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熱門】散文的作文集錦九篇

【熱門】散文的作文集錦九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1W 次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散文的作文9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門】散文的作文集錦九篇

散文的作文 篇1

都昌縣的散文作家明然是我認識時間不長的文友。自從在《中國散文家網》交流認識之後,我就開始注意他的散文創作動向,知道他在不長的時期裏已經出版了三個散文集子,另外,一個待字閨中的集子《歲月像白水一樣流過》,我也認真拜讀了,對他的散文風格留下了些印象。後來他兩次來九江和我見面,我們象老朋友一般敞開心扉聊文學,聊人生,便對他的性格有所瞭解。文如其人,明然的散文和他的性格一樣直抒胸臆,快樂、憂傷、惆悵、傷感等情緒毫不遮掩地展現給讀者。我以爲這就是明然散文最明顯的特徵。

明然此次收錄到《新銳散文八家》中的20多篇作品,均是有感而發的真情之作。

散文的作文 篇2

人生,是個不斷成熟的過程。這種成熟,它不同於樹上的果實,熟了就能夠嚐到甘甜。它,總是在甜與苦之間徘徊。有時候,在別人看來,甜的生活就是一種成熟。然而,在我看來,苦的心情纔是一種成熟。尤其是在經歷了苦的煎熬之後,纔是一種真正的成熟。生活的甜,與心情的苦,相互交錯,迷糊了外人的眼睛,遮蔽了他們的同情心,不再爲你思考。所以,內心的苦,就只有獨自承受。還不能說,說了,就是一種傷害。招致的最無情的結果,就是別人的疏離和冷漠,羨慕變成了仇視。這也無疑是自戕,抹殺了自己在別人心中那最後一點點的憐憫。

苦的成熟,那滋味,只有自己知道,也只有獨自消受。樹果成熟,甘甜大家分享。無論以何種方式,都是一種收穫。我能夠給別人什麼?別人都希望收穫的甘甜,無論是生活上的還是內心裏的,都以一種愉悅的面目呈現。誰願意與你一起,唧唧歪歪的哭泣?畢竟,誰也不是別人肚子裏的蛔蟲,怎麼能去揣摩你的心思呢?放着自己自在的日子不過,陪着你來遭受內心的折磨,這個人一定是一個大大的傻瓜!

當一個人在特別苛求別人的同情和諒解的時候,他的言行一定不會委婉,都是呈現的那麼直接。本以爲如此了,別人就能夠看到,就會施以安慰。豈不知,結果是別人類似東施效顰的厭惡。避你已唯恐不及,何來眷顧慰藉!我在收穫着生活上的風光和如意之時,不能對別人有些許的幫助,別人也難以從我這裏分到一杯羹,有誰願意替我分擔內心裏的痛苦?我所遭受的失母之痛,別人也許早已受過,也或者還未有受到。受過的,已經是雲淡風輕了,不願意再舊事重提,更不願意回顧那些傷心的記憶。沒有受到的,心裏根本沒有那種痛苦的概念,更不要說她會設身處地的爲你分擔。連理解都很費勁的時候,冷漠的態度也是情理之中的,又何必埋怨別人!

這就是我目前的狀況。我除了獨自承受失去母親的悲哀和別人冷漠的離開,我還能夠希冀什麼?我除了想着媽媽在世的那些美好,我還能想誰?想法的不切實際,換來的不是同情,而是別人的鄙夷;行爲的不着邊際,得到的不是支持,而是別人的嫌棄。這無疑又是雪上加霜。都是自己希望苦的結局嗎?這也並不是我故意要這樣的,可是,結果就是如此。苦不堪言,就是最好的結果。真正到了什麼都不能說,什麼都不能想,什麼都不能做的時候,纔是真正的成熟。這,也是苦出的成熟。這樣的成熟,別人都不稀罕,還何談分享?恐怕連身邊的人,都也不屑一顧了,只要我不會無事生非就皆大歡喜了,誰還給我稱讚?!

