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故土之秋天的記憶優美散文

故土之秋天的記憶優美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4W 次

媽媽說:“立秋了,在咱老家寸草該結籽了。”

故土之秋天的記憶優美散文

我知道,她老人家又在想念家鄉了。其實,我也很想。

平平整整、四四方方的這個小村,坐落於華東平原的北邊,村人們沐着日升而作,伴着日落而息,已有上千年了。而我,在這個小村裏度過了幾年懵懵懂懂恍如童話般的時光,我一直是這麼認爲的。雖然短暫,卻是那麼的讓我留戀,我時常不經意間回顧起她來,回顧起我最喜歡的秋天。

秋天的記憶,之於我尤爲深刻。秋天來的時候,秋葉變黃了,秋草變香了,秋收便如約而至了。這個季節,閃閃的金黃成了小村的裝飾。你看,黃橙橙的玉米棒子,一筐一筐的堆在田間地頭;熟透了的黃裏透紅的蘋果綴滿枝頭,飄逸着誘人的果香;一排排挺拔的白楊樹,彷彿被檢閱的士兵,威風凜凜,列隊昂首;那十里蘆葦蕩,在秋風裏浩蕩着;那黃黃的高粱杆,紅紅的高粱穗,如燃燒的火炬,璀璨成一片。秋的收穫,催着農人們晨起暮歸;秋的豐盈,使得農人們笑顏如花;秋的味道,氤氳在我童年的心房,陣陣的濃郁芳香……

  一、那時秋收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我極喜歡劉禹錫的這首《秋詞》,它道出了秋天的壯美與浩蕩、秋天的豐盈與收穫。秋收在農民眼裏就是收穫,就是喜悅,就是希望。之於我而言,秋天就是最美的童話,長在田野裏的一幅豐盈的童話。

我記憶裏的秋,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秋,那時還沒有包產到戶,農民們還都是公社社員,收穫的農作物還是集體所有、集體保管、集體分配。秋收的時候,每天大清早,大人們總是把收割的鐮刀等工具在石頭上磨得錚亮,然後把黃的玉米、紅的高粱、綠的豆子等農作物收割回來,放到大隊的場院裏,一樣一堆,堆得像一座座小山,然後再按照各家各戶的工分多少來分配。農民們每天望着這小山似的收穫,心裏喜滋滋的,再累也不覺得了。

那時,爸爸在南方工作,媽媽每天都忙到天黑纔回來,姥姥每天把飯做好放在鍋裏熱着,等媽媽回來一起吃。小孩子晚上困得早,姥姥總是先把玉米棒子烤熟了讓我先吃,那濃濃的烤香味,到現在我都記得。媽媽回來吃晚飯的時候,我早已經睡着了。

那時秋收,大人們都很辛苦,肩挑背扛的,從早忙到晚。媽媽經常是累得吃完飯倒頭便睡,都無暇顧及我,都是姥姥忙前忙後照顧我。由此,我跟姥姥的感情特別好,姥姥也特別地疼我。

秋收再忙,小孩子自是不用管的,整天無憂無慮地跟在大人身後瞎跑。媽媽在集體的田裏忙,我就跟着姥姥到自家的自留地裏忙。我自小是個極安靜的小孩,姥姥自己忙着自留地裏的活計,我就在旁邊自己玩。有時可以追着一隻螞蚱來來回回跑半天,有時蹲在地上逗着一隻肉墩墩的蟲子,與之呢喃私語,有時又會幫着姥姥掰玉米棒子,有時又會去逮幾隻蟈蟈,晚上放在窗臺上,伴着蟈蟈的鳴叫愜意入眠。反正,秋天的田野上,滿眼都是樂趣呢!

  二、九月入學

秋天的記憶裏,有我永遠忘不了的第一次走進學校的日子。我記得閻維文的一首歌《母親》裏有這樣的歌詞:你入學的`新書包,有人給你拿……這個人就是娘,這個人就是媽……”

真是這樣的,媽媽的針線活特別好,我的書包是媽媽一針一線縫製的。那時的生活條件都不好,捨不得花錢去買新書包,媽媽就用爸爸單位發的勞保手套,是白色帆布的那種,拆了幾隻,又細細地裁剪了,用手工縫在一起,然後又用紅布剪了一個五角星貼在上面,做成了一個特別漂亮的書包,令小夥伴們好生羨慕和嫉妒。這個書包也一直陪伴我到小學畢業。後來長大了,書包小了,就不再背了,但也沒捨得扔掉,如今成了我珍貴的“文物”。

