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元宵節唯美散文

元宵節唯美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W 次

元宵節唯美散文有哪些?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爲“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爲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以下是小編爲您整理的元宵節唯美散文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元宵節唯美散文

  元宵節唯美散文1

按照我國的傳統習俗,只有過元宵節,年的氣氛才漸趨平淡,只有出正月,年纔算徹底過完。這期間,從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人們都沉浸在春節的祥和氛圍中,城市鄉村處處飄蕩着喜慶的中國紅,人們走親訪友,互動娛樂,享受着春節的團聚和喜悅,也將傳統的年俗文化演繹到極致。

春節假期雖過,但熱熱鬧鬧的年味兒並沒有戛然而止。大街兩旁整齊懸掛着的一排排紅燈籠、公園裏熙熙攘攘悠閒踏春的人羣、各地踊躍開展的民俗文化活動,都將傳統的中國年渲染的異常喜慶,而正月十五元宵節,更是將年俗文化推向高潮。在城市,觀燈展、猜燈謎、各種文化演出精彩紛呈;在鄉村,更是一派喜慶祥和的節日氣氛,傳統的趕廟會、扭秧歌、踩高蹺、跑旱船、唱大戲、舞獅子等節目熱鬧非凡;時代氣息濃郁的鄉村遊,近年來也成爲元宵節期間人們非常熱衷的好去處,隨着美麗鄉村建設的推進,越來越多的特色鄉村被挖掘出來,打造成文化底蘊深厚、傳統特色濃郁的典型樣板,成爲一顆顆點綴在時代畫布上的精彩亮點。

面對熱鬧喜慶的節日場景,腦海中常常浮現出一幅古舊的畫面,泛黃的記憶裏,是那些曾經陪伴過自己年少時光的點點滴滴。小時候,對過年的渴望總是那麼強烈,穿新衣、戴新帽、吃美食、放鞭炮,似乎成年對小孩子特有的誘惑。數着日子盼過年,喜氣洋洋迎新年,歡天喜地鬧新年,暢快淋漓樂翻天,成兒時過年的典型特徵。大年初一枕頭邊的新衣,隔着門縫挑着竹竿放起的鞭炮,院子裏柏樹枝燃燒發出的噼噼啪啪的聲響,大街上搭起的高大秋千,還有我們圍在一起打撲克的癡迷樣子,都成如今回憶起兒時過年時別樣清晰的畫面。

而民間素有“小年”之稱的元宵節,對於我們來說,不僅是年的終結,更是體現傳統文化魅力,且有着悠久傳說的一個節日。相傳在遠古時代,天庭的一隻神鳥被人間獵人射殺而亡,天帝由此遷怒世人,準備在正月十五這天放火焚燒人間,後來人們得知消息,羣策羣力應對,決定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內,家家戶戶掛紅燈籠、點鞭炮、放焰火,以迷惑得令下凡放火的天兵,從而得以逃過劫難。後人也以掛燈籠、點鞭炮、放焰火的形式,來紀念這新的一年第一個月圓之夜,謂之“元宵節”。

小時候,我對元宵節最深刻的記憶,來自元宵之夜我們小孩子手中點亮的紙燈籠。那時候還沒有更多的節日玩具,這樣一隻摺疊的紙燈籠,便是小孩子們最爲心儀的節日禮物。燈籠是紙質摺疊型的,壓下去便於攜帶收藏,撐開來就是形態各異的燈籠,底座中間有鐵片做成的蠟燭託,像一個四瓣小花,放上小蠟燭後,將四個“花瓣”豎起,以固定蠟燭,再將燈籠輕輕向上拉開,用一根小竹棍將燈籠上方的細鐵絲纏繞挑起,一個氤氳着朦朧光影的燈籠便熠熠生輝起來,那燈籠上好看的圖案被燈光一渲染,在地上晃動成魅惑的影子,惹得小孩子們興奮異常,於是,便在街上成羣結隊地走來走去,炫耀着各自的燈籠,成爲元宵節一道獨特的景緻。

