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民間祭禮來說茶隨筆散文

民間祭禮來說茶隨筆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W 次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沒少接觸或者看到經典的隨筆吧?隨筆的創作非常隨意,不需要有任何的負擔,不需要華麗的辭藻,沒有嚴密的結構,隨心寫。想要找更多優秀經典的隨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民間祭禮來說茶隨筆散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民間祭禮來說茶隨筆散文

民間祭禮來說茶

茶葉作爲祭品,無論是尊天敬地或拜佛祭祖,比一般以茶爲禮,要更虔誠、講究一些。王室用於祭典的,全部是進貢的上好茶葉,就是一般寺廟中用於祭佛的,也都總是想法選留最好的茶葉。

祭祀是中國古代社會中較婚姻更爲經常的一種禮制和生活內容。那麼,茶是什麼時候開始用來作祭的呢?一般認爲,茶是在被用作飲料以後,纔派生出一系列的次生文化的。這也即是說,只有在茶葉成爲日常生活用品之後,才慢慢被用諸或吸收到我國禮制包括喪禮之中。我國隨葬用的明器,《釋名》稱“送死之器”,主要是一些“助生送死,追思終副”的物品。至於祭禮,如東漢阮?在七哀詩中所吟:“嘉餚設不御,旨酒盈觴杯”,都是死者生前享用和最喜歡吃的那些東西。在上引詩句中,可以約略看出,我國大致在東漢時,至少這時的北方,還沒有用茶來作祭禮。

民間舞蹈“採茶燈”

以茶事爲內容的舞蹈,可能發軔甚早。但史籍中,有關我國茶葉舞蹈的具體記載很少。現在能知的,只是流行於我國南方各省的“茶燈”或“採茶燈”。

茶燈,和馬燈、霸王鞭等,是過去漢族比較常見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茶燈,是福建、廣西、江西和安徽“採茶燈”的簡稱。它在江西,還有“茶籃燈”和“燈歌”的名字;在湖南、湖北,則稱爲“採茶”和“茶歌”;在廣西又稱爲“壯採茶”和“唱採舞”。

這一舞蹈不僅各地名字不一,跳法也有不同。但是,一般基本上是由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也可有三人以上)參加表演。舞者腰繫綢帶,男的持一錢尺(鞭)作爲扁擔、鋤頭等,女的左手提茶籃,右手拿扇,邊歌邊舞,主要表現姑娘們在茶園的勞動生活。

除漢族和壯族的《茶燈》民間舞蹈外,我國有些民族盛行的盤舞、打歌,往往也以敬茶和飲茶的茶事爲內容,這從一定的角度來看,也可以說是一種茶葉舞蹈。如彝族打歌時,客人坐下後,主辦打歌的村子或家庭,老老少少,恭恭敬敬,在大鑼和嗩吶的伴奏下,手端茶盤或酒盤,邊舞邊走,把茶、酒一一獻給每位客人,然後再邊舞邊退。雲南洱源白族打歌,也和彝族上述情況極其相像,人們手中端着茶或酒,在領歌者(歌目)的帶領下,唱着白語調,彎着膝,繞着火塘轉圈圈,邊轉邊抖動和扭動上身,以歌縱舞,以舞狂歌。

當代茶舞蹈的優秀節目有《採茶撲蝶》等。

也許是茶散文

也許是茶,也許是因,躺在牀上,卸下眼鏡,瞪着黑夜裏天花板,一點點的涼意拂去了倦意,開始結果,天馬行空。

書到用時方恨少,每每提筆,躊躇。總想着洋洋灑灑,酣暢淋漓,總希望靈光乍現,落筆生風。永遠都是紙上點點墨似梅花。

車到山前沒有路,起初的興趣,漸漸被繁瑣的事情掩蓋;最初的初心,慢慢被眼前的利益遮住。只是在偶爾時候吶喊着希望回到過去,卻終是不加改變,渾渾噩噩。在抱怨中恍恍惚惚,在沉默中死亡。

