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軟油糕散文

軟油糕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3W 次

今年8月初,社區組織居民烏海一日遊,我也在其中。我們遊覽了烏海湖,水利樞紐工作,書法博物館等,最讓我難以忘記是烏海湖畔的“蒙古傢俱博物館。”那磨得油光錚亮大花轎吸引了我。“騎大馬,坐花轎,娶老婆,吃油糕。”兒時童謠在我耳邊響起。

軟油糕散文

北方地區,吃糕是有講究的。

窮的一天喝倆頓玉米糊糊人家,遇到喜事,大事,也要吃頓油糕,沒有不怕,問窮哥們借。因爲說不定誰傢什麼時候有事情,需要吃糕。家底厚實一點的人家,老人年齡大了,兒子該娶媳婦了,媳婦懷孕要生兒子了。家家戶戶都備有黍子,到時候石碾子一壓,新米糕最軟最筋道。不信你看一看,那個人肩扛碓杵,虎背熊腰大步流星走在村頭,就知道,他有喜事。

每年清明節過後,趁此機會,全村同齡人約定相聚在陝壩百家飯店聚會。今年突然發現趙家二哥沒有來,我一問,鄰座珍珍悄悄回答:“二哥吃了糕了。”河套村裏有老年人去世,不說死了說“吃了糕啦。”既文明又不失幽默。

大集體時期,生產隊種黍子的面積從來不少。一來保證家家戶戶對糕米需求,二來保證家庭婦女們的一年四季笤帚的需求。到了八月十五左右,黍子成熟了,婦女們到黍子地裏折黍子穗子,到場面棒打手搓,熱火朝天,男人們來幫忙也沒有人笑話。打下的黍子,集體加工成米,分給社員,第一次新黍子糕開始吃了。

春節來臨,一進臘月,不用誰吆喝,年輕人主動組成了倒糕隊,互相幫忙,孤寡老人幫到底,年輕人們忙中偷閒,趁此機會搞起了戀愛。家家戶戶搗糕聲震得窗戶紙嘩啦啦響,炸油糕的'香味兒滿村村飄。大多數人家泡上一斗黃米,吃到正月十五,二斗黃米吃到二月二。怪不得正月裏唱二人臺,《壓糕面》是最受歡迎的。

男女相親的時候,男方頭一次到女方家,如果是吃燉雞肉炸油糕,介紹人樂了,不白磨鞋底了。後生樂了,能娶老婆了。老人就更高興了,可以娶兒媳婦了。如果是面片,多半沒戲。

黃米軟則爲上,硬則爲下。不可以重茬,紅泥地最好。

大集體時期,農村人飯量大,吃油糕之量更大,一頓飯吃掉3斤黃米油糕的不是神話,有一個人吃了3斤米的糕,還有捎帶一顆豬頭。吃油糕遠遠不止紅白喜事。蓋房子有“上樑饃饃壓棧糕”。“搬家不吃糕,一年搬九遭”的說法,娶親時候,男方還要另帶一份“離娘饃饃離娘糕”。由糕演繹出許許多多:“三十里莜麪四十里糕,十里的蕎麪餓斷腰。”說明吃糕耐餓,可以走四十里路。“背上二斗黃米訪一訪”,方圓百十來裏沒有說他壞話。

星移斗轉,時光荏苒。大花轎碓臼碓杵放進了博物館,成爲我們飲食文化的見證。

“人這一生,要吃三頓糕,過滿月一頓,娶老婆一頓,進棺材一頓。”這是河套人的最經典的語言。細細想來,不無道理。因爲吃油糕必定和人生許多大事有關聯,吃順氣,和諧的糕最好,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