薄,有的個頭小,卻皮厚,拿到手裏沉甸甸的。由於糖易於成型,也衍生出了各種糖的品種,糖豆,糖塊,麻花糖。雖然沒有現在超市的糖製品漂亮,但是這純粹的手工傳統工藝製作的糖瓜,吃到嘴中似乎有着一種純粹的麥芽的香氣,在鼻腔中,蜿蜒縈繞,讓每一個鼻毛都暢快。

糖瓜似乎也是有講究的,吃時不能將其打碎,一塊塊的吃,而要一整塊的吃,糖瓜似乎有些硬,因此不會在吃時弄碎,但其也有着圓滿、幸福的意味。

糖瓜製作始於清朝同治年間,也距今有了一百多年的歷史了,但它既是富有家鄉風味的特色小吃,也是家鄉的傳統文化,其悠久的文化韻味讓我們流連忘返、難以忘懷。

  篇二、關於糖瓜的作文

小孩小孩你別哭,過了臘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一聽到這首古老的童謠,我就想起了我的家鄉。因爲我的家鄉就製作香酥脆甜的糖瓜。每年一進臘月,天氣就冷起來,冷得讓人在大街上站不住腳,人們一個個窩在溫暖的竈爐旁嘮嗑。大街小巷人影稀少,四處冷冷清清。天氣那麼冷,爺爺卻很高興。因爲天氣冷就可以製作糖瓜了。爺爺可是製作糖瓜的行家裏手啊!

氣溫已經達到了零下,正是製作糖瓜的好時候。爺爺喜滋滋地去找村裏最有威望的太爺爺。太爺爺帶着老花鏡,翻開黃曆仔細地看,哪天是點竈的好日子。定好日子,大家着手從商販手裏買來大堆的煤塊,一袋袋的小米、白糖、芝麻……倉庫裏堆得跟小山似的,只等點竈的吉日到來。吉日一到,爺爺招呼所有的夥計,一大早就忙活起來,擺上案桌,炒好供菜,點上紙燭,四處煙霧嫋嫋。村中的神婆在桌邊雙手舉香,口中唸唸有詞。大家神態莊重,虔誠地在供桌前跪倒,四處籠罩着一種神祕的氣氛。最後在神婆的指揮下,大家一起磕六個頭,表示六六大順。點竈儀式就算完畢了。

爺爺親自點火生竈。竈上一口碩大的黑鍋,裏面倒入發酵後生成的飴糖(將粉碎了的大麥芽和蒸熟的小米拌勻,倒入發酵缸內發酵後生成飴糖),兌上一定比例的開水和白糖,開始“熬糖稀”。身強力壯的長海叔手拿木掀開始不住地翻動。鍋裏的糖漸漸融化,變成又粘又稠,散發着金黃色澤的黃糖稀。此刻作坊裏熱霧繚繞,瀰漫着一股甜絲絲的氣息。長海叔攪拌起來格外費勁了,糖稀隨着木掀的攪動起起落落,發出沉悶的“咚咚“聲。雖然是寒冬臘月,長海叔光着膀子還累得滿身是汗。這是製作糖瓜的第一步“熬糖稀”。糖稀熬好,六七個師傅開始大顯身手了,進入最關鍵的“拔糖”環節。大鍋內放水加溫,待水燒開,有經驗的師傅們就把炒好的糖拔出一塊,掛在木鉤上,開始用手拔,邊拔邊在出氣口的蒸汽上蒸,越拔越白,直至鬆軟潔白。火候成熟,幾個師傅手握拔好的糖條從熱氣騰騰的作坊裏魚貫而出。滾燙的糖條驟然變得溫軟。他們像拉拉麪一樣,來回拉幾次,形成糖片,再合縫形成糖管子。外面的冷空氣灌入糖管中,膨脹起來。師傅們嫺熟地用腰間的麻繩把糖稀條割斷,迅速爲糖瓜塑形。糖瓜是圓是扁就看師傅們的手藝了。形狀一旦形成,就很難再改變了。“拔糖”的'工序完成,糖瓜就具備了雛形——外圓內空。只是外表還光禿禿,就像一個沒穿衣服的皮球。把裸露的糖瓜放入盛有芝麻的竹篩中,幾個心靈手巧的大嬸開始“粘芝麻”。隨着竹篩均勻地晃動,尚有餘溫的糖瓜上粘了一層密密的芝麻,就像給糖瓜裹上了一件蕾絲衫。

你別以爲糖瓜都一樣,都是又圓又大。其實,你仔細瞅,就會發現,糖瓜的模樣有的顯得蠢,有的很秀氣,還有的很大氣。模樣端莊的糖瓜往往被選作小年祭竈的供品,記得小時候家裏窮,只有小年的時候奶奶纔買一個糖瓜,放在供桌上祭竈神。我饞得不得了,可奶奶不讓吃,說要等竈王爺吃完了,從供桌上撤下來我才能吃。我問奶奶:“爲什麼要給竈王爺吃糖瓜?”奶奶說:“這是老一輩兒傳下來的規矩,過小年獻糖瓜給竈王爺吃,要用糖瓜黏住竈王爺的嘴,讓他上天說好話,下界保平安。”這樣的傳說故事我是半信半疑,可也沒膽量與竈王爺爭糖瓜吃,卻又忍不住嘴饞,常偷偷地趁奶奶不注意,用指甲掐下一兩粒芝麻來放在嘴裏解饞。現在想來真是既可憐又可笑。現在一到冬天,滿大街都是擺攤兒賣糖瓜的,只要想吃就能買到,卻感覺再也沒有小時候那麼甜,那麼香了。

家鄉的糖瓜吃起來脆甜香酥粘,別有風味,不僅是年年供桌上的必需品,還是走親訪友的佳品。家鄉的糖瓜遠銷全國各地,給鄉親們帶來了豐厚的回報,家鄉人們也因爲糖瓜過上了如糖瓜般甜蜜的生活!

  篇三、關於糖瓜的作文

二十三,糖瓜粘,竈君老爺要上天。

傳說,竈王爺本是天上的一顆星宿,因爲犯了過錯,被玉皇大帝貶謫到了人間,當上了"東廚司命"。它端坐在各家各戶的廚竈中間,看着人們怎樣生活,如何行事,把好事壞事都詳細記錄下來,到了臘月二十三日就回轉天庭,向玉皇大帝稟報各家各戶的善惡情況。到了臘月三十晚上再返回人間,根據玉帝的旨意懲惡揚善。

臘月二十三這天就叫做小年,要放炮,吃糖瓜。糖瓜就是一種白色黏呼呼的糖,據說可以把竈王的嘴粘住,讓他迴天庭不要亂講話,就像開人大會議似的。

印象中第一次吃糖瓜是小學一年級時的元旦聯歡會上。老師用班費買了一大堆吃的,我和另外幾個小孩幫着分,其中就有糖瓜。發糖的時候由於我沒在座位上,好多東西都沒發給我,我就去找老師要,要的東西中就有糖瓜。一點都不好吃,難怪我家沒買過,不怎麼粘嘴,特別粘牙。要過後發現巧克力也沒有我的,特別後悔沒一起要來,巧克力比糖瓜好吃多了。後來我再也沒吃過糖瓜。吃過一次瓜條,也不好吃,好像在嚼西瓜皮。真是難爲竈王了。

如果祭竈是要竈王開心一點,嘴巴甜一點,就應該用巧克力,竈王吃了很高興,回去肯定說好話。如果要粘嘴可以吃口香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