我已記不得年少時的`憧憬,身邊的茶香早已不在,耳畔傳來列車經過的鏗噔鏗噔,模糊而又遙遠,鐘錶噠噠如馬蹄聲,振人清醒。牽絆你我的,只是一個江湖夢。江湖夢啊。

印象中,江湖,應該是快然磊落,爽氣颯鉈,應該是一襲青衫,一匹快馬,攜着一個少女,一路高歌,一日看盡長安花。年少時總是鍾情於此類,在大喊大叫裏飄然遠去。那些江湖夢啊,在如今看來是多麼的回味無窮,同時讓人無可奈何。有多少男兒因爲漢武帝的犯我華夏着,而熱血滂湃;多少人,因爲顧炎武天下興亡,而磨刀霍霍,義不容辭。李賀的男兒何不帶吳鉤最是誅心,讓多少人嚮往馬革裹屍,封侯拜相。自古文字最害人,自古文章最風流。

風流人物,俱往矣。在這個快時代的節奏裏,一寸光陰一寸金,寸寸光陰寸寸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楚有冥靈者,千歲一春秋。而在天地之間,也不過是彈指,片刻光陰。人生在世,如白駒過隙。在有限的時間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終其一生不悔。

對比於當年明月,花開彼岸,我想這個時候的我,儘管羨慕那時的自己,然後終究是求不得。並且現在的我是更那時的我一步一步走出來的,自然也是接近現實的我,這樣的我,又何必再羨慕當時的我呢。所有年輕時候所付出的代價,時間早就給出了答案,與其在後悔中撕裂自己,倒不如回味咀嚼,把握現實。

葉落烏啼霜滿天,夜裏寢室空蕩蕩,葉色之下夜斑駁,夜色之下葉影重。夜夜翻書夜夜讀,夜夜窗前寂寞回。夜裏聞聲難入睡,夜半鐘聲到客船。

寫書的人最無情,讀書人假正經。臨了停筆時候,莫名想起那些走過的山川河流。

書上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紙作舟。魚躍此時,彼岸花開。

如果說讓我選擇一種生活方式,我想應該是朝九晚五,夜半挑燈。

功夫茶散文

潮汕功夫茶即潮汕茶道,是我國古老的茶文化之一,據考,在唐朝時期茶文化已經十分完善,沿海一帶人們都十分喜歡飲茶,在潮汕當地更是把茶做爲了待客的最佳禮儀並加以完善,這不僅是因爲茶在許多方面有着養生的作用更因爲自古以來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所謂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爲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爲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爲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功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爲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持着品功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說,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功夫茶以濃度高著稱,初喝似嫌其苦,習慣後則嫌其他茶不夠滋味了。功夫茶採用的是烏龍茶葉,如鐵觀音、水仙和鳳凰茶。烏龍茶介乎紅、綠茶之間,爲半發酵茶,只有這類茶才能衝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鳳凰茶產自潮州鳳凰山區,茶湯色澤微褐,茶葉條索緊、葉質厚實,很耐沖泡,一般可衝20次左右。鳳凰單叢茶最有名,具桂花、茉莉、蜂蜜的風味,曾在福州舉行的全國名茶評選會上榮獲桂冠。

功夫茶的茶具,包括爐子,是紅泯小炭爐,一般高一尺二寸,茶鍋爲細白泥所制,鍋爐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單把長近三寸,衝罐如紅柿般大,乃潮州泥製陶壺,茶杯小如核桃,乃瓷製品,其壁極薄。

……

曬伴茶散文

曾經,曬伴茶是我們家鄉的習俗之一。

何謂伴茶?就是招待客人吃茶時的幾碟小點心。說白了,就是自家曬制的一些黃瓜茄子之類的幹脯——但是加了糖,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呢!記得小時候每次跟着母親出門做客,母親必得再三叮囑,等會到了別人家裏,你不要把人家端來的伴茶全吃光了啊!

客來沏茶,這是日常待客的基本禮節。隨即桌上端放一碟碟的伴茶,那是主人看得重,對來客盛情款待。一般尋常客進門是兩到四個碟子,若桌上擺上六個七個八個碟,必定是貴客臨門,稀客!稀客!

