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情結蓮花山散文

情結蓮花山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2W 次

宋人周敦頤在他的《愛蓮說》中說,在水陸草木之花中,他獨愛蓮花,我想,這不只是因爲那接天的蓮葉、無窮的碧色讓人心曠神怡,遐思無限,蓮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高貴品格和人文情懷,更是深深感動了他。每每重讀《愛蓮說》,總有一種難以表達的情愫纏綿心間,糾結反覆,揮之不去。

情結蓮花山散文

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在老家,蓮花是一種極普通、極普遍、極平凡的水上之花,少年時,家鄉的水汪裏就有許多,成片成片的,尤其那夏天綠傘一般的荷葉上滾動的露珠,還有出水很高、亭亭玉立的荷花,嬌豔得讓人至今難忘。有時,和玩伴們下汪游泳,透過田田的蓮葉,遠方不時會有一座大山映入眼簾,奇怪的是,聽大人說,那座大山叫作蓮花山。

蓮花山離我們村有十八里地,無論是在地裏幹活,還是在家裏玩耍,擡眼便能看到遠處像一架近百里的屏風一般,又像是放大了無數倍的蓮花一般的山巒,山上林林總總的樹木、山石、寺院,尤其是山頂上那座閃閃發光的雷達都看得十分清楚。

更令人興奮的是,那時,天天總有一架又一架成雙成對的銀白色的戰鬥機,從蓮花山下的機場起起落落,於是,看飛機起落,看飛機從我們頭頂飛過,成了我們每天的必修課,那轟轟隆隆、震憾人心的聲音,成了難以忘懷的最美樂章。爲生產隊裏薅草喂牛,或是切地瓜、曬地瓜幹歇息時,我們總是仰面躺在草地上或收割後堆成一大堆的地瓜秧上,靜靜地觀看在萬米藍天之上互相纏鬥的飛機,有時飛機鑽入深空,只能從飛機尾部拉出的白煙上判斷飛機的去向。有時,兩架戰鬥機實在打累了,就會雙方降低高度,從我們的頭頂呼嘯飛過,高度實在太低,彷彿從電線杆頂上掠過,因爲我們能看到飛機座艙裏的英雄飛行員。真是讓人羨慕極了。這樣的情景與莫言的諾獎小說《蛙》中寫的,他在高密看天上飛來飛去的戰鬥機訓練演習極其相似。

上初中時,因爲是按當時的要求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初中改成了農業中學,後來又改成五七紅校,學校選出了我們三個同學,負責與學校相鄰的'翟鎮公社農業實驗場氣象站的測雲觀天任務,這使我每天不得不與蓮花山打交道。每天早六點、中午十二點、下午五點,我們三個人,至少兩個人都要到氣象站去觀測,記錄有關數據,這些數據要及時傳給縣裏的氣象站,以供參考。其中一項重要任務,是觀測當天當時的能見度,要求以北邊遠處的蓮花山作爲參照物進行觀測和記錄,如果天氣最好,也就是能夠完全看清楚蓮花山上的景物,就在專用記錄簿上記下能見度爲九千米,以此類推。於是,蓮花山上雲捲雲飛的萬千氣象,都固化爲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數字,記錄在了那本早已逝去卻永遠存在的薄薄的小本子上了。

第一次學校組織去蓮花山遊玩,同學們都高興得很。但是,十八里地的辛苦,對於我們這些才十三四歲的孩子來說,實在有點難以勝任,反正是大多數同學都沒有爬到山頂,半途而返。歸來時,暮色已濃,夕陽西下,兩腿沉重得像灌了鉛,好在一路有語文老師在前面講三國、聊齋的生動故事,才使我們忘記了疲勞,安然回家。

上高中時,我上的是蓮花山下的新泰縣四中,四中的原址叫上汪寺,所以,家裏人送我們上學時,就說上上汪四(寺),後來才知道,那個上汪寺,原名叫白衣大士寺,白衣大士也就是觀音菩薩,據說,這個寺是蓮花山區的第一座寺院,故新甫山改名爲蓮花山,也許與這個寺院有關。

大學畢業時,不知什麼原因,竟然放棄了去濟南等大城市的機遇,回到家鄉做了一名中學教師,而這所中學後來也改名叫了新泰四中,而這時的四中,已不是蓮花山下的那個四中,而是市外城郊的四中了。後來去市裏工作,又多次去蓮花山考察、參觀,閒遐時候也多次去蓮花山遊玩,蓮花山的一草一木,蓮花山的溝溝坎坎,蓮花山的峯巒疊嶂,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甚至蓮花山的歷史、古蹟、傳說、掌故也基本能倒背如流了。

嶽東古新甫,其形作蓮花。有人說,從羊流河裏看蓮花山,最能看出蓮花山真的是像極了盛開的蓮花。於是,我也曾真的專門跑去觀看,果真如人所言,是真的最像。當然在其他地方,只要是站在蓮花山的對面,無論從哪個角度觀看,那由蓮花峯、天台峯等九座山峯層層環抱所形成的特有氣勢,的確像極了層層綻放的聖潔蓮花。

