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聖盃騎士影像散文詩

聖盃騎士影像散文詩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1W 次

我曾提到,三個國家的導演未曾拍出過真實影像:韓國、法國和美國。因爲對第一個國家的批評,導致招來罵名,所以我不願再談它。至於第二個國家爲何也沒能拍出真實影像,我記得也曾在不同的場合反覆提及,在此我不打算展開細說,只是提醒兩點:①“新現實主義”爲何在法國落地生根後轉變成“新浪潮”?②爲何達內兄弟的電影在法語片裏顯得如此另類?如果你想知道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可以在我寫給不同電影的影評中尋得,到時也便能明白法國人確實沒有拍出過所謂的真實影像。

聖盃騎士影像散文詩

這篇文章,我想詳細談談的是第三個國家——美國。我們將從好萊塢的某一類電影講起,這類電影非常特殊,好像只有美國人“樂此不疲”地在拍。它有一個專名,叫“災難片"。幾乎每年,我們都能從琳琅滿目的.好萊塢商品中看到它的身影。在此,也不對這一類型的電影展開詳細探討,而是想講一下“災難片”背後的敘述邏輯。

顧名思義,“災難片”講得就是未來某個時空,災難降臨地球,人類如何渡過難關的故事。所以,它基本的敘述邏輯在於一開始就要爲人類創造一個假想或未來有可能發生的災難,然後整架敘述機器才能發動起來,持續地運轉下。

此類電影爲何在美國蓬勃發展?尤其當我們看到世界各地層出不窮的災難,已經遠遠超過了“災難片”可以抵達的真實性。其中道理,實則不難理解。美國作爲全球最爲富裕、最爲安定的國家,整個社會已經到了一種“過真實”的狀態,“迪斯尼樂園”極好地指出了這種“過真實”狀態。在這樣的狀況下,美國人需要“製造”災難來瓦解這種虛假的“過真實”狀態。

他們正是藉此,來體驗他們所能感知的“真實”。通過觀看這種類型的電影,美國人民不僅能重新喚起因爲安樂而不斷喪失的應急心理,同時真真切切地體驗到了“存在”的脆弱性。最後,是向世界人民灌輸的美式價值觀:人類終將通過自自身努力戰勝災難。

故而,“災難片“的主導邏輯就在於人類永遠是“被災難”,它從來都不會是真正的災難。這同樣反映在美國電影所傳佈的意識形態上。可以用兩個詞總結:杞人憂天、無病呻吟。因爲沒有問題了,美國人才需要在電影中製造問題,因而這隻能是無病呻吟。

泰倫斯.馬力克的《聖盃騎士》很好地體現了美國電影的這種意識形態。你可以說它的主題無限廣大:人生、愛情、自然、宇宙……但反過來,正因爲主題的而過於宏大與抽象,看起來也好像啥都沒講。

泰倫斯.馬力克非常聰明,可以藉助標誌性的移進鏡頭、囈語旁白、破碎敘事,讓影像時間一直髮展下,而不用受到時間的限制。這也是爲何這部電影看10分鐘與100分鐘,實則無異。你甚至可以選擇任何時間開始看起,隨機跳躍都行,而不太會影響影片最後的觀感。

這是很可惜的,這位被冠以“哲學家”的電影導演,如果繼續這樣走下,只會辱沒這一傳統的光榮。