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莊子簡介 莊子是哪裏人

莊子簡介 莊子是哪裏人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7W 次

莊子簡介 莊子是哪裏人

  莊子

姓名:莊氏,名周,字子休或字沐

生卒:約前369年—前286年

朝代:戰國中期哲學家

籍貫:宋國蒙(今安徽蒙城)人

簡評:道家代表人物

莊子(約前369-前286),戰國中期哲學家,莊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漢族,宋國蒙(今安徽蒙城,又說河南商丘)人。做過宋國地方漆園吏。莊子是我國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原系楚國公族,楚莊王後裔,後因亂遷至宋國,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與道家始祖老子並稱爲“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爲“老莊哲學”,然文采更勝老子。代表作《莊子》被尊崇者演繹出多種版本,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爲”。

  生平簡介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戰國時代宋國蒙(今山東東明縣人,另說今安徽蒙城人)地人,曾任漆園吏。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爲“老莊”。他也被稱爲蒙吏、蒙莊和蒙叟。據傳,又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爲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爲南華經。

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爲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莊子是蒙人。蒙又稱蕭蒙或小蒙,據考證在宋國國都商丘附近,所以莊子是宋國人。對於莊子作蒙漆園吏,一般認爲是管理蒙地的漆園,也有認爲漆園是邑名。莊子的生活年代,一般認爲是前369年—前286年。莊子逝世的那年,宋國滅亡。也有認爲莊子活得更長的,《莊子》中有“舊國舊都,望之暢然”,顯然宋亡以後才稱呼“舊國舊都”。

莊子屬道家,從《莊子》很容易得出這個結論。司馬遷說莊子著書十萬餘言,而今本《莊子》僅33篇6萬5千多字,分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漢書·藝文志》載“《莊子》五十二篇”,可能是在晉代郭象注《莊子》刪去了。以前一般認爲《莊子》全部爲莊子所著。從宋代起,竟成問題,認爲內篇爲莊子本人所著,而外篇和雜篇是後人託名。總的來說,《莊子》一書除了《雜篇·說劍》類似縱橫家所著以外,其思想還是統一的。

莊子一生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性,清靜無爲,順應自然,追求精神逍遙無待。一直過着深居簡出的隱居生活。和惠施交好。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爲”。他的學說涵蓋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皈依於老子的哲學。莊子曾做過漆園吏,生活貧窮困頓,卻鄙棄榮華富貴、權勢名利,力圖在亂世保持獨立的人格,追求逍遙無恃的精神自由。

對於莊子在中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貢獻,封建帝王尤爲重視。唐開元二十五年,莊子被詔號爲“南華真人”,後人即以此稱之。莊子被道教隱宗妙真道奉爲開宗祖師,視其爲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莊子一生著書十餘萬言,書名《莊子》。著書于越國杭州。《莊子》一書也被稱爲《南華真經》。其文章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對後世文學有很大影響。這部文獻是中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

  思想淵源

世以“老莊”並稱,莊子和老子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當然莊子的思想是承繼老子的。相同點主要在“道法自然”的觀點中,莊子說“天有大美而不言……是故至人無爲,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還有就是無爲、反對戰爭等觀點。在養生觀點上,雖然老莊都談養生,但莊子更爲重視,《讓王》中有“兩臂重於天下”。

但老莊之間還是有區別的。老子的學說,除了強調自然的一面以外,還有講權術的一面。老子說“柔弱勝剛強”,《老子》中也處處強調這一點。所以後來法家的韓非也援引《老子》。而莊子拋棄了老子思想中講權術的一面。章太炎的《論諸子學》中有“其術似與老子相同,其心乃於老子絕異。故《天下篇》歷敘諸家,己與關尹、老聃裂分爲二。其褒之以‘至極’,尊之以‘博大真人’者,以其自然之說,爲己所取法也。其裂分爲二者,不欲以老子之權術自污也。”

  政治主張

莊子和儒墨有一點很大的不同,儒家墨家推崇聖人,而道家則反對推崇聖賢。老子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莊子說“聖人生而大盜起”。莊子認爲聖人的主義學說不過是“竊國大盜”的工具罷了。其中的典型例子就是田成子,篡奪了齊國的政權。“田成子一旦殺其君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邪?並與其聖知之法而盜之……竊齊國,並與其聖知之法一守其盜賊之身。”對於聖人,莊子借用盜跖之口批評“黃帝尚不能全德……堯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湯放其主,武王伐紂。”,說孔子是“魯之巧僞人”。莊子還說“凶德有五,中德爲首”,所謂“中德”就是有心爲德,有心爲德就要虛僞,“日出多僞,士民安取不僞。”,會導致天下大亂。莊子還對聖人學說的積極性產生了懷疑,認爲聖人可以使一人變好,也可使三人變壞。另外,莊子反對儒家的`等級觀念,儒家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莊子認爲“道通爲一”,認爲道在萬物,萬物平等。

對治國,莊子反對儒家的以禮法治國和法家的以法律治國。莊子認爲儒家的仁義禮法違揹人性,使百姓“失其樸”。對於刑罰治國,“昔者堯治天下,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畏。今子賞罰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後世之亂自此始矣。”。莊子反對儒家和法家的治國方法的核心,是以知治國。莊子認爲知是“爭之器”,而且知往往會被大盜所利用,所謂“盜亦有道”便是如此。對於以知治國,莊子說“大亂之本,必生於堯舜之間,其末存乎千世之後。千世之後,其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也。”

