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讀《麥田裏的守望者》的觀後感

讀《麥田裏的守望者》的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5W 次

《田裏的守望者》的主人公,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考爾菲德是當代美國文學中最早出現的反英雄形象之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麥田裏的守望者》的觀後感,歡迎大家參考!

讀《麥田裏的守望者》的觀後感

  【讀《麥田裏的守望者》的觀後感1】

每個人都有一段無法忘卻的歲月,太多的遺憾、偏執、荒唐、頹廢、甜蜜與歡樂,使日子變得寂寞又溫暖。站在一望無際的碧綠色麥田中,我想起了一個曾經的壞孩子――霍爾頓。

霍爾頓是一個出身在富裕中產階級家庭的十六歲少年。他的父母按照成人世界的價值觀將他送到收費昂貴的潘西中學讀書。但在霍爾頓看來,潘西確實是個“陰森可怕的”“糟糕透頂的學校”。校長是最“假仁假義”的雜種,教職員也都是“假模假式”僞君子。他的同學要麼是整天只知道追逐女生,瘋狂酗酒的浪蕩子,要麼就是難得刷牙、指甲隨處剪得邋遢鬼。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裏,霍爾頓“真是苦悶急了”、“寂寞得要命”。學習成績因此也一塌糊塗,除英語外,其餘四門功課成績均不合格,以致被學校開除。

文中有一段讓人印象深刻的話:“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爲了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爲了某種事業卑賤地活着。”我們很難相信這個句話是出自一個老師之口,但的確是這樣,那時候學校裏的老師大部分都是勢力的僞君子。他們認爲爲了苟延殘喘地活着而不惜一切代價的人是成熟的爲了某種理想或精神而犧牲的人是可笑的。()就連孩子們讀書,也是爲了日後能買輛凱迪拉克之類的東西。霍爾頓曾經對妹妹說,他想當個麥田裏的守望者,守護一羣小孩子。相信很多人也擁有過類似的理想,可是後來長大就因爲現實等某些原因就放棄了原本追逐的,轉而爲生活成爲所謂的“成熟男人”。

成長似乎是個永恆的話題,它伴隨着我們的一生。小時候,我們不懂人情世故,簡簡單單。如今,我們選擇把自己的不滿與內心的小叛逆都隱藏在心中,說話也是字字斟酌;學會了欺騙;學會了假笑;爲了追名逐利,麻痹自己的內心。我們離那個曾經的麥田裏的小男孩越來越遠,愈來愈認同那些大人們的人生觀,做着與他們一樣的事情,我們爲了生活背叛了自己的心靈。

  【讀《麥田裏的守望者》的觀後感2】

一直想讀讀《麥田裏的守望者》這本書,可是在圖書館這本書太搶手了,一直借不到,不過幸運的是終於在前段時間讀了這本心儀已久的書。

讀之前,完全無法想象書的內容,開讀之後,看到是自己喜歡的敘事性文章,很開心,也很有興致去探討其中的豐富內涵。

但是,實際上,讀完這本書了我也沒有很好地領略其中要表達的真正含義。到底是要體現霍爾頓思想的轉變還是要透過霍爾頓的感受展現那個時代的美國呢?或許我要多讀幾次來進一步瞭解吧!

在書中,霍爾頓描述的社會異常黑暗,似乎在他眼裏除了他哥哥和弟弟、妹妹外,其他人都是披着羊皮的狼,都是虛僞的!我看到的是霍爾頓對生活、對世界的悲觀態度,或許這這本書就是要體現霍爾頓在麥田這金燦燦的世界裏向美好世界的守望吧!

  【讀《麥田裏的守望者》的觀後感3】

守望本是一種難得的情懷,一種勇氣,一種姿勢,又飽含着一份期待。

然而,《麥田裏的守望者》卻將這份守望演繹到另一個極端——是叛逆,卻又有着一種混沌中的清醒與孤獨,乃至無助。當然,所說的是主人公霍爾頓,也是作者自己。因爲這世界總不缺乏一種“明白人”:自己洞察世事,卻以一種極端的偏執混沌浮游塵世,然自己也套上一件世俗的外衣,只在夜深人靜之時獨自蹉跎。我想說的其實就是霍爾頓之類,以濁見清,以昏見明。然而霍爾頓本身又只是一個孩子,他必然有着對抗不合理現實世界的熱情,也必然有着自以爲是的偏激。也因此,此人物的設定就自然引起了讀者的兩種共鳴——其一,爲其反叛而嘆;其二,爲其幼稚而惜。爲構建悲劇,全書又在結尾設置了一個天真可愛的妹妹結束了霍爾頓漂泊之旅——這部不僅僅是肉體之旅的結束,更暗示着精神的迴歸,即迴歸世俗。看罷不禁一心悲涼——出世是東方文化所盼,而又是這樣一種心境卻在萌芽階段就在西方現代文明的浸淫中化爲死灰。

我無意於那些霍爾頓的模仿者,因爲他們的意識裏還未對霍爾頓有清晰完整的認識。但值得留意的是一些並未接觸過此書的青少年也在走着霍爾頓之路。不用多說就是所指是90後。誠然,當代中國的發展已不可避免的走到了當年美國那一步。中國的新一代也面臨着當年美國青年面對過的困惑。90後又將何去何從?

還是一片麥田,只不過位置已經跨越了一片太平洋。這裏,誰又在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