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辭賦精選 > 辭賦《小石城山記》原文及賞析

辭賦《小石城山記》原文及賞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3W 次

《小石城山記》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於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貶到永州擔任司馬後而作,是《永州八記》最後一篇。下面一起來賞析下!

辭賦《小石城山記》原文及賞析

 【原文】

石渠之事既窮,上由橋西北下土山之陰,民又橋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亙石爲底,達於兩涯。若牀 若堂,若陳筳席,若限閫奧。水平布其上,流若織文,響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掃陳葉,排腐木,可羅胡 牀 十八九居之。交 絡之流,觸激之音,皆在牀 下;翠羽之水,龍鱗之石,均蔭其上。古之人其有樂乎此耶?後之來者有能追予之踐履耶?得之日,與石渠同。

由渴而來者,先石渠,後石澗;由百家瀨上而來者,先石澗,後石渠。澗之可窮者,皆出石城村東南,其間可樂者數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險,道狹不可窮也。

 【譯文】

從石渠的橋上向西北走,一去到土山的北坡,百姓又架了一座橋。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倍。巨大的石頭作爲水的底部,寬達到水的兩岸。石頭有的像牀 ,有的像桌子,有的像門堂的基石像筵席上擺滿菜餚,有的像用門檻隔開的內外屋,水流像紡織物的花紋,水泉咚響聲像是彈琴聲,赤腳而往,折竹箭,掃陳葉,排腐木,清出一塊可排十八九張交 椅的空地。交 織的流水,指激撞的水聲,皆在牀 下;像翠鳥羽毛般的樹木,像魚龍麟甲般的石塊,都遮蔽在交 椅之上。古時候的人有誰曾在這裏找到這種快樂的嗎?以後的人,有誰能追隨我的足跡來此嗎?到石澗的日子,與石渠相同。

從袁家渴來的人,先到石渠後到石澗;從百家瀨上山到這裏的人,先到石澗後到石渠。石澗的源頭,在石城村的東南,路中間可以遊覽的地方還有好幾個。那上面的深山老林更加險峻,道路狹窄不能走到盡頭。

【賞析】

《小石城山記》也是“永州八記”之一。小石城山位於永州城西北。柳宗元以欣賞的`目光描繪了小石城山的美好景緻,同時借景抒情,慨嘆美好的自然景物“不爲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這些爲景物鳴不平的語言,不正是爲自己長期被貶荒遠地區,不得施展政治才能而發出的憤激語嗎?文章寫景形象生動,有聲有色,議論曲折有致,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小石城山記》以作者的遊蹤爲線索,繼續了親身經歷的旅途見聞和山川景物,幾乎用了一半的篇幅抒發他貶逐永州後遊歷自然時對觸景生情的感慨,整篇文章構成寫景和抒情兩個部分。

上文寫景,可分兩層,先是指明小石城山的方位,繼而描述小石城山的奇貌。要到小石城山並不容易,需要從西山道口徑直向北,越過黃茅嶺下去。有兩條通道,一條往西,並沒有什麼勝景。另一條稍稍向北,又折向東,在不過四十丈的地方,還有地層斷裂,且被一條河水分開,並有累累的山石橫截在路端。試想,不是有非常好奇迫切探奇心裏的人,有誰願意到這荒涼偏僻的小石城山來呢?但是柳宗元來了。被貶後的柳宗元,從繁華的都城長安來到了永州。在這期間,又來到了永州遠郊的小石城山,獨具慧眼的柳宗元,發現了這荒野僻郊的小石城山,發現了非同尋常的美。小石城山的形狀,上邊好似垛牆望樓,旁邊猶如聳出的天然城堡,而且有城門,城門洞望進去黑沉沉的,投進小石子,洞穴中發出水聲,聲音十分響亮,很久才消逝。沿着山坡,可登到山頂,能眺望到很遠的地方,像是小石城山也在探視外面的世界,打聽外面的消息。更奇特的是在山上,雖無土壤卻生着樹木和竹子,且健實蔥鬱,展現着旺盛的生命力。它們疏密相間,俯仰成趣,像是有才智的人精心設計佈置的。這天造地設的小石城山,奇特極了,美極了。

第二部分是作者由自然景觀帶來聯想和思索。小石城山的美和奇特,就在於它的簡單,在於它的自然質樸,是造物者的鬼斧神工。小石城山不是什麼人造景點,總有那麼一些矯揉造作,裝腔作勢之態。本真的小石城山是孤獨的,寂寞的,它的孤獨和寂寞是由於它所處的偏僻荒涼的地理位置決定的。如果它處在人口稠密,經濟繁榮的中原地區,那麼它將成爲令人神往的聲名遠播的風景名勝,遊人如織,摩肩接踵,而不至於像現在這樣鮮爲人知,默默無聞了。小石城山千百年來一直存在在哪裏,它究竟在這裏呆了多少年,連它自己也不知道。而經歷千百年卻不能向人們展示它的美妙景緻,這實在是勞而無功啊!可見的美好的事物被壓抑、被遺棄的殘酷現實是屢見不鮮。可見得山水也有受寵和不受寵的,這和人一樣嘛。那麼那個所謂的造物主究竟存在不存在呢?柳宗元的說法似乎有些自相矛盾。他先說更加相信這是造物主的安排,像自己這樣才德足堪大任的人,不也因爲改革就被皇上貶到這蠻荒之地嗎?小石城山是否也因觸犯天條,被貶到這人煙稀少的地方,有種說法小石城山的存在是慰藉被貶斥的賢士;也有說法,天地間有一種靈秀之氣,它賦在人身上,就成爲偉大人物,賦在物身上,物就成爲美物。柳宗元並不相信這兩種說法。但不管怎樣,小石城山和柳宗元相似的際遇讓他倆相遇確實是一件幸事。在那個時代相遇,在這個地方相遇,小石城山觸動了柳宗元敏感而多情的心。於是因緣際會,在這大千世界上,在滾滾的歷史紅塵中,這座美山產生了一篇美文。

整篇遊記共計二百二十一個字,可謂短小精悍,字字珠璣,描寫景物和寓合情感都恰到好處。真可謂一字不可增添,一字不可刪減。這篇遊記放在“永州八記”的最後一篇結尾,是作者的精心安排。這表明柳宗元雖然在永州遊山玩水,表面看來日子過的很舒暢,實際內心卻充滿矛盾,他在寄情山水時,仍在探求真理與正義。全文抒發賢才遭貶的天涯淪落之感,文中的議論是“永州八記”的主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