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蜀道風雨兩千載散文

蜀道風雨兩千載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3W 次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詩仙李白的一句由衷感嘆,令無數人對這條綿延千載的陸上交通線望而卻步。古蜀道穿越秦嶺、巴山、岷山,包括了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陳倉道、荔枝道、米倉道、金牛道等多條子線。時至今日,現代化的交通體系已令“蜀道難”成爲一種回憶,蜀道已不僅僅是一條交通之路,更是沉澱着兩千年底蘊的文化之路。它承載着人類征服自然的艱辛,記錄着羣雄逐鹿的傳奇,也譜寫着民族交流的和諧篇章。爲了保存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近日,蜀道沿線的川陝12市已經啓動了蜀道申報世界文化線路遺產的工作。

蜀道風雨兩千載散文

“金牛開道”蜀地始通

蜀道的開鑿始於公元前3世紀秦惠文王伐蜀。關於此,還有一個“金牛開道”的有趣傳說。據《太平御覽》卷八百八十八《蜀王本紀》記載,秦惠王時,蜀王不向秦國投降,由於秦蜀之間沒有道路連通,秦王也拿蜀王沒辦法。有一次,蜀王跟幾萬人一起到褒谷狩獵,正巧遇到了秦惠王。秦惠王送給蜀王許多金子,蜀王回贈給秦惠王禮物,結果等秦王把禮物拿到手裏,禮物卻全變成了泥土。秦王大怒,但他的大臣們卻向他賀喜道:“泥土象徵着土地,這說明秦國將要得到蜀國了啊。”秦惠王覺得有道理,但又怕這次分開後再也見不到蜀王了,於是命人雕刻了5頭石牛,把金子放在牛屁股後面。蜀王看到了,還以爲這些牛排出的糞便就是金子,於是派了上千名士兵跟着5名壯士拖着這些石牛回國,這樣便開出了一條從秦國通向蜀國的道路。這便是最初的蜀道。

自此之後,人們便世世代代在此基礎上奮力開鑿,將蜀道一次次延伸、拓寬,印證着人類征服自然天險的堅定決心。僅以朝天峽爲例,這裏地勢險峻,又是通向巴蜀的必經之地,古往今來,人們爲了打通蜀道,先後在這裏修建了6條難度極高的道路,因此,這裏又有“中國交通史博物館”的美譽。這6條道路分別是:遠古時候山民們走出的羊腸小道、先秦時官府倡導在峽壁建立的棧道、峽中江邊船工們修建的縴夫道、嘉陵江上的船道、民國時期修建的川陝公路以及上世紀50年代修建的寶成鐵路隧道。

20世紀30年代修建川陝公路時,由於朝天峽的地形太過險峻,當時的工程技術人員曾試圖繞過此地另尋他途,但最終無果,於是只得在古棧道上方的懸崖峭壁上,用炸藥炸開了一條凹槽式的道路,勉強通過了峽谷。今天,這段凹槽式的公路仍然存在,被人們稱爲“老虎嘴”。從“虎口”中延伸的蜀道,其艱險可見一斑。

歷史文化遺產走廊

蜀道沿線至今保存着許多完整、多樣的歷史文化遺產,可以說是一條內涵豐富的文化走廊。

劍門關是蜀道上最著名的景觀,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美名,也因此成爲兵家必爭之地。劍門關位於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居於大劍山中斷處,周圍斷崖峭壁,直插雲霄,像是擎天利劍,又有兩旁斷壁相對,形成“門”狀,故稱“劍門”。劍門是進入蜀地的必經要塞,被稱爲“蜀北之屏障,兩川之咽喉”。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率軍伐魏,路經此地,看到這裏羣峯奇偉、地勢險要,便決定在此設立關卡。他令士兵們開鑿山岩,在峭壁上修建棧道,並以斷崖之間的'峽谷隘口爲門,修築了關卡,派兵把守。此後,諸葛亮六出祁山,率師北伐,都曾在此屯糧、練兵。蜀國還於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設立了劍閣縣,隸屬於劍門關,加強對劍閣的防守。

劍門關在歷史上也充分發揮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軍事功能。同樣是三國時期,魏國鎮西將軍鍾會曾率領10萬精兵攻打漢中,欲奪蜀國,一度直逼劍門關。蜀軍大將姜維率領3萬兵馬退守劍門關,令10萬魏軍不得入蜀。如今的劍門關依然保留着諸多三國曆史的遺蹟,積澱着厚重的三國文化。

蜀道沿線至今保留着許多古城,昭化古城是其中典型的一座。昭化古稱葭萌,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統一巴蜀之後始建縣制,昭化是中國最早的縣治地之一。昭化古城也擁有豐富的三國文化,《三國演義》中“姜維兵困牛頭山”、“張飛挑燈夜戰馬超”等故事就發生在這裏。如今的古城仍保留着東、西、北三座城門和古城牆遺蹟,考古活動也多在此發現秦漢墓葬、青銅石器、秦陶漢磚和歷代碑刻。

蜀道沿線還有一件特殊的文化遺產,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那就是位於劍閣至梓潼路段上綿延300裏的“翠雲廊”古柏帶。這些古柏始植於秦漢,成於明朝,歷經千載風霜,至今仍蒼翠繁茂、生機盎然。

關於翠雲廊的形成,民間也有許許多多的傳說。相傳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蜀地砍伐了大量樹木來修建阿房宮,使蜀地植被遭到大肆破壞,引起當地百姓的強烈不滿。秦始皇爲了平息民怨,便下令在驛道兩旁植樹,因此這些樹又被稱爲“皇柏”。三國時期,張飛爲了讓奔波於蜀道上的士兵們不受酷暑風寒,便率將士們和百姓一起大規模沿路植樹,因此,老百姓又把這些柏樹稱爲“張飛柏”。在翠雲廊北段,有一棵高達29米的“劍閣柏”,經國家林業部門鑑定,爲瀕臨滅絕的古老樹種,世界僅存這一棵。1963年,朱德來此觀賞時,曾稱它爲“松柏長青樹”。

蜀道沿線還保存着諸多古代交通文化的遺蹟。朝天峽的古棧道位於絕壁之上,下臨嘉陵江,現存棧道孔眼400多個,代表着棧道這種古代交通形式的絕佳風貌。蜀道沿線還曾有許多驛站,代表着蜀道上交通、軍事、郵政事業的完備體系。今天的蜀道沿線依然有不少以驛站命名的地名,如劍門驛、龍泉驛等。

古巴蜀之地所在的四川盆地是一個典型的“四塞之國”,四周被高山所圍繞,古時交通甚爲不便。這種封閉的地形很容易形成一種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地方性格。然而,千百年來蜀道的滄桑,卻恰恰見證着一種奮力向外開拓、努力超越自身限制的決心和勇氣,也見證着民族交流融合的歷史進程。今天的蜀道,仍將以其厚重的文化內涵,續寫延續千載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