剛剛在微信上看到一句話:“最堅強的堅強就是什麼都不在乎。”仔細思量,還真的是如此。我爲什麼要在乎那麼多呢?已經得到的,別人都看在眼裏了;沒有得到的,別人也明在心裏了。這,對於別人來說,於己何益,憑什麼要去管你的閒事?我輾轉反側極盡心思要去爭取的利益,連同牀共眠的妻子都不理解還予以排斥,我還費那麼大的勁去得罪那些土豪幹什麼?我想在心裏有一個人的位置,憑這個位置來支撐自己活着,可是終究都成了別人的把柄,並以此來討伐和拷問我的良心。無人訴說不是最苦,最苦的是我想着的人離我而去。也許,上天在替人行道,要用這世上最殘酷的結果來將我懲罰。我不堅強,就要被世人恥笑,被身邊的人拋棄。如果,老是想着自己所遭受的這些苦,又怎能堅強?看來,也只能是什麼都不在乎了。

何必爲痛苦和悔恨而失去現在生活的好心情?偶爾的抱怨發泄一下,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無休止的抱怨只會增添煩惱,只能向別人顯示自己的無能。抱怨是一種致命的消極心態,一旦自己的抱怨成爲惡習,那麼人生就會暗無天日,不僅自己好心境全無,而且別人也跟着倒黴。“抱怨沒有好處,樂觀纔是最重要的。”我們常常無法去改變別人的看法,能改變的恰恰只有我們自己。“壞的生活不在於別人的罪惡,而在於我們的心情變得惡劣。”讓生活變好的金鑰匙不在別人手裏,放棄我們的怨恨和嘆息,美好生活就唾手可得。我們主觀上本想好好生活,可是客觀上卻沒有好的生活,其原因是總想等待別人來改善生活。所以,我們不要指望改變別人,要自己做生活的主人,要用樂觀的心態去戰勝自己,從內心的苦海里掙脫出來。這就是我今天的成熟。

媽媽,已經去了,她也是一種苦海的掙脫。我們還要繼續生活,只能自己掙扎,不要再累及別人,包括自己的親人。今後對待親人的態度,就是把一切都裝在心裏,用行動去關愛他們。就像歌曲《好妹妹》中唱到的:“……對你的好你是否能體會?……你是否知道我在想着誰?……”我爲什麼一定要讓他們回報我對他們的`好呢?他們能夠忘記我的存在,這也一樣是一種掙脫苦海的方式,我又何必那麼在乎他們呢?做好自己應該做的,就是一種負責的態度。別的,不去想不去說不去做,也一樣能夠讓自己活得心安。

散文的作文 篇3

人生在世,誰都不易,生活在外,誰都有淚,即使身受挫折,蒙受不白,也不要輕易放棄,就算人受傷害,心受打擊,也不要刻意報復,因爲,放棄意味着屈服,報復說明還在嫉恨,生活不是用來對立的,人生不是用來爭鬥的,將心比心,都能想通,以情換情,誰也明白,要懂得理解才能心安,包容纔會心寬。

人生有苦有樂,有得有失,有輸有贏,苦了何人也不能苦了親人,失去什麼也不能失去真情,輸掉多少也不能輸掉良心,坎坷的人生,輸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擁有堅定的信心,艱難的生活,苦樂並不在意,在意的是今後的人生,前進的過程,得失並不關鍵,關鍵是我們能否達到目標。

人在奔波間,演繹着自己的一生,堅信,付出就會贏得美好的人生,並不是所有人都懂得你,理解你,懂你的人其實少而又少,有的人懂你的淚水,有的人懂你的笑容,世界很大,有人懂就接受,不懂就去理解,複雜的人生,誤解是常有的,不能如人所願的大概就是人生,經常忐忑我們心靈的或許就是生活。

誰也不可能在人生的旅途中一帆風順,誰都可能在成功的路上充滿艱辛與困苦,誰的歲月裏也並不都是詩情畫意,誰的生活中都不可避免地遭遇雨雪冰霜,遺憾時嘆息吧,彷徨中感傷吧,沒有哪一個人能夠始終保持陽光的心情,可以失敗,可以傷心,也可以流淚,但絕對不能放棄。

一個人,在他的有生之年,最大的不幸恐怕還不在於曾經遭受了多少困苦挫折,而在於他雖然終日忙碌,卻不知道自己最適合做什麼,最喜歡做什麼,最需要做什麼,只在送往迎來中匆匆度過一生,其實說白了,人生順暢,生活美好,就是處理好了人和事。