這樣的燈籠在當時算得上是新潮物。元宵節到來時,若能買到一盞自己喜歡的燈籠,可以與小夥伴們互相炫耀、玩耍,在當時是非常開心的一件事。而在這之前,我們正月十五打的燈籠,通常是用高粱秸稈自制的。在方形的框架外,貼上畫有各種圖案花紋的紙張,底部留出插蠟燭的地方,頂端拴上繩線,一個簡陋的燈籠便做成。即使這樣粗糙簡陋的紙燈籠,在當時那個年代裏,也給年少的我們帶來很多快樂。

過年期間,還經常有一些民間文化活動,如: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等等,花哨而誇張地在熱鬧的街頭上演。鏗鏘的鑼鼓聲中,表演者穿紅着綠,濃妝豔抹,喜氣洋洋地展示着技藝,圍觀的人羣笑聲陣陣,臉上盪漾着喜悅的神情,跟隨表演者的步伐擁來擠去,分享節日的喜悅。

正月十五晚上的放焰火,也是記憶中不可或缺的一筆。那時不像現在的煙花種類繁多,印象中最常見的是一種叫做“起火”的煙花,嘯叫着升入空中,綻放出細小的花瓣,若是大批集中燃放,場面也蔚爲壯觀。最奇特的還要數那些繽紛的節日禮花,如空中綻放的五彩花朵,燦爛奪目。還有那些火樹銀花般的煙花樹,五顏六色的五彩球,璀璨節日夜空的同時,也在記憶的天空留下一抹絢爛的色彩。

再大一些之後,元宵節的記憶裏又多燈展的影子。那時市內每年都要舉辦花燈展覽,在指定的主幹道上,戒嚴舉辦燈展活動,由市內各大型單位出資協助完成彩燈的製作和籌備工作,在元宵節到來之際宣傳和展示自己獨特的風采。各種各樣的元宵花燈絢麗奪目,大到栩栩如生、造型別致的巨型動植物彩燈,小到附有謎語的各色花燈,在節日的夜晚璀璨生輝,人們賞燈、猜燈謎、逛夜市,盡享熱鬧喜慶的節日氣氛。

還記得那時,父親的單位每年都會出動一輛警用大卡車,拉上滿滿一車的幹警及家屬,在夜色中由西郊開到指定地點去看燈展,呼嘯的寒風瑟瑟,而我們笑聲朗朗。搖曳的燈光襯托人們歡喜的面容,徜徉在彩燈絢爛的世界裏,賞燈火璀璨,觀人海萬象,彷彿那閃爍的光影,就是對嶄新年景最美好的期盼,而那一隻只彩燈,就是對元宵佳節最美的祝福。

後來,隨着時間的推移,那些舉辦多年的恰似政治任務的燈展活動被取消,元宵節突然失去它應有的色彩。時至今日,再也找不到當年元宵節之夜觀看燈展那喜慶熱鬧的氛圍,偶爾別處會有小型燈展,也全都是收費性質的商業活動,這讓我們更加懷念起曾經的歲月裏那些可以免費觀看的元宵節燈展,那些各單位自己動手製作的造型彩燈,時隔多年,還依然閃爍在記憶的屏幕上,不肯褪色,亦回味悠長。

剛參加工作的那些年,單位裏的工會經常會在元宵節時組織一些娛樂活動,既豐富職工業餘文化生活,又慶祝傳統節日的到來。既然是傳統節日,便少不一些常見的傳統項目,扭秧歌便是其中的一項。而我,也有幸參與過這些活動,於是,記憶裏多對元宵節別樣的感觸,也便不足爲奇。彼時,自己動手畫一個淡妝,換上領來的嶄新花衣,心情愉快地加入到玫紅翠綠的隊伍中,隨着鑼鼓點的節奏有規律地邁開腳步,在喧鬧的人羣和秩序井然的隊列中扭動腰肢緩緩前行,竟然也歡喜雀躍,笑意盈盈。或許是節日的氣氛渲染沉寂的內心,我們一幫姐妹丟下平時的羞澀,在人羣裏穿行,竟也將這自認爲土得掉渣的大秧歌扭得風生水起。花花綠綠的色彩繽紛節日的街道,也留給內心一份別樣的回憶。

