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何爲生活-散文隨筆

何爲生活-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7W 次

相信不少人都這樣捫心自問過,在短暫的19年光陰裏我也曾苦苦追尋過......

何爲生活-散文隨筆

我不能說,可以給出一個明確的定義,但請允許我引用生活雜誌的公司格言:

看見世界,面對危險。跨越藩籬,貼近彼此,感受生活,這就是生活的目的。

真正可惜的是,總是有很多人活在這世上,絕大多數人的人生經歷都比我豐富,卻很少有人正真“生活過”。因爲很多人連生活最初始的含義都未曾思考過:造物主爲什麼會創造我們自我的意識,活着又有着什麼樣的終極意義。畢淑敏曾在一次大學演講中這樣說過:問出“人應該怎樣活着”這個問題時,就證明了你在活着。她還說,沒有人可以給答案,因爲這個問題本身就不存在答案。

說的太好了,餘華也這樣描述過“生活”:一個人活着不是爲了任何其他事物而活着,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或者,可以這樣解釋,一個人在追求“生活”或者“生命”的意義的同時,就已經在用自己人生的軌跡去書寫這個答案。

很遺憾的是,我們大多數人,不能過上“有意義的生活”。因爲人本身是物質的,這個社會也是物質的,我們被平庸的日常所麻木,忘記了曾經青春的激情;我們太過於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開始學會迎合、違心,卻不曾爲當初那個一閃即逝的夢想付諸行動。我們的感情開始變得單一,我們的目的變得純粹,不斷地壓榨自己去適應所謂的“時代的腳步”。這個時代的一切都過於太快,有人說“化繁爲簡”不是人類文明一直追求的嗎?我們的效率的確在提高,但這加速的過程,也讓生活本身“變質”,全世界統一的物質慾望和單一的價值觀扭曲了人們的心靈......

體驗生活,就是生活本身。

我所理解的生活,是遠離世界腳步的生活。獨自逃到一個遠離塵世的地方,遠到只有自然本身的剪影。無需固定的居所,現實的蝸殼束博了我們的本性,人類的天性是嚮往自然的,因爲自然造就了我們。用自己的.雙腳,去到每一個我夢魂牽繞的地方:蒙古、崑崙、冰島......請用彷彿最後一活在世上一樣的態度去珍惜,去體驗,放慢節奏,閉上眼睛,用一顆無慾無求的心去感受,每一口艱難的呼吸,每一陣烈風夾雜着冰雪掃過臉頰的隱隱作痛,每一次曝曬在豔陽下肌膚的灼熱,每一滴水從舌尖滾落到喉頭的甘甜,每一場暴雨的酣暢淋漓,每一粒雪的晶瑩通明,每一片葉的綠,每一朵花的紅,每一次筋疲力竭地癱倒在地平線上.......

重新經歷過去我們一直忽略的、最普通的經歷,用心去體驗美,去感受自然。

願我那狂放不羈的靈魂能飛向渴望的天空,那是一片茫茫淡藍色的靈的天空。只有當夜幕降臨,當我摘下平日虛僞的面具時,閉上眼睛,我才能再次聽見靈魂振翅的聲音。那聲音是那麼熟悉,有那麼陌生,彷彿從夜的盡頭傳來,有像在耳邊的生生切切。我不能向你們描述這樂音,它不是一種具體的、形象的節奏,而更接近於:鳥兒在陽光下的清啼,樹葉在秋風中的沙沙作響,海浪拍打在礁石上的轟鳴,以及那久違了的、孩童般的純真的歡笑......

每當我在靜謐的夜晚,沉浸在這種半夢半醒的遐想之中,我就不自覺的輕哼起一首祖母經常哼過的的一首無名的歌謠:

咿——

咿呀,咿呀,咿呀哎哎喲——

咿,咿呀,咿呀哎哎喲——

哎,咿呀,咿呀哎哎喲——

就是這樣一首沒有歌詞的搖籃曲,讓我得以逃離城市間的鋼筋水泥,逃到自己的蘆葦蕩裏,找到與自然共鳴的節奏。

前日,夢中忽然醒來,一首小詩依然從胸中吞吐而出:

海棠花前空見月,

松濤驚鵲夜無眠。

昨日斷橋劉水邊,

夢裏曇花忽現。

問世間滄海幾桑田,

緣起,緣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