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和女兒包餃子散文(精選25篇)

和女兒包餃子散文(精選2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4W 次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過一些經典的散文吧?散文的宗旨是文筆一定要優美,文章一定要流暢。“形散而神不散”。你有了解過散文的寫作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和女兒包餃子散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和女兒包餃子散文(精選25篇)

和女兒包餃子散文 篇1

有好久了,都沒有給女兒包餃子吃,難得今天清閒,就去買來新鮮的韭菜,坐在院子裏聽着樹上鳥兒唧唧喳喳的瘋鬧,細心地撿洗着韭菜。女兒樂壞了,餃子是她的最愛,她飛快去地下室收了新鮮的雞蛋。高興地說:“媽媽,那隻花母雞正在下蛋,我把它轟了起來,它還想啄我呢。”我朝女兒笑了笑,女兒閉上小眼睛對我做了個鬼臉,然後神祕地說:“媽媽,給你商量個事,今天我和麪。”我笑着說:“可以呀,就是一定要和好,不能像上次和的太軟了。”女兒立刻來了句:“當然了,肯定是一次比一次和的好了。” 於是我和女兒分工合作,我炒好雞蛋,切好韭菜,細心地加入味精、白糖、調料、精鹽,又滴了幾滴小磨香油,認真地攪拌着,女兒用力地吸了一下鼻子說:“媽媽,真香。”還真不錯,麪粉在女兒靈巧的小手下逐漸變成了光潔的麪糰,我誇了一句:“和的真好。”女兒立刻飄飄然起來:“那是,也不看看是誰家的丫頭。”我笑着說:“臭美吧。”

開始包餃子了,女兒從兩三歲時起就是我的好幫手,一直幫我擀餃子皮,現在早已是輕車熟路,不在話下。女兒擀,我包。我細心地把餃子包成女兒喜歡的彎彎的月亮,女兒立馬說:“媽媽,你怎麼沒有一點創意呀?老是包月亮餃子。今天我要吃太陽餃子,還要吃魚餃子。”要在平時忙的話,我會呵斥女兒麻煩,但今天心情不錯,就說:“好,就給你包太陽餃子和魚餃子。”於是我把月亮餃子的兩個角朝反方向捏在一起,就成了圓圓的太陽,把餃子用兩個手指捏來捏去,就成了可愛的小魚兒,女兒看着案板上越來越多的太陽和小魚兒,興奮地說:“媽媽,咱們家冬天太冷了,咱們以後就多吃太陽餃子,冬天就不怕冷了。”我不認識地看着九歲的丫頭,她接着說:“今天的魚餃子不給爸爸吃,他今年可是沒去釣一條魚,還老和你爭電腦。”我笑着用面手點了一下丫頭的額頭說:“小腦瓜裏都想些啥呀”。女兒立刻讓“咯咯咯”的笑聲感染了院子裏樹上的鳥兒和地上覓食的雞。 餃子熟了,女兒立刻扯着嗓子喊:“爸爸,開飯了,有太陽餃子和魚餃子吃。”我心裏罵她:“表裏不一的傢伙。”女兒給他爸爸端了一碗,她爸爸依然沉迷在遊戲之中。 我和女兒開始吃飯了,女兒懂事地說:“媽媽,我們看奧運會吧。”說着熟練地選好頻道,我和女兒就邊看奧運邊吃餃子,女兒說:“媽媽,今天的餃子特別好吃。”看着女兒那快樂的笑容,我一時很是感慨,其實還是一樣的餃子,只不過換了個形狀,就讓女兒這麼興奮,這就是那個小時讓我焦頭爛額的小不點,怎麼一眨眼間就長大懂事了。我忽然有點醒悟了:其實生活何嘗不是這樣呢,平淡的日子稍微改變一下心情和想法,一樣可以過的精緻而幸福的。女兒給我碗裏夾了一個餃子說:“媽媽,送你一個太陽,溫暖你所有的冬天。”我眼裏立刻有一種溼溼的感覺,感受到了一種平淡而溫暖的幸福。

和女兒包餃子散文 篇2

母親家裏,孩子們鬧個不亦樂乎,天熱的人心煩氣躁,。母親說:“中午包餃子吧。”我嫌天太熱,心裏是一萬個不樂意,但還是笑着點了點頭。女兒拿剪刀到平房上剪韭菜,母親一遍遍對女兒示範:“這樣剪啊,一手捉韭菜,一手拿剪刀,從根部剪。剪的時候要輕,要不剛澆過的韭菜就會連根都弄出來了。”女兒挎個籃子上平房剪了韭菜,我們就坐在院子裏擇,一根一跟擇的很仔細。女兒把擇好後的韭菜拿去洗時,才發現母親家水管跟前那株小桐樹苗,幾天不見,爆出那麼大的幾片葉子,真的成了大大的桐葉傘。

母親拿洗淨晾好的韭菜去切,刀有點鈍,母親切的很吃力。我要替母親切,遭拒絕:“咱家的刀你沒用慣,還是我切吧。”母親切好了韭菜,雖然長短不一,不是很碎,但母親很有成就感。母親開始和麪,說需要熱水,我馬上去燒,邊燒邊說:“媽,我在家和麪都用涼水呢。”母親說“涼水和的麪包餃子不好吃。”母親開始和麪了,我發現母親的手慢了許多,遠沒了我小時候的靈活樣。我對母親瞎指揮:“媽,你和一會面,就把和麪的手放水裏蘸一下再和,次數多了,和到最後就會三光:盆光,面光,手光。”母親照我說的做,有點笨拙,但很開心。望着母親微駝的背,總不相信,可不得不相信,母親已經是快七十歲的人了。

母親和好面,我拌好餃子餡,開始包了。孩子們跑來幫忙,被母親拒絕。母親對我說:“讓娃子們都去耍吧,咱倆包就行,咱倆可以邊包邊說話。”於是,孩子們一窩蜂得到了釋放,看電視的看電視,瘋玩的瘋玩。父親在院子裏忙碌着他永遠也忙不完的瑣碎活,不時大聲制止孩子們爬高上低的危險行爲。

廚房裏,母親擀皮,我包。母親說:“你看我擀的皮厚不厚,厚的話我可以再擀薄一點。”我連聲對母親說:“你擀的不厚不薄,包着正好。”母親得到了肯定,很開心。我心裏卻酸酸的,一向強勢、說一不二的母親不知道從啥時候開始在我們幾個面前變得不自信了。母親邊擀餃子皮邊向我絮叨:“前幾天你表姨來了。”我“哦”了一聲,母親說:“我是不是已經對你說過這事了?”我急忙接話:“我表姨和誰來了,咋來的?”母親一下子來了興趣,把表姨來的事細細緻致對我說了一遍。其實表姨來看母親這事,母親在我今天剛到家時已經對我說過了,母親願意絮叨,我就裝着沒聽過。聽母親絮叨完,我對母親說:“你和我爹沒事時,也拿點東西去看看我表姨。”母親很高興:“就是嘛,不能老是讓人家來看我,我也得去看看人家,這是禮數。”

我把包好的餃子擺在家裏勘稱古董的調盤上,像小時候擺弄泥娃娃那麼用心。母親就那麼絮叨着,我認真聽着,不煩不燥,好像外面的天也不是那麼熱了。母親絮叨夠一個段落,我開始絮叨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母親成了我最好的聽衆,她覺得我所有的話都是對的,她支持我所有正確不正確的想法和做法,甚至到了一種迷信的程度。總覺得母親還很年輕,她聊起我小時候的趣事,恍惚就發生在昨天。她能記起每一個曾到過我家來的我的同學和朋友,能記起她們每一個人的名字和模樣。

餃子終於包完了,我們像完成了一項艱鉅而偉大的工程。我和母親長出一口氣,看着排列整齊的餃子,相視一笑,特有成就感!

和女兒包餃子散文 篇3

“出門的餃子回家的面。”母親不停的擀着麪皮兒,“快的很,一會兒就好。”

我是不大想讓她忙的。年的味道還沒有散盡,平常的生活也那麼好,吃餃子已經不是什麼誘人的事情了,況且也不希望一家人因我而忙。

母親捶了捶背,又把弄好的皮兒放到我身邊,看看我已經包好了的餃子,高興地說:“真是長大了!看,你包的餃子越來越好看了,小時候……”母親獨自悠悠的說道,忽然有些傷感,低聲嘆道:“看媽媽都有點供不上你了。”

“媽,我給您捶捶背吧。”我輕輕地把她拉坐到椅子上,眼神禁不住落在母親身上。我多久沒有仔細的看母親了:歲月的風霜無情地漂染了她濃密的黑髮,時間的雙手在母親的額頭悄悄地刻下一道道抹不去的印痕……往事歷歷,在時間絲線的穿引下,無數的記憶碎片連成了美麗的珍珠,不斷的浮現在我眼前;歲月滴滴,在生活的調色下,和成樸素但動人的曲子扣響在我的心絃。

在小的時候,我的確應該是一個調皮,不懂事的孩子,沒想到現在變了個樣子,母親經常在爸爸面前怎樣說,彷彿也在回憶一件有趣悅心的往事,神色平靜。而我知道這是因爲母親多麼的包容,把那些不快的東西像輕絲一樣拂去。小的時候家裏的條件是現在的人們無法用常理來想象的,就像二爺說的那樣要數着米粒過日子,不到逢年過節是甭想改善生活的,對餃子的感情是一直要盼到春節才能終結的吧?那時的我總是嘴饞,一天不知道哪陣風颳到整天瘋玩的我的耳朵裏,說韭菜雞蛋餃子好吃,我就鬧着要母親做給我吃。這當然是不合常規的要求,父親不同意,而且氣的舉起巴掌要揮我。母親趕忙攔着:“你打孩子幹啥,誰不想能夠吃上一頓香噴噴的餃子呢?”

於是,東家一把韭菜,西家一個雞蛋,母親就這樣爲我東挪西湊的忙碌起來。當我吃完那僅有的一碗餃子時,她會心的笑了,撫摸着我毛茸茸的頭說道:“孩子長大了就天天吃餃子,媽做給你吃。”

時間的腳步一刻不停的奔跑着,母親的餃子也越來越好吃了——薄薄的皮兒,鮮美的餡兒,型如月牙或狀似元寶,素的葷的:母親練就了一手包餃子的絕活。然而,有一種情絲在我心頭總也揮之不去,那碗餃子是最好吃的。雖然樸素卻含着母親的寬容,我想。

母親又起身要擀皮兒了,我拿着皮兒,卻沒有辦法走出對往事的回憶。

外婆已經病了好幾個月了,是去年的秋天吧。成熟的莊家都渴望着走向打穀場,而我的外婆卻病了,是中風。

不能看着農家人忙了一季子的收成都散落地中,當然更不能看到生病的外婆無人照料,大姨和母親就輪換照顧。疲憊了白天的母親從地裏回來,草草地吃幾口飯就守在外婆的牀前。

大雁還未來得及南飛,樹葉還沒來得及金黃,可外婆的病加深了:她不再認識我們,而且心情不好,總是無緣無故的生氣,隨意抽打觸手可及的東西,她時而清醒,時而糊塗。勞累一天的母親本應該好好的休息一下的,然而不能。看着外婆的情形,我看見母親曾傷心的落淚,她何嘗不心疼自己的母親啊?

有一天的深夜,我忽然聽見廚房有聲響,爸爸告訴我,原來是你媽在做飯。那時你外婆突然要吃餃子,你母親就深更半夜的……母親把餃子送到外婆的嘴邊,看着她嘴角的笑容,小心的擦拭溢出的汁液。我想象着母親的一舉一動,這多麼熟悉啊,我不就是她這樣把我喂大的嗎?

出了新年,母親就隔三差五的回小舅家去看望外婆。洗髒了的衣物,當然還要做那熟悉的餃子。你外婆吃餃子的時候是清醒的,有時會拉着我的手滿意的笑……是誇獎,還是幸福?總之是一種他們才能夠理解的深情。

“愣着幹什麼?”母親推推我。

“哦”我一驚,“媽,我在想你包的餃子越來越好吃了。”

“傻孩子,學會油嘴滑舌了。”母親笑着說,繼續的擀起了皮兒,動作明顯輕快。

我合上日記本,默默地回念記下的片段。夜色停泊在窗外,也滴進屋裏,我的心浮起在這夜色的海洋裏,不斷的浮現出母親她擀皮兒的情形,嘴角盪漾着微笑……

一陣風悄然吹來,我彷彿聞到了一股餃子的香氣,是母親用無私的皮兒包裹真情的餃子才散發出的香味。

和女兒包餃子散文 篇4

昨天晚上母親又打電話過來,催問我們什麼時候回家過年。我隨手翻開牆上的日曆,牆上的日曆很久沒有翻過了。而每年到這個時候母親的電話就成了提醒過年的鬧鐘。

從上大學開始,便獨立在外生活。慢慢地淡忘了鄉村的寧靜,習慣了城市的喧囂。人已經進入中年,早已經沒有過年穿新衣、戴花帽、爭着搶着放鞭炮的童趣。生活越來越富裕了,以前只有在過年時候才能吃上的飯菜,現在已經變爲家常便飯。儘管如此,但我卻一直念念不忘母親過年包的餃子。

我喜歡餃子,尤其鍾情於母親親手包的餃子。不僅因爲餃子象徵着團圓、吉祥,更因爲裏面飽含着偉大的母愛。

小的時候,家裏很窮。家裏只有爺爺、父親、母親三個人在生產隊幹活,年底的時候最多能分來百十塊錢,這就是我家六口人一年的收入。雖然生活窘迫一些,但是因爲自己還是孩子,正所謂少年不識愁滋味。一到臘月,就盼望着過年,每天和小夥伴們唱着:“臘月二十四,寫大字;臘月二十五,蒸饅頭;臘月二十六,砍年肉;臘月二十七,殺年雞;臘月二十八,貼窗花;臘月二十九,買好酒;三十晚上,熬一宿。”其實在那個年代,很多都是夢想,過年的時候,父母能給買上一掛鞭炮,幾根二踢腳,吃上一頓土豆佔大部分的紅燒肉,穿上一件母親親手裁剪的新棉襖就已經非常不錯了。當時我最大的希望就是每年三十晚上吃到母親包的年夜餃子。母親包的餃子,很講究手工,皮薄餡大,還要包出很多褶子,每個餃子都像胖胖的小豬一樣可愛。當時家鄉有個風俗,每年的年夜餃子都要放枚硬幣,誰吃到包有硬幣的餃子,表示他來年一定特別順利。因此那時候吃餃子,不僅是爲了解饞,更爲了能吃到那枚硬幣。當時的條件,能吃上餃子的人家就表示已經不錯了,只能解饞,不能解飽。每次吃餃子的時候,父母經常是吃上幾個,就開始吃麪條,而且對我們說吃麪條是爲了把肚子裏吃餃子剩下的縫隙填滿。