原先一直覺得那是花哨、俗氣而誇張的表演,其實,那些民俗的東西纔是最樸實、最接地氣、最值得傳承的一種民間文化。只是如今,那樣的元宵節活動於單位來說是少之又少,重經濟而輕文化的現象,每每在節日期間都會令人悵然若失。

結婚後,自己的關注點開始發生變化,對元宵節也有不同的感觸。以前一想到元宵節,就自然而然地想到吃湯圓、看花燈、放煙花等等,自從與愛人相識,元宵節就多一項內容,那就是爲他慶祝生日。二十年過去,每當元宵節臨近,首先想到的,便是他的生日。最溫馨的事,莫過於在這特別的日子裏,親手做一頓可口的晚餐,爲他煮上一碗長壽麪,並且輔以甜甜蜜蜜的湯圓,一家人開開心心地舉杯慶祝,然後在飯後牽手出門,賞燈觀煙花,在滿街紅燈籠的輝映下,感受節日的喜慶氣氛。

此時最好再來一場紛紛揚揚的初春瑞雪,那些純潔的精靈在閃爍的霓虹燈下飛舞旋轉,伴着喜慶的中國紅,將元宵佳節的美好氛圍描摹的溫情而浪漫。紅的燈,白的雪,喜悅的人羣,幸福的笑臉,襯托着天空不時綻放的五彩煙花,濃濃的風情便在這節日的夜晚彌散開來。即使沒有春雪的點綴,元宵節的夜晚也依然流溢着溫馨和芬芳,因這個特殊的日子,所有的爲節日而鋪設點綴的喜慶元素,此時都多另外一層含義。舉國同慶的時刻,我們的內心也融入暖暖的春意,家國團圓,情豐意濃,使這古老的傳統佳節更添別樣的韻味。

依照傳統習俗,很多地方的春節慶祝活動一直要延續到正月底,隨着國家對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工作的推進,越來越多的民俗文化展覽、文化小鎮、最美鄉村、傳統廟會等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走進人們的視野,在豐富國人春節文化生活的同時,也帶給我們一種古樸與現代交融、傳統與文化並重的思維和視覺衝擊。

對於我們上班族來說,春節假期一過,忙忙碌碌的工作就又重新開始,只有當看到街道上那些懸掛着的大紅燈籠時,才感覺到年味兒猶在,而元宵節的彩燈和煙花還在等着與我們璀璨相約。記憶中那些帶着老舊色彩的畫面已離我們越來越遠,只有在這慶祝元宵佳節到來,渴望新一年風調雨順的時刻裏,纔會清晰地涌上心頭,那是時光裏的回憶,帶着往昔歲月的欣喜與回味,埋在記憶深處,不經意間憶及,依然馨香滿懷。

偶爾看到元宵節時街上有賣那種摺疊式紙燈籠的,即會勾起兒時的美好回憶。如今小孩子玩的花燈品種繁多,功能多樣,燈光與音樂完美結合,更加炫美多姿。但我還是懷念兒時的紙燈籠,懷念那由一根根小紅蠟燭點亮的花燈,懷念那些叫做“火柴炮”、“滴滴筋兒”、“小蜜蜂”、“魔術彈”等等的節日小煙花,懷念那些蒙上一層懷舊色彩的往昔元宵節畫面。那時的我們很天真,那時的快樂很純粹,那時的時光已走遠……

