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三國演義空城計原文及賞析

三國演義空城計原文及賞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4W 次

諸葛孔明的“空城計”是《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故事,講述了諸葛亮智退敵軍的智謀。那麼到底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是什麼樣的故事情節?結局如何?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空城計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三國演義空城計原文及賞析

  《三國演義》之空城計原文

孔明將人馬分撥已定,先引五千兵去西城縣搬運糧草。忽然十餘次飛馬報到,說:“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望西城蜂擁而來!”時孔明身邊別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運糧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衆官聽得這個消息,盡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塵土沖天,魏兵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孔明傳令:“將旌旗盡皆隱匿;諸軍備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聲言語者,立斬!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進,急報與司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軍,自飛馬遠遠望之。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塵尾。城門內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灑掃,旁若無人。懿看畢大疑,便到中軍,教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馬昭曰:“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軍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於是兩路兵盡皆退去。孔明見魏軍遠去,撫掌而笑。衆官無不駭然,乃問孔明曰:“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今統十五萬精兵到此,見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軍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興、苞二人在彼等候。”衆皆驚服曰:“丞相玄機,神鬼莫測。若某等之見,必棄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不能遠遁。得不爲司馬懿所擒乎?”後人有詩讚曰:

瑤琴三尺勝雄師,諸葛西城退敵時。

十五萬人回馬處,土人指點到今疑。

  延伸:

空城計,民間最有名的空城計故事取自《三國演義》,作者根據三國志裴松之注“郭衝三事”改編的一段故事。後被用於三十六計,意指虛虛實實,兵無常勢。虛而示虛的疑兵之計,是一種疑中生疑的心理戰,多用於己弱而敵強的情況。歷史上也確有一些運用此計成功的例子,如張守圭守瓜州等。

  《三國演義》之空城計賞析

如果我們用博弈論的眼光看《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完全是一部記載着許多博弈案例的著作。當然,羅貫中不可能用“博弈”一詞。如果我們用一詞來概括《三國演義》,這個詞就是“計”。計,即計策或策略也。用計,即用策略贏對方。用計算敵,不僅要自己選擇恰當的計策,而且要算準對方用什麼計策,這不就是博弈?現在讓我們看《三國演義》中著名的空城計博弈。

諸葛亮誤用馬謖,致使街亭失守。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蜂擁而來。當時孔明身邊別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五千軍士,已分一半先運糧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士在城中。衆官聽得這個消息,盡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塵土沖天,魏兵分兩路殺來。孔明傳令衆將旌旗盡皆藏匿,諸軍各收城鋪。打開城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而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司馬懿自飛馬上遠遠望之,見諸葛亮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司馬懿頓然懷疑其中有詐,立即叫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急速退去。司馬懿之子司馬昭問:“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故便退兵?”司馬懿說:“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孔明見魏軍退去,撫掌而笑,衆官無不駭然。諸葛亮說,司馬懿“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我兵只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去,必爲之所擒。

這就是爲後人廣爲傳頌的空城計。這是一個信息不對稱的博弈。

在這裏,孔明可以選擇的策略是“棄城”或“守城”。無論是“棄”還是“守”,只要司馬懿明確知道他自己的支付,那麼孔明均要被其所擒。孔明惟一的辦法就是不讓司馬懿知道他自己的策略結果。他的空城計是降低司馬懿進攻的可能收益,使得司馬懿認爲,後退比進攻要好。

在孔明――司馬懿的博弈中,孔明瞭解雙方的局勢,製造空城假象的目的就是讓司馬懿感到進攻有較大的失敗的可能。如果我們用概率論的術語來說,諸葛亮的做法是加大司馬懿對進攻失敗的主觀概率。此時,在司馬懿看來,進攻失敗的可能性較大,而退兵的期望效用大於進攻的期望效用。即:司馬懿認爲進攻的期望效用低於退兵的效用。諸葛亮惟有通過這個辦法,才能讓司馬懿退兵。

司馬懿想,諸葛亮一生謹慎,不做險事,只有設定埋伏纔可能如此鎮定自若,焚香操琴。此時,司馬懿覺得“退”比“進攻”更合理,或者說期望效用更大。於是後軍變前軍,前軍變後軍,後退而去。結果是諸葛亮得以逃脫。

司馬懿對局勢的`判斷不是沒有道理的,他對諸葛亮的判斷是基於以前的認識,這就是“歸納法”。

空城計博弈是不完全信息博弈,曹操與諸葛亮的華容道博弈就是一個完全信息博弈。

曹操親領八十萬大軍進攻東吳,孫權和劉備聯合破曹,曹軍大敗。曹操引兵而逃。經過一路廝殺,來到一處,軍士報:前方有兩條道路,請問丞相走哪條路?曹操問:哪條路近?軍士說:大路稍平,卻遠五十餘里。小路投華容道,卻近五十多裏。曹操令人上山觀望,回報:小路山邊有數處狼煙,大路並無動靜。曹操叫走華容道。諸將問:烽煙起處必有軍馬,何故反走這條路?曹操說:豈不聞兵書有云;“實則虛之,虛則實之”。諸葛亮多謀,故使人于山僻放煙,使我軍不敢從這條路走,他卻伏兵於大路等着。吾已料定,偏不教中他計。諸將皆曰:丞相妙算,人不可及。遂曹兵走華容道。但關羽依着諸葛亮的妙計在華容道等着曹操,於是關羽上演了一場“只爲當初恩義重,放開金鎖走蛟龍”的捉放曹的義舉。逃過華容道大難,曹操只剩二十七騎?選

在曹操與諸葛亮之間的這一華容道博弈中,曹操的策略是在走華容道還是走大路之間進行選擇,而諸葛亮派關羽埋伏時,要在埋伏在大路還是埋伏在通往華容道的小路之間進行選擇。

這個博弈如同猜硬幣的遊戲一樣,是一“零和博弈”。雙方對博弈有完全的信息,各種策略下的博弈支付是公共知識。但雙方無法知道對方的策略選擇,而只能進行猜測。曹操要選擇走諸葛亮的軍隊不在的路,這是他的最優的結果。而諸葛亮的最優結果是埋伏在曹操要走的路上。

諸葛亮製造埋伏在大路的假象,其實則派關羽埋伏在小路。這裏關鍵是誰能真正猜到對方的策略,誰就是贏家。諸葛亮勝曹操一籌。博弈結果是:曹操選擇了走華容道,結果被抓;關羽在華容道守候,抓住了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