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古人穿衣有什麼講究

古人穿衣有什麼講究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W 次

衣服是人的外在修飾,衣冠整齊,乾淨得體,是我們應有的修養,也能展現一個人良好的精神風貌。在中國古代,衣冠的意義尤其重要。我們常說中國是“禮義之邦”,而“禮義”的外在表現,最直接的就是衣冠,所以我們又說“衣冠禮義”、“衣冠文物”,等等。可見“衣冠”是和禮儀道德緊密相關的。

古人穿衣有什麼講究

“衣冠”和“禮義”有什麼聯繫呢?“衣冠”又爲什麼對於“禮義”如此重要?《周易》中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就是說,黃帝、堯、舜這樣的古代聖明君王,只是把衣裳穿得很得體,就這樣把天下治理好了。古代的“衣裳”和我們所說的“衣裳”不是一回事,而是“衣”與“裳”兩部分,上衣稱作“衣”,下衣稱作“裳”,上衣下裳,就好像天在上、地在下一樣。這是教導民衆要各守本分,把自己的分內事做好,如果人人都能這樣做,整個國家就會安定和諧了。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衣冠也非常重要。人之爲人,和禽獸不同,就在於人懂得禮義道德,而禮義的開始,就是形體要端正,態度要恭謹,說話要和順。在此基礎上,才能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尊敬長輩、報效國家。而這一切的開始,就是衣服要整潔得體。如果不能做到穿衣得體,剩下的就都成了空話。所以《禮記》的《冠義》中說:“故冠而後服備,服備而後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就是說,只有衣冠得體規範之後,才能做到形體端正、態度恭謹、說話和順。

那麼,古代的衣冠服飾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我們先從兩千多年前的周朝說起。周朝有個“冠禮”,就是所謂的成年禮。男子到了二十歲,就要舉行這個“冠禮”的儀式,也稱爲“加冠”。加冠之後,就表示此人已經成年,要有成人的德行,履行成人的義務。這種儀式持續了兩千多年,貫穿整個皇權時代。加冠儀式主要就是給男子換上成人的衣服。我們就從加冠儀式來看看古代的服飾制度:

冠禮有三個主要環節,第一就是“初加”,即第一次加冠。賓客爲即將成年的男子戴上“緇布冠”,也就是黑布做成的帽子,外形有點像現在的草帽。然後男子起身回房,穿上“玄端”、“爵韠”,也就是黑色的衣服和系在腰上、障在膝前的裝飾。所謂“玄端”,是上衣下裳分開的,上衣前面開口相連的部分稱爲“衽”,右邊的衽掩上左邊的衽,就是“右衽”,中華的衣服一般都是右衽的。領子稱爲“襟”,袖子是“袂”,袖口是“祛”。下裳類似現在的裙子,不過分爲前後兩片,這樣方便行走。

第二是“再加”,即第二次加冠。賓客爲男子帶上“皮弁”,是鹿皮做成的帽子,有些像現在的瓜皮帽。然後男子起身回房,再換一套新的玄端、爵韠。第三是“三加”,即第三次加冠。賓客爲男子戴上“爵弁”,模樣和皮弁相似,只不過是用紅裏泛黑的皮革做成的。然後男子起身回房,換上一套“纁裳”、“靺鞈”,就是有些泛紅的下裳和皮革做成的障膝。

魯荒王墓出土皮弁

上面說的冠禮,是通行於當時低級貴族“士”這一等級的禮儀,其中三套衣服,分別適用於不同的場合。“初加”緇布冠的衣服,是士的日常穿着;“再加”皮弁服,是士到都城朝拜國君時穿的衣服;“三加”爵弁服,是士輔助國君祭祀時穿的衣服。

當然,古代的衣服不止這三種。一套衣服中最重要的就是帽子,如果我們用帽子來區分各種衣服的話,有冕服、弁服、冠服三種。天子、諸侯有“冕服”,所謂“冕”,就是天子諸侯的帽子,有些像瓜皮帽上加一塊木板,板的前後垂下很多串玉珠子。冕服又分爲好多種,情況比較複雜。接下來就是“弁服”,除了前面提到的“皮弁服”、“爵弁服”,還有一種“韋弁服”。再往下就是“冠服”,包括“玄端”和“朝服”。

說完了男性的衣服,可以再說說女性的'。與男性的上衣下裳不同,女式衣服是上下相連的。《詩經》中有不少描寫衣服的詩句,比如《碩人》中的“碩人其頎,衣錦褧衣”,所謂“褧衣”,就是女子罩在外面的單衣。《出其東門》這一首有“縞衣綦巾,聊樂我員”,“縞衣”就是白色絲絹做成的上衣,“綦巾”是淺綠色的圍裙,這都是當時未出嫁的女孩子所穿的衣服。

《詩經》中還寫到了男子的衣服。比如《子衿》裏說“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衿”就是衣領,有青色衣領的衣服,是當時學生所穿的。下面“青青子佩,悠悠我思”,是說學生身上有青色的佩帶。《蜉蝣》這一首裏說“衣裳楚楚”、“采采衣服”、“麻衣如雪”,所謂“衣裳”,就是我們前面說的上衣和下裳。“麻衣”是用麻布做成的上衣,因爲麻布是白色的,所以說“麻衣如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