因爲環保的原因,政府下大力整治空氣污染,前些年元宵節集中燃放節日煙花的活動也逐漸取消。城市沉寂很多,只有那斷斷續續、零星綻放在節日夜空的璀璨煙花,還有滿街流動着的火紅的燈籠,還在訴說着屬於元宵節的傳統特色。如果感覺這氣氛不夠濃烈,那麼就請走出去,在節日期間,可以趕一次傳統的廟會,品嚐一下各地小吃,看一看舞龍舞獅、高蹺、秧歌等表演。可以來一次美麗鄉村遊,體驗一下淳樸的鄉土鄉情,感受鄉村文化建設帶來的全新改變。還可以參觀民俗文化展覽,解一下民俗文化的發展與傳承,增長見識,娛樂身心。

記憶裏的元宵節都充滿美好回憶,如今的元宵節,依然會成爲未來日子裏的美好回憶。社會在不斷髮展進步,任何事物都遵循着一定規律在更新和改變,或許今昔之間存在着經濟發展上的天壤之別,但傳統節日元宵節的習俗和意義將亙古不變,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盼也一如既往。

  元宵節唯美散文2

我一直以爲中國是沒有情人節的,七月初七是傳統的七夕節,但那是傳說中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秦觀的《鵲橋仙》寫得纏綿悱惻:“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但七夕節只是牛郎織女的情人節,因爲七夕節也稱爲“乞巧節”或“女兒節”,少女們要於此夜陳設瓜果,朝天禮拜,向織女“乞巧”,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嫺熟。她們是否祈求愛情,肯定會的,但也只是祈求而已,七夕相會的只有神話傳說中的牛郎織女,不是現實中遭禮教束縛的人們,當然也不包括這些一廂情願的純真少女。“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對愛情只有朦朧的嚮往,並沒有實際行動。所以我認爲,七夕節並不能算情人節,最少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情人節。

中國青年男女也有過浪漫的時節,在宋朝的元宵節,鬱積的柔情在火樹銀花上綻放、燃燒。古人強調男女之大防,青年男女絕少有親近的機會。元宵佳節,少女們可以結伴出來遊玩賞花燈,禮教嚴防密守下的一個疏忽,給青年男女提供一個一見鍾情、約會的機會。女詞人朱淑真所寫的《生查子》就描寫這樣的情景: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也有人說這首詞是歐陽修寫的。作者是誰,並不重要,讓人喟嘆的是詞中所寫的愛情悲劇。去年元宵節約會,今年的元宵只有明亮的月和璀璨的燈光照亮臉上的淚痕。這中間有多少曲折,發生什麼變故,不得而知。但這樣的悲劇在當時很有普遍性。在古代,中國式的浪漫總被淚水浸透,也難怪現在的青年人記不起我們中國曾經也有過情人節,紛紛過西方的情人節,給情人送紅玫瑰。

民間有在元宵節爲愛情祈願的習俗。在臺灣,還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蔥或菜將會嫁到好丈夫的傳統習俗,俗稱:“偷挽蔥,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滿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園裏偷摘蔥或青菜,期待未來家庭幸福。在廣東揭陽榕城,元宵之夜“行彩橋”的風俗流傳年代甚久,年輕的小夥子“行橋肚(或摸獅肚),娶雅嬤(即漂亮妻子)”;姑娘們拿石塊或竹枝擲溪中說:“擲(或行)橋中,嫁雅翁“(即俊俏的丈夫)”。但也只是祈願而已,更多的人還是把婚姻交給“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己的婚姻不能自己主宰。

在元宵節戀愛成功的概率低,所以戲劇舞臺上翻來翻去就是那些讓人羨慕的愛情佳話。如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進相遇而一見鍾情,樂昌公文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但這樣的喜劇很少,更多的人心中的情猶如元宵節放的禮花炮一般,升上天空,綻放的時間很短暫,然後就凋謝,只剩下一地的炮紙。

我們看看辛棄疾那首寫元宵的《青玉案》: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在朦朧的花燈燈光中,突然眼睛一亮,愛上一個笑語盈盈的女子,這愛的速度太快,也註定它會很快消失。這個被單方面愛上的女子很快淹沒在看燈的人羣中,男子一直在尋找,終於在燈火闌珊處看見她。但看見又能怎麼樣呢?走上去向她表白,還是回家之後象舞臺上的文弱書生害單相思?中國人骨子裏就缺乏敢愛的勇氣,愛碰到禮教的硬牆,又不敢恨,以頭撞牆的更少。也難怪,自由戀愛要等到上個世紀才得以實現。

