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晚清的第五大日記

晚清的第五大日記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9W 次

導語:日記作爲一種重要的傳記資料,往往可以從傳主日常生活中折射出社會歷史的方方面面。晚清李慈銘《越縵堂日記》、翁同龢《翁同龢日記》、王闓運《湘綺樓日記》、葉昌熾《緣督廬日記》因其獨特價值被人譽爲近代“四大日記”。而翁同龢之父翁心存的日記與之相比,毫不遜色,堪稱晚清的第五大日記。

晚清的第五大日記

翁心存歷官豐富,擔任過廣東、江西學政,大理寺少卿,國子監祭酒,順天府丞,工部、刑部、兵部、吏部、戶部尚書,武英殿總裁,上書房總師傅等職,其日記也相應反映出道、鹹兩朝的政治、經濟、軍事等諸多重大事件,茲舉兩例可窺一斑:

津門夷務自上月十七至今匝月矣,有勝有負,或戰或和,肉食者謀之,外人皆不得知。惟見羽檄交馳,使車駱驛而已,以不事張皇爲鎮定,以豪無準備爲機權,朝野恬嬉,若不知寇在門闥者,讀“園桃”之詩,不禁拊膺太息也。(咸豐十年七月十六日)

廿九日巳正安定門守城官兵已撤退,午刻開門,恆祺持令箭先驅,夷酋即率馬步隊千餘名入城。至門扎住,登城在二層門樓插立黃藍旗幟,少頃即下。旋有白夷數百名登城,在五根旗杆上懸紅長旗一面,紅十字白旗一面,城上下皆用夷兵把守,夷酋令步隊夾道站班,率馬隊前進。(馬上攜小炮,甚靈便。)百姓觀者如堵牆,夷人亦任之,並不攔阻。……申正後安定門閉,夷兵在城外者仍退回地壇內駐紮,壇牆已拆毀,內安炮位,外挖濠溝,京師之民閭閻不驚,市肆如故,奇哉,千古未有之事也。(咸豐十年九月一日)

這是對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攻打天津和侵入北京時的記載。若非翁心存的日記,我們很難想象民衆對時局的隔膜和對政府的`漠視居然到了如此地步。

翁心存每赴一地,均於路程遠近、驛站設置、地理風貌、谷價低昂、兵防水利及一切時事詳細記錄,翁氏日記還詳細地記錄了各種禮儀制度以及土木工程修建的具體過程,可以爲研究清末地理風俗、農林水利、禮儀制度、建築工程等提供諸多參考。而其所載柳如是、程恩澤、劉熙載等名人逸事,可以爲研究人物傳記提供寶貴資料。

翁氏日記於天象記載十分詳細,是氣候學研究的寶貴資料。南京大學徐雁平先生就曾利用翁心存日記,統計出19世紀北京年平均沙塵天數達22天,糾正了學者據《翁同龢日記》得出的10.4天的結論。可以看出,翁氏日記在自然科學方面也具有獨特的學術價值。

翁氏日記手稿藏於國家圖書館,一直沒有進行過影印或整理,且字跡潦草,整理難度很大。這次張劍先生不畏艱難,沉潛國家圖書館,將其整理出來,並編制了人名索引,爲讀者利用該書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毋庸置疑,《翁心存日記》的整理出版,是非常重要的近代文獻整理成果,對近代政治、文化研究都有不可低估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