我和弟弟當時不明白父母的心意,認爲大人可能不愛吃餃子吧。我倆就比着吃,尤其是下決心要吃到包有硬幣的餃子。可是等我們吃到最後按個數分完,誰也沒有吃到硬幣,我倆十分納悶,明明看見母親包進去的,我倆還相互瞞着對方各自做了記號的,怎麼像孫猴子一樣跑了呢?當時我倆還想會不會是掉到鍋裏了,等母親把餃子湯盛上來時,我倆還在拼命地撈呀撈呀。直到開學的時候,我跟母親要錢買鉛筆,母親從口袋裏掏出那枚二分的硬幣時,我終於明白了,其實母親早已經吃到那枚硬幣,但她想叫我們哥倆多吃一些餃子,始終沒有說出來那個祕密。

每年吃着母親包的年夜的餃子,在母親期盼的眼神中,我們一天天長大。每年也都在延續着吃到包有硬幣餃子的願望。記得那是1987年的春節,我已經到高三了,再有一個學期我就要參加高考了。當時學校給我們畢業班只放了一週的假,臘月二十九纔回到家,那時候生活條件改善多了,但母親以前烏黑的頭髮也染上些許白霜,常年勞累的雙手比以前更加粗糙了,但是母親那靈巧的手藝沒有變,包出的年夜餃子比以前更漂亮更好吃。家鄉的習俗雖然無法從科學的角度去考證,但是母親卻深信着,依然把一枚硬幣放在餃子裏,邊包邊叨唸着:“你明年就要考大學了,最好咱家明年的好運都帶給你,這個餃子你一定要吃到。” 其實說實話,一百個餃子裏只有一枚硬幣,還要全家四口人吃,概率是相當小的。我明白母親的心願,我也暗示着自己要吃到,那樣母親會更高興。弟弟也已經長大了,不和小時候一樣跟我比賽吃餃子了,看着母親端上來的一盤盤餃子,全家人開始動起筷子,這時候母親卻從鍋裏專門給我盛了一碗。我還納悶呢,難道這碗餃子和別的味道不一樣嗎?當我吃到第三個餃子,我的牙被咯個一下,我驚叫起來:“我吃到硬幣了。”全家人都高興地看着我,說:“明年你的運氣肯定好,一定能考上大學。”我終於明白了母親爲什麼要單獨給我盛上了那碗餃子。

吃着母親包的餃子,我度過了天真無邪的童年;吃着母親包的餃子,我揹着行囊遠去他鄉求學;吃着母親包的餃子,我在遠離家鄉的地方成家立業。母親的黑髮早已霜白,粗糙的雙手已經不再那麼靈活,歲月的皺紋佈滿了曾經清秀的臉龐,但母親依舊喜歡親自動手給我們包餃子。我和弟弟都已經成家,並且都有了孩子,全家現在加起來有九口人,準備年夜餃子是很費功夫的,但每到這個時候,母親總是自告奮勇,當別人還在欣賞着春節聯歡晚會的時候,她悄悄走進廚房就忙活開了,我們大家都勸她先休息一會,她說自己眼睛不好,電視節目看不清楚,就先忙活着吧。家鄉的習俗依舊延續,母親每次都不會忘記往餃子裏包上硬幣,母親還有個習慣,習慣給每個人盛上餃子,最後一個上桌吃飯。突然,我的小侄女喊道:“我吃到硬幣了。”我們大家都很驚喜,可是隔了不久,全家每個人都吃到一枚硬幣,我們十分納悶。這時候,母親說:“現在和過去不同了,餃子隨便吃,我怕小孩們搶着吃餃子撐着,所以給每個人都包了硬幣,全家每個人來年都交好運。”我恍然大悟,母親可真是用心良苦。

和女兒包餃子散文 篇5

舊曆(也稱農曆)是古老的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根據自然界力量變化規律的不斷總結,制定了二十四個節氣,而每一個節氣都與農時有着密切的聯繫,在舊曆的最後一天午夜零點亥時與子時界定了辭舊迎新的時刻。更有意思的是,爲了迎接這一時刻的到來,還要吃一頓味美可口的餃子慶賀辭舊迎新,以烘托過舊曆年的歡樂氣氛。

最初在舊曆除夕吃的餃子還有另外的叫法,有的地方稱扁食或嬌耳。據說最早嬌耳是我國東漢時期中醫學家張仲景發明的;有一年冬天爆發瘟疫,一些窮苦百姓帶着患病的身體,挨餓受凍,不少人耳朵被凍爛,爲了早日讓貧苦百姓治癒傷痛,於是,他叫上弟子們在南一陽一東關搭起一個臨時的茅草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正式開張,向窮苦百姓免費治傷。

張仲景製作的藥方名曰:“祛寒嬌耳湯”,他把能夠驅寒的羊肉、辣椒和一些中藥一起放在鍋裏煮,然後撈出再把它們剁碎,再用和好的面一皮包成耳朵形狀放在鍋裏煮熟,每個傷者一碗湯兩隻嬌耳,不想這些喝過這碗既好吃又能治病的藥後,周身發一熱,氣血暢通,耳朵也變暖了,吃了一段時間,耳朵的凍傷竟然痊癒了。

由於張仲景的奇特治療方法藥到病除,吸引了越來越的耳朵凍傷患者,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人們在慶祝舊曆除夕,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效嬌耳湯裏面的耳朵摸樣的耳朵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開始人們把它叫“餃耳,”後來人們又叫它“餃子,”也有人叫它“偏食,”在冬至和舊曆初一吃煮食。自今人們爲了紀念張仲景開棚向患病百姓舍藥救人的崇高行爲,在每年的冬至這一天仍有吃餃子的習俗。

張仲景無疑是發明餃子的第一人,舊曆除夕之夜,無論餐桌上製作多少道菜餚,那頓非同尋常的餃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歷經千百年的興盛,人們舉一反三,由最初單一的藥用功效演變成品種繁多,味美可口的飲食佳品。在東北較有名氣的要數“老邊兒餃子”最受人們的青睞,雖然在製作上較爲繁瑣,但食用起來遠遠勝過其它種類的餃子;首先選料要選肥瘦適中的豬肉,然後將豬肉清洗後剁碎上鍋爆炒,待炒熟後,調餡時加蔥姜沫少許,再放適量老湯(豬肉湯。)和農家大醬,附加的蔬菜一定是酸菜(自家醃製的酸白菜,在華北及東北是冬季裏最常見的菜,俗稱酸菜。),否則就不能算是地道的老邊兒餃子。

舊曆除夕吃餃子,還有另外一種寓意,因爲是相交於亥時離去子時來臨之間,所以,人們又把吃嬌耳或扁食稱作餃子,意爲交子之意。這是一個極端複雜的時刻,每一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感受,亥時的離去註定了我們又增長了一歲,在人生的旅途中逐漸成熟,又老去一年,雖說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也會讓我們產生許許多多的惆悵,而新一年的開始,會給我們展現一幅潔白的生活畫卷,熱一愛一生活的人,由於平時刻苦磨練,胸有成竹,描繪的畫卷不僅自己滿意,衆人也會滿意;對生活倦怠的人,往往不思進取,總想投機取巧,平時不加強基本功的訓練,怎能畫出美麗又耐人尋味的畫卷。畫錯了儘管經過塗改也難免會留下斑斑污點,有時我們不願意去面對,可又覺得十分的無奈,只要有積極向上的思想墊底,我想,什麼樣的艱難險阻都能克服,都能戰勝!

記得年少時的舊曆除夕的餃子都是吃着母親一親手製作的老邊兒餃子,有時也吃母親在中秋時晾曬的幹芹菜餡的餃子,雖然顏色不是很綠,那芹菜的鮮香依然猶存。現在好了,無論你隨意走進哪家超市或菜市場,琳琅滿目的反季節蔬菜把我們的餐桌裝扮得異彩紛呈,爲了讓尋常百姓都能吃上評價的蔬菜,爲抑制價格上漲各地一黨一政部門還進行調控、補貼。

舊曆除夕的餃子,是國人最不尋常的飲食。在外奔波的遊子無論遠近都要回家同親人一團一圓,這親情的相聚往往還表現在一家人圍在桌前一起包餃子,欣賞着豐富多彩的電視節目,在陣陣劈啪作響的鞭炮聲中辭舊迎新;從鍋裏撈出熱氣騰騰的餃子,那是全家人最愜意、最溫馨的時刻。

時下,改革開放三十幾年來,中國老百姓的現實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些人選擇到國外去過年,城市和鄉村的一些家庭在舊曆除夕這一天選擇在酒店度過,雖然省去了辛苦的勞作,但總覺得缺失了許多舊曆除夕的美好意境。

由於久居城市多年,每當舊曆除夕來臨,都會在我內心深處掀起塵封已久的漣漪,一閉上眼睛,年少時的故鄉小村的影子就會自覺不自覺地浮現在眼前;小村的舊曆除夕時而會飄着雪花兒,不知爲什麼,沒有了往日的雞鳴狗吠,只有我們這些無憂無慮的孩童身影攪動着小山村的寧靜,院落裏一盞盞高高懸掛的紅燈籠,把小院裏的積雪輝映得紅光四溢……我彷彿看見母親爲全家人制作的滿桌子的豐盛菜餚和那香香的舊曆除夕的餃子……

和女兒包餃子散文 篇6

有好久了,都沒有給女兒包餃子吃,難得今天清閒,就去買來新鮮的韭菜,坐在院子裏聽着樹上鳥兒唧唧喳喳的瘋鬧,細心地撿洗着韭菜。女兒樂壞了,餃子是她的最愛,她飛快去地下室收了新鮮的雞蛋。高興地說:“媽媽,那隻花母雞正在下蛋,我把它轟了起來,它還想啄我呢。”我朝女兒笑了笑,女兒閉上小眼睛對我做了個鬼臉,然後神祕地說:“媽媽,給你商量個事,今天我和麪。”我笑着說:“可以呀,就是一定要和好,不能像上次和的太軟了。”女兒立刻來了句:“當然了,肯定是一次比一次和的好了。” 於是我和女兒分工合作,我炒好雞蛋,切好韭菜,細心地加入味精、白糖、調料、精鹽,又滴了幾滴小磨香油,認真地攪拌着,女兒用力地吸了一下鼻子說:“媽媽,真香。”還真不錯,麪粉在女兒靈巧的小手下逐漸變成了光潔的麪糰,我誇了一句:“和的真好。”女兒立刻飄飄然起來:“那是,也不看看是誰家的丫頭。”我笑着說:“臭美吧。”

開始包餃子了,女兒從兩三歲時起就是我的好幫手,一直幫我擀餃子皮,現在早已是輕車熟路,不在話下。女兒擀,我包。我細心地把餃子包成女兒喜歡的彎彎的月亮,女兒立馬說:“媽媽,你怎麼沒有一點創意呀?老是包月亮餃子。今天我要吃太陽餃子,還要吃魚餃子。”要在平時忙的話,我會呵斥女兒麻煩,但今天心情不錯,就說:“好,就給你包太陽餃子和魚餃子。”於是我把月亮餃子的兩個角朝反方向捏在一起,就成了圓圓的太陽,把餃子用兩個手指捏來捏去,就成了可愛的小魚兒,女兒看着案板上越來越多的太陽和小魚兒,興奮地說:“媽媽,咱們家冬天太冷了,咱們以後就多吃太陽餃子,冬天就不怕冷了。”我不認識地看着九歲的丫頭,她接着說:“今天的魚餃子不給爸爸吃,他今年可是沒去釣一條魚,還老和你爭電腦。”我笑着用面手點了一下丫頭的額頭說:“小腦瓜裏都想些啥呀”。女兒立刻讓“咯咯咯”的笑聲感染了院子裏樹上的鳥兒和地上覓食的雞。 餃子熟了,女兒立刻扯着嗓子喊:“爸爸,開飯了,有太陽餃子和魚餃子吃。”我心裏罵她:“表裏不一的傢伙。”女兒給他爸爸端了一碗,她爸爸依然沉迷在遊戲之中。 我和女兒開始吃飯了,女兒懂事地說:“媽媽,我們看奧運會吧。”說着熟練地選好頻道,我和女兒就邊看奧運邊吃餃子,女兒說:“媽媽,今天的餃子特別好吃。”看着女兒那快樂的笑容,我一時很是感慨,其實還是一樣的餃子,只不過換了個形狀,就讓女兒這麼興奮,這就是那個小時讓我焦頭爛額的小不點,怎麼一眨眼間就長大懂事了。我忽然有點醒悟了:其實生活何嘗不是這樣呢,平淡的日子稍微改變一下心情和想法,一樣可以過的精緻而幸福的。女兒給我碗裏夾了一個餃子說:“媽媽,送你一個太陽,溫暖你所有的冬天。”我眼裏立刻有一種溼溼的感覺,感受到了一種平淡而溫暖的幸福。

和女兒包餃子散文 篇7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故而,南方人主食大米,北方人擅長麪食。

老楊是南方人。小時候,因家裏窮,只有輪到他們弟兄中誰生日那天早上,母親纔會吩咐父親到鎮上面店裏買一斤掛麪,清水下面,打打牙祭。

老楊的愛人江燕是東北人,自從跟着老楊來到江南生活了三十多年,還是好東北的那一口麪食,尤其是餃子。每星期都要親手做一頓餃子吃。

老楊經常調侃江燕是從小吃餃子長大的。可江燕說她小時候,東北農村大多數人家都窮,盡吃粗糧,難得吃餃子。就是吃餃子,也因沒錢買肉,只能吃素菜餡的。大人們好說,可孩子們饞肉餡餃子。於是他們盼呀盼的,從年初盼到年尾,一年之中也就冬至、大年初一這兩大年節,能吃上鮮肉餃子。尤其是大年初一早上的鮮肉餃子,特別讓孩子們期待。

年三十晚上吃過晚飯,父親哼着小調,站在鍋臺邊剁肉,將手裏的菜刀在砧板上剁出一連串熱烈、歡快的節奏。母親往大木盆裏倒上面,加上適當的水,起勁地和麪。大姐帶着弟妹們,坐在熱乎乎的炕上,邊磕葵花籽邊看着父母親忙乎。

爲便於下餃子時能快速區分肉餡和素餡,按村裏的習慣,肉餡的餃子邊是帶褶的,而素餡的餃子邊是光邊的。等所有的餃子都包完,都放在廚房的桌子上。然後守歲。半夜裏放過鞭炮,一家人熄燈睡覺。等大年初一早晨醒來,下了餃子,可着勁吃,一個個吃得腰都彎不下來。

有一年大年初一早上,母親起牀後剛走進廚房,立即驚叫起來:“我家的鮮肉餃子長腿了,跑了不少,卻多出來一堆素餡餃子。”

聽到母親的驚叫,孩子們紛紛跳出熱被窩,手忙腳亂地穿好衣服,一起奔進廚房,一眼看去,明顯發現桌上帶褶的餃子少了許多,而光邊的餃子卻相應增加了不少。

說是進了賊,那賊卻沒有將所有餃子全偷走,只是有選擇地拿走一部分肉餡餃子。同時將自家帶來的素餡餃子補上空缺。這就怪了,是誰幹的呢?

