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隱瞞也是一種愛散文

隱瞞也是一種愛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W 次

補習了整整一年之後,還是沒能改變最終落榜的結局。

隱瞞也是一種愛散文

她說,娃兒啊,再來吧,再來一次,總會成功的嘛!他怒了,暴跳如雷地站在家門口喊,你別說話行不行?我告訴你,我就不是個讀書的料!

那天下午,他獨自去武裝部填了義務兵報名表。他不想繼續呆在這個傷心的城市。大好男兒,他覺得自己應該出去闖一闖。

體檢通過。武裝部打來電話,通知趕往部隊的時間。

他揹着大包行囊上車那天,她一個人躲在冰冷的被子裏,哭得昏天暗地。從始至終,她都百般不願,可有什麼辦法呢?他長大了,得有自己的人生,就讓他做一次決定吧。

剛到部隊的第一週,她就接到了他的電話。二十歲的大夥子,穿着沾滿汗漬的迷彩服,站在樓道里,哭得撕心裂肺。那是他第一次想家。

新兵訓練沒過多久,他又哭了。他在電話裏把種種不公的遭遇都告訴了她。他說,他的腳後跟因爲長時間踢正步的緣故,已經血痕累累;他說,同寢的老兵們都把衣服丟給他洗;他說,泥地匍匐前進致使他的雙手都掉了半拉皮……

她在電話這頭安靜地聽着,像好奇的孩子在聆聽曲折的神話故事。傾訴完畢,他心裏舒坦了很多。她說,娃兒啊,你的戰友,誰不是這麼過來的?堅持堅持,總會好的。

他並不知道,這個電話之後,她連續很多天整夜整夜地失眠。她的`眼前,到處都是他的眼淚,都是他的傷痕,都是他那雙掉了半拉皮的雙手。

向來不問國事的她,忽然開始關心時事政治。兩岸局勢的走向,美韓軍演的報道,她比誰都清楚,但她從來不說。

她從來沒有這麼渴望過和平。她害怕戰爭,害怕兒子會因爲這樣那樣的原因而被派往前線。

兩年後,她大張旗鼓地買了不少新傢俱。那年,他沒有回家。他自願繼續參軍,從義務兵轉爲志願兵。

她重病住院那天,他正站在鮮豔的五星紅旗下,接受部隊頒發的勇士勳章。他給她打了電話,但沒聊上幾句,她就匆匆掛了。她說,娃兒啊,長話短說,我正在打麻將呢!

之後的很長時間裏,他每次電話過去,她都在打麻將。他本來想說點什麼,但後來想想,還是算了。父親早亡,她一人在家,不找點樂子,實在悶得慌。

回鄉那天,他沒有告訴她。他想,應該給她一個驚喜。

屋裏空無一人。隔壁的大娘說,快去醫院看看你媽吧,這兩年,她都反反覆覆住了好幾回院了。

趕去醫院的路上,他又給她打了電話。他故作平靜地問,媽,你在哪兒?

我能在哪兒?還不是老樣子,打麻將唄!

頃刻,他的眼淚劈里啪啦地落在了筆挺的軍裝上。

索取,也是一種尊重

樓下不遠,有個廢品收購站。這是一個來自安徽的三口之家,租住在一個狹窄逼仄的車庫裏。這裏,既是他們生活起居的地方,也是堆積廢品的倉庫。每天經過,我都會看到他們俯下身子忙着整理收來的廢品。偶爾,他們會擡起頭來,一個友善的微笑,從沾滿灰塵的臉上綻放開來。不知爲什麼,每次看到他們,我總會想到“艱難”這兩個字。我感嘆着,這就是他們的生活!

每當家裏有空飲料瓶或廢報紙,我總是用一個手袋裝好,趁早晨上班的時候,順手悄悄放到收購站的門口,然後離開。

某個早晨,我仍像往常一樣,把一袋舊報紙放到那個門口,準備離開。沒想到,那女人竟然出來了。她笑着看着我,然後指了指放在門口的舊報紙。我愣住了,急忙擺手說:“不要的,送給你們了。”沒想到,她竟跑過來攔住我,硬塞給我兩枚一元的硬幣。我推搡着。那女人說話了:“大哥,我們是收廢品的,雖然掙錢不多,但也算是做生意的,沒道理不給你錢的,快拿着吧。”聽了這個安徽女人的話,我隱隱感覺臉在發燙。

我鄭重地收下那兩元錢。看着她高興地轉身離開,我知道,這一刻,她收到了一份尊重。

單位新來一個實習的女孩兒,每天有飯局我們都要帶着她。

單位很清閒。大家一邊上着班,一邊還做着別的營生,都不差錢。所以,幾乎每天都有人張羅,去哪裏哪裏吃飯。大家同去,一個也不能少。開始還好,時間長了,那個實習女孩兒便說自己有事兒,推託着不去,大家就趕鴨子上架一樣,硬拉上她。

時間過得很快,一轉眼,實習女孩兒已經來單位一個月了。月底發工資時,她也得到了一份勞務費。這天,她也開始張羅,晚上要請大家吃頓飯。

聽了她的話,大家不由相顧莞爾。大家的意思,我是心領神會的。飯要去吃,但是,這個初出校門的女孩子想請客,是不可以的。

晚飯吃得很成功。看着女孩去買單時,我在偷偷地笑。一會兒,女孩回來了。她奇怪地問我們,誰提前押500塊錢在吧檯了。她懇請大家,一定要把買單的機會留給她。誰也不說話,結果,女孩站在那裏急得快哭了。

最後,年紀最大的主任出來圓場,他說:“誰?快把錢拿回來吧。我覺得今天這個單必須由她來買。我們付賬不但不能讓她高興,反而是在傷害她。”

我從吧檯拿回了那500元錢,心裏卻是亮亮堂堂,因爲,我看到實習女孩付錢的時候,無比的開心。我知道,這一頓晚飯,會讓她不再覺得內心裏有虧欠,會讓她坦然自信地面對周圍的人。

許多人都習慣對別人只有付出,不求回報,認爲自己這樣就是高尚無私。事實上,這只是一種一廂情願的“恩賜”。人與人的和諧共處之道,不是一味去施捨和憐憫,而恰恰在於給予和索取的平衡。只有達到這種平衡,我們纔會有感情上的尊重,人格上的平等,心靈上的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