生活就是生活,保持美好的心情,保持健康的生命,並快樂地活着,這纔是生命的意義,生活每天都在繼續,我們是生活裏渺小的羣體,我們爲着生活,爲着自己,也爲着親人,朋友,愛人相互激勵着,相互愛戀着,依靠着,於是我們纔在生活裏發現屬於自己的價值,屬於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總有一種心境,是你捉摸不透的天空,總有一份牽掛,是你欲求不來的幸福,也總有一份情感,是你日思夜想的眷念,遺憾有時候也是一種美麗,只要我們肯於等待,等有一天,你看到那捉摸不透的天空出現彩虹,欲求不來的幸福遇上了邂逅,日思夜想的眷念相逢了到了現實,你會發現,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其實,世界上有一個人,離你最近也最遠,世界上有一個人,與你最親近也最疏遠,世界上有一個人你常常想起,也最容易忘記,這個人,就是你自己,一件事,想通了是天堂,想不通就是地獄,既然活着,就要活好,真正能夠解脫你的,只能是你自己。

生命是一片樹葉,綠了枯了,必然,青春是一朵鮮花,開了謝了,天然,金錢是一班列車,進了出了,淡然,往事是一道風景,遠了忘了,嫣然,事業是一場博弈,輸了贏了,坦然,感情是一杯茶水,濃了淡了,自然,生活是一個漏斗,得了失了,怡然,祝福是一條短信,看了笑了,燦然。

生活有苦有甜,才叫完整,愛情有鬧有和,才叫情趣,心情有悲有喜,才叫體會,日子有陰有晴,才叫自然,聯繫時有時無,才叫珍貴,人,只怕心老,不怕路長,活着一定要有愛,有快樂,有夢想,人生,不求活得完美,但求活得實在。

散文的作文 篇4

我要寫一篇散文,這個美好的想法已經被壓制了很久,今天終於動筆!

首先,散文該怎麼寫?儘管自已是二十年前的初中生,這二十年又沒學習,對於初次嘗試,心中空蕩蕩地。

人,不能用無數地假設扼殺夢的靈性,然後落魄地去哀怨嘆息!

然後我又擔心會有人不幸看到,並且爲之大失所望,不知道這傢伙究竟要幹什麼?胡言亂語,詞不達意,文不對題……其實這也不是大問題,如果你內心足夠強大和包容,這不算什麼打擊。沒有天地之心,苦的是自己!

瘋了嗎?彷彿我是瘋了,連老婆也這樣想。笑話,我哪會瘋呢?只是無知者無畏!試想:如果我知道什麼是詩還會寫嗎?如果我知道什麼是微小說,你就是打死我,我也不敢寫哩!

世界之大,無限繁榮,無限生機……最神奇的是心中的種子,它不需要任何的妝扮和刻意地追隨,依然光明,可愛,清新!

不寫詩不知道要講究韻律,不寫微小說不知道省略號原來是六個點,不是三個!那麼散文會不會又爆出驚喜?

因爲習慣省略陽光,所以陷入自我封閉的世界裏。這是懶人的哲學,可以做一條小魚,自在隨意。別人叫它水窪,我則當作大海。快樂如此簡單,沒有什麼非要背在身上,抱在懷裏。

呵呵!扯到哪裏了?

然後,再然後呢?然後忘記!忘記曾經來過,寫過什麼,說過什麼,又回到一無所有的境界裏!

如果你以爲我說的有道理,說明你很偉大,偉大的人總能有理由安慰別人,安慰自己!如果你受到不良激刺激,請深呼吸三百下,完全可以忘記!

散文,我的散文呢?下次,下次再寫給你!

散文的作文 篇5

很久以前,你就說喜歡我閒散的文字,希望我能爲你寫一篇,可我的拙筆總是詞不達意,不知從何寫起,今天我要還自己許下的這個願,但願你能喜歡。

想到你,我就聯想到了茶,所以信口吟出了這句無名的詩句,雖不應景,但卻合情,喜歡喝茶,或濃或淡的茶:“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碗茶;舉頭看日影,已復西南斜;”用茶解渴,以茶待客。閒暇時喝的則是一份心境,平淡相宜,自然隨性,只是隨便的喝茶而已,還不會品茶,只是一杯清茶,一份寧靜,我喜歡看玻璃杯中的綠茶,在水中舒展着身姿,恰似綠衣的舞者,我喜歡聞清香的花茶,或玫瑰或茉莉,抑或菊花,那風乾了的花朵,在水的浸潤下,舒展飄香,清爽淡雅,一杯茶,亦是純潔與友誼的化身,文明與和平的象徵,以茶會友,以茶入詩,自古以來佳句不絕:“春風解惱詩人鼻,非花非葉自是香”“嫩芽香且靈,吾謂草中英。夜臼和煙搗,寒爐對雪烹。惟憂碧粉散,嘗見綠花生。茶爽添詩句,天清瑩道心。”“汲來江水烹新茗,買盡青山當畫屏”“竹露松風蕉雨,煙茶琴韻書聲”,佳詩絕句數不勝數。