那時的農村人家,大多沒有圍牆。就是有,也是矮矮的土圍牆,或者胡亂往地裏栽些樹枝、葵花杆等,用繩子編成簡陋的籬笆。再找幾塊破木板釘扇牆門,用鐵絲擰在土圍牆或籬笆上。因爲沒什麼可偷,廚房大多不上鎖。因此有人如果想進入別人家的廚房,簡直是不費吹灰之力,擡腿就能進。

冬天下雪,在東北是常事。放眼望去,屯子裏家家戶戶屋頂上都戴着一頂厚厚的大雪帽,高高的柴禾堆上蓋滿了雪,好像一個個雪白光滑的大饅頭。院子裏外舊雪未化,新雪又罩上了。

一家人大眼瞪小眼了一會,母親在院子轉了一圈,突然一拍腦門,說:“有了,我知道是我家的肉餡餃子跑誰家了。”說罷一個急轉身,大步流星地往外就走。

江燕一看有熱鬧可看,立即撒着小腳丫子,噼裏啪啦地在雪地上緊攆母親。

昨夜下過雪,母女倆順着院子裏清晰可見的一溜陌生腳印,走出院子,拐上村道,穿過半個村子,來到村西頭的老宋家院子,腳印戛然而止。母親一把推開破舊的木門,徑自走進黑乎乎的屋子裏。只見宋家三個耳朵上都有凍瘡的男孩子,正圍着鍋臺,狼吞虎嚥地搶吃熱騰騰的肉餡餃子。他們那半瞎的母親則蹲在地上,正往竈門裏添柴禾。

看到母親破門而入,宋家大兒子做賊心虛,知道偷換餃子的事東窗事發了,頓時嚇得呆若木雞,楞站着,張着嘴,含着來不及嚥下的餃子,驚恐地盯着母親。

江燕那年才七八歲,一跺腳,不管不顧地叫了起來:“好呀,宋大成,你還是三好學生呢,竟敢偷換我家的肉餡餃子!看我不到學校裏吆喝去。”

宋家老二嚇得趕緊吐掉餃子皮,一貓腰就鑽到了桌子底下。最小的孩子右手裏緊抓一個餃子,連滾帶爬地躲到了他的母親身後。

他們的母親智商較低,聽到有人進門,忙不迭地站起身,拍打着身上的柴禾屑,睜大了眼睛認了好一會,才高興地跟母親打招呼:“哎喲,二嫂。你這麼早就來拜年啦?新年好哇!大家發財,大家發財!”

母親看看還穿着破舊甚至開花棉襖的三個半大孩子,看看他們的傻媽,看看一貧如洗的家,再掃了眼牆上掛着的男主人遺像,眼睛很快就溼潤了。她把江燕拉到身後,長嘆了口氣,擡起右手擦了擦眼睛,儘量用溫和的口吻對三個孩子說:“吃吧吃吧,侄子們。今天是大年初一,應該高高興興、樂樂呵呵的。你們都是好孩子,還知道給嬸送點素餃子。”

那大孩子回過神來,不好意思得滿臉通紅,當即含淚雙膝跪地,彎腰叩頭,說:“二嬸,侄兒給您老人家叩頭了。祝你全家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母親趕緊拉起孩子說:“免了免了。你們不夠吃,還上我家去拿!”

四十多年後的一個年底,老楊陪江燕到東北迴孃家。從踏進熟悉的小山村那一刻起,岳母一家子爲如何接待老楊這個“見過大世面的上海人”而發了愁。

弟媳說:“好吃不過餃子。要不咱家包鮮肉香菇酸菜餡餃子吧?”

江燕說:“別介,咱倆現在以素爲主了,葷菜儘量少吃。乾脆包道地的東北素餡餃子吧。”

正說的熱鬧,隔壁走過來一個高個子男人,一進門就哈哈大笑着說:“小燕吶,可把你們給盼來了。”

江燕仔細認了一下,失聲叫道:“你就是村西頭的宋大哥呀!三十多年沒見了,你過得咋樣啊?”

宋大哥哈哈笑着,說:“我已經退休了。不教書了,整天陪外孫玩呢。前兩年舊屋翻新,就搬到你弟弟家隔壁做鄰居了。”

第二天是大年初一,岳母指使江燕和弟媳燒水,下餃子。

當老楊用筷子從大號彩碟裏夾起一個晶瑩如玉的餃子,在醋碟子裏蘸了下,送進嘴裏,嚼了幾下,正要誇獎一下老岳母的手藝時突然楞住了:咦!說好包素餡餃子的,怎麼吃出鮮肉來了呢?

還沒等老楊發表疑問,正在讀高中的內侄連連說:“嗯,香!好吃,好吃。這鮮肉餃子太對我胃口了。”

正在竈臺上忙乎的弟媳笑了:“大兒,你上網上糊塗了。素餡的竟吃出鮮肉味來了。”

老楊接口道:“他沒說錯。我吃的這餃子也是鮮肉的。”

內弟問他媳婦:“你是不是還包了肉餡餃子?”

弟媳回答得挺快:“沒哇。”

岳母納悶了:“這餃子來的蹊蹺,你們快別吃了。”

話音未落,門外有人搭話了:“沒事,趁熱吃。吃出問題我負責!”緊接着,宋大哥夫妻倆抱着小外孫,在院子裏跺掉皮靴上的雪泥,進到屋裏,笑着對大家說:“我家的餃子早就吃好了。小外孫嫌鮮肉餃子吃膩了,哭鬧着不肯吃。沒辦法,你嫂子就裝了一盒鮮肉餃子,摸到你家的廚房裏,換了一盒素餡餃子,才把寶貝外孫哄好。既然大侄子說我家的餃子香,老婆,趕緊回家再拿些來。”

弟媳趕緊拉住宋大嫂的胳膊說:“別費事了,我兒子也吃不多。一盒子夠他吃的了。”

宋大嫂笑着說:“現在的人哪,雞鴨魚肉,敞開了吃,嘴都吃刁了,巴不得天天換着花樣吃。每次進廚房做飯,可把我愁死了。”

老岳母感慨萬分:“唉,今非昔比,誰叫我們趕上了好辰光了呢?倒退四十年,吃頓肉餡餃子,那得是多大的事呀!小燕,還記得那年大年初一……”

宋大哥哈哈大笑,趕緊打斷了老岳母的感慨:“打住,二嬸,打住!別哪壺不開偏提那壺,我還想給咱外孫留下好形象呢。”

大家頓時鬨堂大笑起來。

和女兒包餃子散文 篇8

明天是冬至,預示着白天慢慢變長,天地陽氣開始漸漸變強。冬至,這一天是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

霧霾天氣籠罩了一切,心情也似乎受到了影響。去年冬至那天,陽光很好,天空很藍,我很開心。記得那天早上開完會,我就和老王叔一起去村子督促土地確權的工作了。到中午11點多的時候,媛媛打電話告訴說:“親愛的,竈上今天是餃子哦,回來早點。”掛完電話,我就立馬告訴老王叔:“叔,竈上今天有餃子,咱弄完趕緊回吧。”叔也高興地說:“好。”等我們回到單位的時候,大家已經開始在享用香噴噴的餃子了。來不及洗手,趕緊在延利的碗裏扒拉了一個放進嘴裏,“趕緊洗手去”她嗔怪着我,卻又趕緊拿碗幫我盛餃子。再看看竈房,一整屋子的“廚娘”和“廚師”,大家都在展示着自己精湛的手藝。娟姐包的圓的,江妮姐包的月牙的,芹姐包的扇形的,還有大哥們包的“實習餃子”,雖然樣子有點奇怪,不過吃起來還是不錯的。大家手上一邊包着餃子一邊開着“不懷好意”的玩笑,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的微笑,臉上、身上、髮梢上沾的麪粉卻毫不在意。

各式各樣的餃子,煮在鍋裏,彷彿在舉行一場盛大的舞會。餃子熟了,大家都是客氣地推讓着;一碗碗熱氣騰騰的餃子看的人直流口水。廚房裏,飯廳裏都是大家的歡聲笑語。縱使嘴裏填滿了美味的餃子,也還是要恰當地發出笑聲來回應此刻的“熱鬧”。我當時在想,要是“領導們”也來和大家一起包餃子,煮餃子,是不是一種更美的“風景”呢。對於平時比較“勤儉”的伙食,這一天的伙食只能用“幸福”來概括,在大家的心裏依然對“組織者”充滿了感激。“上下同心,全力以赴”的包餃子活動,讓緊繃的工作節奏顯得格外有意義,讓生活和工作更多了一些溫情和暖意。

今年的冬至,雖然沒有和大家在一起,但是能陪在寶貝的身邊,爲他做一碗冬至的餃子,心裏滿滿的幸福感。不一樣的境遇卻是一樣的“幸福”。早早準備好了肉餡,只等着冬至這天,買一些餃子皮就齊了。很小的時候對“餃子”總是充滿了不一樣的感情,每當家裏來一些特別重要的客人時,媽媽就會包餃子。餃子在我的概念裏只有特別的日子,招待特別的人才會吃。不是因爲製作餃子的過程複雜,也不是因爲沒錢吃餃子,而是一份用心用情的真心相待難得。冬至這天吃餃子,也是有特別的意義。都說冬至這天,不吃餃子就會凍耳朵,是真的嗎?爲了不凍耳朵,每年冬至不管多忙,我都會吃餃子。

心向陽光,自然生長。冬至了,親愛的你,記得吃餃子。願你的冬天不冷,充滿陽光。

和女兒包餃子散文 篇9

初一的餃子

五更天,熱氣騰騰的餃子一出鍋,就盛在了一個大盤子裏,擺在了方桌中間。每人面前再放個小盤兒,那是倒老陳醋和臘八蒜的,再滴幾點兒小磨香油,頓時香味撲鼻。

全家都坐好,但不能吃,要靜靜的等着。

孩子們攙扶着我八十二的老孃,落了上座。娘雙手合十,微閉雙眼,口中唸唸有詞,那是代表全家在敬天、敬地、敬神靈、敬祖宗呢!禱告保佑全家安康,日子紅火,人丁興旺……

娘禱告完說:“吃吧,吃餃子吧!”

我說:“娘,您先吃!”按規矩,老人要吃第一口的。

娘高興地夾了個餃子,放在了嘴裏。

全家都看着她吃。娘沒有了牙,咀嚼了半天,竟從嘴裏吐出個硬幣來。

“呀!呀!呀!您老真是好福氣呀!”

“鴻福齊天啊!”

“錢途無量哇!”

都說‘老換小’,真是一點都不假。娘頭一口就吃出了“錢”,那可是大吉大利啊!娘興奮得像個小孩子似的。

我不知道真是娘吃出來了的,還是媳婦們哄娘高興做的手腳,不過怎麼說都是今年的好兆頭啊!

大家說着笑着,搶着吃“錢”。

初一的餃子香,初一的餃子熱,初一的餃子與平時的餃子截然不同,裏面包裹着濃濃的年味兒哩!

嘻嘻嘻!

哈哈哈!

呵呵呵……

笑聲穿過窗戶,飛上蘭天,在空中盪漾!

這就是年味兒呀!

初二的面

吃麪,由來已久。

追根溯源,麪食中的麪條最早出自我國。其歷史長達2000餘年。“麪條”的名稱在宋代以後纔出現。

在我國春節吃麪有很多講究,俗話說“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實質是把“人之常情”“世間常理”物化在麪食中了。

小時候記得奶奶初二早早起來就開始和麪。和麪不用水的,先把打雞蛋打在碗裏,按每人一個雞蛋計算。奶奶說“一個人吃不了一個雞蛋和得面”,我不信,看着奶奶和麪,一小碗雞蛋竟能和出一大塊面來。和好了面,蓋上籠布,讓面醒着。

捅開火,坐上鍋,倒了油,蔥花雞蛋打滷,噴兒噴兒香!

