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中考作文 > 中考語文《詩歌鑑賞》的教學反思大綱

中考語文《詩歌鑑賞》的教學反思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7W 次

誦讀是語文教學的優良傳統。唐朝韓愈曾說過:“手披目視,口誦其言,心惟其義。”可見他也是把誦讀作爲訓學的規則之一。

中考語文《詩歌鑑賞》的教學反思

在誦讀中可採取教師範讀、學生單獨朗讀、齊讀相結合的方法,來提高學生讀詩的興趣。讀詩時,要求學生首先注意停頓,掌握好節奏,以讀出詩歌的韻味。詩歌的節奏是依據漢語的特點建立的,由“頓”來體現的:四言詩每句兩頓,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五言每句三頓,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七言每句四頓,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其次要求學生能在讀詩的過程中展開合理的想象和聯想,在腦海中再現詩中描繪的景,在心中體會詩中抒發的情。出來上述的誦讀方法外,還可以配樂朗讀。漢字本身就平仄錯落、富有音韻,若再能配樂朗讀就更錦上添花了。背景音樂可依據詩歌的感情特點而定。如在學習白居易的《琵琶行》時配以古曲《陽春白雪》,樂曲時而低吟、時而激越,在抒情上和詩歌有異曲同工之處。蘇霍姆林斯基說:“音樂-想象-幻想-童話-創造,這便是兒童所走過的發展自己精神力量的道路。音樂的旋律在兒童心上喚器鮮明的畫像。這種旋律是認識理智的創造力的一種不可比擬的角度。”可見這樣處理有助於對詩歌進行進一步的理解。

二、讓學生唱起來。

把音樂引進教室,不只是可作爲背景音樂配以朗讀,還可以直接來唱。因爲中國上古時代詩歌、音樂、舞蹈原是三位一體的,詩歌和音樂有一種難解難分的特殊關係,音樂美應是詩歌藝術的重要因素。在古典詩歌的教學中,利用歌曲和詩歌都可和樂而唱的特點,讓學生詩、歌共賞,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並能把詩歌的情感內化爲自我的審美情感。李白的《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雲》中“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事多煩憂”和黃安的歌曲《新鴛鴦蝴蝶夢》中的“昨日向那東流水,離我遠去不可留,今日亂我心多煩憂”有相似之處,可讓學生在唱中背詩,在唱中體會時和歌的異同,從而體會詩歌的意蘊之美。除此之外,對於一些廣爲流傳的詩歌會有古今不同的演唱版本,例如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在學習時,可先讓同學聽完不同的兩種版本,然後在讓他們就自己喜歡哪一種詮釋的方式進行討論。這就要求學生必須能準確地把握原詞的內涵和藝術風格。

三、讓學生“畫”出來。

中國古典詩歌講究“立象盡意”,“象”即客觀物象,“意”即主觀感情,意思時詩人將感情注入客觀景、物,而不直接的表述。所以就有了“詩是無形畫,畫時無聲詩”的說法。詩人在創造繪畫美時,往往通過色彩來描繪大千世界的音容笑貌,使詩的形象具有繪畫的可觀性和直觀感。像白居易的《憶江南》詞中:“日出紅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像杜牧的《江南春絕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像李清照的《如夢令》:“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都是通過色彩豐富審美形象,強化藝術效果。因此我們在古代詩歌教學中可採取將詩歌中用語言文字表現的`色彩轉變爲真實可感的顏色的方法,讓學生先大膽的用色彩畫出他心中的景物特徵,然後比較詩中的色和畫中的色的差異(這種差異包括色彩本身,也包括這種色彩在表現作者的主觀感情時的作用)。比較中學生把握詩歌的物象特徵的基礎上不難發現詩歌中的摹虛和繪畫中的寫實的異同,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古典詩歌的教學中,除了以上所說的讀、唱、畫的方法外,我們還可運用寫的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一是仿寫,在學了簡單的詩詞的格律後,例如《如夢令》、五言絕句等,都可以讓學生仿寫成應景詩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而是寫評論、賞析的文章。讓同學吧學習的感悟及時記錄下來、整理成文。在交流中培養學生的文學欣賞、文學評論的能力。

古典詩歌時經過歲月的沉澱而能流傳下來的,它作爲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留給後人不僅有藝術魅力,更有一種人生的魅力,值得我們引導學生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