飲酒成仙,品茶成道,一杯茶,佛家說是禪,道家說是義,儒家說是禮,商家言是利,濃濃淡淡的茶,把人生的五味,三餐的雜糧都化解在淡定從容的茶香裏,男人如茶,女人似水,茶品亦如人品,寡而不淡,香而不烈,思想的胚芽,經過歲月的焙烤,單等遇到那個溫潤似水的女子用濃情浸泡,便是一壺讓人口齒生香,回味悠長的上等好茶,濃茶淡水,淺酌細品,這就是生活,這就是人生,不是麼?

一句問候,一聲祝福,

一杯清茶,一縷清香,

伴隨你我的網絡友誼,

綿綿流淌,寧靜致遠,細水長流!

散文的作文 篇6

都說無我不文章,用我手寫我情,用我筆寫我心,散文更是如此,一直以爲詩,詞歌賦,乃至散文都是抒發情感的最好章體。

然而每一次的文學創作都是以感情爲基礎萌發的意境與內涵的衍生與昇華,纔會產生文學藝術美,而新柏拉圖派的哲學家普洛廷說,“美的觀念是人的精神所具有的,它不能夠在真實世界裏找着,自己的表現和滿足,就使人造出藝術來。”也就說藝術的美感着重表現在自己精神領域的一片淨土上,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穫。

我在以往的寫作生涯中往往把自己當成一堆抽象的“名詞”這種“名詞”是不着邊際似近似遠的,沒有實感,象冷清的月光,閒散的湖水,濛濛的霧,沁人心脾的茶花,看似一種種名詞,概念,詞藻,一擔拼湊起來就感覺模糊不清。

每當自己發表一次作品,都會自信滿滿的,這說明我的作品得到了自己的滿足與肯定,然而每次作品點擊率低,無評論,不被人推薦,或者無人觀看是,變的憂心忡忡,立即懷疑我的寫作水平低,我的作品不好,很不幸我得了諸多文人的通病,優柔寡斷,隨波逐流的性格。

自己喜歡文學,屬於那種霧裏看花的那種喜歡,總是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所以我把這種抽象的喜歡,暫時當做懵懂的起源,起初我寫作的時候總是因過於注重意境,以爲優美,華麗,纔是文章的核心,忽略了情感與內涵的必然性,如同詩一樣,起初喜歡詠風弄月,吟詩作對,現在看來我不過是在附庸風雅,詩,散文,詞,賦,小說,雖都有涉獵,都懂一點,又似乎都不懂,僅僅以爲各類學術常識我都知道一點就誤把自己當成文學領域的人,實質上對任何一種學問都沒有系統的研究,真正的心得。

一爲文人便無足觀,我漸漸的向文人靠攏,成了一個無所用之的人物。寫着華麗而庸俗,優美而空洞的文章,真正文學的智識與含義,只怕是我還沒有掌握半分領域,文人在我眼裏只不過是個百無一用的人而已,雖有自己的見解卻沒有真正的智識,弄以花前月下或風景宜人而白描風景,或之乎者也而咬文嚼字,或哀哉秋兮而自嘆自負

散文的作文 篇7

大多數人都以爲,“意境”這麼個令人神往的詞,只是爲深邃的詩歌所擁有,其實不然,散文也需要有意境。有了意境的滲透與描畫,散文才會富有生意,纔會擁有活潑的生命,纔會騰飛,也纔會放射出散文特有的光芒與力量!

那麼,什麼是“意境”,意境又是如何產生的呢?意境,就是作者通過將思想、立意、情感與文章中所描繪的具體景象,達到了融合、頑昧融合的境地。也可以說是作者將通過視覺得到的物像,運用理性的思維方式,不斷地對物像進行提煉與昇華,最終達到精神層面的享受。“意境”一詞,由來已久,一般認爲是從古時對文章賞析的“境界”一詞的演變和進化而來。