醒好的面柔軟而光滑,撒上補面,用棗木擀杖擀。擀一圈撒一層補面,直擀得那面比擀杖還長,才把麪皮摺疊起來,拿起菜刀,在缸邊正蹭幾下,反蹭幾下,開始切面。

切面是最講究的,切得面寬窄要勻,不能連刀,越長越好。奶奶說“麪條兒就是錢串子,面越長今年掙得錢越多;面越長,就能把好運纏得牢牢地跑不了;面越長,財源就會滾滾而來;面越長……”奶奶嘮嘮叨叨的,都是吉利話。

我不信,奶奶用眼瞅我:“不能瞎說打鍋話,這都是俺奶奶傳下來的……”

面撈出來,過清水,上碗澆滷,一家人圍着桌子“吱溜吱溜”地吸着那不到頭的麪條兒,爺爺端着大海碗,側着耳朵聽,好像是嘩啦嘩啦的元寶聲……

奶奶把擀麪條兒的技術傳給了娘,娘又傳給了她的兒媳俺的妻。

今天一大早就聽見嘀嘀咕咕的說話聲,原來是老伴兒在廚房裏教年前進門的兒媳擀麪條兒呢……

和女兒包餃子散文 篇10

每年冬至這天,家鄉的習俗就是一定要包頓餃子吃,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老百姓一直都在流傳“過了冬至就交九了,一定要穿暖和哦,家家戶戶定要吃水餃。”今年的冬至就要到了,不禁讓我想起家裏每年過冬至包餃子吃的情景。

父母在世時,每年冬至這一天,媽媽早早的起牀,把包餃子的面放點鹽,先和好,那樣擀出的餃子皮特筋道,媽媽在把自家種的大白菜,洋蔥洗乾淨,晾晾水氣,然後開始剁肉餡,那時也沒有絞肉機,一大家十幾口子人的餃子餡全靠媽媽手剁,媽媽很有耐心,總是把肉餡剁的細細的,然後把菜剁好後,拌在一起,放上花椒粉,滴上幾滴醬油,再倒點熟油,顏色黃亮,聞着都好香。在我的記憶力裏,那時生活條件都不好,很少吃肉,最盼望的就是過節,因爲過節家裏才能吃上肉。

緊接着,媽媽和姐姐就開始包餃子了,她們包的餃子都直直的站在那裏,我在家是老小,有一種天生的優越感,啥也不想學,手又笨,不會包,包的餃子不是睡在那,就是餃子皮張開口笑。所以,媽媽每次都不讓我包,說我包的餃子下到鍋裏會爛成糊糊的,由於她們動作嫺熟,包的又快,媽媽和姐姐每次一個小時就把全家人吃的餃子包好了。

這時候,我的任務是坐在爐子旁邊手搖鼓風機燒水,爸爸的任務就是下餃子,爸爸站在鍋邊守着家裏那口大鍋,鍋裏的餃子,不停地翻滾,爸爸也拿着湯勺不停地輕輕地攪着。那樣餃子也沒有粘連的,也不會煮爛,等餃子煮了5滾後,餃子就可以出鍋吃了。

一家人圍着一大盤熱騰騰的餃子,飄香四溢,熱熱鬧鬧的吃着。媽媽總是說,加油吃,吃了餃子才能冬天不受凍,尤其是不凍耳朵和手,耳朵凍不掉,手不會起凍瘡。對我們來說吃這頓餃子,真是一種幸福,感覺身上心裏都是暖暖的。每年冬至這一天,媽媽都會讓我給連隊的“五保戶”李奶奶送去一碗,李奶奶很感動。

如今,父母也不在了,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吃的東西也不缺,啥時候想吃餃子,很是隨便,想吃啥樣的餃子餡都可以,但是我無論包怎麼樣的餃子,也找不到和父母家人在一起吃餃子的那種味道和感覺了。

和女兒包餃子散文 篇11

我很愛吃餃子。

三米廚房,兩個人;一把蔬菜,半塊肉。擼袖、圍裙,切切剁剁。和麪、擀皮、包包捏捏。打火、開水、撲嗵撲嗵下餃子。事畢,比肩而坐,邊吃邊嘮,時而,你夾一點小菜給他,時而,他倒半鉢溫水與你,如常夫妻的如常日子,這樣過,真的很好。如果說,過去年間人們吃餃子吃的是一種生活水平,有錢的人,大魚大肉大餡兒,吃的次數多一些;沒錢的人,小蔬小菜小餡兒,吃的次數少一些。而時至如今,任再是邊緣底層的人,吃頓肉蔬餡兒的餃子約是最不平常不過的事了,遂吃餃子已然不再是生活水平的體現,更多則是一種質量的彰顯,那種緩慢、自在、溫暖、悠閒的氛圍,是吃別的任何食物都無法比擬的。

我最愛吃母親包的餃子。

概人之味覺的輕重與喜好,是自小而來慢慢形成的。因爲喜歡,所以我曾吃過不少地方、不少人包過的餃子,就連自己包的餃子算在內,感覺也都沒有母親包的餃子好吃。不論是豬肉韭菜餡兒的、羊肉白菜餡兒的、牛肉蘿蔔餡兒的,亦或是其他別個素餡兒的,只要是從母親手裏一過,那味道就與衆不同的好吃,與衆不同的美味。尤其是羊肉白菜餡兒的餃子,皮兒薄,餡兒大,咬一口水靈靈地,那鮮香、綿軟之覺,既敞口,又潤喉,更暖胃、悅心。幾十年了,我真的是百吃不厭,吃不到,又狠命的想。記得上次回去,母親又告訴我說,羊肉與白蘿蔔挫餡兒包的餃子也很好吃。此一妙法,至今我還未及嘗試呢。不過,母親傳授於我的許多生活經驗,就如同這餃子的做法一樣,我已瞭然於胸,日後定會慢慢實踐、享用。

餃子,古曰“嬌耳”。據聞,其最初盡是醫聖張仲景發明的一副藥,是用麪皮包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藥材,煮食後,凡有凍耳者皆可痊癒。此一副藥,還有個極好聽的名字---“祛寒嬌耳湯”。在這位張醫聖之後,“嬌耳”才慢慢演變成後來的“餛飩”,“角子”,“扁食”,與如今的“餃子”。及至今日,其因地域不同,用餡兒不同,成熟方式不同,可以分好多好多種類,什麼鍋貼餃、高湯餃,蒸水餃;什麼海蔘餃、蝦仁餃、蟹黃餃;什麼煎餃、蒸餃、炸餃,真可謂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門。而人們一般常說的餃子,多指水餃。

同樣是水餃,可好吃的餃子做起來還真是不易,要講究面、餡、包、煮皆具功力才行。首先,白麪的選擇很關鍵,其面色要潔白,面質定要精道;和麪也很重要,要軟硬適中;揪面髻子也不容忽視,要大小合適且均勻;幹皮兒也不可小覷,要中心厚,邊緣薄。餃子的觀感大多在皮上,可口感卻多半源自餡兒料。餃子餡兒可以隨人之喜好間錯搭配,可最忌粗枝大葉,一定要切的細,剁的碎。還要比例協調,攪拌均勻。拌好的餡兒,看去要油光水靈,攪動則鬆而不散,吃起來更需潤而不膩。面、餡兒準備停當後,就要看包了。餃子有很多種包法,可以捏成圓肚的,可以捏成扁肚的;可以疊成花邊,也可以是光溜溜禿邊的。我母親包的餃子就是圓肚子、禿邊的。即:將放好餡兒的麪皮,款款兒地擱置於兩手虎口之間,用拇指、食指卡穩麪皮的邊緣,用力一捏,然後手心懸空,只用如上四指向內一擠,就成了。別看就這麼一下下,其說難不難,說易也不易,若是包的不好,不是邊大、餡兒小不好吃,就是捏的不牢,下鍋即成片兒湯。包的餃子下了鍋,煮也很是個問題,首先要在大火、沸水中下餃子,以保證其在最短的時間內沸騰。其次是不能蓋鍋蓋,以防止蒸汽捂了餃子。當水沸騰兩番後,改用中火煮即成。煮多長時間爲宜也得拿捏好,若欠火候,吃着就沾着不利,若是過火了,則綿塌無勁。這方面,我的父親很在行,還有口訣曰:一瞧、二點、三觀。所謂一瞧,就是要隨時瞧着鍋裏的餃子,見其腹鼓肚脹,且皮、餡兒兩離,就差不多了。接着,用笊籬撈一個,用手指點點餃子,若按下去的皮立馬又彈回來,就更篤定了。最後,是夾開餃子觀看,餃瓣兒一綻,破皮處若沒有夾生現象,這餃子就十拿九穩的熟了。當然,負責鑑定工作的父親每回都不忘將那夾開的餃子放一半兒入口,吹着熱氣,用高八度的鄉下話說:“餃子乘嘗,一嘗就熟!”

餃子的品種多,吃的人也各有所好,有人喜歡吃這樣的,有人喜歡吃那樣的。相較而言,我頂喜歡羊肉白菜餡兒和牛肉蘿蔔餡兒的。蝦米、雞蛋、木耳素三鮮餡兒的,偶爾吃吃,也挺好。我有一友,她則鍾情豬肉香菜餡兒的,十分奇葩。前兒讀王敦煌先生《吃主兒》一書,其裏有講一種“幹菠菜餡兒餃子”。乍一看文題,我以爲是將幹菠菜挫成末做餡兒包的餃子。仔細讀下去,方知不盡其然。原來這“幹菠菜”並非是指曬乾了的菠菜,而是一種長棵、長梗的菠菜,名叫“伏地菠菜”,也叫“幹菠菜”。這所謂的“幹菠菜餃子”,是有兩種做法的。一種是用這種現菠菜,去根、老梗、老葉,焯水後剁碎,直接做的素餡兒餃子,叫“幹菠菜餡兒餃子”。另外一種,則是夏秋裏從市場上買來便宜的長了籽的老菠菜,整棵擇洗後,晾曬、儲存。待到年根兒時,拿出來(概需用水回軟)與豬油拌餡兒做的餃子,也叫“幹菠菜餃子”。仔細回味,這原也是物質匱乏年間窮頭百姓的一種自創與發明,如今讀來,倒覺挺新鮮的。想着趕明兒自己也曬上些幹菠菜,試試做做,也嚐個新鮮。

餃子的吃法很多,吃餃子的名堂也很多,比如週末全家休息,圖個消閒,包餃子吃吧;比如家裏來個親戚什麼的,爲了招待,包餃子吃吧;尤其到了逢年過節老少團圓的時候,更要講究個氣氛,那就也包餃子吃吧。於是乎,一家子全都動起手來,和麪的,剁餡兒的,擀皮兒的,包捏的,搗蒜的,煮的,撈的,吃的,滿屋子忙成一團兒,多有趣,多熱鬧,多溫馨。

無論是什麼,吃餃子的名目總是暗合着人們的生活。

回憶以往歲月,我倒吃過一頓很滑稽的餃子宴。那是剛二十出頭的年紀,村裏有個嬸子忽然給待字閨中的表姐說了一門親事。仲春萬綠陽光和暖的某日,媒人便帶引着那男孩來表姐家相親了。未到之時,表姐家就聚集了一大堆的親戚,打早就開始忙亂起來了,做菜的做菜,包餃子的包餃子,欲想好好地款待這位期待中的“白馬王子”。然誰曾想,就在衆人望眼欲穿之際,那男孩蠕蠕懦懦而來,顛對着走進了院門,只見身如樹墩,面若笸籮,臂不長而壯,發不黑而疏,寬臉,窄額,雙眼陷在高高的鼻峯之側,一副憨耿老實樣兒。另見兩手裏提的禮物倒挺沉,拽墜着整個人像缺了肥水的秧苗,費力想拔也拔不高的架勢。隔窗而望的衆親戚頓時一片唏噓。就在那男孩將入未入家門之際,表姐的二姨用她那村婦般特有的高嗓門,說了一句驚天地泣鬼神的話:“趕快揭鍋下餃子,吃了好滾蛋!”那時的表姐還年輕,也正是心高氣傲且慣以貌取人的年紀,這份因緣,還未及好好呵護培養,就那樣以一頓餃子宴草草的結束了。從那以後,我們村裏就盛行起了此一“滾蛋餃子”,取意也漸漸寬泛起來,不止限於相親,其他方面也常踐行與運用,真有意思。

常聽老輩兒人說,過去年間,人們的生活不太好,日子過的摳摳搜搜的,除了過年過節的能吃上一頓白麪餃子外,平素裏多半是吃什麼蕎麥麪的、高粱面的、或帶麩皮的黑麪餃子。相比,現在人們的生活可謂日漸峯上,吃頓白麪肉餡的餃子那是輕而易舉的事。有的時候,人們相對還更願意吃些個粗糧做的食物。我的婆家所在之地是屬烏蘭察布盟,那個地區的人們就慣常吃一種“莜麪餃餃”,其做法與白麪餃子近似,需取莜麪若干,加少許土豆澱粉,熱水和成麪糰。餡兒料則多是豬肉丁兒、土豆碎粒(土豆擦絲兒,濾水,剁碎)外加些芹菜或韭菜類的蔬菜粒兒。其與白麪餃子的區別是,餃樣要大的多,而且莜麪餃餃不能煮,只能蒸。記得自己最初吃那種餃子時,因爲吃不慣莜麪,遂老覺着有東西在割着舌頭及喉嚨,使人無法咀嚼,更無法下嚥。後來,居住久了,慢慢也吃習慣了,倒能真切體會到那餃子皮香、餡綿的好處了。

莜麪餃餃是烏蘭察布地區人們的主要餐食,並且經常用來款待親朋貴客。若以白麪餃子來論,其也算得是粗糧的一種,凡見這文字者,但若有幸,不妨抵此親嘗,盡情恣享。

蒸的也好,煮的也罷,餃子最好還是現吃、現包、現煮的好。如今市場上到處可見各式各樣速凍的水餃,包裝華麗,價格亦不菲。然不到萬般無奈之地,任其再是打出什麼誘人的噱頭,我幾乎是不買來吃的。其一之因,且不說其裏的餡兒料香不香,有沒有味道不說,單隻那凍的叮噹脆響的麪皮兒,一下鍋,就和現包的餃子差了很大一截兒了。再者,吃餃子一半兒吃的是味道,另外一半兒吃的是個閒適的心境,若不管什麼胡亂買來就下鍋,總覺粗製濫造,總覺應付差事,總覺對不起手心裏的日子。還有一點,是要歸咎於當下的食品安全上來。別的東西人尚可眼見心擇,餃子這東西外面看着光鮮可愛,至於裏面包的到底是“騾子”是“馬”,那就難說了。前不久,一位朋友的孩子就因吃了街上某包子鋪的包子,引發了食物中毒,夜半嘔吐不止,旋即送往醫院,又是打點滴,又是導瀉,折騰了兩三天,把孩子摧殘的小臉都瘦了一圈。結果,好在有驚無險。

相較那些劣質速食的,或無正規手續的小門小店裏賣的餃子,咱自己親手包的,不僅現煮現吃時味道絕好,就是吃剩下三五七八個,隔天裏,用熱火薄油煎煎,也不賴。更主要的是,吃着放心。

昨兒個吃過晚飯,我和他躺在沙發上看肥皂劇。劇間無聊,給母親撥了個電話閒拉話,問父母在做什麼?說老兩口也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呢。又問晚上吃的啥?母親回說,吃的餃子。並轉問我吃了沒?吃的啥?我忙回說,也吃的餃子。語落之後,我大笑,他也笑,隔着千里之遙的電話那頭,母親亦大笑,想必坐在電話邊旁聽的老父親,定也眯起了眼。

和女兒包餃子散文 篇12

俗語說:“好吃的莫過餃子”,尤其是圓嘟嘟、薄皮大餡的,看着就眼饞。逢年過節,閒暇時間,家人一起,剁餡的剁餡,和麪的和麪,擀皮的擀皮,捏的捏,熱熱鬧鬧,和和氣氣,包出團圓,包出喜氣,包出幸福……

看着大人們忙碌,我也想湊個熱鬧,尤其是看見爸爸一手拿皮兒,一手挑餡,餡到手到,雙手一握,瞬間一個!那麻利勁兒,非御廚莫及也!看着看着,我也吵嚷着要動手操練。“去、去、去,一邊兒玩去,礙手礙腳的!”忙着擀皮的哥哥說道,“不,就包!我要學爸爸包的餃子”“呵呵,乖兒子,那就試試唄!”

