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古代最好玩的投壺遊戲

古代最好玩的投壺遊戲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8W 次

投壺,是由投壺人站在離壺一定距離的地方,把矢投向壺中來計算籌(得分)之多少的休閒娛樂形式。

古代最好玩的投壺遊戲

東漢末年的經學大師鄭玄在爲先秦典籍《禮記·投壺》作注時說:“投壺,射之細也,射爲燕射。”表明投壺是由古射禮的燕射演變而來。古時燕與宴同義,而燕射即飲宴時的射箭活動。投壺活動只取繁雜射禮中的部分內容作爲投壺的禮儀,既捨去了“武”的內涵,又保存了“禮”的外殼,從而使投壺這種從容安息、養志遊神、講究禮節的活動,在歷史上得到了很大發展。

投壺活動在歷史上也成爲某些人於政治上的勾心鬥角的手段。《左傳·昭公十二年》曾記載過這樣一件事,春秋時期晉侯設宴招待齊侯,席間雙方投壺以娛,結果雙方都借投壺的祝詞說出了爭霸的意願。這固然是借投壺以行外交,但投壺本身則是一項帶有禮儀特點的娛樂性活動。

早期的投壺方法,在《禮記》的“投壺”和“少儀”篇中都有着詳細的記載。投壺所用的壺,廣口大腹,頸部細長,壺的腹內裝滿又小又滑的豆子,防止投的矢躍出。所用的“矢”,用朽木製成,一頭削尖如刺。矢的長度有二尺、二尺八、三尺六三種,用於不同的投壺場合。一般每次比賽,只准投四根矢。

投壺比賽時,分成“主黨”和“鄉黨”兩組,在伴奏曲和鼓聲中,從遠處用矢投入壺口。每投進一矢,由司射給投中者一邊放上一“算”,即用來計算投中數目的用具。假如投中者高興得忘乎所以,不等對方投擲就搶先又投一矢,即使投上了,司射也不給“算”。大概“不算”一詞即由此而來。四矢投完爲一局,司射爲勝者“立一馬”。共要進行三局,誰立三馬,就算取得最後勝利,輸的一方就要喝酒。這種遊戲一來可使嘉賓多飲酒,以示主人盛情款客,二來可增添宴會歡樂氣氛,一舉兩得,備受古人的歡迎。

隨着禮射的逐漸淡出,由其發展而來的投壺活動依舊盛行不衰,南陽畫像石中有一幅漢代的《投壺圖》,畫面上中間立一廣口大腹長頸投壺,壺內已投入兩矢。壺兩側有五人,其中二人正在投壺。這幅生動的畫像石刻反映了漢代投壺的情況。唐代,投壺活動還成爲宮人消磨時間的娛樂,王建《宮詞》中的“分朋閒坐賭櫻桃,收卻投壺玉腕勞”,就是對宮人閒暇時投壺活動的描繪。

投壺活動的發展與盛行,一直與文士階層的興起及文武分途有關。因爲文人雅士不善騎射,但又要繼承先王之禮,於是就以壺代靶,以矢代箭,以投代射,投壺纔有了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歷史上,如極力維護禮法的宋代司馬光等人,雖然試圖對投壺的'玩法進行過符合封建禮教的改革,但由於這一活動的普及性,人們在投壺活動中並未拘泥於此,傳統的投壺形式仍然博行於世。

明清時期,隨着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在士大夫及文士儒生的社會交往中,投壺更是常見的娛樂體育活動之一,且投壺的形式更爲多樣化,娛樂形式更爲濃厚。據明人侯珦《投壺奏矢》的記載,當時的投法達到了140種。可見後來的投壺活動已經衝破了舊的藩籬,有相當的創新。

到了清朝末年,傳統的投壺活動還在宮中流傳。現在北京中山公園內“來今雨軒”北面的十字形亭子,原來就叫“投壺亭”,爲明清兩代帝王投壺演禮的地方。公園內還保存着六隻明清時期的銅質投壺。在國內不少的博物館內,也還保存有古代的投壺用具。

投壺幾經演變,流傳了兩千多年,作爲一項“古禮”,士大夫們認爲符合其生活方式,樂於接受;而作爲一種雅緻的娛樂,又可修身養性,健身延年。及至今日,隨着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日益重視,歷史悠久的投壺活動又在許多地方逐漸地興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