  元宵節唯美散文3

據說人們最喜歡生活的朝代就是宋代,英國史學家湯因比曾說:“如果讓我選擇,我願意生活在中國的宋代。”由此我暢想,當我穿起麻布衣服乘坐寶馬香車來到宋代,過一個元宵節挺有意思的。

蘇東坡雖曾說:“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我更願選擇的是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展開的北宋都城汴京(開封),當然錢塘(杭州)也不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看不到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但在不經意間就能碰見一個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那裏有五星級的娛樂場所叫瓦子,咱也不是來這裏卡拉OK的,皇宮前的御街自然是最佳去處,那裏一定寶馬雕車香滿路,皇上還經常微服出宮觀花燈,說不定在某個火樹銀花的地方還能碰見他呢。

宋代的元宵節共五天,我選擇正月十五,不吃火鍋,雖然它是在宋代發明的;也不去吃火腿,東京的風味小吃應有盡有。那時“東坡肉”剛隆重上市,人們也不像現在的人怕膽固醇高,想大快朵頤機會多的是。如果在北宋,就吃油錘;在南宋,就吃元宵(湯圓)。這兩種元宵節食品現在還有,但到宋代吃纔有原汁原味,不像現在,心境變,過節的氛圍也淡。

順便也大口吞嚥一些節日的喜慶氣氛。其實,無須用嘴,耳朵裏灌滿的聲聲爆竹早已將元宵的熱鬧渲染,擡頭看天空,繽紛的禮花給宋代的元宵夜開出各種色彩的花朵,比春天更早。

找一位宋代詩人,跟在他的背後,感受盎然的詩意在燈樹上千光照,跟隨你身後的是逐人來的明月。如果你跟隨的是蘇東坡,“飛火亂星球,淺黛橫波翠欲流”,這是宿州的元宵;“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這是蘇東坡眼中的燈火錢塘三五夜。元宵節的氛圍不僅在舌苔上繚繞,還會在你的鼻翼上溫存。“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隨馬。”那香會在我們的心底縈迴,讓心靈如化凍的河流。

跟隨王安石也不錯,你可以看一看花燈,猜一猜燈謎,還會看見一大戶人家高懸走馬燈,燈下懸一上聯,聯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你答不出不要緊,答出就會被招爲快婿,那就少王安石的一段傳奇。你只需默默地品味着下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然後感慨那時的學問真值錢,不像現在隨房價的上漲不斷貶值。

吟詠着歐陽修(一說朱淑真)的《生查子元夕》,跟在他的身後,想起去年的元夕花市燈如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你可以給柳絲打一個結,挽住明月;然後以詩詞爲道路,約來那個在多年以後走失的人,柔情脈脈地向她傾訴你藏在心底一千年的話語。“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今年的元夜當是到現代,那個在詩意中走失的人還在宋代的路上,在路上的寶馬雕車裏,那滿路的香和盈盈的笑語漸漸消失,你的淚水和惆悵都是純粹的,只與愛有關,只與情有關,不似現在摻雜很多雜質。

在宋代過一個元宵節,不用紅玫瑰,有詩歌和脈脈的眼神就夠。你可順着辛棄疾的視線衆裏尋他千百度,那期待和失落都是實在的,很有質地,可觸可感。在宋代的你不必像現代人一樣感慨“聽說愛情會回來”,那時的愛情也是純粹的,就在不遠的地方。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元宵節唯美散文4

