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齋月可以吃肉嗎

齋月可以吃肉嗎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8W 次

導語:齋月是伊斯蘭宗教地區和我國回族人民傳統節日,那麼齋月能夠吃肉嗎?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齋月的介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齋月可以吃肉嗎

古代人在祭祀前要進行“齋戒”,《禮記·曲禮》就說:“齊(齋的通假字)戒以告鬼神。”什麼是“齋戒”呢?現代人以爲“齋戒”就是不食肉類食物,其實這個理解是錯誤的。

《禮記·祭義》提到:“致齊於內,散齊於外;齊之日,思其居處,思其笑語,思其志意,思其所樂,思其所嗜。”是說齋戒者在祭祀前,要從內心到表現都虔誠肅敬。在室中思念被祭者的音容笑貌,這樣的話,《禮記·郊特牲》認爲就能“必見其所祭者”。(《易經·繫辭》注:“洗心曰齊,防患曰戒。”)

那如何體現出祭祀者的齋呢?對於《禮記·祭義》的.“致齊於內,散齊於外。”東漢經學家鄭玄註釋爲“散齊,七日不御不樂不弔耳。”也就是七天之內不近女色,不聽音樂,不去弔喪探病。明朝人朱升等奉敕所撰《齋戒文》時,對齋戒的行爲規則作出了規範:“戒者禁止其外,齋者整齊其內。沐浴更衣,出居外舍(即到專門的齋戒住宿場所居住),不飲酒,不茹葷,不問疾,不弔喪,不聽音樂,不理刑名,此則戒也。嚴畏謹慎,苟有所思,即思所祭之神,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精白一誠,無須臾間,此則齋也。”或許有細心人看到了其中有“不茹葷”三字,疑惑我爲什麼在開頭說現代人認爲古代“齋”不食肉是錯誤的。其實,“葷”在現代意義主要指肉類,通常與代表魚類海鮮的“腥”字連在一起用,古代卻不是這樣的意思。古代祭祀齋戒中的不吃葷,並非吃素食、忌肉食的意思,而是指不吃蔥蒜韭姜等有刺激氣味的菜。不吃它們,不是因爲這些菜本身有什麼不好,而是在於防止祭祀者在祭祀或會客時口裏發出難聞的氣味,造成對神靈、祖先或賓客的不尊敬。

現代人之所以會錯誤理解古代“齋戒”的涵義,主要是因爲我國佛教徒多將素食習稱爲“吃齋”、“持齋”。其實早在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傳法的時候,沒有規定不準吃肉,只是規定不準喝酒和吃蔥、蒜、姜之類。因此,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初,中國佛教徒並沒有不吃肉的戒律,可以自由選擇吃素或吃肉。如今的南傳佛教(指盛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及我國雲南省傣族地區等的佛教)出家人可以肉食,藏傳佛教也一向不忌肉食,日本佛教界現在也已開放肉食。

那爲什麼如今素食成爲中國漢族的佛教徒基本的要求呢?這與南朝的梁武帝蕭衍可是大有關係。公元520年五月,蕭衍寫出《斷酒肉文》,他根據《大般涅盤經》要求佛教僧侶全面禁止肉食,當時就有部分僧尼對此持有疑義,稱“律中無斷肉及懺悔食肉之法”(《大正藏經》第五十二卷)。但蕭衍認爲“若食肉者,即有殺分,於不殺戒即成有缺”,而不殺戒爲佛教根本重戒,持守此戒即必須斷除肉食,這是佛陀所製出家戒律中本有之義。其實,關鍵不在於蕭衍的論據有多麼充分,而在於蕭衍是皇帝!皇帝說要和尚不吃肉,和尚就必須不吃肉,否則,恐怕連飯也吃不到了。於是,《斷酒肉文》的頒佈使得“齋戒”(素食)成爲此後中國漢族佛教徒必須遵守的一種戒律。

談到此處,我們應該大致明白,無論是儒家經典還是佛教經典,對“齋戒”的一致認識就是靜心、敬畏地行事,與是否吃肉沒有多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