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上官體

上官體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1W 次

導語:“上官體”代表着初唐時期,以上官儀爲代表的一種詩風,以典雅爲主要特點。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上官體的介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上官體

初唐時期的詩歌是什麼樣子,我們先來看一首詩:

脈脈廣川流,驅馬歷長州。

鵲飛山月曙,蟬噪野風秋。

這首詩的作者是上官儀,唐太宗時進士,高宗時官居顯要,是當時的著名文人。著名的才女上官婉兒就是他的孫女。這首詩名叫《入朝洛堤步月》,是在洛陽早朝時經過洛堤有感而作。據說他騎在馬上,高聲吟誦此詩,“音韻清亮,羣公望之,猶神仙焉”(《唐詩紀事》)。詩沒有多大意思,但語言華美,對仗工穩,既是六朝詩歌的延續,又有所發展。這種詩風爲當時人所效法,稱爲“上官體”。

南北朝時期,是五言詩的時代。唐代初年,也是五言詩佔據主要地位。“上官體”以五言詩爲主,多是應制奉和、侍宴詠物之作,內容很貧乏。但這是當時的社會風氣。從唐太宗到武則天,經常召羣臣到內廷飲宴,宴必命賦詩,並以此定優劣,給予賞賜。武則天時,率百官游龍門,命賦詩,詩先成者賜錦袍。東方虯詩先成,被賜予錦袍。宋之問詩後成,但武則天看了以後,認爲比東方虯寫得好,就把賜給東方虯的錦袍奪過來,改賜給宋之問。唐中宗令羣臣賦詩,讓上官婉兒在這些詩中選一篇爲新翻御製曲。上官婉兒選宋之問詩而不取沈佺期。她說沈詩“微世雕朽質,羞睹豫章才”,詞氣卑弱,而宋詩“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則較強健。沈佺期見評語,不敢再爭。在這種風氣之下,人人都寫這種應制詩是很正常的事。

上官儀的主要貢獻,是對六朝以來已經廣泛使用的對仗加以總結,提出“六對”“八對”的理論(見魏慶之《詩人玉屑》卷七引),對唐代格律詩的形成有較大影響。

上官儀在貞觀年間所作的應制詩,就以屬對工切和寫景清麗婉轉而顯得很突出。如《早春桂林殿應制》中的`“風光翻露文,雪華上空碧”一聯,即體現出詩人的傑出寫景技巧和善於營構明秀靈動的詩境的能力。再如《奉和山夜臨秋》:

殿帳清炎氣,輦道含秋陰。悽風移漢築,流水入虞琴。雲飛送斷雁,月上淨疏林。滴瀝露枝響,空濛煙壑深。

此詩雖爲奉和之作,但詩人有意擺脫從類書掇拾辭藻的陳規舊習,注重對景物的細緻體察,自鑄新詞以狀物色。通過物色的動態變化,寫出情思的婉轉,從而構成情隱於內而秀髮於外的詩境。這種筆法精細而秀逸渾成的詩作,把五言詩的體物寫景技巧大大地推進了一步,成爲人們模仿取法的一種新的詩體。《舊唐書》本傳說:上官儀“工五言,好以綺錯婉媚爲本,儀既貴顯,故當時頗有學其體者,時人謂之上官體。”

上官體的“綺錯婉媚”,具有重視詩的形式技巧、追求詩的聲辭之美的傾向。上官儀提出的“六對”、“八對”之說,以音義的對稱效果來區分偶句形式,已從一般的詞性字音研究,擴展到聯句的整體意象的配置。在他的作品裏,有不少通過精妙對法來寫景傳神的佳句,如《奉和秋日即目應制》:“落葉飄蟬影,平流寫雁行。”《入朝洛堤步月》:“鵲飛山月曙,蟬噪野風秋。”緣情體物,密附婉轉而綺錯成文。音響清越,韻度飄揚,有天然媚美之致,體現了一種較爲健康開朗的創作心態和雍容典雅的氣度,成爲代表當時宮廷詩人創作最高水平的典型範式。

《舊唐書·上官儀傳》:“工於五言詩,好以綺錯婉媚爲本。儀既顯貴,故當時多有學其體者,時人謂爲上官體。”上官體的“綺錯婉媚”具有重視詩的形式技巧、追求詩的聲辭之美的傾向。上官儀歸納了六朝以後詩歌的對偶方法,提出六對、八對之說,以音義以對稱效果來區分偶句形式,已從一般的詞性字音研究,擴展到聯句的整體意象的配置。

“六對”一是正名對,如天地對日月;二是同類對,如花葉對草芽;三是連珠對,如蕭蕭對赫赫;四是雙聲對,如黃槐對綠柳;五是疊韻對,如彷徨對放曠;六是雙擬對,如春樹對秋池。“八對”也大抵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