我的第一位老師是一位三十五六歲的中年女教師,那時教師稀缺,算數和語文都是她一個人教。雖然她只教了我兩個多月我就隨父母去了南方,但是我對這位老師記憶深刻,到如今我都記得她的名字,記得她的模樣,記得她說話的聲音,悅耳動聽,不緊不慢,像潺潺溪水。在我的眼裏,她是一位溫柔、多情、恬靜的中年女子,雖然缺少了幾份年輕生命裏涌動的激情,也失去了幾份熱烈的眼神,但骨子裏流露出的淡雅、安靜,就像秋日的天空,散發着另一種獨特的氣質和韻味。

我的拼音是她教會的,至今打字都是用的拼音,而不習慣用五筆;她教會我的第一個漢字,是我的姓,然後是我的名字;她教會我讀的第一課是《我愛北京天安門》。

她經常誇我字寫得好,每每上課,她都會把我的寫字本展示給其他同學看,鼓勵大家好好練字。因此,我永遠忘不了上學的那第一個秋天,永遠忘不了我的第一位老師。後來,離開家鄉去向她辭行的時候,她拉着我的手囑咐我好好學習別忘了家鄉。

在時隔40年後的一個秋天,我重新踏上了家鄉的土地,我第一個想去拜訪的就是我的老師。她雖然已是近80歲的老人,我驚訝,她依然記得我的名字,依然記得我是一個恬靜的女孩。

那一刻,我的耳畔響起了那首《父老鄉親》:“我生在一個小山村,那裏有我的父老鄉親,鬍子里長滿故事,憨笑中埋着鄉音。一聲聲喊我乳名,一聲聲喊我乳名……”

  三、如今秋更濃

人到中年,思鄉之情便越發的濃了。在2019年的國慶節,我重新踏上了家鄉的土地。

這個季節,南方還是一片肥沃的綠野,而北方已是晚秋了。莊稼地裏早已被收得乾乾淨淨,只有路邊的白楊樹還依然整整齊齊地屹立着,任憑秋風蕭瑟,任憑綠意褪成金黃,打算用最後的一抹亮麗,來絢爛着北方原野的浩蕩。

村裏則是另外一番景象,寬寬的柏油公路上堆滿了金黃色的玉米棒子,鋪展得像兩條金色的大道,從村裏一直蔓延到村口。人們正忙着把已曬乾的玉米堆到圓柱形的糧倉裏,高高的,滿滿的,黃黃的,喜煞人!

進去親戚家的院裏,同樣是滿院子的收穫。在靠近院牆的地方有一個小菜園子,綠油油的蔬菜生長着,那菜綠的可人,還沒吃,就已聞到了青菜的香味了。枝葉繁茂的柿子樹上綴着橙黃的柿子,一串串的,壓得樹枝彎彎的,都拖到地面上了,真的是果實累累啊!冬棗樹結滿了棗子,雖然還是青青的,摘一顆放在嘴裏咬上一口,甜甜的,脆脆的,好吃着那!一羣羣的麻雀嘰嘰喳喳地湊着熱鬧,也不怕人,肆無忌憚地在樹枝玉米間跳來飛去的,唧唧地歡叫着不亦樂乎。進到屋裏,一應擺設如城裏一樣,整潔有序。他們高興地告訴我,現在的農產品都是網上交易,方便快捷又省事。

在後來的幾天裏,親戚們輪流開車來接我們去吃飯,那份濃濃的鄉情暖暖的,讓人感動。在走親戚時經過的每一個村子都是豐收的場景,有很多農戶,村裏的路面已曬不下那麼多的糧食,就把玉米棒子放到村外的公路上去曬,一路一路的,恍如一條金色的長城,望不到盡頭。

正如陶淵明詩裏寫的:“仰望東戶時,餘糧宿中田。鼓腹無所思,朝起暮歸眠。”改革開放後的農村經濟迅猛發展,有大部分農家都已經買了小轎車,田野裏奔馳着各種農用車,平原的大地上,農民早已脫離了肩挑背扛的農作時代,走上了現代化的康莊大道。

真的是日新月異啊!時隔多年,農村的景象已不再是我記憶裏的從前了。雖然從媒體上有看到了這些變化,但當親歷其中時,感受的確是不一樣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就在眼前,令我震撼,令我驚歎!

這樣的秋,是殷實的,是富足的,是厚重的,是祥和的,是忙忙碌碌的快樂,是自給自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