蓮花山確實有她的神奇之處。中央電視臺地理頻道曾播放過《綠屋的祕密》,記錄了科考工作者到蓮花山考察、揭密蓮花山下獨有的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科馬提巖的故事。這種岩石全世界只在南非、加拿大、澳大利亞和中國的新泰羊流有所發現,所以彌足珍貴。前幾年,我到蓮花山考察,曾在山下的天井峪村北的山嶺上,找到了那傳說中的古老岩石,而當地老百姓不知此物的貴重,但知道這種石頭很好看,也很容易開採,就拿它壘牆蓋屋,建起了一座座冬暖夏涼、防病治病的“綠屋”,不曾想,現在這些綠屋已變成了一道世間最亮麗的風景線,惹得外地人爭相來此參觀。而我從那裏揀拾回來的一小塊楞角分明的科馬提巖,沒有經過任何加工,已做成了一件峭峯傲立的精美工藝品,放在辦公室的案頭,讓我時時感受那來自二十八億年前穿越時空的地球深部的神祕信息,體會蓮花山的古老、滄桑和博大雄渾。

有時閉上眼睛,想想蓮花山的美,的確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不必說蓮花山上的春花爛漫、蝶飛蜂舞;夏雨滂沱,萬壑競流;秋葉飛霜,山巒紅遍;冬雪悽悽,柏翠松青,也不必說蓮花山下觀音院裏的暮鼓晨鐘,觀音閣上的祥雲繚繞,天成觀音的神祕微笑,雲谷寺後的百步雲梯,蓮花峯上的天台夕照,單就在山下泛舟於蓮花湖上,細細觀賞水中的潔白蓮花與重重山影,就已經足以讓人沉醉其中了。

在市紀委工作時,有一天王書記告訴我一件事,說是河南省紀委的一位常委兼審理室主任打電話來詢問,蓮花山下是不是有個叫羊村的村莊?他的父親是解放前參加革命的,後來轉業到河南,一直沒有和家鄉聯繫過,病危時突然提出一個要求,就是想吃家鄉的煎餅和薧(kao)魚子。家人不解,所以,打電話來問什麼是薧魚子。薧魚子,其實就是用粗鹽醃透後晾乾了的小黃花魚或小鯽魚,用火烤或用油煎,吃煎餅時就着吃,特好吃。蓮花山、煎餅、薧魚子,已成爲這個客居他鄉的老人難以釋懷的一種鄉愁和記憶。

有一次,弟弟到北京出發,遇見了當時兵器工業部的一位領導,他聽說是從新泰去的,張口就問:你們那裏有座山,是叫蓮花山嗎?得到肯定的回答後,他說,當年我就在那裏打過遊擊,打過仗的。

2015年4月的一天,我陪同有着中國十大律師之稱的京衡律師集團董事局主席、中國人民大學律師學院陳有西教授參觀蓮花山,他告訴了一件讓我們意想不到的事情,他說,在他的家鄉浙江寧海縣有一座山,叫大梁山,山上有一座廟,叫羊祜廟,他小時候,家裏的人不識得字,就叫成羊父廟。羊父是人是神是鬼,不知道。但每到過年過節,家鄉的人都到廟裏燒香朝拜,祈求五穀豐登,全家平安。後來,他考上杭州大學中文系後讀《晉書》,才知道原來他們家鄉人年年祭拜的神,原來是西晉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羊祜,羊祜生在山東蓮花山下的新泰羊流,新泰的名字也是由羊祜上表取新甫山與泰山的首字而改古平陽爲今名的。羊祜死時江南還沒有統一,而是由他的部將繼承他的遺志,“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吳國被西晉統一,按說作爲“亡國”的人們,應該痛恨佔領者纔對,爲何要爲一位早已死去的“敵人”建廟祭祀呢?這也許是當年羊祜對吳國所採取的懷柔攻心策略在當地開花結果的緣故吧,由此可見,羊祜在部將和江南人士中的崇高地位。這次,陳有西教授到山大講學之餘,專程到新泰尋根來了。

在羊祜故里,在羊祜塑像前,陳有西教授仔細觀看,沉浸在興奮和思考之中。來到位於羊流鎮程家莊村東南的羊氏祖墳保護地,面對早已盡“薺麥青青”的羊氏祖林,面對麥浪滾滾的一片肥沃的土地,和我們共同的感覺一樣,失望的情緒籠罩在每個人臉上。但當市博物館的同志發現路邊溝裏被隨意扔棄的異於今天的大塊磚塊,是一千七百多年前西晉時的舊物時,陳教授非常激動,趕忙跳到溝裏,選擇了三塊方正沉重的磚塊搬上來說:這下可好了。我現在家鄉寧海大梁山上投資二千萬重修羊祜廟,並建一座七級寶塔,我要把這一塊作爲寶物放在寶塔地宮裏,把這兩塊放在羊祜廟羊祜像的腳下。這樣的話,就算是給羊祜尋到根,找到家了。後來,他在講學時還提出建議,要把蓮花山與大梁山結成友好之山,把新泰市與寧海縣結成友好縣市。

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在每一個新泰人心中,都多多少少有一個蓮花山情結,走得離新泰越遠,這種情結就顯得特別凝重,特別珍貴,往往是揮之不去,忘記不掉,如抽刀斷水,借酒澆愁。聖潔美麗的蓮花作爲新泰市的市花,已經深深地烙在了每一個新泰人的心上。蓮花山作爲連接古今,聯繫中外的一條綿綿不斷的精神紐帶,已成爲今天和以後的人們記住鄉愁的重要支點,必將永遠系在每個新泰人的心上,並伴隨她穿越時空,走向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