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四年級作文 > 精選端午節四年級作文彙總八篇

精選端午節四年級作文彙總八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5W 次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節四年級作文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端午節四年級作文彙總八篇

端午節四年級作文 篇1

我國的傳統節日很多很多,有元宵節。春節……大大小小的節日算起來,一共有十二個傳統節日,今天我們來講一講端午節吧。

每年端午節的前幾天,媽媽,奶奶,還有外婆都會包好多好多的大糉子和小糉子。有蜜棗糉,蛋黃糉,肉糉,還有豆糉……。各種各樣的糉子多的數不清,可我最喜歡吃的還是蜜棗糉,我之所以喜歡吃蜜棗糉,一半是因爲蜜棗糉吃起來甜蜜蜜的,那米鬆鬆軟軟的,輕輕一咬,甜甜的味道溢滿了整個口腔。一半是因爲蜜棗糉吃起來有不一般很甜蜜的味道。是讓我希望以後的生活過得甜蜜蜜的。快上學了,我連忙把在鍋裏煮熟的蛋用大湯勺打了一個蛋,一摸,還是熱乎乎的呢。我小心翼翼的把蛋放入蛋袋裏上學去了。我到了學校裏看見同學們在再一起玩‘轉蛋”,我不一會兒也加入了“”轉淡”,這個行列裏了。我仗着蛋的堅固和尖頭撞破了好幾個蛋,我把那些蛋佔爲己有,留做備用。

放學了,我和媽媽來到江邊看賽龍舟,只見江邊停着幾條龍舟,龍舟上坐滿了人,手上拿划船的槳。只聽一聲“砰”的聲音,船上的水手用自己用力又粗壯的手臂划着槳,我看紅隊現在暫居第一,藍隊第二,綠隊第三,我看見藍隊後來居上,慢慢的超過了紅隊,以第一名成績獲勝了。

我喜歡吃糉子,轉蛋,賽龍舟,但我更喜歡端午節。

端午節四年級作文 篇2

他喜歡吃糉子,便留了一個心眼,回老家的時候和人找了點軟米,想在下一個端午節之前給他包糉子。記得小時候,放了白糖吃的那種軟米糉子,香香甜甜的滋味還在脣間。

給媽媽打過下手,知道糉子的包法,於是那天買到了葦葉之後,便泡上了米,媽媽說米要泡三天。在老家,米是要泡十幾天的,他們說泡幾天米,包好的糉子就可以放幾天。現在有了冰箱,當然不會發 愁存放了。

可是今天真的去包的時候,才知道沒想的那麼容易。

先得淘米,米泡了三天,有一股黴味,要淘好多次,我彎着腰在水管下面淘了有半個小時,才感覺味道小了點。當想站起來的時候,腰都直不起來了。

然後得煮葦葉,煮好了以後還得一片一片地洗,手指被水泡得發了白,粗糙的葉面把手刷得生疼,纔想起來戴橡膠手套。葉子洗好了,還得把根部剪掉,然後再衝洗一遍。

紅棗泡上,繩子準備好,終於可以包了,可是第一次單獨包糉子,還是不夠熟練,一會兒米露出來了,一會兒葉子破了,可包完了,看着滿滿一鍋的糉子,心裏還是挺高興的。

上火煮了之後,一會兒便聞到了糉子的清香味。這個時候纔想起來,晚上還沒吃飯,肚子咕咕叫了。

明天,他就可以吃到我給他包的糉子了,只是不知道好不好吃。

端午節四年級作文 篇3

我最喜歡就是五月初五端午節了。

到那天早上,大家都把菖蒲,艾草插在大門上,據說可以除邪避兇。

端午節能嚐到好吃糉子。糉子種類繁多,有豆糉 ,有紅糖糉,有棗糉,有肉糉……真讓我雙眼發光!我忍不住衝上,拿起一個糉子,使勁一咬,“哇!好美味啊!”我不禁大口大口地吃起來。

在端午節還能觀看刺激賽龍舟。每到那天,江邊就響起了洪亮大鼓聲、歡呼聲、吶喊聲,響成一片。選手們身穿綵衣,緊握船漿,喊着整齊口號,奮力地擺動船漿,向終點駛去。一隻只龍舟象一條條巨龍在江河上翻滾、飛馳。人們在河岸邊不停地喊着加油助威。

說到端午節,還有個美麗傳說呢!傳說楚國詩人屈原因爲國家被佔領了而投江自盡。人們怕魚吃了屈原屍體,就紛紛划着小船來到江面上打撈,還把糉子投下江去,希望魚只吃糉子不傷害屈原屍身。

這就是我們家鄉端午節,你喜歡嗎?

端午節四年級作文 篇4

我們中華民族有着悠久的歷史和豐富深厚的傳統文化,尤其有許多傳統節日。比如:端午節吃糉子、中秋節吃月餅、元宵節吃湯圓等。

我最喜歡端午節了。因爲可以吃上好吃的糉子,糉子是用糉葉和糯米、蜜棗、花生一起包成的,香香甜甜的,可好吃了。說起糉子,還有段來歷呢,傳說愛國詩人屈原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江自殺,人們害怕小魚小蝦吃屈原的身體,他們用竹筒把米裝起來投進江中,可是被蛟龍偷吃了,後來人們知道蛟龍最怕葦葉和五彩線,人們用這些東西把糯米包了起來,蛟龍看見這些東西就嚇跑了,這樣小魚和小蝦就不吃屈原的`身體了。於是到了這一天,人們就把包好的糉子投進江中,一年又一年,就成了習俗。

除了吃糉子,端午節還有賽龍舟的習俗。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無比,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初五劃龍舟以作紀念。

這就是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四年級作文 篇5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的家鄉,也就是贛州全南,在端午節我們都要吃糉子,賽龍舟——可熱鬧了!

