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致家長會散文

致家長會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6W 次

參加完寶貝的家長會,回來後久久不能平靜,不禁感慨萬千,於是有了這篇小文。

致家長會散文

阮校長的發言很棒,能有幸能聽到這麼優秀的發言,心中暗喜!我很少去接送孩子的上學,大多是因爲工作的原因,對於阮校長,我是素未謀面,昨晚聽到她的發言,不忍由衷佩服!短短几百個字的發言稿,感人肺腑,富有深度。從她的發言可以猜測,這位阮校長不只是校長,想必更是一位好母親吧,“段考剛過,今晚的家長會我們不談成績……”她列舉了自己親眼目睹的一個事例:早晨(上課時間段),一位三年級女孩忘記帶課本到學校,用校訊通給父母打電話,一臉委屈又憤怒的模樣,她對着電話就是一頓訓斥,無疑,電話那頭必定是她的父親或者母親了。看到這樣的情景,阮校長是心痛了,而作爲母親的我們呢?是在給孩子道歉嗎?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的生活中屢見不鮮,可是真正能夠讀懂這個例子背後的道理的家長又有幾人?

我也遭遇過這樣的事情。記得上個學期,寶貝剛剛步入一年級那會,書包一下子大了許多,書本也從幼兒園的一兩本書一下子變成了大大小小的十幾本,作業也開始多了起來。每晚做完作業,我總是叮囑孩子把書包整理好,方便第二天上學,而他總是不屑於我的話,就認爲做完作業便是萬事大吉,完成作業纔是大事,其它都是小事,只做大事,不做小事。

起初都是愛人幫忙整理,而我,一直不贊同他的做法,除了叮囑,很少動手幫他整理。爲了讓孩子養成好習慣,我們商量並決定讓孩子自己動手完成自己的事。問題果然來了。孩子總是在早上起牀上學前才匆匆忙忙整理書包,早上的時間本來就緊,每次他都是急急忙忙地把擺在桌子上的書本作業本塞進書包便匆匆出門,如果說書本作業本都放在桌子上的話還好,可是兒子有牀上閱讀的習慣,連續有幾次他都忘記把放在牀頭的語文課本帶上,而又每次到校後都拿校訊通給他爸爸打電話。起初幾次,愛人都乖乖給他送書去,幾次下來,愛人也煩了。想想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讓他自己學會整理書包纔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一切沒有深刻記憶的東西都是不會輕易讓人滋長記性的,更何況是孩子呢?爲了改掉他這個壞毛病,愛人便不再給他送書,並且如果因爲此事能讓老師給他一次批評是最好的。老師的教導,再加上我們的提醒,之後的效果確實好多了。

經常在班級微信羣裏聽說這位孩子忘記帶語文課本,聽那位家長說孩子忘記帶數學課本,而我們總是用“孩子還小”來縱容孩子以及安慰自己,家長不得不開始給孩子送這送那。第一次送東西是自然,第二次送東西是應該,第三次送東西是習慣,第四次則成了父母的義務,當習慣成了自然成了任務,孩子的思想已經完全被改變了,他(她)們認爲送書是父母的義務,是父母理所當然的事情,是父母應該爲自己做的事情,自己忘記帶書是父母親的錯,因此有了“電話訓斥”的這一幕。

想想三年級的孩子,也有九歲光景了,忘記帶書到學校,這明明就是孩子自己的錯,然而,爲什麼不是父母訓斥孩子呢?反倒是孩子對着電話怒斥父母呢?阮校長她的心痛,她的悲哀並不是因爲孩子沒有書上課,她的痛和悲哀在家長身上。因爲父母的縱容,因爲父母的替代,父母成了孩子的“孩子”!成全了孩子一切的一切,以致於孩子分不清自己的作業範圍,把自己應該承擔的那部分責任滿滿地推給了父母,這就是過度的溺愛造成的!溺愛,是一丈布,讓我們遮住了雙眼,錯誤地替代了孩子力本該能及的事情。然而總有一天,我們也有無能爲力的時候,我們也有成全不了他們的時候,我們也有替代不了他們的時候,因爲有些路必須自己走!

在工作中,見到過形色各異的孕婦來生孩子。從體型上來講,她們高個,飽滿,完全具備了一個準媽媽的模樣,可是走進她們的內心……

前天就有一名孕婦,進入臨產,因爲宮縮的疼痛使得她大喊大叫,歇斯底里,疼痛讓她完全找不着方向,忘記自己即將是一名母親的身份。助產士給她做胎監,剛一眨眼功夫,她絲毫不顧後果地把胎監儀摘下,急匆匆地走下產牀,然後直奔電梯門口對老公大聲嚷道:“我不生了,我要回家!我不生了,我要回家!”此情此景,折射在我腦海的第一眼感覺是:這是精神病人嗎?可是剛接過班,看過病例,理智告訴我,她是正常人!她之所以這麼說這麼做,完全不聽指導,完全不顧後果的行爲,不是因爲別的,那是因爲她完全沒有走進做母親的角色中來,完全沒有做好成爲母親的心理準備,她的世界裏,她仍然只是她自己,她沒有把自己當孕婦,也完全沒有投入到自己即將分娩的狀態。