鄉下人接人待客,講究的就是這份熱情。小小伴茶,便是主人歡喜的笑臉。如此,家家必曬一堆伴茶招待客。只是,伴茶也不是說曬就曬。首先,你園地裏有吃不完的黃瓜茄子麼,家裏有剩下的白糖麼?這其中大有說頭呀!

小時候常聽母親講,想多曬伴茶園裏就得多栽菜。不然,拿什麼去曬?怪不得人們但凡說起誰誰家的伴茶曬得多,那家女主人聽了則不住顯露出驕傲的神色。因爲不勤快勞作的人,菜園裏連吃的菜都不夠,何談曬伴茶。去買菜曬伴茶,那可是極少數人的做法,背後一定會有人嚼舌根,說這家女的怎麼怎麼不會過日子,是不是錢多了燒手。

這還只是其次,曬伴茶最最重要的是得會曬,這可是女人大顯身手的地方啊!

這樣說吧,有時客人看着主人桌上端來的伴茶,根本無須品嚐,只一眼,便知這家女主人是不是手巧,是不是會做事。千萬別小看了曬伴茶這活,毛毛燥燥笨手笨腳的人是做不好的,無論是顏色還是味道還是口感,曬出來都要差人一等,只有心靈手巧的主婦才曬得好看又好吃呢!

我母親曬的伴茶那是沒說的。一到炙熱的夏天,我們屋前的竹架上,那圓圓的笸籮裏不是曬着黃瓜幹、茄子幹,就是苦瓜乾、南瓜幹,什麼西紅柿啊藠頭啊糖辣椒啊,母親都會曬,味道可好吃了。小時候嘴特饞,不管曬沒曬乾,常和小夥伴躲在竹架下偷偷抓一把吃,母親見了也只能遠遠罵我們一聲。等到曬乾後,笸籮裏也就只剩幾小撮了,但母親依然會認真地分別一一裝進那些罈罈罐罐裏,然後,藏在我們找不到的櫃櫥裏。客來了,它就是上好的伴茶。

不過,說到南瓜幹,這個倒不拿來做伴茶的,南瓜幹只是我們兒時的零食。說起來,母親曬的南瓜幹又比外婆曬的要遜色不少。外婆曬的南瓜幹是一個個圓圈圈,顏色黃裏泛黑,咬一口,像撒了糖似的甜,嚼在嘴裏,回味綿長。母親曬的是一條條一片片的,顏色黃裏泛白,吃在嘴裏有甜味,但不是特別甜。這是省了一道工序。外婆的南瓜幹曬乾後,再放到飯甄裏去蒸一次,蒸了後又拿去曬,曬了又再蒸一次。所以顏色黃裏泛黑,但好吃。母親曬的南瓜幹很少蒸兩次,她沒這功夫。她說,蒸一次你們不也吃完了?可能也只有外婆喜歡蒸兩次吧!因爲她是慈愛的外婆,什麼吃的她都是希望我們這些孩子們吃得有滋有味呢!

但別的伴茶母親都曬得超好吃,在這事上她決不偷工減料,一點也不馬虎,捨得費功夫,捨得倒白糖。母親常說,給客吃的東西一定要做得好吃,不然,端出去丟人。

先說曬姜吧,母親能曬出四種不同的味道。一種是鹹味的,叫鹽姜;一種是甜味的,叫糖姜;一種是酸味的,叫醋姜;還有一種是又甜又鹹的味道,叫豆豉姜。

還有藠頭,母親可以曬一罐雪白雪白的帶有醋味的藠頭,還可以曬一罐烏黑烏黑的帶辣味的藠頭。更奇怪的是,那辣死人的紅辣椒,母親把它曬乾後,竟然一點不辣,甜得膩人。

在這些伴茶中,最容易曬的就數黃瓜幹、苦瓜乾,它們只要先剔除裏面的籽,再切成快,然後在熱水裏稍煮沸,撈起瀝乾,最後在臉盆中倒入糖,曬乾便是。當然,糖筍子、糖辣椒的曬法,大抵也是如此。