仁兄無奈一家之主,接着,我翻出一把勺子,抓起一張皮兒,舀起一大口餡兒,哆哆嗦嗦放到皮兒上,放下勺子,也學着用雙手緊握手中皮兒和餡兒,“卟嘰”一下,擠得滿手湯和水!

“哈哈——瞧我孫子!”也正在忙碌的爺爺,露出慈祥的笑容!

“說你不行吧,還不信!”

……

接着,我學着包媽媽的月牙兒餃子,結果包成了小豬子;學着包奶奶的元寶餃子,誰知包成了癩蛤蟆;學着包爺爺的荷花餃子,哪成想包出了小刺蝟……惹得一家人不住的笑,歡聲笑語迴盪在屋子裏,飄向了遠方……

無論我怎麼努力,卻怎麼樣包不出我心目中爸爸那種飯店賣的大肚子蜘蛛餃子。

“就別拿孩子取笑了,你快教教他吧!”一家之主的爸爸也最聽財政部長的媽媽的話。無奈,高人出面指點迷津,並手手相傳!原來,想包出跟飯店一樣大肚子蜘蛛餃子,首先餡不能填得太飽,其次,初學者拿好皮兒、放好餡,要把皮兒對摺,並沿着邊緣捏一下,然後雙手配合既要掌握十指捏的力度,又要把握手掌攥的力度,不能用力太大,也不能力氣太小,正所謂不慍不火也!

機關原來如此,隨即反覆實驗,終於成功了,當時成功的水準也就是保證不漏餡兒(呵呵,因爲餡過於少)。在多次反覆實踐下,最終包出了滿意的蜘蛛餃子!那年我五歲,後來明白了看似簡單的事情,也得用心才能學會啊!

和女兒包餃子散文 篇13

在北方,也許沒有人會記得自己何時初次吃餃子,但沒有人會說自己沒吃過餃子,無論貴賤。

冬至要吃餃子,從小就知道了,因爲大人說,不吃要掉耳朵的,就信着當了真。至於那個溫暖的傳說,則是讀書以後才知道,後世無限尊崇的張仲景,一生行善於百姓之中,懸壺濟世;潛心於醫學之海,親嘗心受,以不朽著傳世,造福永世。腦海裏便會去想,他到底都跋涉在哪裏,自己是否也走過,自己能否像他一樣濟世,哪怕一點點。

如今那麼多冠冕堂皇的慈善活動,各色人等,粉墨登場,涕淚滂沱也不在少數,但現狀呢?許多媒體熱衷於儀式,甚至於追捧洋人,卻從未曾提起祖先,是他不夠偉大嗎,百姓心中有桿秤,全民吃餃子,我不知道這個世界上是否還有比這更隆重的儀式。

我們的民族、我們的老百姓不忘本,到底誰忘了呢?

昨晚,媳婦便開始忙活,女兒便當了幫手,乒乒乓乓一陣響,我於半夢半醒間好像就聞到了鮮冽醇香。本來要參與的,只是實在有些困頓,偷了懶了,吃時定不會那樣了,下決心爭了先。

正好朋友獨自在京,便接了來。洋瓷大碗,酸湯是事先調好的料,滿滿的是待客之道。女兒也更起勁,一會拿盤,一會拿碟,且親自去包了六個,認真的樣子較之學習時的狀態倒是天壤之別。

朋友吃得酣暢是對主人最好的獎賞,熱騰騰的餃子湯讓大家溫暖之餘,渾身便舒展開來,額頭細細的汗冒出,此刻誰還在意外面的天寒地凍。女兒對自己的成果順理成章,干時聚精,吃時會神。

因要返鄉處理事務,匆匆而別,留下辛苦給媳婦了,帶着一肚溫馨,滿心掛念。

家是要收拾的。收什麼,拾什麼,我的淺見,收的心情,拾的凌亂,由此生活有着有落,有情有序。

下午就會到老家,那裏有母親等着,盼望着吃老人家包的扁食,就像多年前毎每的今天,雖不豐贍,卻不曾缺暖。

和女兒包餃子散文 篇14

冬至時節,依稀聽到母親的嘮叨,“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在童年的記憶裏,冬至這天是必須要吃水餃的。

母親總說,餃子是最團圓吉祥的食物,把牽掛和溫暖都能包裹進去,還能辟邪驅魔。小時候的冬天總是異常的寒冷,每每清早起來我被凍得哇哇哭。母親總是憐愛地把我攬在懷,然後對我說:“冬至那天多吃水餃,就不會感覺寒冷了。”於是,冬至那天,母親總是早早地包好水餃,聽話的我們個個吃得肚兒圓,母親便開心地笑了。後來我明白了,母親是希望我們健康成長,濃濃餃香裏更多的是對我們未來的祝福和期望。

後來走出家鄉到外地求學,冬至這天總會想起母親在火爐旁煮水餃的情形。熱騰騰的氤氳霧氣,猶如水袖般嫋嫋飄逸的精靈,用自身的暖意將寒冷的世界柔化得溫順綿軟。此時,我的思緒更是被紅泥小火爐烘托而起,母親在火爐前溫暖地忙碌,讓我懂得自己的根永遠隨着母親的身影戀着故土和記憶。

我們成家以後,冬至這天母親總是會把熱氣騰騰的水餃送到我們小家門口。每每告訴母親別送了,這麼冷的天,這麼遠的路,可母親總是說,你們上班沒時間包,再說我出來走動走動也能活動活動胳膊腿。去年冬至那天飄起了雪花,天氣異常寒冷,我們一天呆在暖氣房裏不曾出門。傍晚時分響起了敲門聲,我還狐疑是誰這種天還串門。打開門,我驚呆了,是冒雪趕來的母親,提着一保溫桶冒熱氣的水餃。感動的淚水瞬間奪眶而出,母親送來的不僅是水餃,還有暖暖的愛意和溫馨的祝福。打開保溫桶蓋,一股馨香飄逸而出,瞬時瀰漫全屋。母親的愛,讓我柔柔的心時刻溫暖如春。

今年的冬至,我提前做了準備,連同我的祝福和愛意都包裹到水餃中,在冬至那天送到了母親面前。

和女兒包餃子散文 篇15

因餃子象徵團聚,又有更歲交子之意,且形似元寶,兼具招財之吉,因此過年要是不吃餃子,就不成個年。說到餃子這事,我是行家——是吃的行家。當然凡是會吃的,在做上多半也不差。我吃過形形色色的餃子,也做過形形色色的餃子。餃子餡的配菜可謂包羅萬象:西葫蘆、黃瓜、茄子、豆角、青椒、白菜、韭菜……要我說,最好吃的餃子餡就是兩樣。一樣是薺菜。春天的薺菜,那個嫩,那個鮮,什麼都不能比。小時候,我經常被母親驅趕着去野地裏採——對,要是野長的薺菜纔好吃。現在都進了大棚,意思就少了。去年春天我買了十斤,只覺得味道不如野長的——也不是心理作用,吃是能吃出來的。野長的東西,那個鮮勁兒很蠻橫,不講理,天地雨露滋潤過的東西,還是不一樣。大棚裏的鮮勁兒就是兩個字:規矩。你說,規規矩矩的東西,可不是意思少了?

還有一樣是蘿蔔。蘿蔔餡是最常見的。秋冬時候,蘿蔔下來,就該吃蘿蔔餡的了——過年多半吃的也是蘿蔔餡。蘿蔔是地裏埋着長的東西,這東西,也有意思。我喜歡蘿蔔。生蘿蔔也喜歡吃,熟蘿蔔也喜歡吃。煨湯燉蘿蔔,當然也好吃。蘿蔔這個東西,就是菜裏的彌勒佛,不僅自個兒鮮,還吃味兒,能容。不怕你笑,每次焯蘿蔔的蘿蔔水,我都要喝掉。那個味兒,鮮辣鮮辣的,好像長着毛茸茸熱乎乎的小刺兒,刷着你的舌頭,你的喉管……

打小就見着家裏人做蘿蔔餡餃子,都是把蘿蔔用蘿蔔擦挫成絲兒,再擱開水裏焯,焯得差不多了就撈出來,再將蘿蔔絲用白布或者毛巾包好,放在案板上擰乾——我經常放在搓衣板上擰,因爲搓衣板的棱角可以把水分最大程度地硌出來。現在做蘿蔔,我就直接把蘿蔔擦絲,擦成特別細特別細的絲,稍微控一下水,就把肉拌進去。煮好的餃子裏,你慢慢嘗,那個蘿蔔絲兒半熟不熟的,有嚼勁,有韌勁,和肉味蒸騰到一起,又簡單又完美。別提多好了。

肉呢,一定要買前腿肉。前腿嫩啊。後腿瘦肉多,但是太有勁兒了也不好。豬走路可不是後腿用勁兒大麼?前腿好。沒有前腿?那也別用後腿,就用五花肉。五花肉有肥有瘦的,也好。肉要自己剁最好,一定要親手剁。嫌累?那得找方法。你把肉放到冰箱裏,稍微凍一下,千萬別凍透了,就是凍得有點硬了,拿出來就剁。這時候的肉特別好剁。稍微一剁就可以了。費一次事,可以多剁點兒。然後用塑料袋分成小包,每次吃的時候拿出來一塊。剁的時候別剁得太碎,別剁成泥。要剁成小小的肉丁,這樣口感最好。

還有調餡。調餡特別要命。不,不,千萬不能直接把肉和菜調到一起。要分開調。肉呢,用生抽、老抽來調,生抽調鮮味,老抽調顏色。蔥、姜、十三香、鹽……調好之後,把肉醃半個小時,才能拌進菜裏。菜肉的比例,城市裏要精細些的吃法,是一比二、一比三。我家裏吃的都是一比四。肉麼,就是那麼輕輕點一下,能讓菜裏進去肉味兒就可以了。要記住,肉是給菜錦上添花的。許多人做料都弄反了,把肉當成了錦,把菜都當成了花,結果是菜少肉多。香是香,香得太膩。肉多了才香算什麼本事?還是膩香,也不健康。菜多肉少的香就不一樣,是清香,健康的'香。

三鮮餡也是絕佳的美味。我做三鮮餡喜歡用白菜心,對,一定要用白菜心,白菜心稍微有一點點甜味兒,味道最好。香菇呢,七八朵,要用鮮香菇。千萬別用開水焯,一定要用生的。然後是幹蝦仁。原來我放鮮蝦仁,後來覺得幹蝦仁更好,它是曬乾的,鹹味重,口感也筋道——這是我的經典餡。你會發現,香菇有一種默默的香味兒。有的香味是很鮮明的,張揚的,叫喊的,甚至咋咋呼呼的香味兒,可是香菇它不出聲兒,你把它吃到嘴裏,它的香味才一點一點兒地滲出來。香水不是有前調後調什麼的?香菇的香就是後調的香,後發制人的香。對了,還要加點兒韭菜,一小把,有一點點的綠即可。它是點睛的東西,是神來之筆。千萬不能多,就那麼一小把就行。

餡和麪的關係呢,也很微妙。面本來就大有講究,包餃子的面,當然也不例外。多少水配多少面,都有章程。先是和麪。和好面以後,就是醒面。醒,就是那個睡醒的醒,我知道有人用那個食字旁的餳,我覺得那不對。就應該是睡醒的醒。醒好的面不能太硬,太硬煮出來的皮兒也硬。餃子皮兒要軟,煮出來的餃子也是軟的——軟麪餃子纔好吃。咱河南的面?那就是豫北的好。那裏的面可真有勁兒!去年有朋友給了我一袋豫北面,若這面是從超市買回來的,你肯定覺得有問題,你會覺得這面肯定放了添加劑。你簡直不敢相信,怎麼還有這麼好的面。那面,你擀麪條的時候,簡直就擀不開。你擀一下,它就彈回來了。你再擀,它再彈……這面好的呀,每個餃子皮都得多擀五六下。一頓餃子吃下來,力氣弱的人,肯定手腕都得疼。

對了,還得說說面撲。很多人用的面撲都是白麪,是吧?其實玉米麪做面撲更好!把包好的餃子在細黃玉米麪上撲一撲,就更利落,更隔,更不黏案板。撲了這種面的餃子下了鍋,餃子湯就白裏帶點兒黃,也帶了點兒玉米粥的甜味兒,更可口。我給它起了個好名兒,叫“雪裏金”。

