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望天收,收多少散文欣賞

望天收,收多少散文欣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5W 次

公元1738年,兩江總督那蘇圖經過安徽鳳陽、廬州等地時,發現“沿途目擊地方廣闊,但田畝土色不能肥沃”。那大人動了心思,下了轎子直接奔到地裏仔細察看,發現麥子、豆類等莊稼一概萎靡不振,長勢都不怎麼樣。

望天收,收多少散文欣賞

莊稼不好,責任肯定在人。那蘇圖把目光轉向考察當地百姓,發現“男婦半習嬉遊,不事工作”,老百姓根本沒盡心盡力在地裏幹農活,人家的主要時間和精力都放在“嬉遊”一類的尋歡作樂上了。

那蘇圖找來熟悉當地政務的布政使一番詢問,這才知道,不好好種地竟然是江北地區的一大傳統,而“鳳、廬、潁、泗等府州爲尤甚”。

不好好種地,不是那塊地方風調雨順不用花費心思就能年年豐收,也不是因爲當地人東跑西顛忙着做生意掙錢,到當地轉悠轉悠,就發現本地百姓生活並不寬裕。那爲什麼不專心種地呢?

原因竟然是“該處地土廣闊”。既然家家戶戶都有用不完的土地,於是揚手撒種,坐待收割,打心眼裏就沒琢磨過怎樣開展精耕細作,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像灌溉水利、修築堤壩、春夏耕耘、儲糞施肥一律沒人操心,民間一貫有“望天收”的俗諺。

那蘇圖把所見所聞向乾隆皇帝詳細彙報,稱江北一帶農田尚可,之所以收成不好,癥結不在土地,在人。其實,那大人不知道他的發現並不新奇,此前已經有人向乾隆帝講過類似的話,只不過地點不在安徽,而在河南。

公元1737年,河南巡撫尹會向乾隆帝奏報,同樣種一畝地,北方的收成以鬥計,南方的收成卻以石計(1石=10鬥)。考慮到環境的差異,存在差距是可以理解的,但差距何至於如此之大。

尹大人深挖根源,發現並非人們一般認爲的“南智而北拙、南勤而北惰、南沃而北瘠”——南方人聰明、勤快、土地肥沃,這些理由統統都不對。南方的糧食畝產量高,根本原因在於地窄人稠、土地資源嚴重緊缺。

在南方,一個人所耕種的田不過10畝,最多20畝,於是“力聚而功專”,人人都花費心思琢磨怎麼精耕細作,把這一塊地伺候得無比周到,所以收穫頗豐。至於北方,“地土遼闊,農民惟圖廣種”,一個人種的地能達到七八十畝,甚至一百多畝,大家的'想法是“多種則多收”,反正土地有的是,種上了就不算浪費,種上了就能打點糧食。然而,地多,則糞肥不敷使用,使得地力稀薄,且人力也被分攤,不能夠精心耕種,最終收穫反倒有限。

尹大人據此判斷,凡是家裏有少量土地的,種起糧食來都能豐收,凡是人均種植面積大的,多半種得多卻收穫少。如此,不需要太費腦筋,就能找到解決“望天收”問題的辦法。比如,來個釜底抽薪,推行人均耕種土地不得超過20畝的政策,徹底消除人們靠天收的物質基礎和心理依賴。這樣一來,人人還不都主動地投入到精耕細作的大軍中去,完全不需要設置一堆相關部門成天忙着催、查、辦。至於省下來的土地呢?種樹或養豬,幹什麼不掙錢呢?

300年前的兩則故事放在今天仍有意義,因爲一些佔盡資源的羣體始終或明或暗地對“望天收”不離不棄。這兩個故事明明白白地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資源太多並非好事,多花些心思在如何有效管理和使用資源上,比擁有甚至霸佔更多資源更能帶來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