有許多散文創作者認爲,意境縱然是由對具體物像的剎那觸動而取得,但那是很粗糙的,還需要不斷的提煉和雕琢,才能展示其真正的美。就像一塊璞玉,必須經過石匠的精心雕磨,纔會成爲真正的寶玉。所以散文意境的創設一般要經歷感應、孕育和激變三個階段。感應即是作者對外界事物在一剎那間的靈感閃光。我們每個人都有對事物感應的本能,只是文學工作者比我們更能掌握,更能運用。他們能在那一剎那間的悸動迅速抓住自己心靈深處的感覺,並把一感覺沉澱在思維之中。感應的主動權在於人的頭腦,這就是爲什麼有的人能迅速地抓住自己的感應,而有的人則糊里糊塗地錯過一個發現美的機會。每一個感情豐富、視覺敏銳、善於觀察的人都有機會守候感應,都有機會體驗感應帶來的快感與美的享受!孕育就是作者將對事物的感應客觀地反映在腦海中,在腦海力用自己的思維以及情感體驗對感應進行提煉、雕琢以便讓自己和別人得到更美的精神享受的合成過程。這一過程不是人人都可能做到,必須要有系統的審美思維、豐厚的知識積澱,還要有開闊的文學審美視野纔可以做到。

激變是感應通過了作者在腦海思維的孕育,進一步進行最後的精神審美層次上的昇華。從最初的雛形感應到系統的思維孕育,再經過審美層次的昇華,使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粗糙的美,進化爲豐富的、開闊的美,並隨之放射出耀眼的智慧之光!

意境是思維對存在,作者的主觀世界對客觀現實生活反映的產物。美好的意境能在物態景象之中注入脈脈的情愫,在尺幅寸圖之內蘊藏着豐富的思想內容,更體現出了意境的無限的魅力與醉人的美感。曾經讀過劉湘晨先生的《牧人大道》,寫的是在博樂見到羊羣穿過掛着紅綠燈的接口的情景。那是一種怎樣的情形呀:汽車都停了下來,行人也都駐足不前,大家都在目視着牧民領着無數只羊穿越街頭,向着遠方的草場徐徐而去……

劉湘晨先生懷着樸素的情懷,神情而無奈地描畫着這一個特殊的意境。這個意境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錯位的極不和諧的美。汽車、羊羣、商人、牧民組成了一幅恬靜的圖畫,在寬大的柏油路上,走的不是川流不息的汽車,而是屬於大草原的羊羣。這是對現代社會生活的諷刺嗎?我認爲不是,相反,這是作者在展現一種富有藝術性的不和諧的美好畫卷。但同時表露了作者無奈的嘆息:科技進步了,社會發展了,但純樸的牧羊生活卻遭到了無情的破壞。不知道什麼時候這種不和諧的美也將會消失,剩下的只是成隊的汽車,還有令人煩躁的汽笛聲……

不管怎麼樣,這篇文章給了人一種安靜的心態,一種追求古典的返樸的嚮往。我跟着劉湘晨先生的思維,一起融進了那個先進與落後同在、城市與鄉村交叉的圖畫中去了,我久久地沉醉其中,細細地品味那一份特殊的美意。至今回想起來,我還能咀嚼出一絲絲悠久的淡淡的香味與甘美。

意境給人的美是無窮無盡的,也是繽紛多彩的。張豔姝在《雨》中寫到:“雨絲無聲地落在水面上,它開始綻放形成朵朵雨花,花瓣清亮透明,花兒素色的,質樸而小巧。像一個個跳芭蕾舞的小仙女,柔情多姿”,這個意境又與《牧人大道》的意境不一樣,那無數密集的雨絲編織成的背景,落在地上濺起的小水花……一定是令人欣喜,令人若狂,在那樣一個活潑的雨景中,我是決不會有什麼哀愁怨緒的,有的只是對小雨仙女的最真心的讚美和無限的羨慕。看到那麼可愛的小雨,想到如此美好的境界,你也一定會爲之動情,你也一定會“情不自禁想去伸手撫摸”的。人在雨絲編織成的舞臺上與雨一起翩翩起舞,那是一種多麼令人心曠神怡的美呀。

意境就是散文的生命。沒有意境的散文,就是沒有生命的文字堆砌品;有了意境,散文才會充滿活力與生氣,才能給人美的享受。散文因爲擁有了意境交融,得到了昇華,也自然而然地放射出騰飛的亮光。

在文學殿堂之中,我們該慶幸,能沐浴着散文的滋養,更能享受到散文所滲發出的意境之美!