我是非常過元宵節的。很小的時候,元宵節對我而言的全部意義就在於趴在暖熱的竈臺邊,看着鍋裏起起落落的湯元使勁咽口水;再大一點,元宵節在我心中就變成紅通通的顏色,穿着紅襖紅褲,追逐着紅紅的燈籠紅紅的鞭炮滿街亂跑;到青澀的年齡,元宵節悄然幻化爲一句宋詞,“月上柳稍頭,人約黃昏後”,朦朦朧朧,自我陶醉,自我憧憬;而今年的元宵節,我淡淡的,只是從手機短信中才意識到。

晚上的時候,暮色剛剛降臨,清脆的鞭炮聲便遠遠近近、此起彼伏地響起來,攪得人有些心慌,我於是出門隨處走走。到底是人們的傳統習俗佔上風,滿大街居然都是放煙花燃炮竹的人,不單孩子歡呼雀躍,大人也跟着興奮,三五成羣,甚至是全家出動,談笑間,彩珠騰空而起,在半空中炸開,發出眩目的光芒,飄落紛紛,轉瞬即逝。

我獨自一個人在喧鬧的街上漫無目的地走,看如夢如幻的煙火,聽震耳欲聾的炮竹,我想這樣才應該算是元夕,火樹銀花的元夕,吹星如雨的元夕,童年無憂的元夕!可是在很長時間裏,我失去童年的元夕,不再貪心那顆小小的鞭炮,不再神往那聲如雷的轟炸,我安安靜靜地住在高樓裏,看四角的`灰色天空,邊嗑瓜子邊看電視裏衆多的明星在熱熱鬧鬧的晚會中跳來蹦去,小時候曾經翹首期待的元夕往往就這樣在有節律的嘴巴一開一閤中溜走。還好,今年的元夜我已經在家鄉,沒有把自己扔在電視機前,也沒有把自己沉到書海中去,以沒有把自己放在網海里,我貪婪地嗅着空氣中的煙花味兒,眼前又有那溼溼的霧,籠罩着尚能感到溫熱的往昔,我想這就是思念。是思念那兒時的人,還是兒時的事?

黃昏早過,夜色正濃,街上人們的目光只在地面與半空中交替遊移,眼裏只有絢爛的煙火發出的光芒,天上的那一輪滿月竟是被徹底地冷落。也難怪,早春二月,春寒料峭,數日來雨雪霏霏,今日初晴,任她月兒再怎樣圓滿,終是一輪冷月,滿地青輝,望之生寒!這樣的月色常被歡樂的人們遺忘,掬月入懷的,多是詩家詞人,要不就是思婦離人。我已經沒有那時“月上柳稍頭,人約黃昏後”的精緻情懷,逝去的心事已隨塵世湮沒,平時不敢去翻它,也不敢去想它,只想用時間作一帖遺忘的良方。但今夜的月亮如水如銀,與團圓相連,與相思相連,與離愁相連,與淚水浸溼的春衫袖相連,演繹着生生死死的愛情,恩怨糾葛的愛情,那一縷早想割捨的愁怨,如煙火燃燼後的白霧氤氳,縹縹緲緲,繞於身前身後,令人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夜漸漸深去,人們也開心倦怠,也回屋睡去,熱鬧的元夕開始沉寂,空氣中過於濃重的煙火味薰得人昏昏沉沉,我孤魂一樣空靈地遊走在清冷的夜風裏,似在天涯,似在千古,我想在一段數影婆娑的矮牆邊,貼着月亮斑駁的影子蘊一蘊魂飛魄走的心靈。曾經在認真解讀“昨夜西風凋碧樹, 獨上高樓, 望盡天涯路”後,熱切地期待“衆裏尋她千百度”的至高境界,夢想有一天驀然回首,夢中的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笑語盈盈,深深看我!只是我一直在錯過!我沉迷於這樣的夢一醉兩年,似乎此夢一醒,今生斷送!然而該斷送的終歸還是斷送,正如雪中的腳印,不是被新雪覆蓋就是融化,踏雪終歸無痕,絢爛的終歸要趨於平淡,燈火輝煌時,終是闌珊月歸處!

