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新疆的面散文隨筆

新疆的面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W 次

新疆人喜歡吃麪,也擅長做面,姥姥家的女人個個都是做拉條子的好手。母親尤其講究“臨行的餃子回家的面”這一俗語,我到外地上學後,每次回家,第一頓飯一定是麪食。如果是夏天,母親可能會爲我做拉條子,如果是冬天,則可能是揪片子。這些麪食的製作,說難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關鍵是揉麪,面揉得好,就成功一半了。

新疆的面散文隨筆

新疆面好,普通的面加水揉就行了,青島的面則需要放一點鹽。鹽不用太多,盛調料的小勺,大約四分之一即可。如果鹽少了,麪條沒有韌性,一扯就斷。倘若鹽多了,麪條則根本拉不開,適得其反,用量全憑經驗。還有人不放鹽,用雞蛋和麪,據說效果也不錯,但我家習慣用鹽。

麪糰要揉至起泡纔算到家,所謂起泡,就是麪糰表面浮出一個個小泡,按上去好像有氣在裏面。這些小氣泡並不很容易出現,至少需要一刻不停地使勁揉半個多小時。麪糰僅是反覆揉還是不夠的,揉好的面一定要醒一醒,等到表面光潔如玉了,纔算大功告成。醒面的時間由溫度和麪的硬度而定,一般溫度越低,面越硬,醒的時間就越長,反之則短。軟硬的掌控,也得靠經驗。不過有一種偷懶的辦法,既省時又省力,就是將麪糰揉十幾分鍾醒一會,再揉一會醒一會,如此三四次就差不多了,然後按成一張厚厚的麪餅,均勻地塗抹上食用油,放在一邊待用。塗了油的麪餅不粘案板,拉撐的'時候也不會粘手,一段面拉長後對摺兩次,在案板上一彈一撐就可以下鍋了。

拌麪的菜可根據個人口味而定,關鍵是要有汁水,所以炒的時候要加點水,將這些汁水澆在煮熟的麪條上,麪條不僅不會粘在一起還很有滋味。我先生喜歡用芸豆炒肉配西紅柿雞蛋拌麪,我則比較喜歡新疆傳統拌麪的菜——添了尖椒和西紅柿的芹菜炒羊肉。去過新疆的人,一定會發現新疆有很多菜都放西紅柿和尖椒,比如炒茄子、炒豆角甚至涼拌菜也有這兩樣,因爲新疆人偏愛酸酸辣辣的口味,用西紅柿和尖椒調製,口味自然純正,而且這兩樣菜富含維生素C,又有降血脂的作用,和羊肉配在一起非常符合營養學的要求。新疆菜放西紅柿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要炒出西紅柿漿拌麪條。新疆日照長,溫差大,西紅柿漿汁飽滿,酸中帶甜,而且還是“沙瓤”,用這樣的西紅柿炒出來的菜,色澤和口感都很好。超市中的番茄醬顏色過於鮮豔,看上去非常假,而且也太甜了。

菜炒好,就可以安心下面了。很多人覺得既然叫“拉條子”,這“拉”的技巧一定很高,但就我個人經驗來看,只要面和好了,想不拉好也難,新疆有些廚師就不是“拉”面,而是“搓”面,搓出來的麪條一樣又長又細,而且速度極快,這個方法適合飯店用。

切好的郘子因其形狀和做法的不同,可做成不同的麪食。郘子拉長煮熟後拌菜就是拉條子,也叫拌麪或者拉麪(新疆的叫法),若煮熟後與菜同炒就叫炒麪,如果煮熟後切成小丁再與菜同炒就是丁丁炒面。有次看記者採訪李亞鵬的節目,問他最喜歡的新疆飯是什麼,李說是丁丁炒面。一向不喜歡他的我,那一瞬間竟然有找到知音的感覺。另有外地人很感興趣的新疆大盤雞,其做法和原理都和拌麪一樣,只不過將拌麪的菜換成青椒炒雞,覆蓋在面上,面也由圓的變成扁的。寬麪條接受面積更大,更能吸收菜裏的湯汁,當食客吃完覆蓋在面上的肉菜後,麪條也因吸飽了湯汁而分外有滋味。

麪條的花樣還不止這些,如果將郘子捏扁再扯長,揪成指甲蓋大小、剛好能被拇指和食指捏住的薄片,放進羊肉、西紅柿、胡蘿蔔爆炒後添水煮開的湯裏,就叫揪片子,也叫面片;如果揪成寸把長的面段,就叫二截子;如果只將郘子扯開而不按扁,揪成狀如小鞭炮似的小段,就叫炮仗子……

做這種湯飯也有訣竅,一要快二要準。因爲要將生面直接扔進沸騰的湯中,速度慢的話,揪下來的面被蒸汽一薰便粘在手指上,怎麼也甩不掉,非常狼狽,莫說開飯店,就是自家人吃也等不及。面片往鍋裏扔的時候準頭還要好,儘量往鍋中間滾開的地方扔,湯就不容易濺到身上,面也一下子燙熟了,不會粘在一起。母親手腳麻利,揪面片的速度非常快,幾秒鐘就能揪完一根,那面片好似雨點一樣落入沸騰的湯中。我則差很遠,剛練習的時候,笨手笨腳,面扔得到處都是,浪費了不少,但好歹練出徒了。有人曾提問,面片爲什麼要揪而不用刀切?那是因爲面片要薄薄的一小片纔好吃,手工做可以控制厚薄,切出來的面片則粗大厚笨,不僅口感不好,也難看。世間許多事,總要下一番工夫才能達成,所謂終南捷徑,最後往往都變成欲速則不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