比較麻煩的是茄子幹、野彌猴桃,和糖姜等。茄子先要到熱水中煮,煮到七成熟時,撈起,再用筷子一隻只的鑽小洞洞,然後又放到砧板下,用重物壓上幾個時辰,然後加上糖,待曬到八成干時,又切成塊,再曬。

曬野彌猴桃最怕的就是削皮,它們一個個握在手裏圓溜溜的,削起來真不好使勁,稍不留神就會削破手指頭。削好皮後,切成簿片,再放鍋中略煮會兒,然後撈起瀝乾,撒上糖,曬乾。

曬糖姜也是如此。但不同的是姜一定要在鍋裏上糖,所以,必須掌握好火候。通常先是大火,後是小火,最後用文火。還有,在鍋裏的時間不能過久。久了,薑片的顏色便不好看,發黑,口感很老,硬梆梆的像牛筋糖。當然,母親對這個火候總是掌握得恰到好處,她曬出來的糖姜口感又嫩,又脆,又甜。薑片的顏色又好,淡淡的黃,淡淡的白。

對了,母親還有一道每年必曬的伴茶,就是柚子幹,這道伴茶是最爲煩瑣麻煩的。先是切片,然後再用剪刀挖去瓢,最後又要用清水浸泡一夜。次日,再反覆沖洗、浸泡,接着撈起來,擠幹水份,(必須一片一片的疊在手掌中用力擠),再放至沸水中煮。煮好後,撈起來又得用清水反覆沖洗、浸泡,然後又是一片一片的疊在手掌中擠幹水。最後,才放到臉盆中,加糖,曬乾。還有母親告訴我,柚子在鍋裏煮的時候一定要放點明礬,而且還得放進一些帶銅的東西一起煮。否則,柚子會曬得又黃又澀,難看又難吃。

可不,母親曬出來的柚子幹,綠是綠,白是白,甜中甜。

母親說,其實曬伴茶都少不得加糖的,尤其曬柚子更要糖多,一斤柚子一斤糖。那時我真想不明白,追着問母親,爲什麼曬柚子要加這麼多的糖,它肯定很苦。很苦的東西,爲什麼加了糖就不苦了呢?

母親說,不管是苦的酸的東西,只要加點糖,就會變成另一種味道了。

母親的這句話我一直記得。其實,我們的生活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無論日子過得怎樣,當我們感覺到痛、感覺到累,感覺到無奈時,何不給生活加點“糖”?只要加點糖,我們就會體驗到生活的另一種感受!

那時候,家裏來了客,總是看見他們一邊吃着茶,一邊樂滋滋地品嚐着碟子裏的伴茶,一邊詢問母親,這個你是怎樣曬的,這個又是怎樣曬的,味道真好啊!

記得我和姐姐出嫁那年,母親給我們曬了七八個大花罐伴茶,酸的甜的鹹的辣的都有。母親說,到了婆家那邊要端出來給他們嘗啊,要懂得做媳婦的禮數。懂哦。婆家那邊的親戚,這天都會來爭着吃新人的伴茶呢!

若是新娘子進門這天沒有伴茶端出來,那真是一件很尷尬的事。

可是現在,很少有人曬伴茶了,更很少有人嫁女還曬伴茶……誰還有這閒功夫去曬呢,掙錢都忙不過來。如今超市裏什麼蜜餞果脯沒有賣,只要兜裏有錢,想要什麼就買什麼。

現在,也不怎麼作興吃伴茶了,人們好吃的吃多了。新鮮水果都吃不過來,誰還愛嚼這些乾巴巴的幹東西啊!

曬伴茶也只能屬於母親那個年代了。

無比懷念,母親曬的伴茶!

母親曬出來的伴茶,沒有添加色素,沒有添加香料,沒有甜味劑,沒有山梨酸鉀……母親只往裏面添加了糖。

如果說,曬伴茶也是一種習俗文化,那麼,今天我的這段文字,就算是一種傳承吧!

伴茶,我也會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