  元宵節唯美散文5

元宵節的月光,很美,很白,銀河清澈,北斗參差,書生依然青衫一襲,佇立於塵世的某一角落,與其說是在賞燈望月,倒不如說是書生在期待着,千古冰清的月子,潑我一身濃濃的詩意。

一千二百年前那晚的月光,或許只屬於你,行走在遙不可及的大唐,孤月空懸,滿地夜霜,那月光是詩,是酒,或許是一種仙境。

你舉首望月,或許沒經住月光的誘惑,跳江捉月,釀出醉人千載的傳說,我遠不及你,書生今晚飲卻一壺薄薄的酒,凝出的卻是一壺濃郁的哀愁。

今晚的月光,應該屬於大唐,今晚的月光,應該是李白的月光。

月輝輕和着萬家的煙火,站在高樓的陽臺上眺望,意境恢宏,磅礴而大度,有跌宕迤邐的韻致,和無與倫比的盛唐氣象。

你竟是如此的愛酒,那麼的醉月,你將古老的月光,蒼茫的月光,迷離的月光,悽美的月光,係數凝成你詩中的精魂,手持一壺酒,腳踏一輪月,挺詩情,挺古典的走過一生。

杯酒下肚,你便可牽引一縷清輝,扶搖而上,一夜飛渡鏡湖月,醉醒之間,伸手採掬一捧月華,點綴着你荒涼的詩篇。你或許太孤獨,書生可以體會,緣何一千餘首存世的詩歌,四百餘首寫到月。月,是空瀠的,迷離的,虛無的,飄渺的,或許可以說是浪漫主義的象徵。

它不去過問時代的變遷,朝堂的更迭,千百年來始終君臨着亙古的大地。而你在詩的表層,注滿月的素輝與晶瑩,書生卻讀懂,你人至中年,書劍飄零,詩歌深處的孤寂與冷清。

當你厭倦人情冷暖,官場黑暗,依舊是那輪君臨着大唐的孤月,伴你“三杯拂劍舞秋月,忽然高詠涕泗漣”。

書生難解,“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又該寄於天涯的誰呢?

真是“但見中天懸孤月,不知孤月爲誰明”?

此刻,天上冰清月正亮,人間煙火花正濃,書生三兩杯淡酒,已是微醺,渡步窗前,拉開與塵世相隔的簾幔,企圖以後世者,那朝聖般虔誠的目光,採擷一片前朝的月華,於風塵的一角,祭祀你這位漂泊千年的詩魂。

一直以來,書生喜歡你的豪氣衝宵,汪洋恣肆的詩才,天子不能臣,諸侯不能制,王公大人不能辱的豪邁。

若是早生千年,或許,書生亦可與汝爲友,釀一壺月光,煮一壺老酒,“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

天上只有一個月亮,地上只有一個李白。

或許,書生認爲月亮是孤獨的,李白——你是孤獨的。

於纖塵不染清麗高古的月光下,“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又該是何等的孤獨?

窗外的煙花漸稀,夜色更濃,書生也更醉,顫抖的指尖,幾乎已在鍵盤上,碼不出靈感所附的文字。

隨着日漸淡去的年味兒,此刻,不覺已是初春時節,雖居高樓,鼻間亦可輕嗅到草木萌發的青蒼味兒。

書生醉袖憑欄,眺望着越升越高的明月,竟看到你清瘦不足七尺的身影,於九天之上,俯視着人間,用理想和夢幻,編織着流芳百世的文字。

在你的眼裏,或許,只要有鮮豔的春花,初升的明月,才煮的新酒,什麼王權富貴?什麼將相王侯,統統見鬼去吧!