來陪同她的丈夫和老母親拿她沒辦法,苦心婆口勸說,老人不禁抹淚:“女兒呀,求你不要這樣了,你聽醫生的'話好嗎!如果是挑水,我肯定幫你挑了!我生你的時候也有這麼痛,你就聽醫生的話,跟醫生進產房生吧!我求你了,別耽誤了肚子裏的孩子啊!”此情此景,我的腦海裏不禁浮現出第二個鏡頭:“一個七十歲的老奶奶挑着兩桶水走在山路上,彎彎的扁擔,彎彎的腰,後面跟着的是自己二十幾歲身材魁梧健壯的孩子……”不禁悲哀!

觀看《鏡子》很受益,孩子是一個家庭的鏡子,我對鏡子的理解是這樣的:孩子是父母的折射,鏡子外面是父母,鏡子裏面是孩子,孩子如何家庭便如何,孩子的面貌折射出來的是父母的面貌,是整個家庭的面貌。

忘不了那個男孩呆滯迷離的眼神,我看到了他那顆失去陽光的心,像陰天,像暴風雨來潮前的暗。對着鏡頭,他說了一句話:“我沒有存在感!”是什麼讓他的存在感丟失了呢?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從小爺爺奶奶把飯端到了電腦面前,從小父母就不在身邊。溺愛,讓他在網絡裏迷失了自己,沉迷於遊戲,連步子都懶得邁開,朋友少了,孤獨來了,而現實更窄了。現實被自己用“繩子”捆了起來,越來越緊。看到這樣的少年,我真想對他說:“孩子,走出去吧,大膽地走出去,現實世界更精彩,現實才是我們真正的人生。”突然想起一句話:再苦再累,也要把孩子留在身邊!

記得那次,吃過晚飯匆匆趕去開會,老公不在家,出門的時候,就順便把兒子一起帶到了樓下玩。開完會,已是九點過半,想到兒子一個人在家,又急匆匆地趕回家。剛停好車,看到兒子屁顛屁顛地跑過來迎接我,這個時候的小區已經是相當安靜,稀稀落落的身影裏,我看到了兒子那張興奮玩意未盡的小臉。

看着時間不早,匆匆把孩子拉上樓,進家門,才記起兒子還沒有寫作業。在我的提醒下,兒子急急忙忙地拿起作業本寫了起來,兒子邊和我敘說着那天在幼兒園的趣事邊開始寫作業。爲了節省時間,我跟兒子協議,我先去做些家務,等他寫完作業再幫他洗澡,這樣纔不耽誤睡覺時間。兒子點頭答應。待我走出廚房,斷續聽到兒子抽噎的聲音,我着急地走到兒子的身旁,輕聲說:“寶貝,怎麼了?”兒子轉過臉,可憐巴巴地望着我,眼睛裏閃着晶瑩的淚花,一臉委屈的模樣。這個時候,我纔看清孩子的模樣:兒子的額頭、臉上和兩隻手臂、手掌全是髒兮兮的一片,佈滿了一些灰綠的毛毛,這些毛毛緊貼着他的面部和大部分身體的皮膚,灰溜溜的臉上劃過幾道清晰的淚痕,儼然一隻剛從竈壇裏鑽出來的小花貓。我再看了一下兒子的作業本,作業本的上半頁寫滿了“洗”字,有模有樣,下半頁“臉”字的每個格子上卻只寫上了工整的“月”字旁,我一邊安慰兒子一邊表揚他的字寫得又好又快,兒子大滴大滴地流下眼淚說:“媽媽,這個字(臉)我不會寫,我只會寫一邊(月),你可以在這裏陪我寫嗎?爲什麼你每天不是去開會就是去考試,要不就是去上夜班呢?人家韋郎哥哥的媽媽都不像你這樣。”我的心頓時被注射了什麼,即刻癱軟,心疼,內疚,焦慮,這一系列感覺伴隨着我的神經直逼我的淚點開出了花!孩子說的對,我是該有多忙啊?我撫過孩子的頭,心疼地說到:“寶貝乖!媽媽教你寫。”兒子抹乾眼淚,點頭答應。不一會,兒子又委屈地問道:“媽媽,一會就要睡覺了,我害怕我寫不完作業,我應該早點寫完作業再出去玩,你爲什麼不早點提醒我呢?”我更加慚愧了,接受着孩子的批評,連連向孩子解釋和道歉。

時間都去哪了?當我們與別人訴說着自己如何如何深愛着自己的孩子的時候,我們都在哪裏?都在做些什麼?

我始終覺得成績不是衡量一個孩子的唯一標準,多讀書,讀好書,陪伴,旅遊,運動,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培養好的生活習慣,這些纔是影響孩子一生的東西。指導孩子做自己該做的事,養成良好的習慣,讓孩子覺得自己有用,這就是存在感吧!

陪伴是對愛最長情的告白,讓我們把時間留給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