所以,莊子與老子一樣,主張無爲治國,任其自然,認爲“絕聖棄知而天下大治”,君主要“無容私”,“汝遊心於淡,合氣與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莊子在《莊子》中描寫過他心中的“至德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標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爲義,相愛而不知以爲仁,實而不知以爲忠,當而不知以爲信,蠢動而相使,不以爲賜。是故行而無跡,事而無傳。”

  處世哲學

莊子認爲人活在世上,如“遊於羿之彀中”,處處充滿危險。羿指君主,彀指君主的刑罰和統治手段。對於君主的殘暴,莊子是一再強調的,“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所以莊子不願去做官,因爲他認爲伴君如伴虎,只能“順”。“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爲其殺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爲其決之之怒;時其飢飽,達其怒心。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還要防止馬屁拍到馬腳上,“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適有蚊虻僕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伴君之難,可見一斑。莊子認爲人生應該追求自由。

與佛教相類似的,莊子也認爲人生有悲的一面。《齊物論》中有“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莊子認爲如果能做到“齊物”,那麼他便能達到“逍遙”的境界。這是莊子哲學中另一個重要概念,這是個體精神解放的境界,即無矛盾地生存於世界之中。莊子並不否認矛盾,只是強調主觀上對矛盾的擺脫。莊子用“無爲”來解釋這一術語,與老子不同,這裏“無爲”是指心靈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這種狀態,也被稱爲“無待”,意爲沒有相對的東西。這時,人們拋棄了功名利祿的追求慾望,“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這句被普遍認爲《逍遙遊》一篇主旨,同時也是《莊子》一書的主旨。這是一種心與“道”合一的境界。

莊子認爲一般人很虛僞,“人心險于山川,難於知天。天猶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他批評儒家“以仁義攖人之心”,這樣會導致“天下脊脊大亂”。而君主的專制統治和對知識的愛好,只會使人心更加敗壞,“民之於利甚勤,子有殺父,臣有殺君,正晝爲盜,日中穴阫。”

莊子的爲人主要有四點,“一曰立場,站在環中。二曰方法,信奉無爲。三曰理想,追慕澤稚。四曰修養,緊守心齋。”所謂環中,就是不持有任何立場。《內篇·齊物論》中有“得其環中,以應無窮”,《雜篇·則陽》中有“得其環中以隨成”。無爲在《莊子》中經常出現,莊子認爲無論治國還是做人,都要無爲。但無爲頗難解釋,流沙河認爲是“僞”或是“人爲”的意思。“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是追求自由。“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所謂心齋就是要排除心中的種種雜念。

  哲學思想

莊子的哲學思想大體可歸納爲以道爲實體的本體論、“萬物齊一”的相對主義認識論,並由此引發出其獨有的主觀唯心主義傾向和相對主義詭辯傾向。這種本於自然的人性論與倫理觀,爲後世的中國知識分子提供了另一種生存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可能性。莊子的哲學提倡破除“肉身我”與“認知我”,追求超然物外的審美態度,於事於物不着痕跡。

在莊子哲學中,“道”是宇宙的本體,是一個無限的概念。由“道”而產生了天地萬物,“道”本身是萬物之源。“夫道有情有信,無爲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人如果得 “道”,即獲得了無限和自由。

莊子“道通爲一”的思想和近代德日進(Teilhard de Chardin)的哲學思想把宇宙看成一個有機整體的這一點上是相同的。這種看法比起牛頓把宇宙看成像彈球撞擊那樣的機械論思想,顯然是更近於二十世紀的科學。

  莊子的精神

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爲”。他的學說涵蓋着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精神還是皈依於老子的哲學。莊子曾做過漆園吏,生活貧窮困頓,卻鄙棄榮華富貴、權勢名利,力圖在亂世保持獨立的人格,追求逍遙無恃的精神自由。對於莊子在中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貢獻,封建帝王尤爲重視,在唐開元二十五年莊子被詔號爲“南華真人”,後人即稱之爲“南華真人”,被道教隱宗妙真道奉爲開宗祖師,視其爲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莊子》一書也被稱爲《南華真經》。其文章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對後世文學有深遠影響。

莊子的散文在先秦諸子中獨具風格,大量採用並虛構寓言故事,想象奇特,形象生動。此外,還善於運用各種譬喻,活潑風趣,睿智深刻。文章隨意流出,汪洋恣肆,奇趣橫生。總體來說,莊子散文極具浪漫主義風格,在古代散文中罕有其比,贏得無數文人學士的仰慕。

  莊子對道家的貢獻

後世道教繼承道家學說,經魏晉南北朝的演變,老莊學說成爲道家思想的核心內容。莊子其人並被神化,奉爲神靈。唐玄宗天寶元年(七百二十四年)二月封“南華真人”。所著書《莊子》,詔稱《南華真經》。宋徽宗時封“微妙元通真君”。

  莊子對文學的貢獻

莊周一生著書十餘萬言,書名《莊子》。這部文獻的出現,標誌着在戰國時代,中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語言,已經發展到非常玄遠、高深的水平,是中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因此,莊子不但是中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時也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位傑出的文學家。無論在哲學思想方面,還是文學語言方面,他都給予了中國曆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響,在中國思想史、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

  莊子名言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昔者莊周夢爲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蝴蝶,蝴蝶之夢爲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醜窮,不拘一世之利以爲己私分,不以王天下爲已處顯。顯則明。萬物一府,死生同狀。

吾以天地爲棺槨,以日月爲連璧,星辰爲珠璣,萬物爲送賷。吾葬具豈不備邪?

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莊子·外物》

鑑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久與賢人處則無過。《德充符》

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