正如余光中所言:酒入豪腸,七分釀成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開,吐就半個盛唐。

書生亦將醉去,月依舊是元宵月,你也依舊在天上……

  元宵節唯美散文6

閩南的元宵節看着竟似比別處熱鬧些,雖還未到正月十五,已是花燈滿街,處處提醒着要團團圓圓才能圓滿的人生意境,令我不自覺有些想家。

元宵節在閩北是一向要舞龍燈的。而記憶最深的是九三年那年,竟是組一個浩大的燈隊,有龍的,有獅的,有鯉魚躍龍門有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也有黛玉葬花等等人物繁雜的燈,要一路從市街舞將過來。母親早得消息,要拉我看去。

那一年大約是人生中最困頓的時光。平白受莫名的謠言卻又因爲根本不解人世炎涼,很背些奇怪的罪名,自己不由的意冷心灰,連見人都不願,又因爲元宵的次日就要回學校,更覺得痛苦,又說不出來,心裏傷感十分,只是下決心任母親怎樣說也不肯去。

然而母親發火,痛罵我如此沒有出息,不過小小一個挫折就窩囊成這樣,人生路不過伊始,有什麼苦難不要嘗的?不見人原是不能,既如此,爲什麼不能昂首挺胸?錯便改,又有什麼好藏頭縮尾?

花燈滿街,人更滿街。我們便就近站在黃土坡上看着。

燈兒紅紅綠綠地來又去,我並不曾記得真切,只是拚命用力扯着母親的手。不知不覺間眼淚流一臉,被風一吹,又冰又疼。母親也不理我,只是看燈。好久才說,明日你去,父母不能在身邊,自己小心吧。我點頭,滿眼的花燈影影幢幢閃爍着照亮黑暗,我不敢擡頭看母親,卻想得出母親臉上被燈照映出的光輝。

又是花燈滿街。困苦成昨,然而燈卻還是當日的燈,一串串照亮着路,讓我恍惚裏見得母親的臉。

  元宵節唯美散文7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這一天,全國各族人民鬧花燈、燃焰火、放鞭炮、舞獅子、劃旱船、踩高蹺……歡度元宵佳節,而且家家戶戶吃“元宵”。

關於元宵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到漢文帝時,已將正月十五定爲元宵節。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已將元宵節確定爲重大節日。

正月十五吃元宵,在我國由來已久。早在宋代,民間就流行一種元宵節時吃一種新奇食品“浮元子”,後稱“元宵”,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又名“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爲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據說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食,或油炸,寓意“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說起“元宵”的來歷,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說的是漢武帝時朝中有個奇人叫東方朔,詼諧幽默,足智多謀,而又心地善良,人稱智聖。有一年冬天,長安城接連下幾場大雪,東方朔奉命到御花園給皇帝折梅花。他剛走進園門,突然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欲投井自盡。東方朔立即向前將她扶起,因爲其故。宮女說:“我叫元宵,家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進宮後,我再也沒有見過家人。每到過年,我更加思念親人。覺得自己不能在父母跟前盡孝,真是生不如死,便想一死之。”

東方朔聽後,深表同情,並告訴她說:“我一定設法讓你和家人團聚。”

元宵聽後,遂放棄輕生的念頭,回到宮中,等待與父母妹妹團圓。

有一天,東方朔獨自出宮,他來到長安街上,在鬧區擺一個占卜攤。這時有不少人前來求他占卜卦吉凶禍福。不料,每個人占卜的籤語都是一樣:“正月十六火焚身”。

消息傳開,人們議論紛紛,人心惶惶,大家陸續前來向東方朔求問解救辦法。東方朔慢條斯理地告訴大家:“正月十三傍晚,火神爺派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奉旨火燒長安城,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皇帝想法解救。”

說完,東方朔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太監立即稟報給皇上。

漢武帝接過紅貼,只見上面寫着:“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武帝看後大驚,急忙請東方朔解讀紅貼。東方朔沉思良久,然後對皇上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宮女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正月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羣中消災解難”。

武帝聽後,十分高興,立即傳旨按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正月十五,長安城裏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凡。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着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循聲尋找父母,終於和親人團聚。

人們如此熱鬧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今後每年的正月十五,家家戶戶做湯圓供火神君,同時正月十五全城掛花燈,放煙火。宮女“元宵”做的湯圓最好,於是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正月十五這天就叫做元宵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