——美味的餃子,是我日常生活裏特別重要的內容。都說“過年要吃餃子”,對我而言,吃餃子本身就意味着過年呢。

和女兒包餃子散文 篇16

晚上給母親打電話,問我吃餃子了沒,我纔想起是冬至,忽然覺得有點自責。

平日裏總是覺得各種忙,總想不起來抽空給家裏多打幾個電話。每次簡短的通話,少了在家時的嘮叨和瑣碎,內容多是問我的近況,噓寒問暖囑咐保暖。而我,也多是應付性地答覆一切都好,隱約覺得母親的言辭開始變得小心翼翼,不願打擾的猶豫裏藏着按耐不住的關心。

結婚後的幾年裏,回家次數甚少,與父母親相處稀疏。回首中不禁心酸,以前那個嚴厲、專制、愛嘮嘮的母親,不知不覺間成了慈母的形象,沒有了銳氣,少了主動,不再幹涉我們的生活,不再批評一些她認爲不好的習慣,一些建議性的話語也夾雜着商量與徵求的味道。

有一則公益廣告:一個患有癡呆的老人,已開始不認識自己的兒子。當和客人們在一起吃飯時,老父親卻偷偷地把餃子往口袋裏放,尷尬的兒子勸他時,他說這是留給我兒子的。每次看到這,心裏都有一股暖流。父母總記得孩子們的喜好,總在我們羽翼還未豐滿之前,總想盡全力給我們最好的,所以他們喋喋不休,他們的愛似乎是一種負擔,想要逃脫。當有一天我們長大了能夠獨立翱翔了,他們的身體、精力開始江河日下,覺得跟不上年輕人的步伐了,甚至覺得不再被我們需要了,他們的欣喜裏帶着揮不去的落寞。欣喜我們長大獨立,落寞我們已不是昨天那個粘在身邊又煩又愛的跟屁蟲了。

忘不了剛出來打工的那一年。那是初春,我18歲。

在徵得父母同意後,我早早地收拾好行李,準備與同村的慧姑次日一早出發。父母親的再三囑咐、滿腔擔憂和不捨,也沒影響我即將出行的迫切和興奮。晚上,母親還在忙不迭地翻看我的衣物,往包裏塞各種吃的,同時還塞進她的每一句牽掛。父親給我講在外的不易,講爲人處世之道,講各種注意事項,叮囑我不要像在家時那樣任性、自以爲是,要與人和氣要勤快要自尊凡事長點心眼兒……我口頭應答着,心裏卻有幾分不認同。直到在母親依舊絮叨中睡着。

次日早早起牀,天還未亮。本想輕手輕腳地揹着包裹出去跟慧姑在村頭會合,不料卻發現父母親早都起來了。

廚房的燈亮着,聽到父母親正在說話,父親的嘆氣,母親的不捨,心裏有了一絲沉重,卻依舊動搖不了我想要出去闖一番的決心。看着他們已燒好了熱水,稀飯在鍋裏滾着,一邊的鍋拍兒上放了些餃子,看到我起牀了,母親說準備給我在小鍋兒裏單煎些餃子,說着他們就忙活開了。父親燒火,母親開始往鍋裏放油、放餃子、切蔥花。兩個人配合默契,應該是一晚上都沒睡踏實,又早早起來,只爲給我做頓可口早餐。他們知道我不喜歡吃餃子,尤其是帶有肥豬肉餡兒的水煮餃子,剛過完年,家裏還有沒包完的豬肉餡和餃子皮,可是他們又另外剁了點瘦肉胡蘿蔔餡兒,要給我做煎餃。那個時候家裏還並不富裕,家傢伙食也就是最平常的粗茶淡飯,給孩子開小竈,已是奢侈。他們沒有一句“愛”的表達,分別在即也是依然做着最尋常瑣碎的事,說着平常重複的話,而那份愛心,無處不在,我想說讓他們不要忙活了,太早吃飯並沒有胃口也吃不了多少,卻什麼也說不出口,一瞬間如鯁在喉。

那天的煎餃,很美味,吃的也很艱難。因爲裏面有深沉的親情,而我要邊吃邊強忍着逼回隨時都可能洶涌而來的眼淚。

母親一路送行,直到與慧姑坐上了班車,母親還站在原地。天氣漸亮,我和慧姑跟母親揮手道別,眼眶模糊中,看到母親鬢角有了些許白髮,冷風吹起,母親的身影依然堅定地站着,直到隨着車子再尋不見……

出門在外,吃了苦頭長了見識,才漸漸明白父母的苦心和教訓,都是有過一定生活經驗的人們的總結,是他們走過的路,悟出的理。只是很多時候,徒留悔恨再也回不去。成家後有了自己的孩子,一顆心撲在孩子身上,才體會到父母的不易。

如今的寶寶也挑食,我也會費盡心思變着花樣讓他吃好吃健康。就像每次回孃家,母親總是煞費苦心地改善我的胃。說想吃烙餅,母親寧願拖着疼痛的老腰去和麪、揉麪、擀麪,忙的不亦樂乎滿面笑容,若說不愛吃肉餡餃子,母親就騎車七八里地上街買韭菜香菇或其他時令蔬菜,包韭菜雞蛋餡或蘿蔔乾香菇餡兒,或蒸或煮,只爲我能大快朵頤說好吃,只爲她能夠被孩子們需要。

到了婆婆家,以前從不會包餃子的我,也開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於是,擀餃子皮,剁餡子,包餡兒,一步一步居然也順理成章地做的像模像樣。婆婆誇我好廚藝,老公讚我做的美味,寶寶吃的可口,於是漸漸地愛上了廚房,愛上了偶爾包包餃子蒸蒸發糕。當一切的忙碌換來一家人的熱熱鬧鬧開心吃喝,覺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都是幸福。

上班的節湊快,吃餃子就選擇買速凍。後來還尋出了吃餃子的新花樣。冬天的晚上,有時火鍋裏面放餃子,有時做酸湯餃子,有時電鍋裏煎餃,也別有一番風味。只是,我再也做不出當年母親做的餃子的味道。

知道母親如今忙,每天在家帶侄女,沒空閒,應該也是買的速凍水餃吧。可是母親卻說,還是自己包的好吃。是的,在每個母親看來,外面賣的水餃再漂亮種類再多,也始終沒有親手做的好吃、美味。想想看,一家人在一起,有人擀麪皮,有人剁餡子,有人包,各種手法各種形狀,邊說邊笑熱熱鬧鬧其樂融融,單是那種氣氛,心就暖了。

餃子的味道,是母親的味道,愛的味道,家的味道。“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過倒着。”餃子,是北方的一道美食,也是中國人除夕夜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樣飯,蘊含着傳統文化,意喻家人團圓生活和美,濃濃的親情融入其中。

和女兒包餃子散文 篇17

很多人或許並不知道有糖醋餃子這麼一回事,如果站在飲食這個角度上來說,這應該算得上是人生當中的一個大缺憾,我以爲。

餃子有什麼稀奇的?一千多年以前就有了的東西,誰沒吃過。尤其是在北方,大年三十晚上的餃子好像是家家戶戶的“標配”,可現在倒被說成是人生當中的一個大缺憾了,這讓人覺得很誇張。其實,這並不是誇張,沒有吃過糖醋餃子的人,至少在餃子這一道美食上絕對是個大缺憾!

誰都知道餃子有水餃、蒸餃、煎餃,這樣的餃子在各處市面上幾乎可以說是隨處可見,我們那裏的早餐店和小吃店裏也比比皆是,但要想吃糖醋餃子卻並不容易。到現在爲止,我還不清楚哪家早餐店或者小吃店裏有出售糖醋餃子的。這是因爲它跟一般的水餃蒸餃煎餃之類的很有些不一樣,主要的一點是炒餡比較麻煩。

糖醋餃子用的餡,主要的材料是蘿蔔和豆腐,這都是尋常之物,一點都不難辦。但蘿蔔得刨成絲,豆腐得切成丁。蘿蔔刨成絲後,先在開水裏焯一下,把蘿蔔的氣味去掉。焯過水後的蘿蔔絲得立即用清水冷卻,要不然,氣味不但依舊存在,而且更重了,聞起來幾乎跟煮好的豬食差不多。把冷卻後的蘿蔔絲切碎,與豆腐丁合在一起。鍋里加油,最好是豬油,特別鮮!一般人家做這種餃子的時候常常會特意去買一塊生豬油來現熬,因爲蘿蔔豆腐餡裏面如果能加入一點油渣沫的話,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油熱了後,把蘿蔔、豆腐和油渣沫放進鍋裏炒,炒勻後,加調料。調料很簡單,無非鹽、糖、和味精,最後放入蔥花,蔥花要稍微多一點。由於三種主料基本都是熟的,因此不需要翻炒多久,只要把主料和佐料攪拌均勻就行了。

麪粉最好自己和。現在市場上有成品 的餃子皮賣,做起來儘管確實方便,但用它來做糖醋餃子並不令人滿意,因爲餃子皮太薄了,吃起來一點勁也沒有。然而,在擀餃子皮這個事情上,我們始終掌握不了北方人的那種巧門,技術明顯不到家。儘管我們也買了半尺長的專門用來擀餃子皮的小麪杖,但無論如何也擀不出像樣的餃子皮來。我曾經見過北方人擀餃子皮,只見他們一手轉麪粉,一手滾麪杖,兩隻手的配合那真叫一個“天衣無縫”!骨溜溜地轉一圈,一張餃子皮就成了,並且擀出來的餃皮簡直就跟用模子衝出來似的,又圓又勻稱,就連厚薄的分寸都拿捏得恰到好處,中間墊餡的地方比邊上打襉的地方略微厚一點。

可我們不行,不論對皮子的大小、形狀、厚薄都不能掌控。沒辦法,那就只有用手捏窩。這個我們絕對有把握,捏起來也跟玩似的。因爲我們那裏在清明節時要做清明果子,到過年時要做團圓果子。用手捏窩做餃子的方法與做清明果是一模一樣的,有好多人家就因爲嫌餃子打襉麻煩,打出來的襉又不夠均勻,於是乾脆把餃子做成了清明果的樣式。因此,在我們那裏,餃子就有了另外一個名字,叫做“小麥菱”。“ 小麥”當然是指它的材料,與之相稱的自然還有“大麥菱”和“蕎麥菱”;而“菱”則是它的相貌,按照清明果的樣子做成的餃子,兩隻角彎彎地向上翹着,確實很像一隻牛角菱。

大約三十多年以前,也就是田裏種的糧食歸自己所有以後,每一年大年三十的晚上,吃過年夜飯後,我們家裏的人都要做三件事情。第一件是洗澡,這叫做“除垢迎新”。第二件是炒年貨,年貨有瓜籽、花生、番薯片。第三件就是包小麥菱,這也是任務最重的一件,卻是我們最願意做的一件。

餃子餡和麪粉早在白天時就已經準備好的,一切都停當後,一家人就圍坐在桌子邊上開始包餃子,連帶着守“長命夜”。我父親常常不肯來包餃子,他總是在炒好年貨後就出去串門去了,如果在誰家裏坐下打麻將的話,就一直要到半夜纔回來。但奶奶會幫我們的忙。爺爺一般不出門,因爲他不會打麻將,可他也照樣不來做餃子,只陪着我們守長命夜,慢慢地吃瓜籽和花生,還有凍米糖,等到餃子做到一定的數量時,他負責燒火蒸餃子。

爺爺是個苦命人,因爲他是個富農,因此吃過很多苦。他在“吃食堂”的時候差一點就餓死了,所以,當重新過上種了糧食歸自己所有,天天可以吃三頓大白米飯的日子時,真覺得這是神仙一般的生活了。只可惜這樣的生活他只過了兩年就去世了,真令人惋惜。

這樣的話跟糖醋餃子說在一起,顯然有點不合時宜,所以就不多說了,還是回到餃子上來。

桌子上放好了裝餡的海碗、和麪的臉盆、以及一張米篩。餃子皮都是用手捏的,開頭一兩年,我和姐姐做不出像樣的餃子,所以只能做做幫手,專門捏皮子,捏出來的皮子都不怎麼像樣,有好有壞。但做的次數多了後,手藝明顯進步了,不但皮子捏得好,餃子也能做了。

做好的餃子一列一列很整齊地排放在米篩裏,白花花的,很誘人。做餃子的人和不做餃子的人都有說有笑,說的都是很吉利的好話,不說話的人,臉上也總浮着很滿意、很期待的笑容。而在我和姐姐的心裏,那份期待的心情要來得更濃烈些,因爲我們的心就跟那張米篩一樣,裏面也堆滿了白花花的餃子。

餃子至少要做兩米篩,因爲不光自己吃,正月裏還要請客人做點心。第一篩將要排滿的時候,爺爺就把竈火燒起來了,開始蒸餃子。爺爺一邊往竈口裏添柴火,一邊依舊慢慢地吃着年貨,他胃口非常好。紅紅的火光映在爺爺長了皺紋的臉上,暖洋洋的,喜洋洋的,令人感動。

餃子得當天就全部蒸熟,不然放不久。蒸熟了的餃子當時就可以吃的,但我們都不願意這麼簡單就把它吃掉了,非得用糖醋炒過之後才行,因爲正月裏請客人吃也都是用糖醋炒的。但爺爺不需要,他覺得剛蒸熟的餃子就已經是無上的東西了,再用糖醋炒的話,簡直有點不像話。但他並不責怪我們花樣多,依舊樂呵呵的,吩咐母親給他一滿碗白餃子就在那裏吃開了,連酸老酒做的米醋也不必蘸一下。母親說一會吃炒過的,爺爺搖搖手,連聲說:“不用,不用。”

剛剛蒸熟的餃子很軟,沒法炒,因此得在剛出鍋的時候馬上用涼水把它冷卻,讓它變得結實一點纔好,要不然,一炒皮就破了,那樣就不是糖醋餃子,而是蘿蔔絲和豆腐煮的麪疙瘩了。

做完最後一個餃子後,我總是顧不得洗去手上粘着的麪粉,就盯到熱氣騰騰的竈頭邊上,看母親翻弄蒸好了的餃子。那些原本做得很漂亮的餃子經過一蒸以後,全都變了形,歪歪扭扭的,看着都不怎麼像菱角了。

母親站在竈臺前,她的身子被蒸騰而起的熱氣所包圍,把她的臉烘得紅津津的。因爲燙,所以她每翻幾個餃子就拍一下手,空不出眼睛來看我,嘴上卻催促道:“不洗手愣着幹嘛?吃餃子還早着呢,得全部蒸好了才能炒。”

