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吳澄與都昌先賢祠散文

吳澄與都昌先賢祠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5W 次

吳澄(1248-1333)字幼清,晚年改字伯清。今江西撫州崇仁人。

吳澄與都昌先賢祠散文

宋度宗鹹淳六年(1270),他應鄉試中選爲貢生,次年就試禮部落第,便轉爲授徒於鄉里,作草屋以居,題名曰“草廬”,因此,他被世人稱之爲草廬先生。入元后,爲了躲避兵亂,隱居在樂安的布水谷,專門從事著述,至元二十年(1283)還居草廬。至元二十三年,程巨夫奉詔到江南網羅人才,吳澄便跟隨他到了大都——北京,時日不久,便即辭歸故里。元貞年間,吳澄講學於龍興(今江西南昌),爲江西行省左丞董士選所賞識,再薦於朝廷。於大德五年(1301),授應奉翰林文字,次年至京時,該職已被朝廷改授他人,遂南返還家。後,再次被任命爲江西等處的儒學副提舉,他不肯赴任,便在四處遊學,藉以遷延時日,最後只好稱病辭去職務。至大元年(1308),改授國子監丞;至大四年,升司業。吳澄到任後實行改革,親自執教,辨析諸家傳注的得失,融會不同學派的學說,並擬定教法,分經學、行實、文藝、治事四門,擴大了教學內容。

吳澄是我國元代傑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與同時代的經學大師許衡齊名,世人稱他們二人爲“南吳北許”,吳澄晚年仍致力於著述、講學、南北士人來從學者甚多,他以其畢生的精力爲元朝儒學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先賢祠記》這篇文章,便是吳澄在任江西儒學副提舉,不願前去赴任的那段時間裏,前來南康郡遊學都昌明倫堂時,在當時的都昌學館明倫堂西廂內設的先賢祠中所寫的一篇敘事文章。

明倫堂,坐落在古都昌縣治右八十步處,是都昌的儒學提館之所在。明倫堂有東西二齋,西邊的齋室裏面供奉着理學大師周敦頤,朱熹二人的牌位,鄉黨們共鑲扁曰:先賢祠。後來,大家又在明倫堂的東邊新設立了宋文定公彭芳、厚齋公馮椅、文懿公黃灝、文簡公曹彥約、石樑公王時潛、御史餘濂、進士仙居令陳學繼等人的牌位。初始取名爲“強齋”,由一彭姓之人忝爲管理。後有馮氏族人以及古心堂主江丞相均題贈扁曰:鄉賢祠。

吳澄在文章中告訴我們說,教育乃是立身做人之根本,應該擺脫世俗的約束,尊師重教,用知識來灌溉和滋潤人們的心田,用榜樣的力量來鼓舞人們的信心。他還語重心長地告誡我們,做人,要能夠坐得下來,可以坐得下來,就能做到內心平靜鎮定,不受外面的紛繁所幹擾;還要動得起來,動起來要盡力做到在言行上不會有失於大道至理,不會有出格的行爲。思考問題的時候要精微細緻,實踐活動起來要嚴謹有序,多讀好書,博文以明辨善之要義,約理以誠信,誡身之所浮爲,端正思想管理好自己的身體,用敢於擔當的精神去影響身邊的人。一定要在今後的`學習中去求得真知灼見,而後加以積極地去探索實踐就行了。

他的這番話,並不僅僅是說給在場諸人聽的,而是對都昌的教育寄予了一種深重的厚望。當他了解到教昌教育界的同仁們齊心協力,前赴後繼,致力於將學館北面被鄉民強行侵佔而丟失了六十年的土地追收回來時,高興地給予了縣府及教育當局相當高的評價。他說,這是在做好教育工作本身之外,所取得的一項重要成績。隨後,他意味深沉,語重深長地對人們言道,今天我就借這麼一件事情來說這麼一番話,目的告訴後來的人們,一定要尊師重教,尊賢敬識,是萬萬不能胡亂侵佔學校利益的。

吳澄,一個當時位列中國“南吳北許”的名學大儒,能爲我們都昌的教育說出以上這些寓含深意的文字,可見,他對都昌教育的教風、學風是極具讚賞態度的。他也更是對都昌行政當局,能夠從根本上解決教育在發展當中存在的一些實質性的問題,進行了高度的評價。像他這樣名重身顯的文化學者、大家之人,都時刻記得愛賢敬老,尊師重教,自覺教化爲開創末來之根本,可見,在歷史的進程中,教育是多麼至關緊要的一件事啊!

元有吳澄著先賢,豈論人薇與位顯?作記祠中寓意重,着眼教育應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