散文的作文 篇8

20xx年8月8日,意中第一次以散文的形式記錄了6日遊雁山山脈的經過。其寫作過程用膽顫心驚、如履薄冰來形容一點都不爲過。

這是意中的第一篇散文。說是嘗試,但意中知道自己的弱點。那就是把握不住抒情與描寫的尺度,特別是不會煽情和使用華麗的辭藻。就像在單位念總結一樣,別人能滔滔不絕用詞句堆砌出驚豔的開場白,而意中只能一個短短的畫龍點睛式的開頭,馬上就進入一、二、三正文了。也許是意中正直的脾氣秉性決定了不能忽悠,所以,很多年了,意中始終未涉獵散文的寫作。這次,意中的原意還是寫隨筆,其實現在沒誰把隨筆與散文分得那麼細。但意中忽然有了嘗試的衝動。我就是要學着抒情,學着借景生情,學着用人、景、情變換的手法去寫。寫不好,大不了重寫。要嘗試着突破禁錮,嘗試着去創新。五十歲的人了,再不懂得解放自己,還等什麼?

客觀的說,以意中現在的寫作水平,寫一篇似是而非的散文不難。難就難在散文雖可以洋洋灑灑的鋪開了隨意寫,但也必須循着主線,兼顧分支,要求主次搭配合理,層次分明地展開。以往意中的寫作,議論和敘述較多,而對景物、情感抒發較少。

兩天的時間,意中斷斷續續的寫了二千字,又改了幾次,才成了現在的模樣。此篇散文,意中絕沒珍惜詞彙,該用的,或可用可不用的,意中儘量都用上了,爲的是加大散文中景物描寫的分量。總的來說,當做一篇日記或作文不錯,但缺少散文跳動的靈氣,那麼壯觀的場景,沒有寫出他的大氣,真是很遺憾吶。

也許還要去幾次雁山山麓,再體會體會,一定要寫好《雁山行》。

散文的作文 篇9

我作文很好。語文老師不止一次給我的作文批過“29”的分數(六年級滿分是30),還經常在課堂上朗讀。

聽老師讀自己的作文,我的心情像一顆怪味豆。最初覺得甜,哪個學生不願意受到老師誇獎?慢慢地,鹹味和澀味涌上心頭。下課後,同學們神情怪怪的。跳皮筋時,兩邊都不要我。要知道平日裏,因爲我個子高,跳得好,大夥都搶着跟我一邊。我和誰說話,人家都會裝作沒聽見,扭身走開,故意跟別人大聲說笑。他們一塊兒邊說邊看着我。

我開始懂得什麼叫孤獨,什麼叫被嫉妒。

這樣的日子一般持續兩三天就會過去。大家畢竟小,容易健忘。我又是大隊長,人緣挺好,她們有事都愛找我。

作文每兩週講評一次,我便經受一次精神的煉獄。

我開始隨意寫作文,平平淡淡。“你的作文退步了,是不是驕傲了?”老師問我。我沉默。不是不願意告訴老師原因,我不知道怎麼說。假如我說了,老師會在班上把同學們數落一頓,我的處境就更糟。

老師苦口婆心開導,我又開始認認真真寫作文。老師滿意了,同學們敵視的惡性循環又開始,就沒有一個萬全之策嗎?

我發現同學們並不是討厭我的作文。老師唸作文時,大夥聽得津津有味,還不時發出會意的笑聲。同學們只是不喜歡老師反反覆覆提我一個人的名字。

我小心翼翼問老師:“我最近的作文有進步嗎?”老師說:“你近來寫得不錯。今天下午我還要讀你的作文。”“我有一個小小的請求……”我戰戰兢兢地說。老師注視着我。“您念我的作文時,是不是可以不念我的名字。”我鼓足勇氣說完蘊藏在心中許久的話。“爲什麼?我還是第一次聽到這種要求。你總不能讓同學們覺得那是無名氏寫的吧?”

我鎮靜下來,一板一眼地說:“我覺得您讀作文,主要是看文章寫得好不好。至於是誰寫的,並不重要。不說名字,您讓大夥討論的時候,沒人拘着面子,反倒更好說意見。”“你說的有點道理。好吧,讓我們下午試一試。”老師答應了。

那天下午的情形如我所料。同學們充滿好奇,發言比平日熱烈得多。下課後,我和大夥快活地跳皮筋。“嗨,慕容千雪,今天唸的範文是你寫的吧?”有人問我。“不能老是她寫得好,我看今天一準是別人寫的。”有人這樣說。我一概只笑不答,問得急了,就說:“我看像是你寫的。”

現在,我的作文越寫越好,和同學們也能友好相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