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高考寫作文的技巧介紹

高考寫作文的技巧介紹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1W 次

立意務求深刻

高考寫作文的技巧介紹

深刻,是指作文的見解深刻。議論性文章是說理透徹,論點深刻;記敘性文章是形象生動,思想深刻。高考作文鼓勵見解深刻,並且是鼓勵多種多樣,或是深入本質,或是揭示原因,或是說明結果,或是指出規律,或是預見發展,或是抓住要害,或是給人啓發,等等。“詩外有詩,方是好詩;詞外有詞,方是好詞。”詩詞如此,文章亦是如此。好的文章應有所興寄,否則一望到底,則清如開水,淡而無味。

要善於感悟。法國偉大的雕塑家羅丹曾經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許多同學在觀看同一個景物時,有的靈感頓生,有的卻一片茫然;在經歷同一件事情時,有的百感交集,有的卻無動於中;在面臨同一個題目時,有的思如泉涌,有的卻木然無知:這就是感悟的差異。感悟能力強的人,耳聰目明,時時留心,處處在意,遇事敏感,善於發現生活的美,善於激發心中的情,寫作富有“靈性”;感悟能力弱的人,聽而不聞,視而不見,萬事不感興趣,一切無所用心,遇事遲鈍,沒有感慨,沒有激情,沒有見解,自然就會視寫作爲畏途。

如果想寫出認識深刻的的文章來,就要“見人所未見,發人所未發”。要做到深思,就必須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由個別到一般),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問題產生的原因,要辯證分析,自己觀點具有啓發作用。

材料意象豐富

材料豐富,是指內容豐富,這應當包括閱讀積累、生活積累、審美積累等多個方面。平時積累多、考場上自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樣,高考作文內容往往會呈現一種“豐富”的狀態。議論性說明性文章,材料豐富就是旁徵博引,理論引證、事實例子、類比事例、數字資料等等都比較多而確切有力。形象豐滿主要是指記敘性文章(包括散文、故事和小小說等),形象豐滿或是人物形象肖像、心理、語言、行動等描寫比較齊全,人物豐滿生動;或是敘事具體完整,情節曲折有致;或是細節描寫細緻逼真,有點有面。意境深遠主要是針對散文、詩歌、小說等文學體裁的,意境深遠就是“意”與“境”融合得很好,或是景物與抒情結合,情景交融;或是象徵隱喻,含意幽遠,或是詩情畫意,言有盡而意無窮。

行文展現才情

或是詞語生動善於引用名言,或是句式靈活搖曳多姿,或是善於運用修辭手法描寫形象,或是文句有意蘊富含哲理,或是構思有意境,讓人回味無窮。這些都是有文采的表現。可以這樣理解,考生在行文中,只要有某一點閃光耀彩的地方,都應該加以肯定和鼓勵,以使他們在通順的基礎上所展示的各種語言風采能夠得到應有的評價。

考生可將對生活的思考,讀書的修養,寫作的'本領全面展示給閱卷老師。如將生活的感悟作爲文章的主旨,將課外讀到的名言名句、名人故事作爲論據寫入文章,將某文獨到的構思“移植”到自己的作文裏,將生動活潑、形象風趣的語言模仿到家,等等

真情自然流淌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問世間“情”爲何物?“高山流水”是真誠的友情:“舐犢情深”是本真的親情:“落葉歸根”是鄉土之戀……“情”是生命之“真”,是愛、仁慈、悲憫……是生命之間相互維繫的絲線,是生命源頭的汩汩清泉。

寫文章也要想做到“感情真摯”,抒發真情實感,切忌矯揉造作。《莊子漁父》中說:“不精不誠,不能感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具體地說考生要注意以下兩“真”:一是“事真”:這點主要指記敘。事情中往往流露出感情,感情“真”首先需要事情“真”。而真實的事情不僅僅是作者的所見所聞和親身經歷,它還包括作者的所想(要依照題意大膽想像),只要符合來源於生活就可以視爲“真”。二是“理真”:這裏主要指議論。人們常將“情”與“理”連在一起,稱爲“情理”。文章闡述的道理若想說服人、打動人,非有“情”的加入不可。因此,道理“真”有助於感情“真”。只有這樣,“真摯”才能始終“真摯”。

展現創新之美

清代詩人、畫家鄭板橋有一幅對聯: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十九世紀英國詩人王爾德說:第一個把美人比成鮮花的人是個天才,第二個把美人比成鮮花的人是個庸才,第三個把美人比成鮮花的人則是個蠢才。要激活自己的創新意識,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深。常中求變,變中求新。”黑格爾也說過:“內容之所以成爲內容,即由於它包括成熟的形式在內。”

高考作文在發展等級中設立“有創新”的條目,目的正是想通過一個側面鼓勵學生培養創造性思維。或是見解新穎,或是材料新鮮,或是構思精巧,或是推理想象有獨到之處,或是有個性特徵。這些方面都是可能蘊涵“創新”因素的地方,在高考作文中凡是有利於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和思路解析的地方,我們就必須給予重視和鼓勵。

古代戲曲理論家李漁在《閒情偶寄》中這樣說過:“變則新,不變則腐;變則活,不變則板。”高中階段的作文訓練也是如此。只有時時處處將創新意識貫徹到寫作中,纔有可能寫出內容和形式俱佳的作文。

怎樣才能做到創新呢?重要的就是你比一般人思考得深,琢磨得透,才能從普通的事物中洞見其本質意義。古人說得好:“凡作文發意,第一番來者,陳言也,掃去不用;第二番來者,正語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來者,精語也,方可用之。”這三番意思代表了認識逐步深化、文章漸次深刻的一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