於是奶奶便從燙灌裏舀了熱水,拉着我們一起洗手。等我們洗好了,她就接着用熱水洗粘在臉盆上的麪粉,和包完了餡的油光光的海碗。

餃子終於蒸完了,可以炒了!母親從粗瓷鉢頭裏撬出一塊雪白的豬油放到熱鍋裏,油慢慢漾開來了,“哧啦”一聲響,餃子進了鍋,屋子裏頓時換了一種香味,像麻花一樣的香味。母親輕輕地翻炒着,中間加一點水,放醬油,放糖,放醋,鍋裏的餃子於是慢慢地變成了油汪汪的琥珀色。原本像麻花一般的焦香味剎那間又變成了讓人口舌生津的酸香味,就像陳年的老酒,帶着一點朦朧的醉意。

母親最後把蔥花撒到鍋裏,餃子就炒好了,一碗一碗地裝起來。正在這個時候,父親也回來了,因爲時間已經將近十二點,各家各戶該要迎接竈王爺了,所以麻將也就散了。

都說年三十晚上吃一頓,正月初一穿一身,這一頓指的是年夜飯。但在那個時候,我的年三十晚上的那一頓其實應該算在半夜裏的那一頓餃子上。

吃過餃子後,就接竈王爺,這是很重要的儀式。把竈王爺接進家,早已過了十二點,時間應該算在大年初一了,因此長命也守好了,於是我們就心滿意足地睡覺去了。接竈王爺用的是湯圓,雖然也很甜,但我們已經沒有胃口了,畢竟,湯圓無論如何也比不上糖醋炒的餃子來得好吃。

三十多年後,我們依舊吃糖醋餃子,但已經不只限於過年的時候了。我們幾乎常年都有做餃子,而做好的餃子也不必馬上就給蒸熟了,只需存在冰箱的速凍裏就行,隨便什麼時候想吃,取出來一蒸、一炒就成了。但麪粉已不是自己和的那種,也是嫌麻煩,因此都是買的市場上的成品皮子。像這樣的餃子,我兒子一頓至少能吃二十個,胃口好一點的時候,三十個也能吃得下。

只是,自從我得了痛風這個該死的毛病以後,不能吃豆腐了,這幾乎真成了我生活中的一個大缺憾。好在母親有辦法,她把雞蛋蒸成蛋糕來代替豆腐,每次做餃子的時候都會特意給我單獨做一些,因此,糖醋餃子我還是能吃上的。雖然味道跟豆腐做的略微差了一點點,但總歸還是母親的味道,我已經十分很滿足了。

和女兒包餃子散文 篇18

本來想把題目叫《日子》,人家倪萍寫過了。就寫個大氣點兒的,趙本山的叫《月子》。一想這都不好寫啊,還是老實兒的,不得瑟了,就叫《包餃子》,就是總感覺還不夠雅緻。

傍晚從老家回來,看到閨女的同學然然從圈子裏發的包餃子的照片和視頻,還給評論點了贊。結果到廚房一看,韭菜洗好了,肉餡兒醃好了,看來是讓包餃子啊。於是一邊聽歌馬上整。

感覺自己兩點兒做的不錯:一個是和餡兒。另一個是吃。因爲原來上學時一位老校長有名言:薄薄的皮兒,大大地餡兒,再來上幾滴嗒香油,保證好吃。另一點兒沒學就會了。

說實話,幹嘛都得有技術,都是熟能生巧。還記得去年冬天我發過一回蒸包子,平時還真不願意整這個,所以自己做家務實在是太衰了。說起和麪還真費勁,反正我是賣力氣了,一會兒就把襯衣脫了,反正把面和熟了;切菜、和餡兒還行,三下五除二就整好了,手到擒來;從電視上看到過人家擀皮兒,一塊兒出七八個,咱就出一個。順便還學了學數學,大的大小的小,有的都能當孃兒倆了。有方的、有圓的、還有多邊形的,並且還是不規則的多邊形;到了包就好說了,大小那是皮兒有大的小的,大小咱都能吃。有的餡兒從外邊也沒事兒,反正都到鍋裏去。看到然然包的餃子一般大還都站着,我包的有的也站着,躺着的就躺着吧,一會兒也得下鍋。

俗話說,餃子好吃不在褶兒上,好吃纔是目的。

另外,好飯不怕晚,吃完到十點。

誰看到這裏笑一下,我就忒高興了,餃餃兒也吃了,瞎白話也寫出來了。這就叫日子吧。

開心就好!誰能來吃!

和女兒包餃子散文 篇19

媽媽嚷着吃餃子,其實我是最不喜歡包餃子的,因爲頸椎有毛病,一聽說包餃子就滿心的不快。一個人忙活大半天,切菜和麪擀葉子要忙活上半天,一個個填上餡捏着,捏的脖子困得難受。這些年都是媽媽或者嫂子把餃子餡弄好,自己回來湊合着包點,或者去超市買點凍餃,多少吃點算是過了吃餃子關了。吃着凍餃總感覺沒味道,沒有自己做出來的好吃。可是由於自己的懶惰,在吃了後悔之餘還是不想去包餃子,總感覺那是一種負擔。沒有吃麪條快還省事。

冰箱裏好多雞蛋,可是家裏人的飯量都很小,對吃雞蛋的興趣幾乎是零。媽媽想了幾天說包餃子吧!還能讓雞蛋減少點,還能吃點菜和麪還能換點花樣,成天吃麪條都不想吃了。

爲了滿足媽媽的願望只好不願意也得去做,其實今天是渾身的不舒服,腰膝痠軟,動都懶得動。可是既然老太君下了命令,去辦吧!好容易媽媽纔想吃飯。我準備去買菜,媽媽說先把面和上,把雞蛋炒了,等你回來面醒好了,雞蛋放涼了,把菜一拌就不耽誤事了。哪也不耽誤,畢竟做飯有打算的媽媽有經驗。這樣還真的省事,要不到時候慌做一團,還累的慌。挖面和麪,媽媽說溫水和出的面軟和。又長一經驗,以前總是涼水和麪,面硬硬的,不好擀。炒着雞蛋,雞蛋在油鍋裏迅速膨脹,黃黃的一大片,滿滿的一大鍋,搗爛裝碗。兩件事情很快辦完了,趕緊去超市買菜。

騎車跑到了超市,看看韭菜太老,看見了芹菜,忽然想着買點芹菜換換口味。再多少配點香菇,可是轉遍整個市場卻看不到半點香菇的影子。只好打道回府,上着樓感覺好累,很想往地上躺,眼睛有點酸澀,很困很想睡一覺。躺在牀上小憩片刻,忽然想起菜要摘摘洗淨後再休息,要不到時又該忙活了。慌忙去廚房摘菜洗菜,誰知還有早上那麼多碗和鍋堆在水池裏。呼啦啦忙洗着,有時特怕幹家務,誰知當你去做時往往幾分鐘就做好。這就是一個人的意識問題。把水池刷的乾乾淨淨,把菜用手巾擦乾,放在案板上慢慢的一刀一刀切着,最後又把菜剁成碎末,遵照媽媽的指示放點油攪拌均勻。做了這一切後又坐到電腦前歇息,好像電腦是我的情人一樣,只要打開電腦才感覺精神上有安慰,才感覺渾身輕鬆。在電腦前一坐就是半小時,很快的,看看指針已經指到11:30分,再不去勞動,兒子回來就要大聲的抗議了。

關上電腦起身,廚房勞動。拍蒜和姜切碎,把菜裏放鹽,雞精,南德,味精,香油用手攪拌,感覺鹹香的味道飄入鼻中,捏一點嚐嚐,嗯,味道還不錯!

把和好的面拿出,軟溜溜的,慢慢的揉搓着,正好媽媽來幫忙,媽媽擀葉,我包,面很軟,包着也很好捏,一會兒桌上便是一大片。趕緊拾點放冰箱裏製成凍餃,在想吃的時候再拿出來。包了好多好多,看看兒子還沒有回來,便先下了,呼嚕嚕的扔進鍋中,媽媽趕緊去撥蒜和姜搗成蒜蓉,再澆上醬油醋和芝麻醬,那味道好着呢!

餃子在鍋裏煮着,透過玻璃看着翻滾的水和餃子,忽然想起小時候去妗子家吃飯,妗子下餃子時說的調侃語,還讓我猜起了謎語:

一羣白鵝,要過江河,去時沉底,回來漂着。

其實不用猜,那一定是餃子了。

添上三次水,餃子已經寶騰騰的全漂在了水面上,剛把餃子撈出來,聽見了門的咯啪聲,不用猜就是兒子回來了,趕得早不如趕得巧,兒子這樣有口福!趕緊叫了兒子吃飯。兒子一看說煮的時候是不是太大了。媽你吃吧!我再下。兒子去冰箱裏取餃子卻看到了元宵,歡喜的驚叫着,元宵我愛吃,媽你咋想起買元宵了。我說先下餃子再下元宵,看着鍋,我去吃餃子先歇歇了。站起身,忽然感覺渾身不疼了,做什麼只要專心,不適是可以忘記的。

時間不長兒子把元宵下好並端到了我和媽媽面前。吃着軟甜的元宵,吃着餃子,芹菜的味道還真好吃,沒想到自己也會做飯了,其實換個花樣做飯,給親人換下口味,自己也特有成就感。

原來付出勞動自己也能收穫許多,兒子說媽媽今天的餃子真好吃,受到兒子的誇獎不易呀!還要繼續努力,爭取再多學幾樣,自己想吃的時候自己做,朋友來時也讓她們刮目相看,其實那麼多女友都是做飯的好手,讓她們不再笑話我。

和女兒包餃子散文 篇20

家鄉的美食很多,糖炒板栗甜滋滋,蒿子粑粑香噴噴,烤山芋軟和可口,其中我最喜歡吃的要數薺菜餃子啦!

薺菜餃子有很多種做法,油炸餃子焦黃酥脆,鍋烙餃子外焦裏嫩,也可以下水餃哦。滿滿一大碗潔白如玉的水餃,清湯上漂着碧綠的蔥花,這是我爸爸的最愛。而我,更喜歡吃鍋烙餃子。

瞧!黃燦燦的餃子上桌啦!你咬一口,鮮美的湯汁流入嘴巴,輕輕嚥下去,暖暖的、香香的,真舒服!

聽了我的介紹,饞嘴的你一定流口水嘍!來,讓我告訴你這人間美味的做法吧!

春天到了,田野裏會透出嫩嫩的薺菜,你帶着籃子和鏟子來到田野,會發現一種葉子寬長且帶着鋸齒形的植物,那就是薺菜。記住,要早點哦,當薺菜開出白色的小花那就太“老”啦!挖好薺菜,你來到池塘邊,把薺菜一根根挑揀出來,除去上面粘的雜草,將長長的鬚根剪掉,然後在池塘裏清洗乾淨。

回到家後,媽媽會在鍋裏倒入開水,把洗淨的薺菜倒進鍋裏,點上小火煮一會。咦,怎麼那麼多的薺菜變成了一小點兒了?哈哈,告訴你,因爲經過開水熱煮,將薺菜葉子中的水分煮掉了,葉子都萎縮起來了。媽媽說,這樣可以除去薺菜的苦味,吃起來就清香清香的了。沒想到薺菜裏藏着這麼多的學問吧?

將燙好的薺菜切碎,再加入肉末或雞蛋等菜攪拌,這樣餃子餡就做好啦!

包餃子可是一件又有趣又簡單的活哦。將餃子餡夾到餃子皮的中間,再用食指沾水沿着餃子皮的邊沿轉一圈——這是增加餃子皮的粘性,防止餃子裂開——然後兩邊對摺,一按,一個餃子就做好了!

怎麼樣?味道鮮美的薺菜餃子做法很簡單吧?你想試一試嗎?行動起來吧!

和女兒包餃子散文 篇21

有個富家子弟特別愛吃餃子,每天都要吃。但他又特別刁,只吃餡,兩頭的皮尖尖就丟到後面的小河裏去。

好景不長,在他十六歲那年,一把大火燒了他的全家,父母急怒中相繼病逝。這下他身無分文,又不好意思要飯。鄰居家大嫂非常好,每餐給他吃一碗麪糊糊。他則發奮讀書,三年後考取官位回來,一定要感謝鄰居大嫂。

大嫂對他講:不要感謝我。我沒有給你什麼,都是我收集的當年你丟的餃子皮尖,曬乾後裝了好凡麻袋,本來是想備不時之需的。正好你有需要,就又還給你了。

大官思考良久,良久……

有一個有名的三八理論:八小時睡覺,八小時工作,這個人人一樣。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是在於業餘時間怎麼渡過。時間是最有情,也最無情的東西,每人擁有的都一樣,非常公平。但擁有資源的人不一定成功,善用資源的人才會成功。白天圖生存,晚上求發展,這是二十一世紀對人才的要求。

我們一樣愛他們

天堂村小學地處偏遠山區,交通不便,偶爾纔有慈善家跑來捐款。每次,全校師生都會傾巢出動:學生們站在山嶺上,手舞野花一路歡迎;而校長方子儒會親自帶隊,用一個樹藤紮成的土轎子擡客人上山。

這天,天堂村小學迎來了一個特別的客人。這個年輕人不聲不響,獨自走了兩個小時的山路。由於道路崎嶇,他沿途還摔傷了膝蓋。當他一瘸一拐地出現在方子儒面前時,完全沒有了城裏人的光鮮形象。

“對不起!”年輕人顯得有點尷尬,“我……想資助你們10名特困生。”

方子儒非常高興。這裏是全縣出了名的貧困鄉,這送上門來的好事,正求之不得呢。可是,他爲什麼要說對不起?方子儒殷勤地招呼道:“要不,您先洗漱一下?我讓學生們列隊歡迎?”

年輕人慌亂地擺擺手:“千萬不要……我不想耽擱,捐了款就走!”

方子儒點了點頭。

15分鐘後,方子儒恭敬地送上了一份資助名單。

年輕人看也沒看,說:“校長,我想您誤會了!”

