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雲,自故鄉飄來散文

雲,自故鄉飄來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4W 次

故鄉,滿溢着溫度的詞語。她的給養供應了我們生命的始終,她的胸懷是我們情感世界最終“葉落歸根”的處所。休憩我們跋涉俗世腳步,皈依因輾轉紅塵而倦怠的心情。

雲,自故鄉飄來散文

故鄉的一天從清晨開始,氤氳在晨霧裏的山村夢幻般清麗如畫。山巒拱衛着山村,樹蔭庇護着農戶,濃霧中蜿蜒着曲線的輪廓。東方天邊呈現魚肚白時候,一聲雞鳴撕破寂靜的長空,逗來了一片雞叫聲。旭日在啼鳴聲中升起,靚麗的光亮灑滿山村曠野。縷縷炊煙從農戶伙房上升起又隨風散開,炊煙沒有晨霧的迷濛,多了些許柴火味道。農婦操持做早飯時候,開始了農家的一天。院中梧桐花開了,一簇蔟擁蹵着掛在半空像是紫色雲霞,隨風搖曳成動態的靚麗色彩。堂屋牆上掛着玉米棒,裸露的玉米籽濃郁着泥土芬芳呈現着豐收的金黃色。門神和春聯被風吹雨打黯淡了顏色,彷彿還記載着過年時闔家團圓的情景。倒貼的“福”字是農家人普遍心願,竈王爺的神龕供奉了歲歲年年。這樣的擺設給人有種感覺,農村生活才更多的保留了傳統習俗,農村相對緩慢的.生活節奏,更接近於恬淡安詳的本色。院角存放着鋤頭、鐵鍬等農具,人們常嘴裏抱怨這些累人的農具,心裏卻虔誠地感念先人一輩輩傳下來的“寶貝”,那是養命活口的所在。

走出家門就是街溝,隨着起伏的山體而構建的房舍,掩埋在青青綠蔭中。穿過農戶就看到漫山遍野的耕地,春耕秋收裏面收穫着四季的糧食,供給口糧維繫生存。小時候讀《憫農》詩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詩句,深深觸動我的心靈,後來體會農事艱辛讓我愈加感受到物力維艱,確信那些詩詞裏面的辛苦的確是用汗水寫出來的。

耕地裏面有矮矮墳頭,裏面埋着先人,“吃土還土”這種樸素願望,是對土地深沉的感恩。耕地的邊緣連着山的腳下,山上都是青石黛巖,上面覆着薄土,薄土上長着樹木和野草。朵朵野花不求絢爛於世,只爲承載它的曠野而怒放。土地肥沃地方有人爲的魚鱗坑,幾塊石頭包圍土壤防止水土流失,裏面種植花椒樹、核桃樹等經濟作物。

白雲山寺廟立在山巔斷崖處,寺院的輪廓映襯在藍天白雲下,終年晨鐘暮鼓縈繞。梵音瀰漫過山野的寂寥,恬淡的生活在時光裏穿梭。沿着山路攀山而上邁出廟門,寺廟有好幾處院落,中間走廊迴環相連着。主殿堂供奉着大奶奶,大奶奶相傳是財神爺的大妹子,白雲山廟宇就是大奶奶的道場。主殿青石爲基紅磚壘砌,棟樑支撐飛檐翹楚。裏面大奶奶鳳衣霞披慈悲面容,護佑着一方風調雨順百姓生計。鄉親常來此禱告祈福悔過求新,尋求心靈素淨安然性情的場所。我尤愛一處古老廟宇名稱爲“麥奶奶廟”。土生土長個神仙,舊年間旱災缺糧歷史太過深刻,廟的名字蘊含着祈求飽飯免除逃荒的心願。粗礪石頭垛起的小廟,狹小廟體空間昏暗,殘留着煙熏火燎的痕跡。簡陋構造卻屹立百年曆史,香火不斷拜者衆多,我感嘆建築工藝牢固的同時,不禁對麥奶奶心存膜拜之心。落日餘暉灑滿山野廟宇,青苔野草斑駁的廟牆,那份承載的滄桑是用歲月累計而成。那份對生命的虔誠,是經歷世事變遷沉澱後的感念。遠望阡陌如棋盤錯落,農作物旺盛生長召喚着豐收的年景,一歲一枯榮,其實是農作物營養人生命的解釋。

村外有池塘數畝大小,沒有荷花蓮葉陪襯,少了些江南的婉約。水中卻多水草隨水婀娜搖擺,魚兒遊戲穿梭其中,風兒吹皺水波泛起漣漪,晃動水中倒影,倒影中有山有水,北方山水自有獨自的風韻。池塘邊松柏已經長成材,枝繁葉茂遮擋了林間小徑的光線。曲線小徑常有行人走過,行人或消遣心事或恬淡心情。池塘邊上有空地,地上長滿果蔬,豐富着農民的菜籃子。

這裏原是從前的打麥場,麥收的後續工作都是在這裏完成的。徒手割麥時代,穿越時空緩緩而來。農曆五月烈日炎炎,穿上長袖衫頭戴草帽,左手挽麥右手持鐮,麥子一排排倒下,裝上獨輪車子並捆綁好,雙手攥好車把扭着屁股掌握平衡,把麥子送到打麥場。場上打麥機械轟鳴聲中麥子杆籽分離。風起的日子用木質鍬揚起麥子,麥殼隨風飄落麥籽垂直下落。姐說起過生產隊時候,還有過結伴拾擷麥穗經歷,“顆粒歸倉”是當時一種收麥要求,我更認爲是一種提倡節約的時尚。小學時候學校會放麥假,母親總會讓我去地裏勞動,教育我只有勞動才能在社會存活,吃苦耐勞是人的一種基本品質,母親把自己的生活態度言傳身教給了我們,其實那更是一種”財富“。往事如夢,夢裏凝聚着麥香,還有蟬鳴梧桐、雪地歡暢腳印,那裏有成長的印痕。

風起了,自故鄉的方向,故鄉的訊息把我們生命密碼收藏,我們一生不停地流浪,故鄉卻一直是抹不去的方向。雲,自故鄉飄來,像是地裏娘種的棉花,溫暖如春妥帖心肝,從此不再懼怕生活的嚴寒,心中永久駐紮錦繡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