“權權,起牀啦!今天是端午節,快起來幫我包糉子吧!”媽媽興致勃勃的喊道。我一聽是端午節,馬上蹦下牀和媽媽一起包糉子。先把糉葉放入熱水中變軟,再把兩片糉葉疊成一個三角形的窩,把調配好的糯米和肉放入三角形疊成的窩。眼看就要成功時,角里的糯米像調皮的小孩一個個急着跑出來,媽媽幫我解了圍之後又跟我說了一遍包糉子的方法與步驟,我按照媽媽說的方法又包了一遍,然後繫好細繩,放入鍋中,大火蒸了一個小時,小火一個小時,熱氣騰騰的糉子就好啦!我迫不及待地拿出糉子,解開繩子,剝開糉葉,我便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

吃完糉子,遠處突然傳來“加油、加油”的吶喊聲,我從窗戶上往下看,原來賽龍舟開始啦!他們分爲紅黃藍綠四個隊,龍舟的中間有9—10個人,龍舟的前面有個打鼓的,要用力地打鼓,其他人喊“一二、一二……”氣氛非常熱烈,觀看的人們不顧炎熱,奮力地喊着自己喜歡的龍舟隊,有的高興地手舞足蹈,龍舟越劃越遠,知道無影無蹤……

今天我不但與媽媽學到了包糉子的“手藝”,還觀看了一場精彩的龍舟賽,真是愉快的一天!

端午節四年級作文 篇6

端午節在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又叫端陽節、重五節、天中節、五月節、女兒節、詩人節等20多個。

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屈原。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汩羅江,死後爲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糉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汩羅江後,當地百姓知道此消息後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後來,漸漸發展成賽龍舟。這就是端午節吃糉子、賽龍舟的原因。

端午節有許多習俗,我映像最深的就是戴香包。香包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比如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鬆、高本行等。戴香包很有講究。老年人爲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等形狀的,象徵着鳥語花香,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鬥雞趕免等。

因爲相傳端午節是惡日。所以,端午節那天,家門口都要掛艾草、菖蒲或石榴。通常把這些東西綁成一束,然後掛在門上。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插在門口可保健康。菖蒲等也各有寓意

中國的文化真奇妙、豐富啊,吸引了多少外國人關注啊!

端午節四年級作文 篇7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星期一一大早,奶奶去菜市場買了許多包糉子的材料,有荷葉、醬油、糯米、五花肉。奶奶把材料買回來之後,我先把荷葉全部洗乾淨,奶奶把糯米、五花肉、醬油攪拌在不鏽鋼盆裏。材料準備好後,我們就開始包糉子了。奶奶告訴我糉子的形狀有各式各樣的,有圓形、三角形、長方形 ,這次奶奶教我包的是三角形的糉子。首先將荷葉拿在左手,右手將糉子的餡料放在荷葉上,然後把荷葉捲起來,用棉紗線裹緊,這樣一個糉子包好了。我和媽媽用奶奶教的方法包了一個又一個糉子,通過我們的努力滿滿的一盆糉子包好了。我們把這些包好的糉子放到鍋裏蒸,等糉子蒸好的時候,奶奶打開鍋蓋糉子的清香迎面撲來,饞的我口水直流。奶奶把糉子拿出來放在桌子上,還沒等糉子涼了,我就馬上品嚐起來,真是又香又黏啊!

吃完午飯媽媽帶着我到岸邊看龍舟比賽。到了賽場那邊已經人山人海了,我們選了一個比較有利的位置觀看比賽。沒過多久,只聽一聲鑼鼓聲,五條船馬上出發了。第一條船在最前面,第二條船緊隨其後,觀衆們都大聲喊着加油,加油。在最後的時候第一條和第二條同時通過終點,裁判員重複看了一下比賽回放,最後確認第一條比第二條船領先了一秒秒,獲勝的是第一條船,真是驚心動魄啊!

今天真是興奮而難忘的一天啊!

端午節四年級作文 篇8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相傳古代詩人屈原就在農曆五月初五這天投入汩羅江自盡。當地人民駕舟奮力營救,便有了今天的競渡風俗;人們又把竹筒裏的米撒向汨羅河喂蛟龍以保全屈原的肉身,後來,人們把竹筒盛米改爲我們所吃的糉子形狀。

去年的端午節。大街上人山人海,男女老少都在幹自己想做的事情。當然,我家也不例外。奶奶一早就去買艾蒿了,聽奶奶說,往門上插艾蒿能驅邪。沒什麼事幹的媽媽便包起了糉子,糉子又叫‘‘角黍’’、‘‘筒糉’’我看見媽媽首先把西米浸泡,接着在糉葉表面塗上油,因爲這樣防粘。然後把糉葉捲成窩形,先填好西米和餡料。要注意壓緊了,包裹後捆緊,最後再放入鍋中煮半個小時,撈出來放涼後便可以吃了。吃着香噴噴的糉子,爸爸給了我一個香囊,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我很喜歡這個香囊。

隨着時間的推移,端午節過去一年多了,但在我的心裏卻留下了深刻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