方子儒愣了愣,以爲他突然變了卦,着急地說:“可是,這是我們千挑萬選出來的學生。他們品學兼優,將來一定是國家的棟樑之材!”

年輕人沉默了一會兒,說:“校長,我能親自挑選資助對象嗎?”

“當然!”方子儒長舒了一口氣,“這是您的權利!但……他們絕對是最好的學生!倘若您不信,可以翻看他們往年的成績單!”

年輕人笑了:“我當然相信,但請給我所有貧困生的名單!”

方子儒雖然感到奇怪,但還是找來了所有30名貧困生的名單。年輕人要了一張白紙,小心地撕成一張張小紙條。然後,年輕人開始在紙條上寫上每一個貧困生的名字,寫完一張,就揉成團丟在一個盤子裏。

方子儒終於看出了端倪,疑惑地問:“您……是想抓鬮決定資助的對象?”

年輕人點了點頭:“是的,我覺得那樣才公平!”

方子儒着急地說:“不行,那樣你會不小心抽到壞孩子的。他們生性頑劣,整天爬樹打架,幾乎每門功課都考不及格!”

年輕人停下手中的筆,問:“那他們逃過學嗎?”

方子儒想了想,說:“這……倒沒有!他們只是功課不好,其他,沒什麼兩樣!”

年輕人堅定地說:“在我眼裏,從來沒有一個壞孩子,我們一樣愛他們。誰又能知道,調皮搗蛋的孩子將來一定不會有所作爲呢?他們一樣天真無邪,他們的心裏一樣編織着最美麗的夢想……”

3分鐘後,年輕人抽出了10個名字。果不其然,其中有4名學生原本不在方子儒的推薦之列。

方子儒執意要舉行一個公開的捐贈儀式,這是學校的慣例。年輕人卻搖了搖頭,說:“校長,能否替我向其他的20名貧困學生道歉?”方子儒的臉上滿是驚愕,以爲自己聽錯了。

年輕人的眼睛有些溼潤,滿懷歉意地說:“對不起,我還沒有能力資助所有的貧困生。他們之所以沒被選上,並不是不夠好,只是運氣差了些!總有一天,我會回來彌補他們的遺憾。”

年輕人沒有告訴校長,在15年前的一個窮山溝,他也是這樣幸運地得到一位老華僑的捐助。當時,他是村民眼中不折不扣的壞孩子。可是,老華僑的一句話改變了他的一生:“在我眼裏,從來沒有一個壞孩子,我們一樣愛他們!”

和女兒包餃子散文 篇22

愛人想吃滷麪,已跟我絮叨了多次。做滷麪有點複雜,把時間浪費在這上面,我有點不捨得。但愛人的心願又不能不滿足,某日晨練返回時路過肉攤,見肉十分鮮嫩,我便決定買些中午做滷麪。

做滷麪是用不了多少肉的。我指着一塊兒肉說:“吃滷麪,少割點。”賣肉的手起刀落,“一不小心”割多了。多就多唄,反正肉不錯,愛人肯定不會批我。果不其然,到家後,她得知我要做滷麪,沒埋怨,沒批評,還“嚴重”表揚了我:“肉多了就多吃。老公,你太好了!”

愛人上班走後,我坐在電腦前開始碼字。10點鐘,我起身上街,買了一斤韭菜、一把菠菜。到家擇洗乾淨,把菠菜剁碎,包在布里擠出半碗綠汁,又洗了三個西紅柿,擠出半碗紅汁,然後用清水、綠汁、紅汁分別和出白、綠、紅三種顏色的面,置於盆中。接着開始洗肉、切割、剁碎,與切碎的韭菜放在一起,放入調料,攪拌均勻。

一切準備就緒,已是11點半。時間不早了,我有點慌張,再有半個小時愛人就下班到家,要是看到飯還沒有做好,不批我纔怪。

先拿出紅色麪糰,搓揉至細擀麪杖那般粗細後,用菜刀均勻切成小段,撒些白麪,逐一按壓後,擀成麪皮,開始包起來。

打住打住,不是做滷麪嘛,怎麼像是包餃子呢?是的,是在包餃子!做滷麪複雜,包餃子更復雜,既然肉割多了,既然複雜一次了,乾脆包餃子得了。況且,我早聽聞用果蔬汁和麪,可包出彩色餃子,卻一直沒機會嘗試,今天搞個創意練下手,相信愛人一定會樂意的。

時間把握得正好。聽見屋門響時,餃子正好包完。

“咋沒聞見滷麪味兒……啊,餃子!”愛人邊說邊走到廚房,“彩色餃子,紅的是‘西紅柿皮’,綠的是啥?”她得知是“菠菜皮”後,高興得合不攏嘴:“親,你太棒了!”

滷麪好吃,餃子更好吃,還是創意餃子,飯量不大的愛人破天荒吃了兩碗。我呢,不僅吃了一個肚子圓,心裏還有滿滿的成就感。

和女兒包餃子散文 篇23

一大早,有根娘就開始張羅着包餃子。

她先揉好一團面,放一邊醒上。

接着開始洗菜、燙菜,這是大清早她從自家畦頭摘回來的野菜,有根最愛吃這口兒。他說城裏人要吃這口兒還得花錢買,貴得很,還不新鮮。

這孩子,從小乖着呢,唯有這次忒不聽話,說什麼要去城裏闖蕩,說什麼“人挪活,樹挪死。”鄉下有啥不好,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多少代人不都這樣活得好好的?你說不願像祖輩們那樣土裏刨食,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土裏刨食咋了?南街的濤子家不就是這幾年種藥材,現在也蓋起大瓦房了?你咋就非要離開娘去那城裏呢?

切好餃子餡兒,有根娘炒了一小撮兒花椒,擀成花椒粉,調到餡兒裏,有根愛吃這味兒。

你說要拼搏幾年,爭取在城裏買上房子,把娘也接去。你還說樓房裏都帶衛生間,不像在農村,逢下雨天要去趟茅房都犯愁,深一腳淺一腳的,別提多膩煩了。

可後來你又說,娘啊,我拼死拼活幹上一年,也不夠在城裏買個衛生間。

有根娘乾枯的雙手有些笨拙地捏着餃子,有根從小愛吃野菜餡兒,每回包野菜餡兒餃子,有根能蹲在竈前吃兩大碗。

包完餃子,水也開了。

餃子“撲通撲通”下了鍋,翻滾了一會兒,都挨挨擠擠浮上來,菜餡兒餃子,好熟。有根娘撈起一大碗。

你說娘落伍了,啥也不懂。娘是不懂,娘更沒聽說過什麼“過勞死”,鄉下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從來沒有這病。

有根娘將一大碗野菜餡兒餃子放在一張黑白照片前面,“噼噼啪啪”落下淚來……

和女兒包餃子散文 篇24

冬至這天中午吃餃子時,我突然想起了自己幼時吃餃子的一些片段記憶。

1976年的冬至,因爲父親在鎮機械廠上班,每月有6元錢的固定工資收入。冬至前一天,父親託人在鎮外貿提前給家裏割回了一斤豬肉。冬至早飯過後,母親就剁好餃子餡。

中午吃飯時,我家周圍的幾位鄰居家的同齡發小們也都端着飯碗走出門來,來到大家經常在一起吃飯聊天的地方,邊吃飯邊聊天。

我是個從小就不愛吃大肉皮的人,父親割回家的肉瘦肉少,肥肉多,一家人吃起母親包的餃子都感覺很香,唯獨我不愛吃餃子餡中的大肉皮,那大肉皮吃到我嘴裏恰如卡喉的魚刺般難受。我吃餃子時,哪怕是一丁點兒的小疙瘩,也會從嘴中吐出來。有時吃餃子時,我會故意把餃子餡用筷子搗爛,免得在吃餃子時吃到餃子餡。

冬至這天中午吃餃子時,我故意把剛出鍋的一碗餃子端到家外的飯場裏吃,一是左鄰右舍老幼們都有這個習慣,而是我只吃餃子皮不吃餃子餡的破綻害怕家人看到。

這天冬至中午,大人們都在家吃,唯獨我盛一碗餃子後從家裏出來,恰巧飯場中還有幾位沒回家吃飯的發小們。一位發小看我只吃餃子皮不吃餃子餡很是不理解,他眼饞地看着我,我趕緊回答:“我不愛吃大肉餃子。”對方一聽立馬回答:“我愛吃。”我立馬把飯碗遞到他面前:“給,你吃吧。”對方激動地接過飯碗,三下五除二地趕緊吃了幾個餃子後,又把碗遞給了我:“等會你吃我家的菜餃子。”

幾分鐘後,發小真的回家端出來了一碗熱騰騰的蔬菜餡餃子,我倆互通有無後,都很高興地吃了起來。

發小一家都是公社社員,那時候,農民兄弟都是靠掙生產隊工分吃飯,除了平時賣雞蛋和一些針頭線腦等破爛東西掙些零花錢外,一般的收入都是年終時的集體分工,像我父親一樣,在外當工人掙些零花錢的家庭不多。

1981年的冬至,是我上大隊初中時的第一個冬至。冬至這天,學校特地提前十分鐘放學了,主要是爲了照顧女老師提前回家做飯包餃子。中午過後,同學們依然早早地來到了學校,一進學校,同學們竟然互相猜問:“晌午吃的是餃子吧?”

“嗯。”

“我一看你嘴角的大油我就知道。”

也真是的,現在想想,我還好笑,我清楚地記得:那天午飯後,你只要一看到對方嘴脣上有一圈厚厚的豬油印痕,恰如一枚枚橢圓形印章的印跡一樣,只要問對方:晌午吃餃子了吧?對方一定回答:嗯。

如今,每年的冬至來臨,家家戶戶依然要吃餃子,冬至的午飯過後,你再也不會見到誰的嘴脣上會留下一圈豬油的印跡。那時,除了逢年過節,人們難得吃一次肉,經常吃飯不是沒肉就是沒有油。該過冬至了,人們割肉包餃子當然都喜歡割肥肉了,也只有這樣做出來的飯纔有油水,吃起來纔有香味。

如今,人們吃飯的油水多了,過冬至割肉包餃子時,人們都要求突出一個瘦字,瘦肉成了人們改變膳食結構的首選。即便如此,過去只有老年人才得的脂肪肝、高血壓等富貴病,現在的一些中年人竟也爲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所困。

如何過好冬至吃好餃子,既要吃出冬至節氣的溫馨,又要吃出自身體健康來,這將是一門新的吃餃子學問。

和女兒包餃子散文 篇25

北方冬季的寒風吹得人們直哆嗦。行人匆匆,或是想增加運動量驅走嚴寒,又或是想快快躲進屋子裏,總之向暖的心是不變的。

大概只有在冬季人們才能想起餃子。人們在元宵節吃元宵,在端午節吃糉子,在中秋節吃月餅。其實誰也沒有忘記餃子,不過在歷經一年的酸甜苦辣之後,餃子給我們帶來的是深深暖意,於是,餃子變得格外親近。

我愛吃餃子,從小就愛,母親也知道我有這樣的”嗜好”,就經常張羅着包餃子。我也試圖自己學習包餃子,很不幸,嘗試了幾次之後我只好宣佈自己還是當一名吃客吧。

中國人總是愛在冬至那天吃餃子,聽長輩們說,冬至不吃餃子耳朵會被凍掉,這可能是一個流傳了千年的“至理名言”,雖然我一直半信半疑,可終歸到了冬至日,餃子總會如期到來,熱騰騰的幫我們驅走嚴寒,很多年都是這樣。

直到有一天,我還在爲時光易逝,人面易老而嘆息時,才發現我竟已身處異鄉,披上了遊子的衣裳。一人在他鄉上大學是不易的,地是新的,人也是新的。我極力尋找可以共話心涼的伴侶,最後發現只剩下一輪陰晴不定的月。大學的第一個冬至,是在學校裏度過的,我知道這樣的冬至我還要度過好幾個,只好硬着頭皮過下去。

冬至那天還在上課,中午鈴聲一響,我二話沒說拿起書包衝下樓去,奔向食堂,因爲我知道如果不積極一點的話,就會見不到這天應相會的故人。還好我沒有遲到,食堂裏的阿姨很熱情的招呼我吃餃子,我矯健的付了錢,端走了屬於我的一碗餃子。只是少得可憐,略帶油花的醬油湯裏靜臥着幾隻瘦餃子,懶洋洋的,讓我絲毫提不起興趣。終究還是餃子,到頭來我端起的是一碗熱騰騰的餃子,嚥下的卻是沉甸甸的思念。

我不知道爲什麼,冬至那一天,我竟沒有給家裏打一個電話。

說句實話,學校的餃子,口感真的不怎麼好。家裏的餃子通常是父親負責拌餡,母親負責擀皮,奶奶包,鄰家的老奶奶有時也會來,做起來細緻些,對味些。小時候包幾個老鼠樣兒的餃子,吃起來美滋滋。有一年冬天,父親去海南旅遊,正趕上冬至,聽人說,海南那地方冬至不興吃餃子,就生怕父親在南方沒有餃子吃,那幾天常常給父親打電話,告訴父親家裏又開始張羅包餃子過冬至了,問問海南能吃上餃子麼?什麼時候回來?那年冬至,母親包了有九十多個餃子,我們不知道從那偷來的胃口,一頓全吃了,整整九十四個。爲父親就感到惋惜了,冬至只有一個餃子,不過還好,有餃子陪伴就還好。

從家鄉到學校,中間得坐六個多小時的火車,父母親執意要送我到火車站,我拗不過,只好一起上了公交車。一路上沒怎麼說話。進站口就在眼前,母親還在不停囑咐着,我心中劃過絲絲煩躁,便回頭看了一眼父親。厚厚的冬衣沒有撐起他日漸消瘦的身軀,他周圍因夜帶來的黑讓沉默更沉更靜,我知道他想說什麼,他不說,我也不說。

這場景像極了朱自清的《背影》,其實每個人心裏都有一位步履蹣跚的老人,他翻過月臺,提着紅紅的橘子走來。

放寒假了,回到家鄉我坐了整整七個小時的火車,一出站,就看見母親,母親眼睛不好,沒有看到我,我只好跑過去,卻沒有看到父親的影子。母親告我父親還在上班,我不免有些失落,因爲我以爲父親早已做好餃子等我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